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肠炎和小肠炎症有什么区别?严重吗 ?
差别大了,结肠炎分为急性肠炎和慢性结肠炎,急性肠炎好治疗,慢性肠炎属于免疫性疾病,治疗时间长,患者倍受折磨多用柳氮类药物治疗。如果慢性结肠炎患者发现小肠也有同样改变那么是非常严重的克罗恩氏病,克罗恩氏病是相当于癌症的病症,要用更加厉害的药物控制,不能治愈。
小肠和大肠微细结构的异同点
结肠的血液供应主要来自肠系膜上动脉和肠系膜下动脉。那么你对结肠了解多少呢?以下是由我整理关于什么是结肠的内容,希望大家喜欢!
结肠的介绍
结肠在右髂窝内续于盲肠,在第3骶椎平面连接直肠。结肠分升结肠、横结肠、降结肠和乙状结肠4部,大部分固定于腹后壁,结肠的排列酷似英文字母?M?,将小肠包围在内。结肠的直径自其起端6cm,逐渐递减为乙状结肠末端的2.5cm,这是结肠肠腔最狭细的部位。
结肠的特点
观察标本结肠横切片(H.E染色)
肉眼观察肠壁的粘膜染紫色,向外依次为粘膜下层,肌层及外膜。粘膜和部分粘膜下层向肠腔内的突起为半环形皱襞的断面,肌层局部的膨大为结肠带.低倍和高倍观察。
(1)粘膜:无绒毛和环形皱襞.由内向外分为三层.
①上皮:为单层柱状上皮,含较多的杯状细胞.
②固有层:含大量肠腺和较多淋巴组织.肠腺为单管状腺,开口在粘膜表面.细胞组成与上皮相同,无潘氏细胞.
③粘膜肌层:为内环形,外纵行两层平滑肌.
(2)粘膜下层:疏松结缔组织,含较大的血管,神经,淋巴管及脂肪细胞,无肠腺.
(3)肌层:为内环形和外纵行两层平滑肌.外纵肌在局部增厚形成结肠带.可见几条结肠带
(4)外膜:为纤维膜或浆膜.
结肠长约130cm,约为小肠的四分之一。结肠比小肠短而粗,盲肠直径7.5cm,向远侧逐渐变小,乙状结肠末端直径只有2.5cm。
结肠的解剖特点有三:
①结肠带:为肠壁纵肌纤维形成的3条狭窄的纵行带。结肠带在盲肠、升结肠及横结肠较为清楚,从降结肠至乙状结肠逐渐不明显。
②结肠袋:由于结肠带比附着的结肠短六分之一,因而结肠壁缩成了许多囊状袋,称结肠袋。
③肠脂垂:由肠壁粘膜下的脂肪组织集聚而成。在结肠壁上,尤其是在结肠带附近有多数肠脂垂,在乙状结肠较多并有蒂。肠脂垂的外面为腹膜所包裹,有时内含脂肪量过多,可发生扭转,甚或陷入肠内,引起肠套叠。
结肠的护理
溃疡性结肠炎又称非特异性溃疡性结肠炎,是一种原因不明的直肠和结肠炎性疾病,病变主要累及大肠粘膜及粘膜下层。由于其病程和治疗时间较长,恢复慢,易复发,给患者带来身心不适。为提高本病治疗效果和缩短疗程,我科对70例患者行中、西药灌肠液局部用药进行比较,并采取
一系列护理 措施 ,取得满意疗效。现 报告 如下。
资料与 方法
一般资料70例患者均符合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消化系统疾病专业委员会公布的溃疡性结肠炎诊断、辨证和疗效标准的试行方案。其中男37例,女33例;年龄21~49岁,平均37岁;干部27例,工人26例,农民17例;病程0~1年41例,1~3年29例。所有病例均经结肠镜及病理检查确诊,并除外细菌性痢疾、阿米巴痢疾和大肠癌等疾病。
护理要点
心理护理本组病例因病程长,恢复慢和担心预后,患者易产生焦虑、恐惧、紧张心理,护士需耐心向患者解释灌肠的目的、方法、效果和说明病人的配合是治疗和护理的关键,指出局部用药优于全身用药,可减少药物的副作用,提高疗效。介绍本病相关知识,减轻患者心理负担,取得主动配合,按质完成灌肠治疗。
灌肠护理灌肠前瞩患者自行排尽二便,深呼吸,全身放松,以提高插管成功率和减轻痛苦。依据肠镜所示病变部位采取合适的灌肠体位,如病变在直肠、乙状结肠、降结肠者采取左侧卧位;病变在横结肠、升结肠者采取右侧卧位。灌肠中药液用2层纱布过滤除渣,温度以39~41℃为宜。温度过高易引起肠粘膜烫伤,过低则致使肠痉挛,加重腹痛。液量以100ml为宜,便于在肠腔中保留。药液灌入采取直肠滴入法,护士动作轻柔,用石蜡油充分润滑导管前端及肛门口,呈螺旋式插入肛门。插管过程中主动与患者交流,分散患者注意力,减轻不适感。根据病变部位正确掌握插管长度。药液滴速宜慢(60~70滴/min),压力要低(液面距肛门不超过30cm)。灌肠后臀部和床尾均抬高10cm,嘱患者尽量延长药液在肠腔中的保留时间,期间更换左、右侧卧位2~3次,2h后可下床活动。
灌肠过程中密切观察患者病情变化。如出现不能耐受,嘱其深呼吸,放松腹肌;如腹痛加剧、心慌者应立即停止灌肠,行腹部热敷、按摩,至腹痛消失,继续完成治疗。
健康宣教
