宣纸和普通纸的区别
宣纸和普通纸的主要区别如下:
1、起源不同
普通纸根据史料记载,是由东汉初期的宦官蔡伦发明的;
宣纸是在唐天宝年间,在全国各地运到京城长安的进贡之物中,宣城郡船中有“纸、笔”等贡品。其中宣纸是安徽省宣城市泾县特产,国家地理标志产品。
2、制作原料不同
普通纸的主要原料是植物纤维,原料中除含有纤维素、半纤维素、木素三大主要成分外,还有其他含量较少的组分,如树脂、灰份等。此外还有硫酸钠等辅助成分
宣纸主要是由泾县境内草本植物约计1000余种,适宜宣纸的取材与制造而得。
3、用途不同
普通纸可用昨书写、印刷的载体,也可用于包装或卫生等用途;
宣纸润墨性好,耐久耐老化强,不易变色,还有少虫蛀,寿命长的特点,主要用于题字作画。
百度百科-宣纸
百度百科-纸
泥金宣纸和**抄经宣纸有什么区别?
古人的墨,讲究“润”
晋唐的纸质偏厚,部分纸张纸面光滑如A4纸,但是还有一定吸墨效果。
这种纸现在书做不出来的。
能比较接近古人的纸也就麻纸等这样未失传的古法纸了。
说用墨干嘛谈纸呢?
因为以前我在网上看字帖,一直有个疑问,为何古人写字,同样的一本字帖,有些版本就是纯黑的字,好像用墨是油亮的。
有些版本则是淡墨,而且转折提按处会有“重墨的米珠”呢?
这种事最好的还是要看真迹,于是去博物馆看了很多真迹。
才发现,好多太失真了。
为了效果好,调重了颜色。
这种方法固然对初学者有益,但是怎么写墨色都不对,这个也会产生疑惑。
所以看完真迹以后再去看,就能看出端倪了。
那问题又回来了,古人用墨与今人有不同吗?
其实没什么大区别,晋唐一路,用墨浓,油亮。
宋朝则方法多样,基本一个人的一生作品有浓有淡,纸质到多是光滑。
元明大概也如此。
只哟董其昌,用淡墨,枯墨,表现灵逸,禅意等效果,这是创新
再有王铎傅山徐渭,用涨墨。
涨墨其实也有技巧。
因为古人用的是绢,绫,等布料,故而对水的需求比较高。
如果大家看过米芾蜀素帖就应该知道,如不用涨墨,墨则枯。
当然,蜀素跟绢绫比,还是贵重的。
这种绢,对墨色的表发飞非常好。所有涨墨干枯,墨色变化丰富的,大多都是绫本,绢本。
古人的宣纸,跟现在还是有差别。
因为纯古法的宣纸,也失传了。
现在都是继承大部分古法,有得有失。
现在的好宣纸,对墨色的表达也好。
比如王学仲用墨。
纯墨色上,这是四十年前的作品,即使今天,也只是少部分能驾驭这种变化。
有很多人都骂王学仲丑,这个就不深究。
但是这种墨色变化,确实丰富。古人讲墨分五色,后徐渭得其秒,画法中表达的最好。
徐渭书法中也有所体现。
徐渭大多用的都是宣纸
因为宣纸贵,徐渭画能卖钱,还供不应求。
所以徐渭的纸质作品比王铎傅山更多。
其实,墨的处理是根据纸来的。
学古人,还是要用一些不太吸水的纸,这也是很多大书法家依然坚持毛边纸练字的原因。
有些字需要些墨洇感觉,可用洒金宣纸,有很多洒金宣纸吸墨效果正合适。
再有要对墨色求高的,就要用好宣纸了。
比如有一部分“少数字”派的现代书画艺术创作家,他们的宣纸可贵。
一刀两三千,几天一刀纸。
墨,其实根据纸调。
墨终究不是要适合笔,也不是要适合人的审美观,而是要适合纸,才能表达出更出色的效果。
如果用蜡笺写徐渭,真会累死人的,不如用宣纸。
还有,用砚台,墨块儿,更适合书法的创作。
