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与西班牙在风俗习惯上有什么不同
西班牙女人上街必定要戴耳环,认为如果没戴耳环,简直跟没穿衣服一样。
西班牙人过年时,手上一定要拿一枚金币,才算有福气。穷人没有金币,常用铜币代替。他们认为,小孩在元旦那天打架、骂人和哭啼是不祥之光,因此,大人在这一天为了换得孩子的笑颜,几乎必须满足他们提出的一切要求。
西班牙人对斗牛及足球达到狂热.在复活节时各地也有宗教游行等庆祝仪式.
西班牙人友善热情,少有种族偏见,喜欢舞蹈、音乐、喝酒,对艺术与文化的保存很为重视.但由于生性乐天,甚而过度耽于安逸,而致好逸恶劳,较欠进取心.
西班牙人通常在七、八两月渡假,此段期间内不宜从事商务旅行,此外亦不宜在复活节及圣诞节前后前往.
约会宜事先约定时间,通常是在10-13点及16-18点之间较妥当,服装方面宜正式、保守、约会时勿一下即谈论主题,最好是能先谈些题外话再导入正题.面谈需事先联系约定,用电话或传真确认。习惯上一般定好的约会不需要再次确认。但最好在去前再确认一次。西班牙人原则上是遵守时间的,因此赴约会时提前5分钟到为好。
夏季以8月为中心有一个月的休假日,政府机构、办公室基本上没有人,8月份最好不要预约会见。
西班牙人名通常带有两个姓,最后一个(Last Name)是母姓.
在拜访当地厂商时,如能携带具有我国特有民族风味的小礼物或纪念品给对方,定能赢得对方好感,尤其在圣诞节期间,互赠礼品风气很盛,大致上,1-2瓶威士忌即已够份量.遇西班牙人邀往其家中餐叙述时,如非再三邀约,则仅系客套说词,切勿一口应允,宜加试探,或以西语“Muchas Gracias”(谢谢)即可,如对方出示其珍藏并表示赠予之意时,亦仅为其民族特有的客套而已.前往厂商私宅拜访时,宜携带巧克力糖或鲜花.
葡萄西班牙人在元旦之夜全家团聚,十二点时,以教堂钟声为号,争着吃葡萄。每敲一下钟,必须吃下一颗,要连续吃下十二颗,则表示来年一帆风顺,大吉大利。
小费:
一般来说,服务费已包括在帐单之中,但适度的小费仍然令人欢迎,通常小费是照个人的意思支付,一般人也有给小费的习惯.给付标准为消费额的10%左右.通常对出租车司机给予10%的小费,机场行李服务员则每件行李约100比塞塔的小费.旅馆、餐厅虽已将服务费用列入帐单里,习惯上仍酌给小费.
电源规格:
一般而言,电源规格为220伏特,50赫兹,交流电.但在某些旧的建筑中亦有使用100-125伏特,交流电,50赫兹.插头为双圆脚插头.度量衡采公制.
气候、服装:
西班牙气候干爽,很少下雨,偶有下雨也集中在每年1-4月之间.全境全年平均温度在摄氏13℃至17℃左右.冬季有的城市则降至零度以下.马德里很少下雪,在夏季温度最高时达40℃,冬季温度则降至5℃左右.由于气候干燥,全年清风袭击,阳光和煦,大部分时间不冷也不热,夏季真正热天只有7、8两个月,但很少人使用冷气,因为气候干燥湿度低并不会觉得闷热.
在服装方面,冬季一般来说着中等厚度的服装即可,在中部及北部较冷地区可准备一件上衣外套.夏季时着轻便服装即可.
把西班牙的风俗习惯告诉你,中国的你自己应该知道吧?
(一)花灯节
中国汉族岁时节日风俗。蕴涵生育风俗文化。流行于桂东岑溪、富川等县,已有百多年历史。时间为农历正月初十,凡上一年添有男孩之家,要到社庙挂花灯。灯用竹篾扎架,外糊花纹纸,上写吉祥谜语,内点油灯,逐日添油。
挂灯者众,社庙自然形成灯棚。添丁之家同日饮花灯酒,外公外婆给小宝宝送去衣服、背带、玩具,亲友、邻居赠衣服和红包致贺,共饮同欢。正月十六落灯。
(二)查日子
中国汉族婚姻风俗。又称报日子。流行于广西多数县乡。农村议婚订婚的一个步骤。男女青年相识了解后,禀告父母,托媒沟通,男方给女方送彩礼,然后定婚期。
旧时多先请算命先生排“八字”,如命相相合才进行。有些地方双方家长相会为子女订婚。如全州县一带,双方意见一致后。
媒人代男方送酒肉衣料给女方,约定日期陪同女方家长和舅舅到男家相会,男方设宴款待。小伙子执壶斟酒,先敬女方舅舅后敬自家舅舅,然后先客后主依序敬酒。
双方商定婚期,订婚告成。尔后男女送女方重礼、聘金,女方准备嫁妆,男方准备家具,依期举行婚礼。如女方催婚,便做一对糯米粑(俗称“团圆粑”)送到男家,男方心领神会,盛情款待并请左邻右舍陪客。一般均尊重女方倡议将婚期提前。
(三)贺郎歌
