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判断是余震?
判断一个地震是否是余震的方法,大致上有三个方面。
首先就是震级。余震的震级必须比主地震小,至少要小一级吧。如果一次地震之后发生了震级更大甚至震级接近的地震,那么这个地震就会被列成主地震,而不是余震。
第二个是地理上的。余震需要发生在主震的断层的一个破裂长度内,也就是说,余震发生的地点需要与主震相关,地点接近。当然这个接近说的也是相对的概念,因为断层存在一个空间分布,有可能有很长的延伸,准确地判断仍然需要看当地的地质构造以及地震的数据。
再一个是时间上的,余震需要发生在主地震发生后的一段时间范围内。这个就比较麻烦了,因为究竟多少时间,并没有一个标准。
实际上因为主地震发生的震级不同,造成地震的原因不同,也不可能所有的地震甚至同一震级的地震有一个共同的时间范围来判断以后发生的是不是余震。一般说如果主地震的震级很强,那么余震持续的时间就会比较长。几十年以后也是可能的。
实践中使用的判断方法就是看这个地区的地震水平是否回复到了主地震发生之前的水平。在地震带,人所感受不到的小规模的地震是经常发生的,形成一个地震背景。
一次大地震发生之后,余震发生的频率会随着时间逐渐降低,当地震的发生频率与这个地区没有发生大地震之前的发生频率相当的时候,基本上就可以认为那次大地震完全结束了,那么再以后的地震大约就算不到前面那次大地震的头上了,就不再使用余震的称呼了。
发生原因
美国地球物理学家发现,“余震”的主要成因是由地震引起的“动态”地震波的冲击,而不是原先认为的缘于地震引发的断层附近的地壳重整。
美国地质调查的KarenFelzer和加州大学的EmilyBrodsky分析了近二十年发生在南加州的数以千计的中小型地震中余震的数据之后得出了这一结论,他们的工作可能影响关于余震发生的预测(来源:Nature441735)。
地震主要起因于地壳上大陆板块彼此相对移动产生的压力累积。主震发生过后的一段时间跨度内,或者在震中也可以拉开一定距离,可发生称为余震的二次震动。科学家认为余震产生于主震引起的“静态压力”改变,因为似乎只有它能够具有产生余震的这种机制。但Felzer和Brodsky认为事实并非如此。
应该是“主余震型地震”吧?
请参考有关地震系列的分类:
一般把一次强震发生前后一定时间内(几天、几个月或 几年)发生的大大小小地震按时间排列起来称为一个地震序列。并根据各个地震序列中大小地震比例关系、能量释放特征等,将地震序列划分为1、主震型、2、震群型和3、孤立型等三个类型。
1、主震型又分为:a)“主震—余震型” 和 b) 前震—主震—余震型”两类
主震的震级高,很突出,主震释放的能量占全地震序列的90%以上,;主震型的最大特点是主震震级突出,主震和最大前震、 最大余震的震级相差显著。
主震-余震型(含前震-主震-余震型)地震:
最大地震与次大地震的震级之差大于等于0.6,而小于等于2.4的地震序列被划为主震-余震型。这类地震序列在各类序列中约占59%。
5月28日发生在唐山市市辖区、滦县交界的4.8级地震,术语主余震(76年唐山大地震的余震)
鹏仔微信 15129739599 鹏仔QQ344225443 鹏仔前端 pjxi.com 共享博客 sharedbk.com
图片声明:本站部分配图来自网络。本站只作为美观性配图使用,无任何非法侵犯第三方意图,一切解释权归图片著作权方,本站不承担任何责任。如有恶意碰瓷者,必当奉陪到底严惩不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