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时武将盔甲
第一类:大型甲片。长方形,类似中国的书简。所以这种甲片又称“甲札”。又可以分为大小两型。大型以二十家子中出土的T401Ⅱ:6为代表。其高23.4厘米,宽4.4厘米。小型为二十家子常见的甲片,一般高11厘米,宽3.4厘米。长安武库中的甲片大体上也是这一类型,但宽度为2厘米。
第二类:中型甲片,基本上呈圆角长方形,也可以分为两型。一型,长方形,四角抹圆。长安武库出土的中型甲片属于这一类型。高5厘米,宽2-3厘米。刘胜墓和汝阴侯墓出土铁甲片大部分也属于这一类型。二型,长方形,下缘平直。上缘两角抹圆呈弧线状,两侧边至下部时微向内收,使两下角呈稍大于90度的钝角。这种甲片的外貌类似于舌头。二十家子铁铠肩部和垂缘所用甲片属于这一类。高4.6-5厘米,宽2.7-3.4厘米,重10克。洛阳西郊3023号墓、居延、崇安汉城出土甲片也属于此型。
第三类,小型甲片。也可以分为两型。一型,近似第二类二型,但是两侧边内收更为显著,如二十家子标本T703③:97、T34②:1等。高2.8厘米、宽2厘米。与之配合的也有一种近似长方形的甲片,大小类似。满城刘胜墓甲身甲片、长安武库的小甲片,也属于此型。二型,甲片较一型修长,近似柳叶状,如洛阳西郊3023号墓所出甲片大多数属于这一型。高2.5厘米,宽1厘米。
大体上就是这些。此外就是因特殊部位(如编领部)的需要而制成的甲片。所有的甲片边缘都有若干为了编缀而钻出的孔。
甲片通常是用麻绳编缀的。也有用皮绦的。拿二十家子铁铠来说,所用麻绳有三种,一种是细麻绳,大量使用;一种是搓得较精细的三股麻绳,用在编缀甲片的活动部位,以坚实耐磨;一种是没有加工搓拧过的麻皮,单股或合股使用,数量少且不用于重要部位。出土标本多为麻绳编缀。编缀的方法,大致是先横编后纵联,横编时从中心一片向左、右编缀,纵联时怎由上向下,所以铠甲片一般是上排压下排,前片压后片。根据部位不同有两种编法,一般是纵横都固定编住;但在活动部位如肩部、腰胯部等处,则是左右横向固定,上下纵向活动编缀,即使编组的绳索有可供上下活动的长度。这种活动编缀的甲片,编时需要上排压下排。总的说来此时中国铁甲的编缀方法比春秋战国时代有了改进,基本上是简单而有规律的。战损时便于维修。出土标本中只有洛阳3023号墓的铠甲用单绳来回穿联,相当复杂。算得上是一个另类。
铠甲的形制
汉代铠甲的术语如下:保护颈部的称为“盘领”或“锻铔”、保护臂部的称为“钎”、头盔称为“兜鍪”、鍪是当时的一种炊具。不过我们只需要知道它像头盔就行了。出土西汉盔甲的形制都相当于身甲部分,所以对它们的分析也只限于身甲部分。这些铠甲可以分为两类六型:
第一大类:札甲,主要使用一类一、二型甲片,部分使用了二类甲片。
一型:仅护住胸、背的札甲,胸甲和背甲在肩部用带系联,长仅及腰。外形类似于明清妇女的肚兜。标本见杨家湾陶俑所着盔甲,其中骑兵俑均属于这一类。
二型:除胸甲和背甲以外,加有披膊,甲片较一型小。多半属于一类二型甲片。标本见杨家湾陶步兵俑。身甲最下一层甲片位于腰下,采活动编缀。
三型:见于二十家子出土标本,除胸甲、背甲外,有盘领,胸中开襟,用铁扣扣合。披膊腋下不封口。身甲下缘也垂于腰部以下。
铁札甲的制作方法基本上脱胎于中国传统的皮甲,所以这种铁甲的外形类似于皮甲。加上涂有防锈漆,在陶俑上表现时简直难以跟皮甲区分开来。特别是这时的中国皮甲也开始模仿铁甲涂黑漆,除非是出土实物,否则识别起来就更困难了。这种盔甲的防护力显然是不足的,不过还好,西亚的鱼鳞铁甲,这时候终于传到了中国,于是出现了中国版的鱼鳞铁甲。除了唐朝短暂的表现出向板甲进步的倾向,以及从西方引入有异域风味的盔甲以外,直到明朝,中国铁甲几乎都是鱼鳞甲。
西汉的鱼鳞甲也有三型,主要使用二类和三类甲片,一般不用一类甲片。它们共同的外形特征是甲片细密呈鱼鳞状,因而得名。
一型:见于二十家子出土的残铠,用二类一型甲片编缀。
二型:用三类一型小甲片编缀,,满城一号墓出土标本属此型。又见于杨家湾陶俑。其中一件体型较大的标本,所披铠甲腰带以上为鱼鳞甲,腰带以下却是札甲。
三型:用三类二型甲片编成,见洛阳3023号墓出土标本。
