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狗-知识改变命运!
--

棺淳与棺材的区别是什么?(什么叫棺材)

梵高1年前 (2023-12-15)阅读数 8#综合百科
文章标签棺材棺椁

1.棺材和棺椁的差别其实在现代社会来看,是没什么差别了。

2.棺材是指装殓尸体的器具,而棺椁,不仅是指棺材,它还是一种身份的象征。

3.通常在古时候,只有一定级别的达官贵人可以使用棺椁,棺椁是指大棺材套小棺材,就是我们平时看到一些贵族古墓被发掘时看到的那样,是一层层套的。

4.棺材和套棺(古代套于棺外的大棺),泛指棺材。

5.红色棺椁亦作“棺郭”。

6.棺指的是装殓尸体的器具,椁,套在棺外的外棺,就是棺材外面套的大棺材。

7.《易·系辞下》:“古之葬者,厚衣之以薪,葬之中野,不封不树,丧期无数。

8.后世圣人易之以棺椁,盖取诸大过。

棺淳与棺材的区别是什么?(什么叫棺材)

我国有着五千年的悠久文化。在历史的长河中,逐渐凝聚、沉淀成了各种传统节日和风俗习惯,被人们延续至今。例如王维在《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的“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就透露出重阳节“插茱萸”的规矩;又如王安石在《元日》的“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中,又道出了春节需饮屠苏酒的习俗。

其实中华儿女不止在节日上有着浓重的仪式感,就连婚丧嫁娶这些红白喜事上,也有其特殊规定。就比如老祖宗曾留下一句话叫“宁可试人棺,切莫试人鞋。”从字面意思不难理解,宁愿试死人躺的棺材,也不要试活人穿的鞋。令人费解的是,鞋子难道比棺材还让人感到恐惧吗?

▲古代葬礼剧照

01

从我国几千年的丧葬礼仪中,都把棺材当作死人的专属,但活人触之倒霉。古时候,人们讲究入土为安,因此挑选棺材就成了大事。棺材,除了用于保存尸身,还能彰显墓葬者生前的身份地位。一般而言,好一点的棺材木料,通常选用松木,楠木等制作。比如清朝慈禧的棺椁,为求奢华显贵,就是选用了“价比黄金”的金丝楠木。

挑选好棺材材料,交给棺材铺制作完成后,下一个要紧之事就是找一个和墓葬者身材相仿的人来试棺。这也就衍生出一个名为“试棺人”的新职业。因为这种职业毕竟沾着死人,难免让人感到晦气,所以试棺人起初并不受欢迎。

▲制作棺材

02

这时可能有人要问了,棺材为什么不直接让死者试,而是要另找活人呢?原来在乡下,老人一般过了60岁,就会为自己挑选一口棺材,以备不时之需。而试棺人一般都选年轻的小伙子,这是因为年轻人手脚灵活,进去之后可以准确描绘出棺材大小,是否合适。

如果让老人进去的话,一是上年纪之后腿脚不便,不容易描绘出棺材的合适程度。再一个,如果老人进去遭遇不测,直接躺棺材里去世了,那就不合适了。所以为了避免这种尴尬的情况,大家一般都是找年轻人来当试棺人。

▲试棺人

常言道:“人生七十古来稀。”而古时长者能活过六十就算是长寿了,再加上人们后来又将“棺材”与“官财”同音。因此,民间也流传着试棺人在试棺后,会与年长死者一样拥有长寿,而且还会带来官运和财运。慢慢地,试棺人这个职业才逐渐被大家所接受了。

除了讲究试棺人,老人收到棺材后,还会将其放到院子中间,每隔一年就要重新涂漆翻新一遍。可见,“死生亦大矣”,老一辈的人们对于身后之事还是十分看重的。

▲棺材照片

03

那么,试人鞋为什么比试棺材还令人感到畏惧呢?主要还是因为时代不同了,鞋子作为人们的贴身物品,在古代是相当隐秘的物件。对现代人来说,让其他人帮忙试鞋便没有这种忌讳。

尤其是古代的女性,双脚被裹得严严实实,绝不容外人窥视。而属于私人物品的鞋子,更是只有自己丈夫才能看。也因此,古时的绣花鞋常作为男女之间的定情信物。除此之外,鞋子是私人物品,所以试鞋也有干涉他人私事的寓意。再加上脚上容易滋生细菌,比如脚气、真菌感染等皮肤病。而且脚上的疾病通常会通过接触传播,所以为了健康也不能轻易穿人鞋子。

▲古代绣花鞋

最后还有一点,就是鞋子包裹着我们的脚,也有“足”的意思。而穿别人鞋子,容易招来类似“第三者插足”的闲话。所以为了免受怀疑和芥蒂,穿别人鞋子这种事还是尽量避免

鹏仔微信 15129739599 鹏仔QQ344225443 鹏仔前端 pjxi.com 共享博客 sharedbk.com

免责声明: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当前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自研大数据AI进行生成,内容摘自(百度百科,百度知道,头条百科,中国民法典,刑法,牛津词典,新华词典,汉语词典,国家院校,科普平台)等数据,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邮箱:344225443@qq.com)

图片声明:本站部分配图来自网络。本站只作为美观性配图使用,无任何非法侵犯第三方意图,一切解释权归图片著作权方,本站不承担任何责任。如有恶意碰瓷者,必当奉陪到底严惩不贷!

内容声明:本文中引用的各种信息及资料(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数据、图表及超链接等)均来源于该信息及资料的相关主体(包括但不限于公司、媒体、协会等机构)的官方网站或公开发表的信息。部分内容参考包括:(百度百科,百度知道,头条百科,中国民法典,刑法,牛津词典,新华词典,汉语词典,国家院校,科普平台)等数据,内容仅供参考使用,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本站为非盈利性质站点,本着为中国教育事业出一份力,发布内容不收取任何费用也不接任何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