电极是指什么?什么又分阳极和阴极
电极有正负之分,一般正极为阴极,获得电子,发生还原反应,负极则为阳极,失去电子发生氧化反应。电极可以是金属或非金属,只要能够与电解质溶液交换电子,即成为电极。
通常在电池上会标有“+”的符号,那是正极,在另一端会标有“-”符号那是负极,同时在蓄电池上只有正极有“+”,而负极没有。颜色也可以表示正负极:红色代表正极,黑色代表负极。
电解槽中的电极:
电极是电解过程中,电流进入或离开电解液的导体。电解过程就是在电极相界面上发生氧化还原反应。
电极分为阴极和阳极,和电源正极相连的是阳极,阳极上发生氧化反应;和电源负极相连的是阴极,阴极上发生还原反应。
电解材料的种类很多,常用的是碳电极,此外钛等金属也可以做电极。在电镀中,含有镀层金属的金属往往作为阳极,待镀制品作为阴极。
原电池的正负极和阴阳极的概念有什么不同?
正极和负极是针对原电池,而阴极和阳极是指电解池的。
电解池内电池正极接阳极,电池负极接阴极。
:原电池
是利用两个电极的电势的不同,产生电势差,从而使电子流动,产生电流。需要注意的是,非氧化还原反应也可以设计成原电池。
构成原理1.电极材料由两种金属活泼性不同的金属或由金属与其他导电的材料(非金属或某些氧化物等)组成。
2.电解质存在。
3.两电极之间有导线连接,形成闭合回路。
4.发生的反应是自发的氧化还原反应。
只要具备前三个条件就可构成原电池。而化学电源因为要求可以提供持续而稳定的电流,所以除了必须具备原电池的三个构成条件之外,还要求有自发进行的化学反应。也就是说,化学电源必须是原电池,但原电池不一定都能做化学电池。
形成前提:总反应为自发的化学反应。
正负极判断通常情况下,在原电池中某一电极若不断溶解或质量不断减少,该电极发生氧化反应,此为原电池的负极(阳极,anode);若原电池中某一电极上有气体生成、电极的质量不断增加或电极质量不变,该电极发生还原反应,此为原电池的正极(阴极,cathode)。[1]
正极发生还原反应,得到电子;负极发生氧化反应,失去电子。
电子由负极流向正极,电流由正极流向负极。 溶液中,阳离子移向正极,阴离子移向负极。
电解池主要应用用于工业制纯度高的金属,是将电能转化为化学能的一个装置(构成:外加电源,电解质溶液,阴阳电极)。使电流通过电解质溶液或熔融电解质而在阴,阳两极引起还原氧化反应的过程。
电极反应1、电极反应与电源的正极相连的电极称为阳极。
物质在阳极上失去电子,发生氧化反应。如上图装置中,Cl在阳极上失去电子转化为Cl2,阳极反应式:2Cl -2e=Cl2↑简记为阳氧。
2、与电源的负极相连的电极成为阴极。
物质在阴极上得到电子,发生还原反应。如上图装置中,Cu在阴极是得到电子转化为Cu,阴极反应式:Cu+2e→Cu简记为阴原(阴原)
原电池
将化学能转变成电能的装置。组成原电池的基本条件是:将两种活泼性不同的金属(或石墨)用导线连接后插入电解质溶液中。电流的产生是由于氧化反应和还原反应分别在两个电极上进行的结果。原电池中,较活泼的金属做负极(又称阳极),较不活泼的金属做正极(又称阴极)。负极本身易失电子发生氧化反应,电子沿导线流向正极,正极上一般为电解质溶液中的阳离子得电子发生还原反应。
电解池:将电能转变成化学能的装置;非自发反应;有电源,
两极可同可不同。电极构成:
阳极:与电源正极相连的极
阴极:与电源负极相连的极
电子流向:负极到阴极
溶液中带电粒子移动:
阳离子向阴极移动
阴离子向阳极移动
1.电极反应规律
(1)阴极:得电子,还原反应
①
(一般)电极本身不参加反应
②
一定是电解质溶液中阳离子“争”得电子
(2)
阳极:失电子,氧化反应
①
若为金属(非惰性,au、pt除外)电极,电极失电子
②
若为惰性电极,
电解质溶液中阴离子“争”失电子
2.离子放电顺序
离子的放电顺序主要取决于离子的本性,还与离子的浓度、溶液的酸碱性有关。
(1)
阳离子放电顺序
上述顺序基本上与金属活动顺序一致,即越活泼的金属,其阳离子越难结合电子,但fe3+氧化性较强,排在cu2+之前。
(2)
阴离子放电顺序
若是活泼金属作阳极,因金属失电子能力强,阳极反应则是电极材料本身失电子被氧化,而不是阴离子放电
鹏仔微信 15129739599 鹏仔QQ344225443 鹏仔前端 pjxi.com 共享博客 sharedbk.com
图片声明:本站部分配图来自网络。本站只作为美观性配图使用,无任何非法侵犯第三方意图,一切解释权归图片著作权方,本站不承担任何责任。如有恶意碰瓷者,必当奉陪到底严惩不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