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狗-知识改变命运!
--

关于卡片的来历

百变鹏仔1年前 (2023-12-16)阅读数 6#综合百科
文章标签名片中国

名片最早出现,始于封建社会。战国时代中国开始形成中央集权统治的国家,随铁器等先进生产工具使用,经济也得到发展,从而带动文化发展,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与其它流派形成百家争鸣景象。各国都致力于扩大疆土,扶持并传播本国文化,战争中出现大量新兴贵族。特别是秦始皇统一中国,开始了伟大的改革,统一全国文字,分封了诸侯王。咸阳成了中国的中心,各路诸侯王每隔一定时间就要进京述职,诸侯王为了拉近与朝庭当权者的关系,经常的联络感情也在所难免,于是开始出现了名片的早期名称"谒"。 所谓"谒"就是拜访者把名字和其它介绍文字写在竹片或木片上(当时纸张还没发明),作为给被拜访者的见面介绍文书,也就是现在的名片。

关于卡片的来历

到了汉代,中央集权制国家进一步发展,随汉初疆域扩大,"谒"的使用越来越普遍。进入东汉末期,"谒"又被改称为"刺",由于东汉蔡伦发明的纸张开始普遍采用,于是"刺"由竹木片改成了更便于携带的纸张。

唐宋时期,中国封建社会进入了全盛期,带动了社会经济与文化大发展。唐初科举制度开始实行,让一些有才能的庶民也能靠自己努力,进入到统治阶级中来。为了与世袭贵族争夺权力,他们在官场上相互提携,拉帮结派的门阀也开始形成。每次科举考试后,新科及第考生都要四处拜访前科及第,位高权重者,并拜为师,以便将来被提携。要拜访老师,必须先递"门状",这时"刺"的名称也就被"门状"代替了。

到了明代,统治者沿袭了唐宋的科举制度,并使之平民化,读书便成了一般人改善生活的唯一出路,识字的人随之大量增加。人们交往的机会增加了,学生见老师,小官见大官都要先递上介绍自己的"名帖",即唐宋时的"门状"。 "名帖"这时才与"名"字有了瓜葛,明代的"名帖"为长方形,一般长七寸、宽三寸,递帖人的名字要写满整个帖面。如递帖给长者或上司,"名帖"上所书名字要大,"名帖"上名字大表示谦恭,"名帖"上名字小会被视为狂傲。

清朝才正式有"名片"称呼。清朝是中国封建社会的终结,由于西方的不断入侵,与外界交往增加了,和国外的通商也加快了名片普及。清朝的名片,开始向小型化发展,特别是在官场,官小使用较大的名片以示谦恭,官大使用较小的名片以示地位。

早期名片与近现代名片的主要区别是用手写而不是印刷。

《史记 郦生陆贾列传》记载,刘邦引兵过陈留,郦食其“踵军门上谒”, 这里所记的“谒”就是我们今天呈递的名片,这是关于名片的一段最早的记载。

中国古代的名片又称“帖子”、“名刺”、“刺”、“名纸”,或者叫做“谒”、“柬”,是官员、商贾、文人相互拜访时呈递的,叫做“投刺”之礼,此风气在明清时期,最为鼎盛。

现代意义的名片则来自于西方,是现代商业活动的产物。

名片,又称卡片(粤语写作咭(kā)片),中国古代称名刺,是标示姓名及其所属组织、公司单位和联系方法的纸片。名片是新朋友互相认识、自我介绍的最快有效的方法。交换名片是商业交往的第一个标准官式动作。

谒见、拜访或访问时用的小卡片,上面印有个人的姓名、地址、职务、电话号码、邮箱、单位名称、职业等。

也是向对方推销介绍自己的一种方式。

鹏仔微信 15129739599 鹏仔QQ344225443 鹏仔前端 pjxi.com 共享博客 sharedbk.com

免责声明: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当前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自研大数据AI进行生成,内容摘自(百度百科,百度知道,头条百科,中国民法典,刑法,牛津词典,新华词典,汉语词典,国家院校,科普平台)等数据,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邮箱:344225443@qq.com)

图片声明:本站部分配图来自网络。本站只作为美观性配图使用,无任何非法侵犯第三方意图,一切解释权归图片著作权方,本站不承担任何责任。如有恶意碰瓷者,必当奉陪到底严惩不贷!

内容声明:本文中引用的各种信息及资料(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数据、图表及超链接等)均来源于该信息及资料的相关主体(包括但不限于公司、媒体、协会等机构)的官方网站或公开发表的信息。部分内容参考包括:(百度百科,百度知道,头条百科,中国民法典,刑法,牛津词典,新华词典,汉语词典,国家院校,科普平台)等数据,内容仅供参考使用,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本站为非盈利性质站点,本着为中国教育事业出一份力,发布内容不收取任何费用也不接任何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