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狗-知识改变命运!
--

后羿与羿有什么区别?

乐乐1年前 (2023-12-15)阅读数 5#综合百科
文章标签后羿太阳

据考证,历史上羿和后羿不是一个人。这两个人前后相差数百岁。最初的资料记载,射日的是羿,而不是后羿。也有资料说羿是好人,后羿是坏人。传到后来,羿和后羿合二为一,统称之为后羿了。1979年版《辞海》这样注释道:“羿,传说中的古人名。即后羿。也作夷羿。”在注释“后羿”词条时,相对详细地写道:“后羿,又称夷羿,传说中夏代东夷族首领。原为有穷民部落首领,名羿。善于射箭。推翻夏代统治,夺得太康的王位,不久因喜狩猎,不理民事,被家众杀死。又神话传说尧时十日并出,植物枯死,猛兽长蛇为害,羿射去九日,射杀猛兽长蛇,为民除害。”

按照《辞海》的权威解释,羿、后羿、夷羿,都是一个人。而另外不少文献记载并非如此,辽宁师范大学教授鲁刚撰文指出,羿和后羿应为两人,他们分属于不同的时代,他们有完全不同的历史内涵,不同的品貌和不同的人格,把他们混为一人是一桩历史错案,是对羿的极大不公,应该把它改正过来,还羿一个清白。

按照鲁刚先生用比较神话学的方法研究出来的结论,羿是射日英雄,而后羿则是一个荒*无耻的坏蛋。

按照大学者顾颉刚先生的说法,从先秦到西汉中叶,羿和后羿的传说就是混为一谈的,那时,羿的故事分为三组,第一组是神话家所传说的;第二组是诗歌家所传说的;第三组是儒墨学派所传说的。他列举了《山海经》、《淮南子》对羿的故事叙述,论证了神话家对羿的“政治结论”是做了“宗布神”。而以屈原为代表的诗歌家却把羿说成了荒*无耻的家伙,天帝让他下界为民除忧患,他却去射河伯,占了人家的妻子,最后被一个叫寒浞的人和羿的妻子纯狐合谋把他弄死了。屈原在《离骚》中的结论是“羿*游以合畋兮,又好射夫封狐……”一句话给羿来了个“盖棺定论”。而孔孟学派对羿的结论又有不同。孔子认为,羿尚巧(或作功)力不尚德,结果是不得善终的。孟子干脆认为,羿就是有罪的,因为君子取友必端,羿不谨慎择友,把技艺传给匪人,故也有些罪。荀子则认,羿是“圣人所以治天下”的二十官中一个“作弓”的官。《荀子·解蔽篇》进一步明确,羿只是“精于射”,并不作弓。而最后死法也不尽相同,有说死于寒浞之手,有说死于蓬蒙桃木棍下,据此,顾颉刚先生认为:在西汉中年以前,羿的时代还没有固定,有的书说他是尧时人,有的书说他是夏时人,又有书说他是周时人。羿的品格也没有固定,有的书说是有功的好人,有的书说他是有罪的坏人,又有书把他当作世职的名职看。最通行的就是他的善射的传说。到了西汉初年以后,才有羿为夏帝的说法。西汉末年以来,楚辞一派的传说获得胜利,羿才固定为夏时*游佚畋的君主了。其实,把羿和后羿混为一谈的决不止楚辞一派,后来的司马迁也是这样认定的。而这个定位,没有了嫦娥奔月的故事,似乎更现实一些。

现在看来,顾颉刚先生的注意力并不在研究羿和后羿是一个人还是两个人上。因为从其它书本上可以查阅到,丧于寒浞之手的是后羿,为蓬蒙桃木棍所杀的是羿。不过,顾颉刚作为一大学者,是不会如此糊涂地把时隔几个朝代的两个功过不同的人拉到一起合而为一的吧。那么只有一种可能,就是顾先生研究出来的结论,从先秦到汉,对羿文化研究就没有一个统一的准确的结论。更为惊人的是顾颉刚先生考证,《天问》的作者并非屈原,而是比屈原早得多的无名氏,因为,《天问》与《尚书》、《诗经》是同时成书的。因此,我们的现代版《辞海》才把羿和后羿、夷羿合为一个人。三合一就合成了一面三棱镜,可以折射出羿作为射手和作为王者的多重性格,折射出英雄和*徒集于一身的矛盾统一,这是一种很有趣的人格扭曲现象。

