砌体结构房屋中的圈梁
在砌体内沿水平方向设置封闭的钢筋砼梁,以提高房屋空间刚度、增加建筑物的整体性、提高砖石砌体的抗剪、抗拉强度,防止由于地基不均匀沉降、地震或其他较大振动荷载对房屋的破坏。
基础圈梁和上圈梁在房屋的基础上部的连续的钢筋混凝土梁叫基础圈梁;而在墙体上部,紧挨楼板的钢筋混凝土梁叫上圈梁。
连续围合的梁因为圈梁是连续围合的梁所以叫做圈梁。
设置位置圈梁通常设置在基础墙、檐口和楼板处,其数量和位置与建筑物的高度、层数、地基状况和地震强度有关。
门窗洞口的处理当圈梁被门窗洞口(如楼梯间窗口洞)隔断时,应在洞口上部设置附加圈梁进行搭接补强。附加圈梁的搭接长度不应小于两梁高差的两倍,亦不小于1000mm。
怎么看主梁和副梁
怎么分辨板底附加筋和板顶附加筋
这个在图纸上一般来说是会有说明的,没有的话一般是看钢筋两头弯曲的方向,向左表板底,向右表示板顶
板的附加钢筋 是什么?
简单的说,附加钢筋就是在结构受力方面有没有都行的钢筋,与结构受力无关,就像你所说的分布钢筋就是附加钢筋的一种。你会不会觉得这么一说附加筋的增加就是多此一举了,否也,有没有都行单指受力方面,不是说在施工中可以不要,有些附加筋是不得不用,像你所说的分布筋一般就用在板构件上铁的绑扎中,如果你不用分布筋又怎么保证扣筋的间距和稳定呢......
总之,附加筋就是在构件受力计算之外,为了施工方便而设置的附加钢筋,没有它你施不了工......
呵呵,也不知道俺说明白没有,语言表达能力有限,凑乎著看吧!
楼板附加筋与板筋的关系
不是代替,是在一些部位增加钢筋用量,提高强度。梁里面一般在梁与梁相交处在主梁上为了增加抗剪力,在次梁两侧各加三道箍筋,这6道箍筋就是附加筋,有时候箍筋还不能满足要求时再布置一些吊筋或鸭筋,也叫附加筋,板里面也有附加筋,主要是在板里面已经布置完受力筋的情况下,再另外布置一些受力筋,这时另外增加的那部分钢筋就是附加筋例如,在板图中的个别板块内画了几道受力筋,在图下方的说明中写道“除注明外所有板内配双层双向受力筋XXXX,图中注明的钢筋均为附加筋”。当板上有填充墙,墙下无梁时,应在板底设附加钢筋。
板附加筋如何区分上部还是下部
一般是上,布置在板边缘。附加钢筋属于构造配筋,因为下部钢筋是通过计算确定的,必定会满足。
各附加支座钢筋均为板顶上排筋,什么意思
1板筋有双层双向,有双层单向,还有单层外加爪子筋。附加钢筋是加爪子筋。记住双层的一定要在1平方内加骑马蹬。 2附加筋:在原有的钢筋上再加上附加钢筋。可能是这里的弯矩比较大,原有的钢筋不足了,又得加了。与梁是一样的道理,梁支座处,弯矩比较大,贯通钢筋已经不够来抵抗弯矩了,就又加了附加钢筋。
地下室顶板是双层双向的钢筋,图纸上标注有附加上筋,请问附加上筋需 30分
顶板上部钢筋的附加筋是有弯钩的,同顶板负筋做法。顶板底筋附加筋没有弯钩。
如何理解楼板附加筋的分布筋怎么布置
这个是结构设计师为了能够使结构更加简单明了
将所有楼面钢筋用同一的型号间距表示
而实际上超过这同一型号的配筋就标注成附加钢筋
板分布筋和板面附加钢筋有什么区别
板筋有双层双向,有双层单向,还有单层外加爪子筋。 你说的附加钢筋是不是加爪子筋。 记住双层的一定要在1平方内加骑马蹬!
现浇钢筋混凝土楼板附加筋长度如何确定?
