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戏曲有哪些剧种
原来江苏省戏剧有不少:
一、江苏地方戏种现存20余个,影响比较大的有昆曲、锡剧、扬剧、淮剧、淮海戏、柳琴戏、梆子等。
二、江苏地方小剧种主要有海门山歌剧、通剧、丹剧、海州童子戏、徐州丁丁腔、洪山戏、淮红戏、高淳阳腔目连戏。
三、昆曲中国最古老的剧种之一昆曲,又称昆剧、昆腔、昆山腔,是中国最古老的剧种之一,也是中国传统文化艺术中的珍品。昆曲糅合了唱念做打、舞蹈及武术等,以曲词典雅、行腔婉转、表演细腻著称,被誉为“百戏之祖”。昆曲在2001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人类口述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
四、淮剧古老的汉族戏曲剧种淮剧,又名江淮戏,淮戏,是一种古老的汉族戏曲剧种。淮剧后与苏北汉族民间酬神的“香火戏”结合演出,之后,又受徽戏和京剧的影响(称为徽夹可),在唱腔、表演和剧目等方面逐渐丰富,形成了淮剧。2008年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五、扬剧汉族戏曲剧种之一扬剧是发源于江苏省扬州市,成长于上海的汉族戏曲剧种之一。主要流行于苏中、苏北、苏南、上海和安徽部分地区。2006年入选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扬州扬剧的来历、表演形式、艺术特点?
区别:
1、二者的艺术形式不同
2、发展史不同
3、种类不同
4、表现手法不同
5、形成的时期不同
中国戏曲主要是由民间歌舞、说唱和滑稽戏三种不同艺术形式综合而成。它起源于原始歌舞,是一种历史悠久的综合舞台艺术样式。经过汉、唐到宋、金才形成比较完整的戏曲艺术,它由文学、音乐、舞蹈、美术、武术、杂技以及表演艺术综合而成,约有三百六十多个种类。它的特点是将众多艺术形式以一种标准聚合在一起,在共同具有的性质中体现其各自的个性。 中国的戏曲与希腊悲剧和喜剧、印度梵剧并称为世界三大古老的戏剧文化,经过长期的发展演变,逐步形成了以“京剧、越剧、黄梅戏、评剧、豫剧”五大戏曲剧种为核心的中华戏曲百花苑。中国戏曲剧种种类繁多,据不完全统计,中国各民族地区地戏曲剧种约有三百六十多种,传统剧目数以万计。其它比较著名的戏曲种类有:昆曲、粤剧、淮剧、川剧、秦腔、晋剧、汉剧、河北梆子、河南坠子、湘剧、黄梅戏、湖南花鼓戏等。
西方戏剧有三种:
源于古希腊的西方戏剧的历史可以按时序划分为:古希腊罗马戏剧、中世纪戏剧、文艺复兴时期戏剧、古典主义时期戏剧、启蒙运动时期戏剧、19世纪戏剧、现代戏剧和当代戏剧。在某些历史时期,按照不同的风格类型又可以划分诸多流派。
一、古希腊罗马戏剧
欧洲戏剧发端于古代希腊祭祀大典上的歌舞表演。到公元前6世纪末,阿里翁在春季大典上表演酒神颂时,即兴编唱诗句以回答歌队长提出的问题,泰斯庇斯则在酒神颂的歌舞中加进一个演员,由他轮流扮演几个人物,并与歌队长对话,被认为是最初的戏剧因素。古希腊悲剧的创始人埃斯库罗斯把演员增至2人,逐渐减少了歌舞叙事的因素,增加了戏剧因素,戏剧作为一种独立的艺术样式至此成型。
古代希腊冬季举行祭典时,人们化装成鸟兽,狂欢游行,称之为“狂欢队伍之歌”,到公元前6世纪,它在希腊本部发展成滑稽戏,被看作是原始的喜剧。公元前487年,雅典在祭祀大典上正式上演喜剧,当时只有3个演员,歌队的作用并不像在悲剧中那么重要。在古希腊喜剧的发展进程中,歌队的作用亦愈来愈小。
这一时期是人类戏剧的童年时期,也是它的第一个繁荣期,有许多悲剧和喜剧作品留传下来。著名悲剧作家有埃斯库罗斯、索福克勒斯、欧里庇得斯。著名喜剧作家有阿里斯托芬、米南德。在古代罗马,戏剧创作和演出也很繁荣,主要剧作家有普劳图斯、泰伦提乌斯。
