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骑楼或碉楼
1840年鸦片战争,英国用坚船利炮打开了中国的国门,开放了通商口岸,而广州1840年以前的唯一的通商口岸,在鸦片战争后却更加开放,并且带动了广东地区与西方人的接触。中西文化碰撞之下,近代广东出现了大量西式和中西合璧的建筑。在广州便有了以下类型,如天主教圣心堂(石室)一类的宗教建筑;如广州邮务管理局大楼、粤海关大楼、市府大楼、省财政厅大楼、省总工会大楼一类的公共建筑;如西关大屋、竹筒屋以及东山花园洋房、小洋楼一类的住宅民居建筑;如中山纪念堂、海员亭一类的纪念性建筑;还有如爱群大厦、南方大厦、市银行大楼、省银行大楼、新亚大酒店以及遍布广州各主要商业街道(骑楼商业街)的商业骑楼建筑。 近代西方人的大量进入,在进行商业活动的同时也带来了大量的西式建筑,如在沙面,曾经的英法租界,曾经聚居许多的西方商人,有大量的使馆、公司,就有大量的形式纯粹的西式建筑。 由于西方人当时不可能独自建造大量的适合他们需求的建筑,他们不得不聘用大量的本地工匠,这些工匠根据自己对建筑的理解,或多或少的在建筑上进行表现。这些建筑或多或少的都带有一定的中国特色。如一德路的石室教堂,从外表看,就是一座完完全全的西式的哥特式教堂,实际上,它是按照西方的图纸用中国的建筑方式建起来的,记得有资料说,石块与石块之间的粘合是用中国传统的建筑粘合材料——糯米;另外,建筑屋顶的排水口用的是极具中国特色的兽首样式的排水口。 如果说石室是中西建筑形式融合的一次小小的尝试,那么骑楼就是西方古代建筑与中国南方传统文化相结合演变而成的建筑形式。 骑楼是指楼房与楼房之间,跨人行道而建,在马路边相互联接形成自由步行的长廊,这就是近代典型的商业建筑,骑楼一般分楼顶、楼身、骑楼底三部分。广州骑楼形式多样,保存完整,是粤派骑楼的代表。其形式大概有仿哥特式﹑南洋式﹑古罗马券廊式﹑仿巴洛克式﹑现代式和中国传统式。 商业骑楼建筑最早见于2000多年前的古希腊,后来才流行欧洲,近代才传至世界各地的。最先提出保护广州骑楼的袁奇峰(广州市规划院副总规划师)认为:“骑楼来自西方的建筑形式,比如在伯尔尼旧城和意大利的博洛尼亚,骑楼构成了他们幽雅的城市面貌。而日本的建筑研究会对骑楼的研究发现,骑楼是跟着西方殖民者的脚步传播的,在亚洲的传播从马六甲到广州,再到上海。” 广州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教授杨宏烈,曾对骑楼进行过深入研究。他认为,“商”,是骑楼建筑文化的根基之一,在我国古代檐廊式建筑可以找到与骑楼某些相似的元素。早在宋代,沿街设廊并开设商铺普遍出现。《续资治通鉴长编》中有描写:“汴河堤岸……房廊,并拨隶户都左曹,乃收课利”,“徙城之始,衢路显敞,其后守吏增市廊以收课。”房廊和市廊,都是檐廊式建筑,与骑楼的建筑空间形式有着相似之处。 [ 转自铁血社区 http://bbs.tiexue.net/ ]此外,骑楼与我国南方普遍存在的干栏式建筑也有传承关系。干栏式建筑将居住用房架空,以免瘴气伤人。市井之中,将首层架空太浪费了,把它用作商店,可避免日光曝晒和暴雨侵袭。 清代以来,西风东渐,广州是明清时期全国重要的通商口岸,源于古希腊的外廊式建筑,开始传入广州,骑楼的雏形——“十三夷馆”开始在西关出现。夷馆,又叫番馆,是当地人兴建的专供外国人居住、通商所用的房屋。房屋名义上是由十三行行商提供,实际由外商出资兴建。19世纪初的夷馆,大多数是二层建筑,它们明显有着西方建筑形态。十三行所在地区的建筑,在第二次鸦片战争中灰飞烟灭。一种新型建筑:骑楼,开始出现,并在广州扎根。 19世纪末20世纪初,不少从南洋回来的广东人建商铺经商。他们把异国他乡的建筑形式用在本地建筑上,骑楼这种“商住合一”的居所应运而生。他们最早在一德路、石室大教堂一带建骑楼。这种建筑标新立异,既可以遮风挡雨,让顾客倍感舒适,又拥有精致考究的店面,显示出店主与众不同的品位。而最为特别的是,由于建筑融入了西方元素,让人们眼前一亮,成为时尚,逐渐传播开来。 早期工匠在建造骑楼时,只是对西方建筑手法直接照搬,但渐渐地,工匠开始添加一些传统的元素:在钢筋水泥的欧式建筑上,安装玻璃及木格组成的满洲窗;在窗棂下,挂上鸟雀啾鸣的漆木鸟笼……独特的骑楼,开始走进人们的视线,改变广州的城市风貌。 