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CS级、USP级、高纯级、超纯级、生物技术级、RT、C、F。这些级别和符号含义是什么?
符号含义:
ACS:美国ACS级,是美国化学学会标准
USP:是美国药典标准
RT:=Room Temperature,表示常温
C:冷藏
F:是冷冻。
超纯:与GR级(优级纯)相近。
高纯:与AR级(分析纯)相近。
生物技术级:与BR级(生物试剂)相近。
扩展资料:
ACS的影响力
接下来的第二次世界大战再一次见证了ACS的巨大影响力和生命力。与一战相比,二战美国参战的时间更长,动员范围更广,很多科技研究人员都被征调参军。在这样的背景下,ACS领导发起了一项旨在保障科研人员利益的运动,要求被征调的科研人员都能以最合适的方式为国效力。
换而言之,ACS要求被征调的化学家们仍然在化学领域工作,而不是在前线流血牺牲。
战争带给ACS的,除了施展能力,扩大影响的舞台,更多的是困难。战争引起美国国内长达4年的交通管制,给ACS召开会议带来了巨大不便。
这时ACS各个区域性组织的活力就充分地体现了出来:ACS除了每年坚持一次全国会议外,主要的活动就是由区域性组织举行的小规模会议。
此外,ACS还不得不面对技术封锁造成的信息短缺。战时,美国根本无法收到欧洲的科技性杂志(当然许多杂志都已经停刊),ACS各种出版物的信息量也受到了影响。以《化学文摘》为例,摘录数量从1938年的65,432篇锐减到1945年的32,281篇。
同时,因为纸张价格的上涨,出版物成本有很大的上升。这使得ACS从1940年起开始保留对所有出版物的版权。
战后,ACS第四次,也是迄今最后一次修改了学会的章程。1948年1月1日,已经实行了50年的学会章程作古。新的章程将学会下属的各地方组织分为6个地区,并制定了新的理事会选举制度。
20世纪过半,ACS已经成长为一个规模庞大、组织严谨、制度先进的全国性学术组织。学会拥有会员63349名,地方组织137个,专业分区20个。1950年学会的开销为280万美元,但广告收入也达到了122万美元。
1950年,ACS还接受国际石油产品公司(UOP)的捐赠,成立了自己的首个基金会--石油研究基金会,用以资助石油化学领域的研究和教育活动。
ACS以一场规模宏大的全国会议作为20世纪下半叶的开端。1951年是学会建立的第75年,在这次全国会议的后半程,ACS开展了一系列纪念活动。
学会的许多元老如Parsons,担任《化学文摘》主编达36年,刚刚获得普利策奖的E.J.Crane,学会的前会长及董事长,著名有机化学家Roger Adams都发表了讲话。时任美国副总统的Alben W. Barkley在年会的闭幕式上也作了演讲。
20世纪50年代,ACS的出版物延续了迅猛扩张的趋势,学会也开始加大对《化学文摘》和JACS等主要刊物的支持力度。1960年,ACS在原来总部的旁边新建了一座8层高的建筑物,并将总部迁了进去。原来的总部设在1941年学会花费15万美元买下的一座5层的公寓里面。
在ACS大量添置产业的同时,其筹措资金的能力也令人惊叹:建立新总部的300万美元中,竟有230万美元来自34482名会员和436家公司的捐款!
