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皇族是怎么划分等级的,规矩森严,不可更改?
清朝时期的皇室等级,是按照血缘进行划分的,先是要划分为宗室与觉罗。就是说以努尔哈赤为界,太祖本人及太祖亲兄弟的后裔,都是宗室,允许系黄带子,所以又被称为黄带子。太祖叔父和伯父的后裔,就被称为觉罗,允许系红带子,所以又被称为红带子。
雍正
康熙时期进行了第二次划分,康熙给自己的后代起名字时用了特定的字,也就是“钦定字辈”,康熙的“钦定字辈”后来经过不断增补扩充为二十六个字。而且规定只有康熙皇帝的后裔中才能使用。所以这就在宗室中划分出了近支宗室和远支宗室。
康熙
《大清会典》中有记载:“凡宗室封爵之等十有四,一和硕亲王、二世子、三多罗郡王、四长子、五多罗贝勒、六固山贝子、七奉恩镇国公、八奉恩辅国公、九不入八分镇国公、十不入八分辅国公、十一镇国将军、十二辅国将军、十三奉国将军、十四奉恩将军……”镇国将军以上都是没有品级的,就是“超品”。镇国将军以下的四等分别相当于武一品到武四品。
但是在清代的宗室内部,拥有高爵位的比例其实并不高,这很大程度上是因为爵位的世袭降等的原因。比如爸爸是亲王,在儿子承袭父亲的爵位时,要降一级承袭。《清史稿》中有记载:“顺治六年,复定为亲、郡王至奉恩将军凡十二等,有功封,有恩封,有考封。惟睿、礼、郑、豫、肃、庄、克勤、顺承八王,以佐命殊勋,世袭罔替。其他亲、郡王,则世降一等,有至镇国公、辅国公而仍延世赏者。若以旁支分封,则降至奉恩将军,迨世次已尽,不复承袭。”
清朝王爷
当然,爵位继承也有不降低等级的,除了在满清开国时立下战功的八个王爷外,还有雍正帝时期的得力助手怡亲王,清末时期的醇亲王、庆亲王和恭亲王。这些亲王继承爵位是不降低等级的,也叫“铁帽子王”。
传统文化解说:宗室是什么意思?
汉语字词,意为皇帝的家族。是指皇帝的亲戚、姻亲等。皇族主要包括皇帝的直系亲属,如母亲(太后)、配偶(后妃)、子女(皇子和皇女),还有皇帝的父系亲属,即汉字文化圈所谓的宗室。有时还包括皇帝的姻亲,比如母族、妻族的亲戚,即汉字文化圈所谓的外戚。皇帝的女婿(驸马)和宗室的姻亲等等,一般不包括皇帝本人。
皇室和王室的区分:皇室是指国家君主为“皇帝”(如古代中国)或“天皇”(如日本)者,而王室则为国家君主为“国王”(如瑞典)或“女王”(如英国)者。现代华语系国家之中文翻译或文学常混称两者,并几乎称“皇室”居多,而实际上是不正确的用法。此种误用情形也常见于“皇后(皇帝的正妻)”和“王后(国王的正妻)”、“女王(女性君主)”等词汇。
宗室这种东西,一听就有一种年代悠久的样子,所以我们都会知道,这一定是很早时候的一个说法,这一传统文化,流传到至今一定有它的一层含义,那么,宗室是什么意思呢?让我们一起往下看看吧。
可能感兴趣》》白族建筑文化
宗室,又名黄带子,是清朝皇族的一种。
清太宗崇德元年(1636年),皇太极下诏,规定以清显祖塔克世的直系子孙为“宗室”,其余伯叔兄弟旁支子孙称“觉罗”。宗室系黄带子,觉罗系红带子,由此以示区别。宗室被革退者系红带子,位列皇族家谱《玉牒》之末。例如,签署《中英南京条约》的中方代表之一伊里布就是原为宗室,后被革退为红带子。
宗室的爵位有14等:和硕亲王、世子、多罗郡王、长子、多罗贝勒、固山贝子、奉恩镇国公、奉恩辅国公、不入八分镇国公、不入八分辅国公、镇国将军(三等)、辅国将军(三等)、奉国将军(三等)、奉恩将军。
鹏仔微信 15129739599 鹏仔QQ344225443 鹏仔前端 pjxi.com 共享博客 sharedbk.com
图片声明:本站部分配图来自网络。本站只作为美观性配图使用,无任何非法侵犯第三方意图,一切解释权归图片著作权方,本站不承担任何责任。如有恶意碰瓷者,必当奉陪到底严惩不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