历史上, 在广州老城区约15平方公里的范围里,密密麻麻分布着59条骑楼街路段,总长高达40多公里。它们大部分是在上个世纪二三十年代兴建,以人民路和中山路为坐标轴,北至东风路,西至龙津路,南至同福路,东至东华路。 在这个规模宏大的骑楼分布图中,有蜚声海内外的上下九路、北京路步行街,还有不少广州人耳熟能详的街道:第十甫路、长堤大马路、六二三路、解放路、大新路、西濠二马路、靖海路、万福路、百子路(今中山二路)、大德路、文德路、吉祥路、惠福路、人民南路、一德路等等。骑楼甚至延伸到了当时仍然是郊区的珠江南岸,如南华路等。当时,广州老城区最主要的商业集中路段,主要采用骑楼这种建筑形式。 [ 转自铁血社区 http://bbs.tiexue.net/ ]骑楼是西方古建筑形式与中国南方传统的结合,而开平碉楼却是把中国传统的建筑艺术与西方建筑风格熔为一体。 开平碉楼最早建于明代,发展于清代,兴盛于19世纪末到20世纪40年代之间。由于开平地区处于新会、台山、恩平、新兴四县之间,为“四不管”之地,土匪猖獗,社会治安混乱;加上河流多,每遇台风暴雨,洪涝灾害频发,碉楼的建造最早就是出于防盗和防洪的需要。近代以来大量的开平人民为求更好的生活,出国打拼,在海外艰苦创业。一部分人赚到钱了回到家乡,为保护自己和家人的安全,纷纷建起了碉楼。 19世纪末到20世纪40年代,却在短时间涌现了大量风格各异的碉楼,在开平各地碉楼数目一度竟达3000多座之巨,而今现存的1833座碉楼的绝大部分就建于这段时期。 中国领土上西洋特色的建筑,大都是洋人用坚船利炮“打”进来的,带有西方殖民者硬性移植的色彩;而开平碉楼,却充分体现了华侨主动吸取外国先进文化的一种自信、开放、包容的心态,他们把自己的所见所闻,加上自己的审美情趣,融注在千辛万苦建成的碉楼上。不同的旅居地,不同的审美观,造就了开平碉楼的千姿百态。 开平碉楼的建筑风格和装饰艺术更是千姿百态,让人叹为观止。有中国传统硬山顶式、悬山顶式,也有国外(特别是欧洲大陆)不同时期的建筑形式、建筑风格,如哥特式、罗马式等等。而大多数碉楼既有这个国家的建筑风格,又有那个。在碉楼的总体造型、建筑构件和表现手法上,中国传统的建筑艺术与西方建筑风格熔为一体;而西方建筑风格又有多种类型,古希腊的柱廊、古罗马的券拱和柱式、***的叶形券拱和铁雕、哥特时期的券拱、巴洛克建筑的山花、新文艺运动的装饰手法以及工业派的建筑艺术表现形式等等,都融进了开平的乡土建筑之中,它不单纯是某一时期某一国家某一地域建筑艺术的引进。这些特色反映了桥乡人民在中西文化碰撞之下,对西方建筑艺术的有机吸收,并结合广东本地实际的创造出令人叹为观止的建筑作品。 建筑的形式是具有时代特色的,是特定时代文化社会经济的反映,特定的时代就会有特定建筑形式的建筑。从沙面的纯粹的西方形式的建筑,到石室教堂的融合尝试,再到广州骑楼的相互结合,再到开平碉楼的熔为一体,近代广东建筑形式的变化,侧面的反映了中西文化相互碰撞融合的过程,从互不理解、充满敌意,到慢慢理解、相互接受;从相互拒绝,到相互融合,最后形成了广东地区的一种独特的文化特点。
骑楼:西方古代建筑与中国南方传统文化相结合演变而成的建筑形式,可避风雨防日晒,特别适应岭南亚热带气候,其商业实用性更为突出。在两广、福建、海南有很多这样的建筑。如广州的上下九、厦门的中山路、北海珠海街以及上海金陵路(早期广东人聚居区)。这种建筑适应南方天气潮湿多雨,商业楼宇密集等情况而建造的。楼下做商铺,楼上住人。
其跨出街面的骑楼,既扩大了居住面积,又可防雨遮晒,方便顾客自由选购商品。是东南沿海城镇一种极有特色的建筑物之一。
http://bbs.haofz.com/UploadFile/2006-1/2006124172726610.jpg
http://bbs.haofz.com/UploadFile/2006-1/2006124172740649.jpg
照片http://bbs.haofz.com/dispbbs.asp?boardid=37&id=8488&page=1
鹏仔微信 15129739599 鹏仔QQ344225443 鹏仔前端 pjxi.com 共享博客 sharedbk.com
图片声明:本站部分配图来自网络。本站只作为美观性配图使用,无任何非法侵犯第三方意图,一切解释权归图片著作权方,本站不承担任何责任。如有恶意碰瓷者,必当奉陪到底严惩不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