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朝人是如何过除夕的,和现代的风俗有什么不同?
马上就要大年三十啦!最近,随着《知否》等电视剧的热播,宋代成了咱们观众心目中继清代之后的又一个热门朝代。今天呢,就请大家和咱一起回到宋代,领略一下这跨越千年的年味儿,看看宋人们是如何过除夕的吧!
除夕,宋代人又称作岁除、除夜、除日等,既是一年中最后一天,也是传统节日中,最盛大的一个节日。
一、除夕前的准备宋代,临近岁末,人们就开始着手除夕的各项准备活动了。主要就是各种食品、用品的购置。《东京梦华录》关于除夕前的礼俗,有如下记载:“近岁节,市井皆印卖门神、钟馗、桃板、桃符,及财门钝驴,回头鹿马,天行帖子”。
除了用品外,市上还售卖“撒佛花、韭黄、生菜、兰芽、勃荷、胡桃、泽州饧” 及干瓜瓠,马牙菜、胶牙糖等各种时蔬、坚果,生意火爆。
南宋的礼俗与北宋大致相仿。《梦梁录》关于南宋首都临安除夕前的礼俗,有如下记载:“元夕岁旦在迩,铺席有货画门神,桃符,迎春牌儿。”充满驱瘟避邪及祝福之意。“春牌”就是写在红纸上的“福”字。春节贴“福”字,寄托了人们对幸福生活的向往。民间大多将“福”字倒过来贴,表示“福倒(到)了”。
《增补武林旧事》也记载,阴历十月以后,节日的气氛就越来越浓厚了,各种节日物品的售卖异常火爆:“朝天门内外,竞售锦装新历,诸般大小门神、桃符、钟馗、狻猊、虎头及金采缕花、春帖、滔胜之类,为市甚盛。”街道两边的店铺叫卖苍术、小枣声不绝耳,还有卖爆杖、成架烟火类的物品。
二、“馈岁”除夕日前数日,或除夕当日,君臣之间,寺观僧道与施主之间,商人、医者与主顾之间,亲友之间,都要互相馈赠年节礼物。《苏轼诗集》:“岁晚,相与馈问,为馈岁。”
宋神宗时,命画工摹拓钟馗像,雕版印刷,精心裱装后,于除夕日赐给中书省和枢密院中的官员。除夕夜,神宗又派入内供奉官“就东、西府给赐钟馗之像”。
道士,道观熬仙术汤,送给施主家;医士或以屠苏袋,或以五色线编结四金鱼、同心结子、百事结子,加以各种汤剂,送与主顾;《梦梁录》:“纸马铺印钟馗、财马、回头马等馈与主顾;更以苍术、山枣、避瘟丹相遗。”
《增补武林旧事》则记载,亲友间“馈岁盘合、酒担、羊腔,充斥道路”。除点心酒肉类礼品的馈赠外,民间还有送门神、钟馗等节物的风俗。苏轼《馈岁》诗曰:“置盘巨鲤横,发笼双兔卧。”
三、除夕日、夜的活动除夕当天及晚上,宋代人安排了虽比较繁忙、紧凑,但也不失欢乐、谐趣的各项节日活动。包括:
(一)清洁卫生
《梦梁录》:“士庶家不以大小,俱洒扫门闾,去尘秽,净庭户。”
(二)换门神,钉桃符等
《梦梁录》:“十二月尽,……换门神,挂钟馗,钉桃符春牌。”陆游《岁首书事》诗说“犁明人起换钟馗”。有人写诗曰:“秉烛题桃符,登梯挂钟馗。”
宋代门神的形象,袁褧《枫窗小记》记载,靖康以前,开封门神多番样,戴虎头盔。王公之门,多以浑金饰之。北宋末,钟馗的门神职位被秦琼、尉迟敬德画像取代。
宋代 甘肃临洮 砖雕 甲胄门神