正史中对羿和后羿记载明显不足。我们不妨再从野史里捡些材料来补充它。

《山海经·海内经》载:“帝俊赐羿彤弓素赠(去贝加矢),以扶下国,羿是始去恤下地之百艰。”这里说的帝俊,就是帝喾,黄帝长子玄嚣的孙子,尧的父亲。羿当时是帝喾的射正,因擅长射术而总揽兵权。帝喾后期,东夷十个部落内讧,这十个部落都崇拜太阳,所以有“十日并出”之说。羿受帝喾派谴,征服十个部落,合为一体,是此才有“羿射九日”之说流传。羿最后死于非命,丧在自己徒弟逢蒙的桃木棍下。

而后羿则是有穷氏的首领,野史认为后羿是羿和嫦娥私生子挚的后代。后羿故事,几乎是羿的故事翻版。后羿也曾做过惊天动地的英雄事,统一东夷十个崇拜太阳的部落(这一点羿和后羿的事迹相互雷同过),推翻了荒*无度的太康皇室。然而他晚节不保,同太康一样不修政事,围田射猎。结果被他自己重用的谄媚之臣寒浞发动兵变“杀而烹之,以食其子。其子不忍食诸,死于穷门。”寒浞还纳娶了后羿的妻子纯狐(己不是嫦娥了)。

说到这里,我们已经对后羿射日的故事有了一个大致的了解,归纳一下,可以这样认定,其一,射日传说的主人公是羿,而不是后羿;其二,原始文字混淆了羿和后羿,把他们合二为一了;其三,古为今用,可以采纳《辞海》中对羿和后羿的注释;其四,扬长避短,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研究后羿文化,可以从古人征服自然的愿望和弓箭崇拜的角度切入。以弘扬乐于献身、敢于挑战、勇于胜利的精神为主线,阐述其故事脉络和文化内涵,而不必去揭那些“没治了”的历史疮疤,偏要把羿当成冤假错案的对象去平反。如果要主持公道,为其平反,做不好会适得其反。因为羿和后羿都是神话中人物,今天我们评判或叙述的依据都是从古书中获得的一鳞半爪,而这些断简残篇,也都经过了先人的篡改和歪曲,不能作为绝对真实的依据来对待的。

后羿还是后羿

有人把后羿写成“后羿”,认为“后”是“后”的繁体字,其实误解了。

先后的“后”,是可以写作“后”的。问题是,我们所说的“后羿”,并不是相对于“先羿”的,“后”不是说前面有过一个羿,后面又有一个后羿。“后”可以是指皇帝的正妻,可以是指君主,可以是指诸侯,也可以是姓氏。而这几层意思的“后”,是不可以写作“后”的。

后羿的“后”,实际是有穷国君的意思。有好事之人考证出后羿就是羿的后代,而且是通过“私生子”的形式过渡承接而来的。这近乎于荒诞,因为那时没有“DNA”检测,故事任意编了也无从稽考。于今,我们只能确认“后羿”就是“王羿”的意思,所以“后羿”不能写作繁体字“后羿”。

位于射阳县境内的“中华后羿坛”和“后羿公园”,都是中国书法家协会主席沈鹏先生的手迹,字为繁体隶书,惟“后”字为简体,不知者以为沈老先生笔误,一查询才知道作为“王”、“后”用词的“后”字是没有繁体的。