现浇钢筋混凝土楼板附加筋长度的确定详见《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 50010-2002第10章第1节
第10.1.3条 当多跨单向板、多跨双向板采用分离式配筋时,跨中正弯矩钢筋宜全部伸入支座;支座负弯矩钢筋向跨内的延伸长度应覆盖负弯矩图并满足钢筋锚固的要求。
? 第10.1.4条 板中受力钢筋的间距,当板厚h≤150mm时,不宜大于200mm;当板厚h>150mm时,不宜大于1.5h,且不宜大于250mm。
第10.1.5条 简支板或连续板下部纵向受力钢筋伸入支座的锚固长度不应小于5d,d为下部纵向受力钢筋的直径。当连续板内温度、收缩应力较大时,伸入支座的锚固长度宜适当增加。
第10.1.6条 当现浇板的受力钢筋与梁平行时,应沿梁长度方向配置间距不大于200mm且与梁垂直的上部构造钢筋,其直径不宜小于8mm,且单位长度内的总截面面积不宜小于板中单位宽度内受力钢筋截面面积的三分之一。该构造钢筋伸入板内的长度从梁边算起每边不宜小于板计算跨度l0的四分之一(图10.1.6)。
第10.1.7条 对与支承结构整体浇筑或嵌固在承重砌体墙内的现浇混凝土板,应沿支承周边配置上部构造钢筋,其直径不宜小于8mm,间距不宜大于200mm,并应符合下列规定:
1现浇楼盖周边与混凝土梁或混凝土墙整体浇筑的单向板或双向板,应在板边上部设置垂直于板边的构造钢筋,其截面面积不宜小于板跨中相应方向纵向钢筋截面面积的三分之一;该钢筋自梁边或墙边伸入板内的长度,在单向板中不宜小于受力方向板计算跨度的五分之一;在双向板中不宜小于板短跨方向计算跨度的四分之一;在板角处该钢筋应沿两个垂直方向布置或按放射状布置;当柱角或墙的阳角突出到板内且尺寸较大时,亦应沿柱边或墙阳角边布置构造钢筋,该构造钢筋伸入板内的长度应从柱边或墙边算起。上述上部构造钢筋应按受拉钢筋锚固在梁内、墙内或柱内;
2嵌固在砌体墙内的现浇混凝土板,其上部与板边垂直的构造钢筋伸入板内的长度,从墙边算起不宜小于板短边跨度的七分之一;在两边嵌固于墙内的板角部分,应配置双向上部构造钢筋,该钢筋伸入板内的长度从墙边算起不宜小于板短边跨度的四分之一;沿板的受力方向配置的上部构造钢筋,其截面面积不宜小于该方向跨中受力钢筋截面面积的三分之一;沿非受力方向配置的上部构造钢筋,可根据经验适当减少。
第10.1.8条 当按单向板设计时,除沿受力方向布置受力钢筋外,尚应在垂直受力方向布置分布钢筋。单位长度上分布钢筋的截面面积不宜小于单位宽度上受力钢筋截面面积的15%,且不宜小于该方向板截面面积的0.15%;分布钢筋的间距不宜大于250mm,直径不宜小于6mm;对集中荷载较大的情况,分布钢筋的截面面积应适当增加,其间距不宜大于200mm.
注:当有实践经验或可靠措施时,预制单向板的分布钢筋可不受本条限制。
第10.1.9条 在温度、收缩应力较大的现浇板区域内,钢筋间距宜取为150-200mm,并应在板的末配筋表面布置温度收缩钢筋,板的上、下表面沿纵、横两个方向的配筋率均不宜小于0.1%。
温度收缩钢筋可利用原有钢筋贯通布置,也可另行设置构造钢筋网,并与原有钢筋按受拉钢筋的要求搭接或在周边构件中锚固。
1.主梁需考虑抗震,次梁不需考虑抗震,这个不一定吧!!!!!
2.主次梁相交处都要加附加筋(吊筋或箍筋),有附加筋的是主梁.这个就肯定不对了,次梁也有附加筋,高一级次梁与低一级次梁交汇处,也会有附加筋,同级次梁还可以彼此有附加筋..................
3.最主要最根本的一点没说,主梁是两端固定支座设计,次梁是铰接支座设计........
4.2-4点都是一般特征,不能作为根本的区别...
鹏仔微信 15129739599 鹏仔QQ344225443 鹏仔前端 pjxi.com 共享博客 sharedbk.com
图片声明:本站部分配图来自网络。本站只作为美观性配图使用,无任何非法侵犯第三方意图,一切解释权归图片著作权方,本站不承担任何责任。如有恶意碰瓷者,必当奉陪到底严惩不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