中国汉族婚姻风俗。流行于桂东北兴安县一带。拜堂、晚宴后,亲友簇拥新郎于正厅,唱贺郎歌。即兴现编贺词,也有戏谑、诙谐之词。
亲友唱一首,新郎饮一杯酒。唱到半夜,送新郎入洞房。女歌手闭门以待,男女对唱《开门歌》,尽兴方开门。进门后唱歌闹房,由“恭贺新郎酒一杯”唱到“十杯”,新郎依次由1饮到10杯(酒力不胜者可由男歌手代饮)。
然后唱《交欢酒》,新人双双同饮一杯。最后歌手扣门唱《扣门歌》以结束婚礼。
(四)坐红堂
中国汉族婚姻风俗。流行于桂东北全州县一带。男女青年结婚前夕分别在自家祭祖并接受尊长训诫。新娘穿红挂饰,由同班姐妹相伴,端坐堂屋细声委婉唱《哭嫁歌》,念父母恩,叙姐妹情。
姐妹们叮嘱新娘过门后孝敬老人、和睦兄弟姐妹,赞新郎俊秀勤劳。当新娘诉说不如意的心事时,姐妹们多方劝慰。唱到深夜衣依依告别并赠礼品。
新郎亦由同班兄弟相伴坐在自家正厅,接受长辈勤俭理家,为人处世之教。教导结束老人退堂,小伙子们说笑打诨追新郎,欢乐深夜方散。
(五)讨钥匙
中国汉族婚姻风俗。流行于桂东北全州县一带。新娘之嫁钥匙,由其年幼弟妹或侄男女中任“送亲郎”掌管。
拜堂前,新郎向送亲郎送封包讨钥匙,以便拜堂后打开箱子,展示其中谷米钱物,象征婚后五谷丰登、家庭富裕。送亲郎嫌少不接,新郎多次添加。送亲郎收下封包,新郎讨得钥匙后,欢欢喜喜与新娘拜堂。
(六)看屋
中国汉族婚俗之一,农村议婚中的一个重要程序。又名看家门、查家。流行于广西多数县乡。届时女方和两位称为“陪姑”的姑娘在10多位亲友的陪同下,到男女查访家况(也有女方本人不去的)。
男方设宴款待。媒人介绍议婚双方相识。女方亲友代提财礼要求,男方当时通常一概应承,并赠诸宾客“行脚钱”。
次日,双方通过媒人细议。有些地方还允许进入议婚男子内室翻箱倒柜察真情实况,之后再通过媒人议婚。
(七)黑房抢亲
中国汉族婚姻风俗。流行于桂东贺县一带。在下程山区,新娘哭嫁两天两夜后,过门之日清早与女伴们同藏黑房。男女迎亲队伍到达后,新娘的兄长(或堂兄表哥)和亲威中的男青年破门而入。
女伴掷沙子挥竹枝抵抗。抢者力图将女伴们拖出门外以排除干扰。如两个抢者败阵,则增到4人乃至10多人,直到把新娘强背出门。
再由男方迎亲队中的两个(或4个)女子轮流背新娘到郎家。抢亲角逐中,男给女抹锅烟墨,女撕男衣衫,使古抢婚遗风演变为男女青年的打闹嬉戏。
(十)拜堂彩语
中国汉族婚姻风俗。流行于广西多数县乡。婚礼中的一个重要程序。常由新郎的舅舅点燃供桌上的一对喜烛,并说彩话贺喜祈福。
如桂东贺县一带常用彩语:“龙独光光,高照华堂,夫妻并寿,福禄成双”、“手拿花红丈二长,恭喜外甥娶新娘,鸾凤和鸣添福寿,夫妻和睦百年长。”祝词说完后,新郎新娘拜天地、祖宗,并对拜成亲。
中国汉族岁时节日风俗。流行于桂东北灌阳一带。时在农历七月初七。当地民间传说,是日晚织女将与牛郎相会,白天她梳妆打扮,胭脂香粉撒得满天飘香,故名。
届时妇女们取出衣服及箱子暴晒,并用盆装水,水中放几根青草以示百药,置户外晒温,叫做“晒香水”。据说穿了“香日”晒过的衣服,洗了“香水”可防瘟疫,促健康,并能使夫妻更加融洽恩爱,犹如牛郎织女一样。民间有“七月香,晒笼箱”之谚。
扩展资料
中国的汉族是世界上最大的一个古老民族,由于其历史悠久,文化发达,所以风土人情多姿多彩,丰富异常。
中国汉族的文化丰富多彩,在其形成和发展的历史过程中,开放虚怀、兼收并蓄,形成了齐鲁、中原、燕赵、关中、巴蜀、荆楚、吴越、岭南、滇黔、闽台、松辽、徽赣等各具特色的区域文化,反映了汉族文化的多元性和多彩性等。
中国汉族是一个古老的农业民族,自古以来农业人口一直占总人口的百分之八九十以上,尚农风俗源远流长。从远古起,中国汉族就视农业为本业。早在战国时期韩非就提出了“以农业为本”的主张。
他说:“仓禀之所以实者,耕农之本务也。”《韩非子·诡使篇》。在尚农思想的影响下,中国汉族社会形成了“男耕而食,妇织而衣”《商君书·画策篇》。
“男耕女织”可说是一幅典型的中国汉族社会风土人情画。只是到了现代,特别是解放后才有了较大的变化
参考资料:
百度百科-汉族习俗鹏仔微信 15129739599 鹏仔QQ344225443 鹏仔前端 pjxi.com 共享博客 sharedbk.com
图片声明:本站部分配图来自网络。本站只作为美观性配图使用,无任何非法侵犯第三方意图,一切解释权归图片著作权方,本站不承担任何责任。如有恶意碰瓷者,必当奉陪到底严惩不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