20世纪60年代,ACS不顾民权运动对国家经济造成的冲击,大幅度增加在宣传方面的投入。为了向社会普及化学知识,从1961年1月起,ACS开创了每集15分钟的科学纪录性系列节目,免费提供给电台向全社会播出,每周一集,至今未曾间断。
1964年,ACS又投入50万美元,在美国国家科学院建立了“化学调查委员会”(Committee for the Survey of Chemistry),以发现那些因为缺少资金而陷入困境的化学基础科研项目,并帮助它们获得资助。
1965年,ACS又成立了“化学与公众事务委员会”,专门负责在美国国会和其他政府职能部门宣传ACS的观点。此外,从1965年起,ACS对需要在化学方面进行训练的会员开设了约50门短期课程,开启了ACS参与公众教育的源头。
在经济不景气的60年代末70年代初,如此巨大的投入也造成了ACS一定的财政困难。广告收入从1965年的443万美元一路下降至1974年的241万美元。
ACS不得不重新作出调整:降低出版物的容量已减少开销,并不断提升会费标准:1965年是每人每年16美元,1970年涨到25美元,1972年28美元,到了1976年竟涨到35美元。从经济条件逐渐恢复的会员中筹措资金是个很有效的做法。
至1976年,ACS会员人数为110820,与1969年开始下滑前的116816基本持平。
在这个年代,提高会费仍然能留住会员,不得不归功于一个为会员谋利益的活动。经济的下滑使得失业率明显上升,在化学方面更是如此。1967年,空余的职位和求职者的比例为1.56:1,到了1969年就猛降至0.58:1。
在会员们的要求下,ACS开始帮助失业的会员们找工作,每时每刻都同时有20名会员受到帮助。同时,建立就业指导机制,向求职者提供相关的信息。这种机制发展到1975年,ACS已经成功地建立了一套标准,对雇主和雇员进行约束。
参考资料:
急性冠脉综合征(acs)是一组由急性心肌缺血引起的临床综合征,包括急性心肌梗死(ami)及不稳定型心绞痛(ua),其中ami又分为st段抬高的心肌梗死(stemi)及非st段抬高的心肌梗死(nstemi)。血小板的激活在acs的发生中起着重要作用。
急性冠脉综合症的抗栓治疗策略
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ute
coronary
syndrome,
acs)
是以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破裂(rupture)或糜烂(erosion),继发完全或不完全闭塞性血栓形成为病理基础的一组临床综合征,它是包括不稳定心绞痛,非q波心肌梗死和q波心肌梗死的一系列临床病征。长期的临床实践中发现,许多患者的临床症状各异,其冠状动脉却具有非常相似的病理生理改变,即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由稳定转为不稳定,继而破裂导致血栓形成。因此急性冠脉综合征的抗栓治疗是非常重要的,尤其在非st段抬高型acs中更是如此。抗栓治疗可分为抗血小板治疗和抗凝血酶治疗。
急性冠脉综合征根据心电图表现分为st段抬高型和非st段抬高型,其中非st段抬高型又分为不稳定心绞痛和非st段抬高心梗,而st段抬高型主要是指急性心肌梗死。两者在病生理上的差异可能在于:非st段抬高型病生理基础为血栓不完全堵塞动脉或微栓塞,而st段抬高型则为血栓完全阻塞动脉血管。虽然两者病生理过程相似,但两者在临床表现和治疗策略上有着较大区别。
一.
非st段抬高急性冠脉综合征
非st段抬高急性冠脉综合征包括不稳定心绞痛和非st段抬高心梗。2002年acc/aha推出了新的ua/nstemi治疗指南其中关于抗血小板和抗凝治疗的建议如下:
i类
1.
应当迅速开始抗血小板治疗。首选阿司匹林
(level
of
evidence:
a)
2.
阿司匹林过敏或胃肠道疾患不能耐受的患者,应当使用氯吡格雷
(level
of
evidence:
a)
3.
在不准备做早期介入治疗的住院患者,入院时除了使用阿司匹林外,还应尽可能使用氯吡格雷,用药时间为1
(level
of
evidence:
a)-9个月
(level
of
evidence:
b)
4.
在准备做介入的住院患者,应当使用使用氯吡格雷1个月以上
(level
of
evidence:
a),如果没有出血的高危因素,则可使用9个月
(level
of
evidence:
b)
5.
在准备做择期cabg并且正在使用使用氯吡格雷的患者,应当停药5-7天
(level
of
evidence:
b)
6.
除了使用阿司匹林或使用氯吡格雷进行抗血小板治疗外,还应当使用静脉普通肝素或皮下lmwh抗凝
(level
of
evidence:
a)
7.
对于准备行心导管检查和pci的患者,除使用阿司匹林和普通肝素外,还应使用gpiib/iiia受体拮抗剂
(level
of
evidence:
a)
鹏仔微信 15129739599 鹏仔QQ344225443 鹏仔前端 pjxi.com 共享博客 sharedbk.com
图片声明:本站部分配图来自网络。本站只作为美观性配图使用,无任何非法侵犯第三方意图,一切解释权归图片著作权方,本站不承担任何责任。如有恶意碰瓷者,必当奉陪到底严惩不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