二、中世纪戏剧
欧洲的中世纪是封建专制统治的历史时期,戏剧创作和演出也以宣传宗教观念和道德说教为基本内容。其中,从教会仪式中的唱诗发展起来的宗教剧,多以宣传教义为目的。宗教剧的一个变种是奇迹剧,在各种传奇性的情节中渗透着宗教和道德的宣传;它的另一个变种是取材于耶稣和圣徒传奇故事的神秘剧。道德剧的主旨是从抽象的道德说教转向对社会道德的批判,它流行的国度甚广,时间也很长。笑剧则以表现世俗生活和辛辣的社会讽刺为特征。愚人剧也以讽刺著称,它从民间戏剧发展而来,后又流入城市。这一历史时期虽然很长,但留下的传世之作极少。
三、文艺复兴时期戏剧
欧洲的14~16世纪,是人类文化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时期。发源于意大利的强大的人文主义运动,很快席卷欧洲各国。它从反对封建专制、教会权威和禁欲主义的历史要求出发,肯定人的价值,赞美人的理性和智慧,提倡人对现世幸福的追求和个性自由。人文主义运动推动了文学艺术的高度发展,在戏剧史上也形成了第二个繁荣期。这一时期的欧洲戏剧以英国和西班牙为主流,主要剧作家有马洛、莎士比亚、琼森、鲁埃达、维加·伊·卡尔皮奥等。其中,莎士比亚的许多剧作乃是世界戏剧宝库中的珍品。
扬剧是江苏省主要地方剧种之一,原名“维扬戏”,主要流行于苏北、江南、上海和安徽部分地区。它是以古老的“花鼓戏”和“香火戏”为基础,又吸收了扬州清曲、民歌小调发展起来的地方戏种。 花鼓戏,是扬州民间逢年过节群众性娱乐的一种表演形式;香火戏,是通过祈神赐福活动,配以大锣、大鼓等乐器进行表演的戏剧。20世纪初,扬州民间花鼓戏逐渐从自娱发展到唱堂会,先后组班到上海、汉口等地演出。地点有农村转向城市,观众由乡民转为市民,演出性质有庙会自娱转向营业性、经常化,这就使得原有的剧目远远不能适应新的演出需要。于是,花鼓戏顺理成章,开始大量吸收清曲曲牌和曲目。花鼓戏的内容和形式也由此而令人耳目一新。鉴于唱腔细腻,又以丝竹伴奏,所以俗称“小开口”。民国8年,花鼓戏艺人臧雪梅和方少卿等人组成凤鸣社,到杭州演出、挂牌“扬州新戏”。此后,花鼓戏艺人又竞相赴沪演出。为适应大城市营业演出需求,花鼓戏又借鉴了京剧的化装、行头、剧目和表演艺术。从此,花鼓戏的舞台艺术得到了迅速提高,定名为“维扬文戏”。民国25年(1936年)成立上海市维扬戏研究会,生旦净丑,行当齐全,角色行当分生、旦、净、丑,唱腔上分男腔、女腔。各角色行当的表演艺术多从昆剧、京剧吸收而来,但始终保持花鼓戏朴素、活泼的特色和浓郁的生活气息。曲调有《满江红》、《梳妆台》等100多种,常用的有20多种。拥有的大小传统剧目有近500个,较为流行的有《孟丽君》、《秦香莲》、《莲花庵》、《双珠凤》等。当扬剧在上海崭露头角后,戏剧史家周贻白先生说:“这种以花鼓与清曲结为一体的扬州小戏,实较其他各地花鼓戏的家底为深厚。”历史学家顾颉刚认为:“四明文戏,化装滩簧,改良申曲,扬州小戏都是上海游乐场中最能代表各地方民众艺术的东西。”新中国成立后,维扬戏改称扬剧。 解放后整理改编的传统戏、新编历史戏和现代戏有百余个。早在50年代,传统剧目《百岁挂帅》进京演出,名噪一时,并受到周恩来总理的盛赞。近年来,许多扬剧剧目在全国戏剧大赛中屡屡获奖,一批演艺新人不断涌现。扬剧--这朵我国戏曲百花园中的奇葩正不断散发出新的魅力。
鹏仔微信 15129739599 鹏仔QQ344225443 鹏仔前端 pjxi.com 共享博客 sharedbk.com
图片声明:本站部分配图来自网络。本站只作为美观性配图使用,无任何非法侵犯第三方意图,一切解释权归图片著作权方,本站不承担任何责任。如有恶意碰瓷者,必当奉陪到底严惩不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