陈元靓《岁时广记》对宋人制作桃符的方法有详细的记录:“桃符之制,以薄木板长二、三尺,大四、五寸,上画神像狻猊、白泽之属,下书左郁垒、右神荼,或写春词,或书祝祷之语,岁旦则更之。”悬挂门旁,有镇邪之效。
王安石《除日》诗反映了这一礼俗: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
千门万户瞳瞳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三)打“捶丸”
忙碌了半上午的人们,主要是男性,将洗涮烹煮的事务交给女眷们后,相约着外出打“捶丸”(或称“步击”)。这是一种是以球杖击球入穴的运动,可能由唐代马球中的步打球(类似现代的曲棍球)演变而来,是一种依次击球的非对抗性比赛。
(四)午宴
大致相当于现代中午12点左右,人们和朋友相约到酒楼吃午饭。落座之后,按宋朝的饮食习俗,首先要点一份开口汤,几碟按酒的果子。略吃点果子,喝点汤,就开始饮酒吃菜,觥筹交错了。
(五)斗茶
大概到现代下午2点左右,酒醉饭饱的人们开始喝茶。就象喝酒时划拳酒令可助酒兴一样,喝茶时,人们也热衷于斗茶(或谓之“茗战”)。宋代斗茶之风盛行,宋徽宗赵佶亲自撰写《大观茶论》,盛赞斗茶是“盛世之清尚”。唐庚撰作《斗茶记》,对斗茶的方式,有详细的记载。
(六)亲自或名刺拜年
大致下午5点左右,男主人要去朋友们家拜年。若朋友数量众多,不暇一一拜年,就列一份名单,命仆人到朋友家送名刺(名片),算作拜年。
(七)祭祀祖先,迎神供佛
“祀先之礼则或昏或晓,各有不同。”人们用丰盛的祭品,祭祀祖先,迎神供佛,《梦梁录》:“祭祀祖宗,遇夜时,备迎神香花供佛,以祈新岁之安。”
(八)宴饮
大概晚上六点左右,家人们团聚一堂,享用丰盛的年夜饭。
宋代除夕年夜饭中,有一特色小吃馎飥(bó tuō面片汤)。陆游《岁首书事》:“中夕祭余分馎飥。”自注曰:“乡俗以夜分毕祭享,长幼共饭其余。又岁日必用汤饼,谓之冬馄饨、年馎飥。”
除夕夜宴饮不仅局限于家人,友人、邻舍也往往热情地互邀。《苏轼诗集》:“酒食相邀呼,为别岁。” 他写的《别岁》诗中也说:“东邻酒初热,西舍彘亦肥。且为一日欢,慰此穷年悲。”
(九)放爆竹、点灯烛
除夕夜晚宴结束后,人们或在家中,或到夜市,放爆竹、点灯烛,“红映霄汉,爆竹鼓吹之声,喧阗彻夜”,“爆杖声震如雷”,除夕灯烛照耀“如同白日”。
宋朝时,爆竹品种不下百余种,有单响、双响、连响等。制造技艺也很复杂,《增补武林旧事》记载,内廷殿司呈进的屏风炮杖,外面画有钟馗捉鬼之类的图画,内藏引线。点燃引线后,一连几百个炮劈啪作响不绝。还有的炮杖制成果子、人物等形状。
(十)驱傩
驱傩,即驱逐疫鬼。古人以为,疾病、不幸都是疫鬼作祟,要通过“傩”礼,加以驱逐。
《东京梦华录》记载,除夕日,宫中有“大傩仪”:诸班直戴假面,绣画色衣,执金枪龙旗。教坊使身材魁伟,贯全副金镀铜甲,装将军;镇殿将军二人,穿戴介胄,装门神;再选丑恶魁肥者,装判官;还有装扮钟馗、小妹、土地、灶神者,共千余人。自禁中驱祟,出南薰门外转龙弯,谓之埋祟而罢。”《梦梁录》所载南宋禁中驱傩礼,与北宋大致相同。
