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狗-知识改变命运!
--

对联和古诗有什么异同

梵高1年前 (2023-12-16)阅读数 7#综合百科
文章标签对偶名词

对联和古体诗都是中国传统文学体裁。

“古体诗”一般是指有别于初唐之后讲究格律的“近体诗”的古诗。它的特点是行文自由,不拘对仗、不讲平仄,押韵较宽,篇幅长短不限,句式多变,不似近体诗只有五言、七言两类。

而对联是非常讲究对仗、平仄的文学体裁。只有两句的对联不存在押韵的问题。但上下联最后一个字一般上联为仄声字,下联为平声字;在偶数字的位置,还需要上下联平仄相反。而且上下联还要表现出一个有关联的完整语境,服务于同一主题之下。从这个角度来说,堪称是无韵之短诗。

因此,可以说除了都是中国传统文化,传统文学体裁,同为汉语言文学艺术之外,二者并无太多共同点。

问题一:对仗 是什么意思? 对仗:即对联上下联在相同位置的字词要词性相同,意义相近或相反。

问题二:在古诗中,对仗是什么意思? 不是,对仗需两句才能称之对仗。  对仗又称对偶。因为古代仪仗,像现在戏剧舞台上跑龙套似的,都是左右两两相对的,所以叫对仗。对仗是一种形成文字整齐美的修辞手段,也是构成格律形式、呈现格律气氛的重要因素。  讲究对称是中国古代文化的特色,大至帝皇宫殿、陵寝,小至平民百姓门户、摆设,仕女束装,都讲究个左右对称。文学上也不例外,因为汉语单音词较多,即使是复音词,其中的词素有相当的独立性,容易造成对偶,所以早在先秦的诗歌中就出现对偶句。例如《诗经》说: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小雅.采薇》)《楚辞》说:令沅湘兮无波,使江水兮安流。……鸟次兮屋上,水周兮堂下。(《九歌.湘君》)。散文中也常有对偶,如《易经》中的:同声相应,同气相求。(《易.乾文言》)晋魏以后对偶影响扩张,将以前骈散交错的文章,发展为通篇骈四俪六的骈体文。也就从这个时期开始,诗歌中对偶从不工整到逐渐工整,从随意使用到逐渐规范化。初唐以后,格律定型时期,对偶就成为格律诗的重要组成部分。  对偶一般要求两句同一位置上词语必须相对,即名词对名词,动词对动词,形容词对形容词,副词对副词……。格律诗中的对仗较古诗和散文中的对仗工整而严格。它要求:  一,出句和对句平仄是相对立的;  二,出句和对句同一位置上的词语,词性相同,字不能相同。  例如:  火树银花合,星桥铁锁开  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苏味道《正月十五日夜》) 火树对星桥,银花对铁锁,都是名词对名词;合对开,动词对动词。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李商隐《无题》) 春蚕对蜡炬,名词仂语对名词仂语;到死对成灰,动宾词对动宾词;丝对泪,名词对名词;方尽对始干,动词仂语对动词仂语。  绝句、律诗、排律的对仗各有规则。  绝句一般不要求对仗,是否用对仗,凭作者自便。前人绝句多数不用对仗,例如: 山中相送罢,日暮掩柴扉。  春草年年绿,王孙归不归?  (王维《送别》) 兰陵美酒郁金香,玉碗盛来琥珀光。  但使主人能醉客,不知何处是他乡。  (李白《客中行》) 绝句有的首联对仗,尾联不对仗。例如: 功盖三分国,名成八阵图。  江流石不转,遗恨失吞吴。  (杜甫《八阵图》)  (注:对仗句以楷体字显示,下同) 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  一年好景君须记,最是橙黄桔绿时。  (苏轼《冬景》) 对仗出句多为仄声,五绝首句不入韵的多于七绝,所以五绝首联对仗的多于七绝。也有首句入韵、首联对仗的绝句。例如: 花枝出建章,凤管发昭阳。  借问承恩者,娥眉几许长?  (皇甫冉《婕妤怨》) 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  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刘禹锡《乌衣巷》) 七绝首句入韵的多于五绝,这种首联对仗形式七绝多于五绝。  绝句也有首联不对仗,尾联对仗的。例如: 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  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  (孟浩然《宿建德江》) 肠断春江欲尽头,杖藜徐步立芳洲。  颠狂柳絮随风舞,轻薄桃花逐水流。  (杜甫《漫......>>