1、饮食指导:进食高热量、高纤维、低脂肪食物,饮食宜清淡,忌浓茶、咖啡、巧克力、生冷食物,戒烟酒。2、出院指导:出院后严格遵守医嘱用药,保持良好的心情和稳定的情绪,生活有规律,不过度疲劳和紧张,保持大便通畅,注意肛周卫生,减少感染因素,定期复查肠镜,及时复诊。
护理体会
溃疡性结肠炎多呈反复发作慢性病程,发病机制可能与感染、遗传、免疫、精神四大因素有关。进行早期心理护理,在疾病愈合过程中起到积极作用。根据肠镜所示病变部位的不同,采取不同治疗方式和取得病人的合作是灌肠治疗溃疡性结肠炎取得良好疗效的关键。护士在操作方法和熟练的操作技术是减轻病人痛苦、树立战胜疾病信心的重要条件。正确的心理、饮食、出院指导能降低疾病复发率。
结肠炎的介绍
定义
结肠炎又称非特异性溃疡性结肠炎,起病多缓慢,病情轻重不一,腹泻是主要症状,排出脓血便、粘液血便或血便,常伴里急后重,有腹痛?便意?排便?缓解的特点。腹痛一般多为隐痛或绞痛,常位于左下腹或小腹。 其它 表现有食欲不振、腹胀、恶心、呕吐及肝大等;左下腹可有压痛,有时能触及痉挛的结肠。常见的全身症状有消瘦、乏力、发热、贫血等。有少部分病人在漫长的病程中,病情突然恶化或初次发病就呈暴发性,表现严重腹泻,每日10-30次,排出含血、脓,粘液的粪便,并有高热、呕吐、心动过速、衰竭、失水、电解质紊乱、神志昏迷甚至结肠穿孔,不及时治疗可以造成死亡。
类型
1.轻度型:最多见、起病慢、病状轻、轻度腹泻,每天少于4次,并与便秘交替,便中不含或仅有少量血液粘液无全身症状,病变多局限在直肠或乙状结肠,血况正常。
2.中度型:介于轻度与重度之间,腹泻每天5?6次,并有轻度全身症状。
3.重度型:有发热、倦怠、消瘦、贫血等全身表现腹泻每天多于6次,血便或粘液脓血便。
在日常生活中结肠炎是比较好确认,如有腹泻大便不成形、腹痛、肠鸣、便秘、粘液便及脓血便,此病刚开始服用磺胺类及抗生素药物可控制病情,多次复发后,用此药疗效甚微。1993年,全国慢性非感染性肠道疾病学术研讨会,结合中国情况拟定3项诊断标准:
1.溃疡性结肠炎需先排除细菌性痢疾、阿迷巴性结肠炎等病因明确的结肠炎。
2.具有反复发作的腹泻、腹痛、粘液、脓液等典型的临床表现,至少有结肠镜?X?光线的特性改变中的一项。
3.临床表现不典型,但有典型结肠镜、X光表现或粘膜活检组织学表现。
结肠炎属自身免疫性疾病,与某些原体感染,遗传基因及精神因素有关,大多病程长,病情缠绵难愈,重症患者大便带粘液和脓血,患者十分痛苦。这些症状不是通过调理脾胃、健脾益肠就能解决的,而应寒热通补、健脾和中、燮理阴阳,就能从根本上治疗肠炎。
一、不同点:小肠的表面的皱襞上有小肠绒毛,小肠绒毛内有丰富的毛细血管,增大了小肠与食物的接触面积,而大肠皱襞上并没有绒毛。小肠内壁有肠腺,可分泌肠液,而大肠内壁没有肠腺。
二、相同点:小肠、大肠表面都有皱襞,长度都在1.5米以上。
三、小肠位于腹中,上端接幽门与胃相通,下端通过阑门与大肠相连,是食物消化吸收的主要场所。小肠盘曲于腹腔内,上连胃幽门,下接盲肠,全长约4-6米,分为十二指肠、空肠和回肠三部分。
小肠内消化是至关重要的,因为食物经过小肠内胰液、胆汁和小肠液的化学性消化及小肠运动的机械性消化后,基本上完成了消化过程,同时营养物质被小肠黏膜吸收了。
大肠,分为盲肠、阑尾、结肠、直肠和肛管,是对食物残渣中的水液进行吸收,而食物残渣自身形成粪便并有度排出的脏器。是人体消化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为消化道的下段。
大肠居于腹中,其上口在阑门处接小肠,其下端连接肛门。全程形似方框,围绕在空肠、回肠的周围。大肠在外形上与小肠有明显的不同,一般大肠口径较粗,肠壁较薄。
扩展资料:
1、小肠的生理功能
小肠的组织结构学特点为小肠的吸收创造了良好的条件,小肠的生理功能表现毛小肠的运动、分泌、消化及吸收等方面,并且与药物代谢密切相关。
如小肠平滑肌的各种形式的运动可以完成对食糜的研磨、混合、搅拌等机械消化,小肠腺分泌的小肠液与小肠内胆汁、胰液一起完成食糜的化学消化,小肠黏膜分泌内分散存在有许多内分泌细胞,可分泌多种消化道激素,如促胰液素、胆囊收缩素、抑胃肽和胃动素等,它们对胃肠运动和分泌有重要的调节作用。
2、大肠的生理功能
(1)主传化糟粕:大肠接受小肠下传的食物残渣,吸收其中多余的水液,形成粪便。大肠之气的运动,将粪便传送至大肠末端,并经过肛门有节制的排出体外,故大肠有“传道之官”之称。
(2)大肠主津:大肠接受小肠下传的含有大量水液的食物残渣,将其中的水液吸收,使之形成粪便,即是所谓的燥化作用。大肠吸收水液,参与体内的水液代谢,故说“大肠主津”。
百度百科-大肠
百度百科-小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