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剧里的鞋靴和清代的鞋靴有什么区别?
京剧里的鞋靴有高的鞋底,清代的鞋靴没有。 靴子主要是厚底的官靴。男性角色用的比较多。这种靴靴筒子比较长,用青缎子做成的,靴子底大约有二寸到四寸厚,并刷成了白色。在生活里没有这样厚底的鞋。在舞台上靴底加厚,是经过艺术加工的。其作用是为了增加演员的身高,要和宽大的、夸张化了的服装谐调。尤其是穿蟒的,穿靠的,本来就很夸张,假如穿个薄底的靴子,就很不相当了。由此可见,厚底靴本身就是一种夸张化了的服装,或者说是专为表演和舞蹈服务的一种服装。 第二种是薄底靴子。薄底靴子又叫朝方。靴筒虽然较长,但靴底是很薄的,靴底也刷白色。是给一般扮演官吏或太监丑角穿的。行动比较轻便的一类人物,也穿薄底靴子。 还有一种叫快靴,靴底更薄,靴筒也较短。一般武戏的角色,像武生、武旦、武净都穿快靴。如穿快衣、快裤,抱衣、抱裤的角色,都穿快靴。为的是在战斗的时候动作轻捷、灵便。女式的快靴,有个专名词,叫小蛮靴,其意思是和快靴一样。 再有就是一般人穿的便鞋,它是经过略加美化、装饰的。比如老年人穿的叫夫子履。一般的兵士、差役穿的是洒鞋,是一种较紧绷的粗制的鞋,鞋上没有什么非凡的标志。像《打鱼杀家》里萧恩穿的鞋,为了表示他是渔夫,所以在鞋上加些鱼鳞片,它的专名词叫鱼鳞洒或鱼鳞洒鞋。妇女一般都穿绣花的,带色的彩鞋。彩鞋一般前边都加穗子。 着旗装、旗袍角色所穿的鞋,是比较非凡的,叫作花盆底鞋。就是在普通彩鞋的中间(指鞋底的正中间)加上一个花盆形的厚底。走起路来不太方便,不能太快,一快就没有平衡了,很轻易摔跟头。因此,凡穿花盆底鞋的走起路来,有个非凡要求:上身两只肩膀必须微微地摇摆,两只胳膊为了保持平衡,也必须慢慢地左右甩动,走起路来两脚平起平落。同时,姿势还要比较美丽潇洒。既要有技巧,还要形成一种慢条斯理、端庄、美丽的姿势(转自国际鞋业网 > 商家学院 > 鞋履文化 《梅兰芳》将京剧带回大众视线——演员靴鞋扫盲 http://school.168xiezi.com/?action-viewnews-itemid-24858)
鹏仔微信 15129739599 鹏仔QQ344225443 鹏仔前端 pjxi.com 共享博客 sharedbk.com
图片声明:本站部分配图来自网络。本站只作为美观性配图使用,无任何非法侵犯第三方意图,一切解释权归图片著作权方,本站不承担任何责任。如有恶意碰瓷者,必当奉陪到底严惩不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