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狗-知识改变命运!
--

小学语文,“的,地,得”这三个有什么区别和用法?

桃子1年前 (2023-12-16)阅读数 6#综合百科
文章标签后面动词

“的”用在定语和中心语之间。例如:他的女人!(界定中心语“女人”的属性,是他的,不是别人的) “地”用在副词与动词之间。例如:他高兴地走开了。(说明动作伴随的状态,他离开的时候是高兴,“高兴”就是离开时的状态) “得”用在谓语(动词)和补语(副词)之间。他高兴得很!(补充说明谓语进行的方式,程度,属性,“很”说明了他不是一般的高兴,高兴的程度极高) 现在经常有人弄混乱这几个词,这是口语中的音误带来的书面表达中的笔误!楼主慎戒之! —————————————————————————————— 网络解析: 不少同学对“的”、“地”、“得”这三个词的用法含混不清,乱用一通。为帮助同学们掌握它们的用法,笔者进行了如下尝试,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一、分析例句,明确用法 这里有一组含有“的”、“地”、“得”的例句如下: 1. 蔚蓝色的海洋,波涛汹涌,无边无际。 2. 向日葵在微风中向我们轻轻地点头微笑。 3. 小明在海安儿童公园玩得很开心。 “的”前面的词语一般用来修饰、限制“的”后面的事物,说明“的”后面的事物怎么样。结构形式一般为:形容词(代词)+的+名词;“地”前面的词语一般用来形容“地”后面的动作,说明“地”后面的动作怎么样。结构方式一般为:副词+地+动词;“得”后面的词语一般用来补充说明“得”前面的动作怎么样,结构形式一般为:动词+得+副词。 二、修改病句,强化认识 这里有一组“的”、“地”、“得”用法欠妥的句子,请大家来当“医生”,给这些句子治治病,以强化已有认识。 1. 由于李红同学学习勤奋,这次语文测试,她考的特别出色。 2. 田野里,农民伯伯正在紧张得收割麦子。 3. 助人为乐地小华被市少工委评为“优秀少先队员”。 (正确用法应为“考得”、“紧张地”和“助人为乐的”。

的和得的用法区别

1、后面接的词性不同。

“的”后是名词,“得”后是形容词。

2、标记不同:

的——定语的标记,一般用在主语和宾语的前面。

得——补语的标记,一般用在谓语后面。

3、用法和结构形式不同:

“的”前面的词语一般用来修饰、限制“的”后面的事物,说明“的”后面的事物怎么样。结构形式一般为:形容词、名词(代词)+的+名词。如:

①颐和园(名词)的湖光山色(主语)美不胜收。

②她是一位性格开朗的女子(名词,宾语)。

“得”后面的词语一般用来补充说明“得”前面的动作怎么样,结构形式一般为:动词(形容词)+得+副词。如:

③他们玩(动词,谓语)得真痛快(补语)。

④她红(形容词,谓语)得发紫(补语)。

扩展资料:

“的、地、得”用法口诀:

口诀一:

名词前面“白勺”“的”,动词前面“土也”“地”,

形容动后“双人”“得”,当作助词都读“de”

口诀二:

的地得、的地得,用作助词都读de.

作文写话用不准,朗读往往会念错。

有趣的活动、绿的树,活动是事,树是物。

事物前面用的字,朋友们都记着。

认真地想、快快地跑,想跑看摸是动作。

动作前面用地字,位置千万不要挪。

看得清,记得准,唱得好,飞得高。

动作后面用得字,补充说明要记牢。

的和得的用法区别是:接的词性不同、标记不同、结构形式不同。

1、接的词性不同

“的”后是名词,“得”后是形容词。

2、标记不同

“的”是定语的标记,一般用在主语和宾语的前面。

“得”是补语的标记,一般用在谓语后面。

3、结构形式不同

“的”前面的词语一般用来修饰、限制“的”后面的事物,说明“的”后面的事物怎么样。结构形式一般为形容词、名词(代词)+的+名词。如颐和园的湖光山色美不胜收。

“得”后面的词语一般用来补充说明“得”前面的动作怎么样,结构形式一般为动词(形容词)+得+副词。如:他们玩得真痛快。

的地得的用法口诀

的地得,不一样,用法分别记心上。

左边白,右边勺,名词跟在后面跑。

小学语文,“的,地,得”这三个有什么区别和用法?

美丽的花儿绽笑脸,青青的草儿弯下腰。

清清的河水向东流,蓝蓝的天上白云飘。

暖暖的风儿轻轻吹,绿绿的树叶把头摇。

小小的鱼儿水中游,红红的太阳当空照。

左边土,右边也,地字站在动词前。

认真地做操不马虎,专心地上课不大意。

大声地朗读不害羞,从容地走路不着急。

痛快地玩耍来放松,用心地思考解难题。

勤奋地学习要积极,辛勤地劳动花力气。

左边两人就使得,形容词前要用得。

兔子兔子跑得快,乌龟乌龟爬得慢。

青青竹子长得快,参天大树长得慢。

清晨锻炼起得早,加班加点睡得晚。

欢乐时光过得快,考试题目出得难。

鹏仔微信 15129739599 鹏仔QQ344225443 鹏仔前端 pjxi.com 共享博客 sharedbk.com

免责声明: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当前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自研大数据AI进行生成,内容摘自(百度百科,百度知道,头条百科,中国民法典,刑法,牛津词典,新华词典,汉语词典,国家院校,科普平台)等数据,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邮箱:344225443@qq.com)

图片声明:本站部分配图来自网络。本站只作为美观性配图使用,无任何非法侵犯第三方意图,一切解释权归图片著作权方,本站不承担任何责任。如有恶意碰瓷者,必当奉陪到底严惩不贷!

内容声明:本文中引用的各种信息及资料(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数据、图表及超链接等)均来源于该信息及资料的相关主体(包括但不限于公司、媒体、协会等机构)的官方网站或公开发表的信息。部分内容参考包括:(百度百科,百度知道,头条百科,中国民法典,刑法,牛津词典,新华词典,汉语词典,国家院校,科普平台)等数据,内容仅供参考使用,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本站为非盈利性质站点,本着为中国教育事业出一份力,发布内容不收取任何费用也不接任何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