戏曲唱腔和民族美声唱法的区别?
民族唱法和美声唱法的区别:
1、呼吸的运用
美声唱法中呼吸是非常重要的,歌唱的呼吸跟自然呼吸是有区别的,针对呼吸的重要性,美声唱法认为呼吸是发声的原动力,它的气息以“连贯”为宗旨。采用胸腹式联合呼吸法。它要求吸气深,横膈膜联合操纵,按歌唱的需要,使气息冲击声门。
民族唱法也重视气息运用对歌唱发声的重要作用,要求气沉“丹田”,即用横膈膜呼吸。民歌手中,有意识运用深呼吸的人不多,由于某些风格的需要,大多利用胸式呼吸。
2、发声方式的区别
美声唱法要求喉头下降,保持在吸气时的低部位,喉咙打开,特别要把喉咙低部打开,发音管拉长,稳定喉器。认为呼吸是歌唱的动力,开喉是发声的关键。从声音来说,是真声和假声都用,是真假声安音高比例的需要混合着用的。
民族唱法认为喉咙打开的大小或喉位的高低,应就作品风格的需要而定,不能千篇一律地要喉咙开大,允许喉头上下挪动,唱山歌或某些风格性作品时,喉头可上移。民族唱法较美声唱法的喉位略偏高喉咙打开得也较小些。民族唱法多采用真声。
3、共鸣方面的对比
美声唱法讲究混合共鸣,声音真假混合,强调整体歌唱感,整个声区充分发挥共鸣作用,要求声区统一,转换音区不能有痕迹,因此音量大,穿透力强,不必借助麦克风来扩大音响。民族唱法多用局部共鸣,允许中间换气,形成独特风格。
民族传统唱法头腔比较靠前,声音比较集中明亮,称头腔共鸣为“脑后音”,胸腔共鸣为“膛音”。主要是按口腔共鸣应用技术进行歌唱。
4、声音走向的比较
美声唱法,声音成管状,竖向运行,即声音从喉室发响后经过喉腔、口咽腔,往上通过鼻咽腔到上部共鸣腔体(鼻腔、额腔蝶腔)后再送出来。主张声音从后面上去到头顶,如同一条抛物线,声音的穿透力很强。
民族唱法要求明亮的音色,因此声音的走向普遍靠前。追求声音亲切、自然、直接,也讲究高位置,忌“窝”着唱或“包”着唱。
5、音域的不同
美声唱法由于上下声区贯通,音域展衍最快,一般能达到两个八度,甚至三个八度。民族唱法,作品音域一般不宽,但也有些山歌上下流动很大。
扩展资料:
所谓“唱法”,实际上就是一种特有的演唱模式,这种模式直接影响着演唱的外在表现风格。就美声唱法、民族唱法、流行唱法这三种唱法而言,因为唱法模式不同,故而风格也会有所不同。具体地说,三种唱法之所以在风格表现上有较大的差异,其主要原因是因为三种唱法在歌唱发声的原理运用上的不同所致。
美声唱法注重发声的技巧性和规范性,强调声音的共鸣和掩盖,在生理上要求喉头向下使喉咙充分打开,追求具有强烈穿透力的“面罩集中点”以获得高质量的声音效果。民族唱法则注重歌唱发声的自然性,强调行腔与咬字的有机结合,主张“字”正才能“腔”圆的基本观点,追求“字清”而“韵正”的传统格式。
民族唱法的表现形式主要包括戏曲、民歌、曲艺、歌剧等。中国的戏剧品种多达上百种,它是一个将剧、歌、舞、技结合在一起的复杂的戏剧体系。
戏曲的主要表现形式是以“四功”即唱、做、念、打和“五法”即手、眼、身、步、法的艺术手段来塑造剧中的角色。民歌来源于民间,可分为山歌、小调、劳动号子和创作民歌这几种表现形式,中国是个多民族的国家,各民族、各地区都有着各不相同、各具特色的民歌。
百度百科-唱法
百度百科-民族唱法
1、二者的艺术形式不同
中国戏曲主要是由民间歌舞、说唱和滑稽戏三种不同艺术形式综合而成。它起源于原始歌舞,是一种历史悠久的综合舞台艺术样式。经过汉、唐到宋、金才形成比较完整的戏曲艺术。
它由文学、音乐、舞蹈、美术、武术、杂技以及表演艺术综合而成,约有三百六十多个种类。它的特点是将众多艺术形式以一种标准聚合在一起,在共同具有的性质中体现其各自的个性。
2、发展史不同
中国的戏曲与希腊悲剧和喜剧、印度梵剧并称为世界三大古老的戏剧文化,经过长期的发展演变,逐步形成了以“京剧、越剧、黄梅戏、评剧、豫剧”五大戏曲剧种为核心的中华戏曲百花苑。
中国戏曲剧种种类繁多,据不完全统计,中国各民族地区地戏曲剧种约有三百六十多种,传统剧目数以万计。其它比较著名的戏曲种类有:昆曲、粤剧、淮剧、川剧、秦腔、晋剧、汉剧、河北梆子、河南坠子、湘剧、黄梅戏、湖南花鼓戏等。
3、种类不同
西方戏剧有三种:源于古希腊的西方戏剧的历史可以按时序划分为:古希腊罗马戏剧、中世纪戏剧、文艺复兴时期戏剧、古典主义时期戏剧、启蒙运动时期戏剧、19世纪戏剧、现代戏剧和当代戏剧。在某些历史时期,按照不同的风格类型又可以划分诸多流派。
鹏仔微信 15129739599 鹏仔QQ344225443 鹏仔前端 pjxi.com 共享博客 sharedbk.com
图片声明:本站部分配图来自网络。本站只作为美观性配图使用,无任何非法侵犯第三方意图,一切解释权归图片著作权方,本站不承担任何责任。如有恶意碰瓷者,必当奉陪到底严惩不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