至于怎么用,是说不出的,但是看图能看出来,多看原图。
字帖大多调色出来的。
宣纸的分类与性能区别
我国唐宋时代的画多画在绢上,元代以后才大量用纸作画。绢是一种丝织品,现在已很少使用;现代作画多用宣纸。宣纸产于安徽泾县,古属宣州,故称宣纸。这种纸用青檀树作主要原料,制作精细,纸的质地绵韧,色泽白雅,纹理美观,光而不滑,软而不脆。宣纸,作画墨色层次清晰,滋润有韵,历来被视为佳品。
宣纸分生宣和熟宣两类。熟宣是用矾水加工制过的,水墨不易渗透,可作工整细致的描绘,可反复渲染上色,适宜画青绿重彩的工笔山水,表现金碧辉映的艺术效果。生宣是没有经过加工的,吸水性和沁水性都强,易产生丰富的墨韵变化,以之行泼墨法、积墨法,能收水晕墨章、浑厚华滋的艺术效果。写意山水多用它。熟宣作画容易掌握水墨,但也容易产生光滑板滞的毛病。生宣作画虽多墨趣,但落笔即定,水墨渗沁迅速,不易掌握。故一般画山水者喜用半生半熟的宣纸,因其既有墨韵变化,又不过分渗沁,皴、擦、点、染都易掌握,可以表现复杂丰富的笔情墨趣。这种纸可以自己制作:用少许明矾溶入冷水中,用排笔蘸水均匀地刷在生宣上,注意刷满,不可有漏痕。矾水的浓度。决定宣纸的生熟程度,刷前可蘸点矾水在舌上尝一尝,有轻微涩味即可,若过涩即成熟宣了。宣纸湿后极易破裂,可用旧报纸垫在下面,刷后连报纸一起揭下晾干。
宣纸价格较贵,可选用东北的高丽纸、四川的夹江宣纸、江西的六吉纸,以及陕西、四川、贵州等地的夹皮纸来代替。它们价廉且性近于半生半熟的宣纸
最早的宣纸用料以青檀树皮纤维为主要原料。青檀树,落叶乔木,木质坚硬,是我国的特产树。这种树最高可达20米,径围最大为1.7米。树皮呈灰色,叶卵形,叶缘有细齿。花单性,雄花簇生,雌花单生。青檀喜钙质,多扎根在石灰质土壤及岩石缝隙中。青檀有一特性,当长到一定年头时,树皮便会自然裂开,掉落。于是它的树皮,成为献身于人类文化事业的天生佳品。檀树遍及安徽、江苏、浙江等省,尤以安徽的泾县、宣城等地最多。
宋、元以后又用桑、麻、竹、楮等十余种原料为宣纸的用料。制出的宣纸质地细密、柔软坚韧、颜色洁白、吸墨均匀,光而不滑、薄而能坚、不腐不蛀,不怕水浸日晒,久存不变色。在书画中能够表现出笔墨的浓淡润湿,变化无穷,能使画面别开生趣。
明代的世宗和高宗皇帝都酷爱书画,上行下效,使宣纸需求量大增,更使宣州等地的造纸业一片兴旺。到了清代宣纸又远销到欧洲,还荣获了巴拿马国际博览会金质奖章等,声誉世界。
宣纸的种类
造纸的主要源料多为植物纤维,以竹与木为主,木之纤维柔韧,制成纸,吸墨较强;竹之纤维脆硬,所制之纸,吸墨性较弱,故以此分为两大类:
弱吸墨纸类:多系竹纤维制成,纸面较光滑,墨浮于表面,不易慢开,所以色彩鲜艳。以牋纸类为主,如澄心堂纸、泥金牋,还有今之洋纸也属之。
澄心堂纸:为南唐李后主所使用之名纸,与廷圭墨齐名。特性平滑紧密,有「滑如春冰密如玺」之称,为弱吸墨纸之上品,差一点的称玉水纸,次差的称冷金牋。「轻脆」,即其特性。
蜀牋:据说西蜀传蔡伦造纸古法,所产蜀牋,自唐以来颇富盛名,如薛涛牋、谢公牋等。据说其地水质精纯,故其纸特优。「谢公牋」以师厚创牋样得名,因有十色,又称十色牋。「薛涛牋」则因涛得名,但此种彩色牋纸,虽系遵古法制成,染色易败,不能传久,为应酬把玩罢了。
藏经纸:藏经纸乃佛寺用以书写或印制佛经者,又名金粟牋,有黄白两种。