问题三:古诗中,诗句对仗是什么意思 诗词中的对偶,叫做对仗。古代的仪仗队是两两相对的,这是“对仗”这个术语的来历。

对偶又是什么呢?一般来讲对偶,指的是两句相对。上句叫出句,下句叫对句。

对偶的一般规则,是名词对名词,动词对动词,形容词对形容词,副词对副词,对偶是一种修辞手段,它的作用是形成整齐的美。汉语的特点特别适宜于对偶,因为汉语单音词较多,即使是复音词,其中的词素也有相当的独立性,容易造成对偶。对偶既然是修辞手段,那么,散文与诗都用得着它。例如《易经》说:“同声相应,同气相求。”(《易?乾文言》)《诗经》说:“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小雅?采薇》)这些对仗都是适应修辞的需要的。但是,律诗中的对仗还有它的规则,而不是象《诗经》那样随便的。这个规则是:

⑴出句和对句的平仄是相对的;

⑵出句的字和对句的字不能重复①。

因此,象上面所举的《易经》和《诗经》的例子还不合于律诗对仗的标准。

对联和古诗有什么异同

对联(对子)是从律诗演化出来的,所以也要适合上述的两个标准。例如下面这副对子:

墙上芦苇,头重脚轻根底浅;

出间竹笋,嘴尖皮厚腹中空。

这里上联(出句)的字和下联(对句)的字不相重复,而它们的平仄则是相对的:

(仄)仄 平 平,(仄)仄(平)平平仄仄;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②。

就修辞方面来说,这副对子也是对得很工整的。“墙上”是名词带方位词,所对的“山间”也是名词带方位词。“根底”是名词带方位词③,所对的“腹中”也是名词带方位词。“头” 对“嘴”,“脚” 对“皮”,都是名词对名词。“重”对“尖”,“轻”对“厚”,都是形容词对形容词。“头重”对“脚轻”“嘴尖”对“皮厚”,都是句中自对。这样句中自对而又两句相对,更显得特别工整了。

例如: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问题四:什么是对仗句 对仗又称对偶。因为古代仪仗,像现在戏剧舞台上跑龙套似的,都是左右两两相对的,所以叫对仗。对仗是一种形成文字整齐美的修辞手段,也是构成格律形式、呈现格律气氛的重要因素。

讲究对称是中国古代文化的特色,大至帝皇宫殿、陵寝,小至平民百姓门户、摆设,仕女束装,都讲究个左右对称。文学上也不例外,因为汉语单音词较多,即使是复音词,其中的词素有相当的独立性,容易造成对偶,所以早在先秦的诗歌中就出现对偶句。例如《诗经》说: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小雅.采薇》)《楚辞》说:令沅湘兮无波,使江水兮安流。……鸟次兮屋上,水周兮堂下。(《九歌.湘君》)。散文中也常有对偶,如《易经》中的:同声相应,同气相求。(《易.乾文言》)晋魏以后对偶影响扩张,将以前骈散交错的文章,发展为通篇骈四俪六的骈体文。也就从这个时期开始,诗歌中对偶从不工整到逐渐工整,从随意使用到逐渐规范化。初唐以后,格律定型时期,对偶就成为格律诗的重要组成部分。

对偶一般要求两句同一位置上词语必须相对,即名词对名词,动词对动词,形容词对形容词,副词对副词……。格律诗中的对仗较古诗和散文中的对仗工整而严格。它要求:

一,出句和对句平仄是相对立的;

二,出句和对句同一位置上的词语,词性相同,字不能相同。

例如:

火树银花合,星桥铁锁开

仄仄平平仄 平平仄仄平

(苏味道《正月十五日夜》)

火树对星桥,银花对铁锁,都是名词对名词;合对开,动词对动词。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平平仄仄平平仄 仄仄平平仄仄平

(李商隐《无题》)

春蚕对蜡炬,名词仂语对名词仂语;到死对成灰,动宾词对动宾词;丝对泪,名词对名词;方尽对始干,动词仂语对动词仂语。

绝句、律诗、排律的对仗各有规则。

绝句一般不要求对仗,是否用对仗,凭作者自便。前人绝句多数不用对仗,例如:

山中相送罢,日暮掩柴扉。

春草年年绿,王孙归不归?