(十一)烧松盆,焚苍术
烧松盆,宋代亦谓之“烧籸(shēn同“糁”)盆”,盆中盛麻籸(芝麻榨油后的渣滓)为燃料,故名。是一种宋代民间的驱邪祈吉风俗。南宋时盛行,周密《武林旧事》:“至(除夕)夜,蔶烛籸盆,红映霄汉。”
苍术是一种中药,宋人认为它有消燥湿、健脾胃的功效。因此,宋代除夕夜,很多人焚烧苍术,以辟瘟祛湿,祈求健康。《武林旧事》载:“至(除夕)夜……如饮屠苏、百事吉、胶牙饧,烧术卖懵等事,率多东都(此处指北宋)之遗风焉。”
(十二)守岁
又称分岁。此夜灯烛不能熄灭,民间称作“守岁烛”、“照年”、“上灯”。《苏轼诗集》:“至除夜达旦不眠,为守岁。蜀之风俗如是。”其《守岁》诗曰:“儿童强不睡,相守夜讙哗。”守岁的风俗,并非蜀地仅有。《东京梦华录》:“士庶之家,围炉团坐,达旦不寐,谓之守岁”。“守岁之事,虽近儿戏,然而父子团圆把酒,笑歌相与,竟夕不眠,正人家所乐为也。”
守岁时,人们会准备一些消夜食品,也叫消夜果,如十般糖、澄沙团、蜜姜豉、蜜酥等,及玉杯宝器,珠翠花朵各种用具,和赌博戏玩之具。
有的地方还有以赌博的方式,来预测新的一年运气如何的风俗,谓之“试年庚”。陆游《剑南诗稿》曰:“乡俗,岁夕聚博,谓之试年庚。”
南宋时,守岁的风俗,逐渐衰歇。袁文《瓮牖闲评》曰:“此事不知废自何时,前此四五十年,小儿尚去理会,今并不闻矣。”
(十三)小儿卖痴呆
除夕夜天将亮前,孩子们要跑到街上唱儿歌:“卖痴呆,千贯卖汝痴,万贯卖汝呆,见卖尽多送,要赊随我来。”谓之“小儿卖痴呆”。这一风俗,饱含着宋代人希望自己的孩子聪明伶俐的心愿。
(十四)打灰堆
也称“击/打如愿”。宋代,除夕夜将尽,天将亮鸡鸣时,要拿一挂满铜钱的竹竿,用力敲打灰堆或垃圾堆,同时祷告神灵,诉说心愿。据说“打灰堆”后,会逢凶化吉,实现心愿。
文史君说宋代的除夕礼俗,既有沿袭周汉唐春节礼俗者,如贴门神,挂桃符,傩礼驱疫等;也有与时俱进的改革与创新者,如北宋末,门神的形象,由钟馗、番将演变成秦琼和尉迟敬德的形象等。有的礼俗后来虽逐渐衰微,但也有延续至今日的若干礼俗。很多礼俗,都蕴含有无论是达官贵人,还是平民百姓祈求平安、健康、聪明、如意的涵义,反映了人们对美好幸福生活的向往与追求。
从古至今,“无酒不成席”、“无酒不成礼”的文化习俗一直存在,显示着中国酒文化的魅力,逢年过节和重大日子都少不了酒水相伴:
一、结婚要饮酒
1.“会亲酒”,订婚仪式时,要摆的酒席,喝了“会亲酒”,表示婚事已成定局,婚姻契约已经生效,此后男女双方不得随意退婚、赖婚。
2.“回门酒”,结婚第二天,新婚夫妇要“回门”,即回到娘家探望长辈,娘家要置宴款待,俗称“回门酒”。回门酒只设午餐一顿,酒后夫妻双双回家。
3.?“交杯酒”,这是我国婚礼程序中的一个传统仪节,在古代又称“合卺”。
二、重大节日要饮酒
春节:汉武帝时规定正月初一为元旦,辛亥革命后,正月初一改称为春节。春节期间要饮用屠苏酒、椒花酒:寓意吉祥、康宁、长寿。