明清人常用之泥金牋、蜡牋,今天已很少见,冷光牋虽为表光之最下者,也很少见了。今天一般都用日本制的鸟子纸,但价格昂贵,又不能持久,实在也并不实用。
强吸墨纸类:多系木质纤维所制,吸墨性强,表面生涩,墨一落纸,极易漫开,书写常加浆或涂蜡,光彩不若牋纸鲜明,较为含蓄,以宣纸类为主。虽然较晚出现,但今已取代牋纸,成为最名贵的书写用纸。
宣纸与彷宣:今日最名贵之书写用纸便是玉板宣了。玉板宣,合桑、短节木头、稻杆与檀木皮以以石灰浸之制成,吸墨性最强,质地最优。宣纸以安徽宣城而得名,但宣城本身实不产纸,而是周围诸地产纸,皆以宣为散集地的原因,玉板宣纸可不是人人用的,因为它非常吸墨,所以运笔过慢的人,用的就很辛苦了:只要笔稍停,墨就会渗出来,形成一个大大的墨团!但也有人利用它的特性,写出别有风味的字,像包世臣的淡墨书,齐白石的大笔写意画等。
因为宣纸过于吸墨难写,所以就有人加以改良:或用砑光,或加胶矾,还有加浆而成的。经过改良之后的宣纸吸墨性略减,比较容易书写。
毛边纸、元书纸与棉纸:宣纸昂贵,一般习字时多用毛边纸。这种纸本来是用于印书的,但因为纸质好,有人买了书之后裁来练字,所以称为「毛边纸」。此纸所用原料,以竹为主,色呈牙黄,质地精良,和我们今天中小学生习字簿所用的机器制毛边纸有很大的差距。元书纸和毛边纸近似,但今已无闻。本省所制的棉纸也可以算是这一类,质地渐佳,颇具韧性,价格亦不甚贵,可以做为习字用。
我国纸的文化源远流长,历代名纸很多,早期的纸如絮纸,灞桥纸,居延纸,中 纸,罗布淖尔纸,旱滩坡纸,蔡侯纸等等,有的见于著录,有的是现代考古的实物发现。由于历史久远和当时生产的数量有限,这些纸已均无传世。
介绍一些唐宋以后的名纸。
1、宣纸。因产于宣州而得名。唐以前开始制造,开始以檀树皮为原料。宋元以后又用楮,桑,竹,麻等十数种原料制作。宣纸质地绵韧,纹理美观,洁白细密,搓折无损,利于书写绘画,墨韵层次清晰,有独特的渗透,润墨和一次吸附性能,落墨着色,能呈现出明显的书画虚实相同的独特风格,写字骨神兼备,作画墨韵生动。另外它还耐老化,防虫蛀,耐热耐光,适合长期保存,有“千年年美纸”,“纸中之王”的美称。宣纸根据其加工不同可分为生宣,熟宣和半生不熟宣。生宣纸又叫生纸,生产后直接使用,吸水性,润墨性强,强用于泼墨画,写意画。笔触层次清晰,干,湿,浓,淡,变幻多端。熟宣纸,以生宣纸经过矾水浸制者叫做熟宣或矾宣。经过加矾,砑光,拖浆,填粉,深色,洒金,加蜡,施胶等工序而制成,作书画不易走墨晕染,适宜于画工整细致的工笔画和写楷隶书。此纸久 后会漏矾脆裂。唐朝写经的硬黄纸,五代北宋的澄心堂纸都是熟宣纸。半生不熟宣即半熟宣,是用生宣浸以各种植物汁液而成,具有微弱的抗水力,用以写字或作画,墨色洇,散较缓,适用于书写小幅屏条,册页或用作兼工带写的绘画。宣纸又按用皮料的不同比重分为棉料,净皮,特种净皮三大类;按尺寸分为二尺,三尺,四尺,五尺,六尺,七尺,八尺,丈二,丈六,尺四,尺六,尺八等规格;按厚度分有单宣,夹宣,二层,三层,四层几种。最薄型的宣纸是特制的,主要用于拓片,拷贝,印刷古籍,装帧印谱;品名有棉连,扎花,罗纹,龟背纹,蝉翼等。