从西汉铁甲的发展,可以清晰的看出鱼鳞甲取代札甲的历史过程。西汉初期的铁甲,主要是使用大型甲片的札甲,使用中小型甲片的鱼鳞甲极少,以杨家湾陶俑为代表。唯一一个身着鱼鳞甲的陶俑,比其它陶俑都高大,着华丽长靴。应该是个军官,所以防护比穿麻鞋的士兵好。到了武帝时期,情况有了变化,二十家子甲片中,只见到一片一类一型的大甲片。303片甲片中,一类甲片52片,占17.1%;第三类甲片11片,约占3.6%;其余都属于第二类甲片。札甲的形制主要已是一类三型,表现出从札甲向鱼鳞甲过渡的趋势。到了西汉以后,札甲就完全消失了。波斯技术排挤了中国传统。
对于西汉铁甲片的金相鉴定结果如下:其表面为铁素体的退火组织,中心部分的碳稍高(0.1-0.12%),含有层状Fe0-2Fe0-Si02共晶夹杂物。表明所用材料是块炼铁,锻成甲片之后,经过退火,进行表面脱碳,提高延性。从河北满城和内蒙古二十家子出土的甲片,组织类似,可见当时盔甲制作技术已经可以适应大规模生产了。刘彻盐铁官营的决策,对于铁兵器,包括铁盔甲的普及,发挥了很大作用。从武帝前铜兵器占统治地位到武帝后铁兵器占统治地位,这种改变简直可以用“突变”来形容。
西汉军队披铠甲的比例,大概是骑兵8%左右,步兵43%左右(根据杨家湾陶俑)。武帝后可能有所增加,不过铠甲不一定都是铁甲,事实上,皮甲作为辅助类型的盔甲,一直保留到明朝。
日本竹甲是日本比较常见的甲胄,用线接的方式把一片片一条条竹制材料连接起来,防御力可想而知。至于骨头嘛,做饰物可以,做盔甲就算了吧,骨头可是脆的,摔一跤就碎了。
铁甲不是汉朝时装备的,早在春秋战国时期,中华大地上就开始流行铁器,一开始是民用的,用于农耕啊什么的,后来才作为武器盔甲,比如那时候的很多名剑都是铁质,基本已经取代青铜的位置。虽然说秦汉帝国比同一时期的罗马帝国更早的大规模使用铁,但是就盔甲来说的话,青铜甲仍然可以很好的防御,武器就算了,罗马军队装备的青铜剑刺一下就弯,还要用脚踩直才能继续用。(欧洲最早使用铁技术的是被罗马帝国称为蛮族的各大森林部族)
说到防御力嘛,中国的盔甲虽是鳞甲,扎甲等用牛皮绳等材料穿起来的“片甲”为主,但是比较厚,而且炸好了也是硬邦邦一大块的,受到利器的打击防御力很好,而遇到锤锏等钝器则不然,因为是贴身披甲,容易受内伤。但是自隋朝起流行了明光铠到唐朝发展到巅峰,这种“见日之光,天下大明”的盔甲使用金属板和鱼鳞甲相结合的方式制成,是唐十三铠之首。作为是中国盔甲文化史上的传奇,防御能力当然是可想而知。而后宋朝流行的步人甲可以说是史上最重的盔甲,防御性能当然好,但是作为布卒使用牺牲了机动性能,这也就使得宋朝在对抗已机动性为主的游牧民族时力不从心。(中国唐宋的铁质盔甲因为保存下来的文献极少,实物基本没有,所以有很多样式的制作方式到现在仍是谜,比如十分有汉文化特色的“山文甲”,这也从另一个角度说明了我们中华文化的灿烂吧)
欧洲的铁甲自进入中世纪以来一开始流行锁子甲,虽然穿起来灵活,而且制作相对简单,比较容易大量生产,但是防御力一般般,收到刀剑劈砍虽不致命但也很容易伤筋动骨,但是不知道因为什么原因啊,在欧洲漫长的中世纪,这种盔甲一直流行。到了中世纪末期,文艺复兴的火种开始遍布欧洲,响当当的全身板甲也就是这时候发明的,完美的设计和精良的手工制作使得这种盔甲立即风靡,甚至传播到了日本。(倭寇们叫“具足”)而且这种铁罐头的防御力实在是很好,因为铁板向前突起,而且表面十分光滑,可以有效的防御各种利器钝器。但是随着火器技术的发展,全身板甲也淘汰了。(这一点中国比欧洲早,中国是火器的发祥地,盔甲的衰退自然也要早于欧洲)
不过总的来说,各种盔甲面对武器的刺击的时候多少是防不住的,全身板甲亦是如此。
至于头盔的制作,古代的工匠吗用铁皮片放在圆形的模具上敲打使其弯曲然后再加一层细铁片,用甲钉固定大多都是这样。整体式头盔是敲出来或者使用文艺复兴的冲压技术。
鹏仔微信 15129739599 鹏仔QQ344225443 鹏仔前端 pjxi.com 共享博客 sharedbk.com
图片声明:本站部分配图来自网络。本站只作为美观性配图使用,无任何非法侵犯第三方意图,一切解释权归图片著作权方,本站不承担任何责任。如有恶意碰瓷者,必当奉陪到底严惩不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