郡县制和行省制的异同
郡县制,就是中央直接派员到地方(即郡或州、省)进行管理,其任命是中央的人,随时可以撤换,这样就意味着地方的行政管理可以由中央控制,不至于让其独立坐大,这就是中央集权的本质所在,所谓如臂使指是也,中央是臂,地方郡县是手指,这样指挥地方就如手臂运转手指一样自如。而在分封制中,封国是完全独立的,一切行政军事权都由地方掌握,还是世袭的,那样就形同独立,跟中央维系的纽带非常薄弱,一不留神就成了独立王国,反过来咬一口,春秋战国的历史就是这样,到西汉七国之乱也是这样,故要厉行郡县制才能强化大一统,这就是所谓的中央集权,一切权力归中央调度。
在三级行政区划中,州和省是地方(县)与中央的中介,其地位相当于周代的分封,但人事权不在地方自己,而由中央控制,中央控制州和省,再由州和省去控制郡县,这就是三级制度。在隋唐和宋代,三级行政演变为两级行政,就是由中央直接控制到郡,取消了州和省的管辖权,减少了中间环节,出乱子的途径也少了,这就是赵匡胤强化中央集权制度的根本意图。
因此,所谓中央集权和郡县制是紧密联系的,其根本所在就是控制权的掌握。国家版图越大,中央直接控制的能力就相形见拙,越显得需要中间机构,在元代,由于版图超级庞大,这种行政分区更显作用,故正是在元代开始实行行省制度,也即恢复三级行政区划制度,此后的朝代沿用至今。 希望采纳! 谢谢
秦始皇统一天下,我国开始有了较为正规的地方行政区域划分制度。秦代普遍推行郡县制,分天下为三十六郡,郡下设若干县,由中央政府委派官吏管理地方各项事务。汉代实行郡、国并行制,郡由朝廷直接管辖,国分封给有功劳的大臣,每国各领数郡土地,郡、国数目比秦代有很大的增加。到汉平帝元始二年(公元2年),郡国已达103个,郡和王国之下有县、邑、道、侯国。县、邑有1314个,道32个,侯国241个。汉代在实行郡国并行制的同时还采用了州制。封国势力过于强大,往往会形成割据的局面。为了加强中央集权,在经过一系列对内削藩,对外开拓疆土的基础上,汉武帝元封五年(公元前106年),将全国分成十三州刺史部,简称“十三部”或“十三州”。各置刺史代表中央管理地方事务。从东汉至南北朝,不断沿用州制。虽然各个时期都有改动,州的划分、数目与名称不尽相同,但基本格局未变,均以州为最高一级地方行政构机,下辖郡、县等。到隋炀帝时,废除州制,恢复推行郡、县二级地方行政制度。至此,中国历史在八百多年后又回到秦初的统治方式。唐、宋、辽、金几代朝廷改用道、府、路的地方行政区域的划分制度。唐太宗分全国为十道,每道各辖几十个州。中唐又析置十五道,井与节度使制度逐渐融合。在道制之外,又有府制。分别设在国内要地和边境地区。北宋开始,改用路为最高地方行政机构,分全国为二十三路,下辖府与州。两宋和辽、金时期,路的设置、分合及所辖的府、州常有变动。至元代,我国行省制度确立起来。元代疆域辽阔,战争频繁,为了便于管理,把胜利成果巩固下来,除设置中央一级的中书省外,又将全国划分成十个大的地方行政区域,它们是岭北行省、辽阳行省、陕西行省、甘肃行省、河南江北行省、江浙行省、江西行省,湖广行省、四川行省和云南行省。每个行省下辖路、府、州、县四级地方行政机构。元朝创设的行省制度,是秦朝以来郡县制度的发展,也是我国历史上政治制度和地方行政区域划分制度的一次重大改革。行省制度的建立,不仅加强了元朝的中央集权统治,巩固了我国多民族国家的统一,而且对明、清以及后来的政治制度和地方行政区域划分制度也产生了积极的影响。元代后,“行省”这个名称一直沿用下来。明代虽然改行省为布政司,但在口语中仍如此称呼。元代的行省划分,也初步奠定了今天中国的行省规模和政区划分。
鹏仔微信 15129739599 鹏仔QQ344225443 鹏仔前端 pjxi.com 共享博客 sharedbk.com
图片声明:本站部分配图来自网络。本站只作为美观性配图使用,无任何非法侵犯第三方意图,一切解释权归图片著作权方,本站不承担任何责任。如有恶意碰瓷者,必当奉陪到底严惩不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