2、薛涛笺,唐末五代名纸。是一种加工染色纸,因为由薛涛创制,所以得名。薛涛,唐长安人,幼年随父亲宦居四川,后父逝,沦落风尘成为乐妓。她善作诗填词,感当时纸幅太大,亲自指导工人改制小幅纸。因用薛涛宅旁浣花溪水制成,因而又称“浣花笺”。相传薛涛曾把植物花瓣撒在纸面上加工制成彩笺。这种纸色彩斑谰,精致玲珑,又称“松花笺”。后历代有仿制。
3、水纹纸,唐代名纸,又名“花帘纸”。这种纸迎光看时能显示除帘纹外的透亮的线纹或图案,目的在于增添纸的潜在美。制法有二:一为在纸帘上用线编纹理或图案, 出于帘面,抄纸时此处浆薄,故纹理透亮而呈现于纸上;其二为将雕有纹理或图案的木制或其他材料制的模子,用强子压在纸面上,犹如现在通用的证卷纸,货币纸的水印纹。明杨慎《丹铅总录》云:“唐世有蠲纸,一名‘衍波笺’,盖纸纹如水纹也。”
4、澄心堂纸。南唐时徽州地区所产宣纸,薄如卵膜,坚洁如玉,细薄光润,有的五十尺为一幅,从头到尾,匀薄如。南唐后主李煜特别喜爱这种纸,特意用自己读书批阅奏章的处所——澄心常来贮藏,供宫中长期使用,所以称“澄心堂纸”,后世视为艺术瑰宝。
5、谢公笺。这是一种经过加工的染色纸,为宋初谢景初(1019-1084)创制,因而得名。谢氏受薛涛造纸笺的启发,在益州设计制造出“十样蛮笺”,即十种色彩的书信专用纸。这种纸色彩艳丽新颖,雅致有趣,有深红,粉红,杏红,明黄,深青,浅青,深绿,浅绿,铜绿,浅云十种 色,与薛涛笺齐名。
6、高丽纸,又名韩纸,高丽贡纸。古代高丽国(又称高句丽,朝鲜)所产之纸。北宋陈 《负暄野录》云:“高丽纸以棉,茧造成,色白如绫,坚韧如帛,用以书写,发墨可爱。此中国所无,亦奇品也。”此纸多为粗条帘纹,纸纹距大又厚于白皮纸,经近人研究,宋元明清时我国书写所用高丽纸,大部分是桑皮纸。清乾隆时我国有仿制的高丽纸。
7、金粟笺纸。宋太祖赵匡胤提倡佛教,全国印经之风盛行,为适应这种需要,当时歙州专门生产一种具有浓淡斑纹的 经纸——硬黄纸,又名蜡黄经纸,或称金粟笺。金粟寺在浙江海盐金粟山下,因寺内抄经需纸特多,故纸名“金粟笺”。它的特点是质地硬密,光亮呈半透明,防蛀抗水, 色美丽,寿命很长,虽历千年,犹如新制。
8、白鹿纸,古纸名。《至正直纪》:“世传白鹿纸乃虎山写 之纸也。有碧,黄,白三品,白者莹泽光净可爱,且坚韧胜江西之纸。赵松雪用以写字作画,阔幅而长者称白 ,后以白 不雅,更名白鹿。”
9、玉版纸,古代名纸。一种洁白坚致的精良笺纸。宋黄庭坚《豫章集,次韵王炳之惠玉版纸》诗:“古田小笺惠我百,信知溪翁能解玉。”元费著《蜀笺谱》:“今天下皆以木肤为纸,而蜀中乃尽用蔡伦法,笺纸有玉版,有贡余,有经屑,有表光。”《绍兴府志》:“玉版纸莹润如玉。” 元,明,清以来,造纸原料及生产技术都有了很大突破和发展,出现了许多精品,成为可供人观赏珍藏的艺术品。 明代生产的“宣德贡笺”,在制作技艺上较为湛。这种加工纸有许多品种,如五色粉笺,金花五色笺,五色大帘纸,磁青纸等。明代还仿制了唐代“薛涛笺”和宋代“金粟山 经笺”。这种仿制纸中加云母粉,纸面露出光亮耀眼的颗粒,这是明代人的创新。明代江苏苏州一带有一种洒金笺也名重一时. 清代以来仿制加工的纸品种更多,尤其康熙,乾隆年间(17-18世纪)的制品最为精细,且有传世纸品留存。