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的智商和佛教的智慧有什么区别?
善友 道安!
人类的智商与佛教的解脱智慧或者般若智慧也好,都是属於意识的慧心所功能。所以就本质而言,两者是相同的,差别在於所观察、捡择的对象不同。
但就这麼说,还是很难让普遍大众理解,先就意识相应的五别境心所法来介绍,才好理解:
意识的五别境心所功能为欲、胜解、念、定、慧。欲就是欲求,不管对财色名食睡、对佛法、对科学、医学等有探求、追求的欲望,都是意识的欲心所功能。乃至我们走在路上、想多看一点美女、多看一些好吃的东西、多听一些好听的音乐、声音等,都是欲心所。
胜解就是印持、印定: 当我们接触到任一人事物境界时,对其有殊胜的理解,而认定就是如此。譬如解数学题,一旦灵光一闪、抓到解题的要领後,从此相关的题目都迎刃而解,这就是意识的胜解心所之功能,又譬如跟某人相处时,经由某个触发事件,而确定这个人的心性是好是坏、是善是恶、有某些特别的习性等,这也是胜解,从此以後,就会对这个人贴上标签了。
念则是记忆,对曾经接触过的境界,能够忆持不忘。
定心所包含两个类别,一个是心得决定、另一个是心一境性。前者是对於某个事物起胜解以後,从此坚固的认定而不会转移这个见解,譬如对某人印象很差以後,判定这人很差劲、很讨厌,从此之後认定这人是很糟糕的、难以相处的,那麼,即便周遭友人来劝说,也不会改变主意,这就是心得决定。又譬如,对所学的科学也好、艺术也好、医学或工程也好,发起独到的见解後,此後若是他人有其他见解想左右自己时,也难以转变,这也是心得决定,都归类於定心所。
至於後者---心一境性,那是指专注,不论专注在所学的内容、专注在目前领受的境界都是定心所,譬如上课时听到很有兴趣的内容时,全神贯注,旁人在叫唤的时候居然还会忽略忘我,这也是心一境性,又或者在家里听音乐看电视,专注在那个内容时,家人叫吃饭或使唤时,由於太过专注而没注意到,这都属於定心所,乃至修学佛法中的禅定,让心内摄不触五感官,譬如入未到地定时,眼不见色、耳不闻声、身不觉任何触觉、亦不觉自我存在,这也是定心所之心一境性。
以上,
都是附属意识的功能,都可以由我们现前去验证自己都是具有这些功能,只是每个人用这些功能在不同的人事物境界上而已。
最後一个慧---慧心所---对於所观察的境界能够决择、捡择。
以我们日常生活中来说,当你看到你母亲或其他亲戚好友时,你绝对不会认错人,这也是慧的功能,一般动物也是有。这是比较粗浅的。
当我们看到文字、听到语言音声时,也能认清文字言语的内容、代表的意思、甚至言外之意,这也是慧的功能,但一般动物多半是没有,所以才说人类的智慧高於动物。
进一步地,有些人在医学领域、科学领域、工程领域有其独到见解、学识,当一个医生看到病人的徵状时,即能捡择出他的病因为何,这也是慧心所。当工程师看到电路故障时,也能从中抉择出故障点为何,这都是慧心所。
那当一个人学习佛法,当他透过五阴无我的观行後,确认身心自我虚幻,不再认取身心--身体与意识为真实的我、否定了这些假我,此时他的无我智慧就发起了,这也是意识的慧心所。
甚至,当一个人修学禅宗之法而开悟了,能亲领受真心本性的运作,观察本心能出一切万法、却又不取一切万法,这样的观察智慧,也一样是属於意识的慧心所。
那当一个人具足解脱与般若智慧後,对於自我与人世间各种境界的执著越来越淡薄而能生死自在,这就是佛法智慧的功德受用。
但是一般人即便在医学、科学上的智慧越来越高明,也无法於生死得自在。
虽然两者都是属於意识的慧心所,但功德受用差异极大。
以上,略说两者差异,相信读後应能确实理解。
(补充一点,人类的智商,是胜解心所一直到慧心所运作下的现象,智商高的人,理解力特强,对於接触的事物一点就明瞭,这属於他的胜解心所,那理解完以後,成就定心所与念心所,就变成他自己的智慧了--慧心所)
什么是般若智慧呢?
一般来说,指的是空性慧。
具体到怎么用,就是随时随地观空性咯,这样即不执着于人、事、物。在此境界(对咱们初学来讲,我觉得还是“心态”这个词更合适)下,做任何善事善法都不会执着于做善事的我(能作),所缘的对境(所作),以及所做的事(作)。
您读《金刚经》是一个“了知”空性的过程,通过观修产生“觉受”,等到量变成质变时,就是“证悟”了。
“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六祖大师偈子中的“本来无一物”所指的就是我们每个众生的妙明真心。如果一个人找到了这个妙明真心,这面照天照地的“明镜”,就得到了般若智慧了。所以,般若智慧,就是人清净无染的心,它是一切众生本有的根本智慧,与世间的聪明完全是两码事。
鹏仔微信 15129739599 鹏仔QQ344225443 鹏仔前端 pjxi.com 共享博客 sharedbk.com
图片声明:本站部分配图来自网络。本站只作为美观性配图使用,无任何非法侵犯第三方意图,一切解释权归图片著作权方,本站不承担任何责任。如有恶意碰瓷者,必当奉陪到底严惩不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