(王维《送别》)

兰陵美酒郁金香,玉碗盛来琥珀光。

但使主人能醉客,不知何处是他乡。

(李白《客中行》)

绝句有的首联对仗,尾联不对仗。例如:

功盖三分国,名成八阵图。

江流石不转,遗恨失吞吴。

(杜甫《八阵图》)

(注:对仗句以楷体字显示,下同)

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

一年好景君须记,最是橙黄桔绿时。

(苏轼《冬景》)

对仗出句多为仄声,五绝首句不入韵的多于七绝,所以五绝首联对仗的多于七绝。也有首句入韵、首联对仗的绝句。例如:

花枝出建章,凤管发昭阳。

借问承恩者,娥眉几许长?

(皇甫冉《婕妤怨》)

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

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刘禹锡《乌衣巷》)

七绝首句入韵的多于五绝,这种首联对仗形式七绝多于五绝。

绝句也有首联不对仗,尾联对仗的。例如:

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

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

(孟浩然《宿建德江》)

肠断春江欲尽头,杖藜徐步立芳洲。

颠狂柳絮随风舞,轻薄桃花逐水流。

(杜甫《漫兴》)

绝句也有首尾两联全对仗......>>

问题五:对仗什么意思 详细解释 1. 谓当廷奏事。古时皇帝坐朝听政,必设仪仗,百官当廷言事,无所隐秘,故称。《旧唐书?萧至忠传》:“旧制,大臣有被御史对仗劾弹者,即俯偻趋出,立於朝堂待罪。” 宋 王溥《唐会要?百官奏事》:“百官及奏事,皆合对仗公言,比日以来,多仗下独奏。宜申明旧制,告语令知,如缘曹司细务及有秘密不可对仗奏者,听仗下奏。” 2. 左右分设、相对而立的仗卫。 清袁枚《随园诗话》卷一引 万柘坡 《金鳌玉X桥》诗:“晓来浓翠东西映,也算蛾眉对仗班。” 3. 指旧体诗文的词句相对偶。 清 沈德潜《说诗语》卷下:“对仗固须工整,而亦有一联中本句自为对偶者。”蔡元培《国文之将来》:“旧式的五七言律诗与骈文,音调铿锵,合乎调适的原则;对仗工整,合乎均齐的原则,在美术上不能说毫无价值。”王力《龙虫并雕斋文集?语言与文字》:“对仗,就是名词对名词,动词对动词,形容词对形容词,数量词对数量词,虚词对虚词。” 4. 交战。《太平天胱柿稀ち址锵槔羁芳吉文元朱锡琨北伐回禀》:“有妖数千在 归德 城边东门,分作三路,忽然而来对仗。” 蔡东藩《清史通俗演义》第四二回:“巧值 王囊仙 韦七绺须 ,至 南笼 与 清 军对仗,两路夹攻,把 勒保 围住。”

鹏仔微信 15129739599 鹏仔QQ344225443 鹏仔前端 pjxi.com 共享博客 sharedbk.com

免责声明: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当前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自研大数据AI进行生成,内容摘自(百度百科,百度知道,头条百科,中国民法典,刑法,牛津词典,新华词典,汉语词典,国家院校,科普平台)等数据,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邮箱:344225443@qq.com)

图片声明:本站部分配图来自网络。本站只作为美观性配图使用,无任何非法侵犯第三方意图,一切解释权归图片著作权方,本站不承担任何责任。如有恶意碰瓷者,必当奉陪到底严惩不贷!

内容声明:本文中引用的各种信息及资料(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数据、图表及超链接等)均来源于该信息及资料的相关主体(包括但不限于公司、媒体、协会等机构)的官方网站或公开发表的信息。部分内容参考包括:(百度百科,百度知道,头条百科,中国民法典,刑法,牛津词典,新华词典,汉语词典,国家院校,科普平台)等数据,内容仅供参考使用,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本站为非盈利性质站点,本着为中国教育事业出一份力,发布内容不收取任何费用也不接任何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