射日还是逐日

因为“射”有追逐之意,所以有人认为“射阳”有追逐太阳的意思,这就又和“夸父逐日”发生了联系。

不过,我们现在选定的命题是后羿文化,那么这里的“射”只能有一种解释,就是用箭“射”太阳。

为了进一步说明问题,我们不妨比较一下“射日”和“逐日”的不同故事。

逐日的主人公叫夸父。夸父是炎帝的裔孙,原是一个巨人族的总名称,住在一座叫做“成都载天”的山上,身材高大,但有点傻气。一天,有个夸父族人看见太阳即将落下地去,忽发奇想:我不喜欢黑夜,我要去追赶太阳,把太阳捉住。他朝着太阳降落的方向奔跑如风,一直追到禺谷,太阳果真被他追上了。夸父欢喜至极,举起双手去捉太阳,这时,太阳无比强烈的光和热,灸得他顿生一种极其烦躁的口渴,逼得他不得不放下太阳去喝水,一口气喝干了黄河、渭河,可还是渴得难耐,他就跑向北方,想去喝大泽里的水,可还没到目的地,他就渴死在中途,人变成一座大山,手杖化做一片桃林。

上述故事说明,逐日的夸父应是由东往西奔跑,故事的起点和终点都和“射阳”无关。因此,“逐日”说对我们来说,不可取。

既然定位于“射日”,那么,我们研究的对象只能是“羿”,即后羿,夷羿。

1、后羿与羿不是同一人:

羿是天帝俊派到人间来来帮助人们除害的天神。(《山海经》:帝俊赐羿彤弓素矰,以扶下国。)他没有做君王,也不想做只想为民除害后,能回到天庭去继续过他那逍遥自在的生活,他身边有嫦娥作伴就已经心满意足了。后来虽然一切都不如愿,他也只是性情变了,对名利更是冷淡。

后羿,只是一个凡人而已。他的性格与羿差不多,都好于为民除害,后来人们推举他做了有穷国的君王。这个“后”字,在古代一个意思就是君王。后羿是作了君王的,所以人们尊称他为后羿,意思就是“君王羿”。

2、两人生活时代不同:

羿是生活在尧时,也就是在我国的新石器晚期。后羿,是处在奴隶社会初期的夏朝。比羿晚了很多年。

3、“羿”除了指人外,也可做姓氏:

自夏代有穷国的著名射手后羿的后人,以先人名字“羿”为氏。据《路史》的记载:“后羿后有羿氏、穷氏。”换言之,我国的羿氏已有近4200年的历史,他们的始祖正是名登《左传》的传奇人物后羿。

扩展资料:

射下九日

帝尧之时,天上有十个太阳同时出现,把土地都烤焦了,庄稼也干枯了,人们热得喘不过气来,倒在地上昏迷不醒。因为天气酷热的缘故,一些怪禽猛兽,也都从干涸的江湖和火焰似的森林里跑出来,在各地残害人民。

帝尧请来了大羿,羿立即开始了射日的战斗。他从肩上除下那红色的弓,取出白色的箭,一支一支地向骄横的太阳射去,顷刻间十个太阳被射去了九个。从此地上气候适宜,万物得以生长。

参考资料:

百度百科-羿

百度百科-后羿

后羿与羿有什么区别?

鹏仔微信 15129739599 鹏仔QQ344225443 鹏仔前端 pjxi.com 共享博客 sharedbk.com

免责声明: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当前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自研大数据AI进行生成,内容摘自(百度百科,百度知道,头条百科,中国民法典,刑法,牛津词典,新华词典,汉语词典,国家院校,科普平台)等数据,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邮箱:344225443@qq.com)

图片声明:本站部分配图来自网络。本站只作为美观性配图使用,无任何非法侵犯第三方意图,一切解释权归图片著作权方,本站不承担任何责任。如有恶意碰瓷者,必当奉陪到底严惩不贷!

内容声明:本文中引用的各种信息及资料(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数据、图表及超链接等)均来源于该信息及资料的相关主体(包括但不限于公司、媒体、协会等机构)的官方网站或公开发表的信息。部分内容参考包括:(百度百科,百度知道,头条百科,中国民法典,刑法,牛津词典,新华词典,汉语词典,国家院校,科普平台)等数据,内容仅供参考使用,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本站为非盈利性质站点,本着为中国教育事业出一份力,发布内容不收取任何费用也不接任何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