乾隆年间仿制的“澄心堂纸”,这种纸多为斗方式,纸质较厚,可分层揭开,多为彩色粉笺,还绘以泥金山水,花鸟等图案,纸上均有长方形隶书小朱印,印文为“乾隆年仿澄心堂纸”,纸料为皮料。清仿“薛涛笺”,是一种长方形粉红小笺,印有长方形小印,印文“薛涛笺”,多用于信纸。乾隆年间又仿制“金粟 经纸”,乾隆帝喜用此纸写字,又用此纸印《波罗蜜多心经》。有些内府的名画也用此纸做“引首”,故宫博物院尚有保存。乾隆时期还仿制元代名纸“明仁殿纸”,如“清仿明仁殿画如意纹粉蜡笺”,纸上用泥金如意云纹,纸厚,表面平滑,纸质匀细,纤维束甚少,属桑皮纸。这种纸两面均有精细的加工,背面有黄粉加蜡,且以金片洒之,纸的正面右下角阳文“乾隆年仿明仁殿纸”隶书朱印。此纸为内府库 品,造价极高,有很高的工艺水平。清代除仿制古名纸外,还有一些创新的产品。如保存在故宫博物院内的“梅花玉版笺”,纸为斗方式,皮纸,纸表加以粉蜡,再用泥金或泥银绘以冰梅图案,有方形“梅花玉版笺”朱印。这种纸创于清康熙年间,乾隆年间复制盛行,薄于仿明仁殿纸。清代还新创“五色粉蜡笺”。这种粉蜡笺始于唐代,是以魏晋南北朝时的填粉和唐代的加蜡纸合二成一的加工纸,成为多层粘合的一种宣纸,具备粉纸及蜡纸的优点。底料的皮纸,施以粉加染蓝,白,粉红,淡绿,黄等五色。加蜡以手工捶轧砑光,称为“五色蜡笺”。有的在纸面上用胶粉施以细金银粉或金银箔,使之在彩色粉蜡笺上呈金银粉或金银箔的光彩,称“洒金银五色蜡笺”;有原用泥金描绘山水,云龙,花鸟,折枝花等图案,称“描金五色蜡笺”。此纸防水强,表面光滑,透明度好,具有防虫蛀的功能,可以长久张挂。书写绘画后,墨色易凝聚在纸的表面,使书法黑亮如漆。由于制作精细价高,故多用于宫廷殿堂书写宜春贴子诗词,供补壁用或作书画手卷引首,室内屏风,多见于宫廷内府殿堂的书写匾额及壁贴等,民间很少流传。乾隆内府制作最精,也称“库蜡笺”。 明清以来还有一种新的加工纸,为砑花纸。纸料为上等较坚韧的皮纸,有厚有薄,图案多以山水,花鸟,鱼虫,龙凤,云纹或水纹,也有人物故事或文字。此纸透光一看,能显示一幅美丽的暗纹图画。故宫保存的“砑花蜡印故事笺”,用的是细帘纹皮纸,纤维交结匀细,纸厚,色以土黄为多,纸上砑有《赤壁赋》,《卢仝烹茶》等人物故事图案的暗纹。绘画风格均受宫廷绘画的影响。纸的表面施粉,非常精细,很适于笔墨书写。此纸加工方法为加粉染色,再把画稿刻在硬模上,再以蜡砑纸,模上示的花纹因压力作用而呈现光亮透明的画面。明清以来还制造罗纹纸,发笺,白云母笺,各色雕板印花壁纸等。纸的加工工艺创造了染色,加蜡,砑光,施粉,描金,洒金银和加矾胶等各种技术,人们以“片纸非容易,措手七十二”来形容工艺的繁杂及艰苦。 明清时期我国造纸业在各方面都达到了很高水平,安徽的“宣纸”,江苏的“粉蜡笺”,福建,浙江,陕西的“竹纸”,均为当时著名品种,并流传到国外,为人类文化的发展和交流作出了很大贡献。
鹏仔微信 15129739599 鹏仔QQ344225443 鹏仔前端 pjxi.com 共享博客 sharedbk.com
图片声明:本站部分配图来自网络。本站只作为美观性配图使用,无任何非法侵犯第三方意图,一切解释权归图片著作权方,本站不承担任何责任。如有恶意碰瓷者,必当奉陪到底严惩不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