2.?灯节:又称元宵节、上元节。这个节日始于唐代。因为时间在农历正月十五,是三官大帝的生日,所以过去人们都向天宫祈福,必用五牲、果品、酒供祭。祭礼后,撤供,家人团聚畅饮一番,以祝贺新春佳节结束。晚上观灯、看烟火、食元宵(汤圆)。
3.?清明节:时间约在阳历4月5日前后。人们一般将寒食节与清明节合为一个节日,有扫墓踏青的习俗。始于春秋时期的晋国。这个节日饮酒不受限制。
清明节饮酒有两种原因:一是寒食节期间,不能生火吃热食,只能吃凉食,饮酒可以增加热量;二是借酒来平缓或暂时麻醉人们哀悼亲人的心情。古人对清明饮酒赋诗较多,唐代白居易在诗中写道:“何处难忘酒,朱门美少年,春分花发后,寒食月明前。”
4.?端午节:又称端阳节、重午节、端五节、重五节、女儿节、天中节、地蜡节。时在农历五月五日,大约形成于春秋战国之际。人们为了辟邪、除恶、解毒,有饮菖蒲酒、雄黄酒的习俗。同时还有为了壮阳增寿而饮蟾蜍酒和镇静安眠而饮夜合欢花酒的习俗。
5.?中秋节。又称仲秋节、团圆节,时在农历八月十五日。在这个节日里,无论家人团聚,还是挚友相会,人们都离不开赏月饮酒,到了清代,中秋节以饮桂花酒为习俗。
6.?重阳节。又称重九节、茱萸节,时在农历九月九日,有登高饮酒的习俗。始于汉朝。
7.?除夕:俗称大年三十夜。时在一年最后一天的晚上。人们有别岁、守岁的习俗。即除夕夜通宵不寝,回顾过去,展望未来。
三、其他饮酒习俗:
“满月酒”或“百日酒”,中华各民族普遍的风俗之一,生了孩子,满月时,摆上几桌酒席,邀请亲朋好友共庆,亲朋好友一般都要带有礼物,也有的送上红包。
2.?“寄名酒”:旧时孩子出生后,如请人算出命中有克星,多厄难,就要把他送到附近的寺庙里,作寄名和尚或道士,大户人家则要举行隆重的寄名仪式,拜见法师之后,回到家中,就要大办酒席,祭祀神组,并邀请亲朋好友,三亲六眷,痛饮一番。
3.?“寿酒”:中国人有给老人祝寿的习俗,一般在50、60、70岁等生日,称谓大寿,一般由儿女或者孙子,孙女出面举办,邀请亲朋好友参加酒宴。
4.?“上梁酒”和“进屋酒”:在中国农村,盖房是件大事,盖房过程中,上梁又是最重要的一道工序,故在上梁这天,要办上梁酒,有的地方还流行用酒浇梁的习俗。房子造好,举家迁入新居时,又要办进屋酒,一是庆贺新屋落成,并志乔迁之喜,一是祭祀神仙祖宗,以求保佑。
5.?“开业酒”和“分红酒”:这是店铺作坊置办的喜庆酒。店铺开张,作坊开工之时,老板要置办酒席,以志喜庆贺;店铺或作坊年终按股份分配红利时,要办“分红酒”。
6.?“壮行酒”,也叫“送行酒”:有朋友远行,为其举办酒宴,表达惜别之情。在战争年代,勇士们上战场执行重大且有很大生命危险的任务时,指挥官们都会为他们斟上一杯酒,用酒为勇士们壮胆送行。
鹏仔微信 15129739599 鹏仔QQ344225443 鹏仔前端 pjxi.com 共享博客 sharedbk.com
图片声明:本站部分配图来自网络。本站只作为美观性配图使用,无任何非法侵犯第三方意图,一切解释权归图片著作权方,本站不承担任何责任。如有恶意碰瓷者,必当奉陪到底严惩不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