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皈依和四皈依有什么区别
您好,四皈依是附佛外道自己添加的,并无功德。正信的佛教里只有三皈依: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
第一皈依佛,释迦牟尼佛是悟道的觉者,为修行者的导师,皈依释迦牟尼佛,也就皈依了十方一切诸佛。
第二皈依法,佛为了度众生得解脱,设种种的次第法门,等於学校的学制一样,所谓人道守五戒、天道修十善、声闻修四谛、缘觉修十二因缘、菩萨修六波罗蜜。众生修习这些正法,做为人生的方向,便能离苦得乐,自在解脱。
第三皈依僧。依循正法修行的清净僧众是大众的榜样,所以应当皈依十方一切圣贤僧。再者,修行的路有很多,我们应当皈依一位善知识,接受他的教导,这样才不会走错路。皈依最好选择一个有道德、有学问、有行持的师父,经常亲近这位师父的言行、思想,无形中我们亦能沾到几许光明与功德,同时供养了真正的大善知识,能种广大的福田。如果在某一个时间,找不到这种善知识,可以在附近找一个真正受过三坛大戒的出家众皈依。
皈者归投。依者依托。如人堕海。忽有船来。即便趣向。是皈投义。上船安坐。是依托义。生死为海。三宝为船。众生皈依。即登彼岸。
既皈依佛。以佛为师。从今日起。乃至命终。不得皈依天魔外道。邪鬼邪神。
既皈依法。以法为师。从今日起。乃至命终。不得皈依外道典籍。法、即佛经、及修行种种法门、典籍、即经书也。
既皈依僧。以僧为师。从于今日。至命终时。不得皈依外道徒众
三皈依:
皈依佛,两足尊。
皈依法,离欲尊。
皈依僧,众中尊。
皈依佛,不堕地狱。
皈依法,不堕饿鬼。
皈依僧,不堕旁生。
自皈依佛,当愿众生,体解大道,发无上心。
自皈依法,当愿众生,深入经藏,智慧如海。
自皈依僧,当愿众生,统理大众,一切无碍,和南圣众。
皈依师和依止师有什么区别
不是这样理解的。居士=名词=一种身份的象征。皈依=动词=变成居士的过程。皈依是居士的前提,一名没有皈依的人士,只能叫“信众”或“善众”,皈依三宝才能称之为“居士”。
世俗的人常常认为,皈依佛门就是出家做和尚,这是一种片面的认识,皈依佛门,可以理解为,“愿意将自己对于生命的探索、美好生活的追求,全部按照佛陀指引的方向前行,从此依照佛陀教给我们的种种方法来完成生命的终极关怀”,因此,皈依佛门实际上是分为两种的:
一种是“出家学佛”,所谓“出家”,就是要离开并放弃自己世俗的家,是“舍一人之家而为千万人之家,舍一人之乐而为千万人之乐”的伟大行为,自此走上“不为自己求安乐,但求众生得离苦”的漫漫长路,要求自己独身(不仅仅是不结婚,连男女的情欲都要摒除)、素食、以寺为家、不蓄有金钱与财产、终身奉献给佛教事业,也就是我们俗称的“僧人”,分别包含了男出家众(沙弥、比丘)和女出家众(式叉摩那女、沙弥尼、沙弥)共五大类;
——旁白:式叉摩那女,翻译成中文就是“带发修行女”,这是佛陀考虑到女性万一出家前和男朋友相好过,虽然断绝来往但若是在寺院里面怀孕了,就有损于佛教的形象,因此要不剃头在寺院修行两年以后,一方面确定没事,一方面也给自己下一个决心,所以有一个过渡出家的角色,梵文叫“式叉摩那女”。
一种是在家学佛,持五戒,吃素或吃三净肉;可以恋爱结婚生子,称为男在家众(梵文称“优婆塞”,俗称“男居士”)、女在家众(梵文称“优婆夷“,俗称“女居士”)共两大类。所以我就属于这一类,任静和付笛生夫妇、濮存昕、李连杰、刘德华、张国立、齐豫、王菲等等,都属于这一类!
——以上七大类佛弟子统称为“七众弟子”;除此之外,还有一种按性别分类的:男出家众、女出家众、男在家众、女在家众,合称“四众弟子”。所以我自称佛弟子,那就属于“七众弟子”里面的优婆塞,“四众弟子”里面的男出家众。
皈依师和依止师基本概念上是一致的,都是上师之意,但在次第上有所分别。
皈依乃佛教徒之基础入门。皈依为皈投或依靠之意,受到三宝的加持。三宝指佛、法、僧:佛为觉悟者,法为教义,僧为延续佛的慧命者。
依止,又一般谓依赖于有力、有德者之处而不离,亦称为依止。法华经方便品(大九·八中):‘若有若无等,依止此诸见。’大乘庄严经论卷四述求品,谓依止(梵a^s/raya )作意为十八种作意之一,同经卷八以依止(梵nis/raya )为八无上之一。
扩展资料:
皈依两字,从字面上解释,皈是回转,或是皈投;依是依靠,或是信赖。凡是回转依靠,或皈投信赖的行为,都可称为皈依,所以皈依两字,也不是佛教之所专用。
三宝就是佛、法、僧,因为在佛、法、僧中,能够产生无量的功德,发挥无尽的妙用,并且取之不尽,用之不竭,无极无限,无边无际。世间以金银珠宝的价值高、功用大,所以称之为宝;佛法与僧的功德妙用,乃是通於世出世间的,所以更可称之为宝了。
皈依就是皈从依靠,道教讲究:第一 :皈依无上“道宝”,即皈依“太上无极大道”,能永脱轮回;第二 :皈依无上“经宝”,即皈依“三十六部尊经”,能得闻正法;第三 :皈依“无上师宝”,即皈依“玄中大法师”,能不落邪见。
不依止上师而修行,就很容易修成魔道,所以我们修行必须依止上师。
过去的大德们都曾经强调过:要长期地依止一位上师,并将自己的修行情况及时向上师汇报,然后听从上师的意见。这样的话,如果自己修行走错路,就可以得到及时的纠正,而不至于一错再错。
参考资料:
百度百科?皈依参考资料:
百度百科?依止鹏仔微信 15129739599 鹏仔QQ344225443 鹏仔前端 pjxi.com 共享博客 sharedbk.com
图片声明:本站部分配图来自网络。本站只作为美观性配图使用,无任何非法侵犯第三方意图,一切解释权归图片著作权方,本站不承担任何责任。如有恶意碰瓷者,必当奉陪到底严惩不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