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狗-知识改变命运!
--

【带折弯内冷通道的涡轮叶片温度分布数值研究】涡轮叶片气流通道简

是丫丫呀1年前 (2023-12-16)阅读数 5#综合百科
文章标签叶片涡轮

摘 要:根据某型涡轮叶片尺寸结构及进口条件,运用剪应力输运方程(SST)湍流模型,数值模拟了静止状态下具有折弯光滑和肋化内冷通道的涡轮叶栅通道内的换热特性,以及不同转速下带肋内冷通道涡轮叶片冷却特性。结果表明,高温区分布在叶片前缘及叶片尾缘中部,具有折弯带肋内冷通道的涡轮叶片换热明显较好,两种内冷通道下温度差值在涡轮叶片前缘处最大,在叶片尾缘处两者相差较小。在旋转状态下,随着转速的提高,叶片外表面的温度基本呈升高的趋势。

关键词:涡轮叶片;涡轮叶栅;S形内冷通道;数值模拟;旋转

中图分类号:V231.1 文献标识码:A

从20世纪50年代以来,航空燃气涡轮发动机大都采用气冷叶片。在高性能燃气涡轮热端部件的强化冷却技术研究中,一个值得关注的问题是冷却需求和冷却气量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一方面,在一些先进的燃气涡轮发动机中,用于冷却涡轮的空气量已高达15%至20%,大量空气用于冷却势必导致动力装置性能的损失;另一方面,在提高空气压缩比的同时,不可避免地会提高冷却空气的温度,降低其吸热能力,使得冷却的难度增大。因此研究新的高效冷却方式,减少冷却的用气量、提高冷却的综合效果,已成为发展高性能航空发动机和燃气涡轮的支撑技术之一[1]。

从国外先进涡轮叶片冷却技术的发展趋势分析,现代航空发动机高温涡轮气冷叶片普遍采用复合倾斜叶片,基本上已形成了由内部冷却和外部冷却以及热障涂层防护组成的叶片冷却方案[2]。内部冷却结构通常是对流、射流冲击、多程弯折带肋通道、扰流柱复合冷却结构,外部冷却采用较多的是气膜冷却和热障涂层。就涡轮叶片内冷通道而言,国内外众多研究人员对带肋通道的流动和传热特性进行了大量研究工作,较为系统地研究了肋的几何结构、S弯通道结构以及流动参数对流动阻力和壁面对流换热系数的影响[3-9]。对于气冷涡轮叶片,由于叶片的结构特点和冷却需求不同,内部冷却通道的设计呈现出多样性[10]。本文针对某型涡轮叶片,对具有S形光滑和肋化两种内冷通道结构的涡轮叶片流动换热特性进行数值模拟,重点比较两种结构的换热特性,以及不同转速下的涡轮叶片表面温度分布,为叶片内冷通道结构设计提供依据。

1 计算模型

本文在计算时只考虑一个叶栅通道,这样处理既不失研讨的一般性,又可减少网格数量。叶片截面及内腔见图1,叶片内部设计为三折蜿蜒通道内冷结构,冷气从榫头底部靠近前缘孔(进口)引入叶片,进入叶身前腔,在叶尖处分为两股。一股气通过叶尖腰形孔(出口1)排出叶片,另一股为剩余冷气向后流,通过第二腔,进入第三腔,并从叶尖腰形孔(出口2)及叶片尾缘小管(出口3)排入燃气流道内。内冷通道中吸力面侧和压力面侧肋片为交错排列。在本结构的计算中我们并未考虑间隙流的影响,出口1和2的条件与主次流混合出口条件相同,而出口3设为内部面,具体压力及流量分布按照所给定的边界条件由相关软件计算得到。

A-A B-B C-C

图1 叶片截面及内腔示意图

Fig.1 Section of blade and cooling passage

叶栅通道燃气流主流进口总压为665000Pa,温度考虑了径向不均匀性,如图2所示(R0为叶根处半径,R为叶尖处半径);因为不同内冷通道结构下,相同进口压力会导致不同的进口流量,所以为了方便比较,该文中我们冷气进口条件设为流量进口,涡轮叶片内冷通道冷气进口流量为0.001826kg/s,温度为666K,出口压力均为236192Pa。为了考察旋转效应的影响,在叶片进出口边界条件不变的前提下,叶片旋转转速依次设为15000,25000,35000和45000rpm。

图2 涡轮叶栅进口主流径向温度分布

【带折弯内冷通道的涡轮叶片温度分布数值研究】涡轮叶片气流通道简

Fig.2 Temperature distribution of primary flow in radial direction at turbine cascade inlet

2计算方法

分析叶轮机械内部可压缩流动常用的基本流动控制方程是RANS及适当的湍流模式,本文采用剪应力输运方程SST k-w湍流模型双方程模型加非平衡的壁面函数[10]。采用FLUENT分离隐式求解器进行稳态求解;各物理量的离散格式均为二阶迎风格式;压力-速度耦合采用Simplec算法;解收敛的标准是各项残差精度均小于10-s。

计算域整体采用非结构化网格,由网格独立性试验得网格量为46127419。在叶片表面及内冷通道进行了加密,叶片表面第一层网格高度为0.03,y+=4;叶片固体内部网格分布为四到五层;从叶片外壁面到叶栅通道边缘呈现出由密到疏的网格分布。

本文对叶片和榫头温度场进行联算。位于叶栅通道内的涡轮叶片表面设定为流-固耦合面,榫头区域的表面则设定为绝热表面。计算域的边界条件设置为:主流进口为压力进口;次流进口为质量流量进口;出口为压力出口;栅距方向周期性面为周期性边界条件;叶片固壁采用无滑移速度边界。冷热气体均视为理想气体,根据分子运动论对气体热容和导热系数进行变化,粘性系数采用萨瑟兰公式。

3 计算结果与分析

3.1 肋化内冷通道与光滑内冷通道的对比

3.1.1 内冷通道表面温度分布

图3为叶片静止状态下,涡轮叶片内部冷却通道分别采用光滑和肋化两种结构时,内冷通道在压力面侧和吸力面侧的壁面温度分布云图。从图中可以看出,改型涡轮叶片的内部高温区域出现在叶片的前缘和尾缘的中上方,两种内冷通道在吸力侧面的温度整体上要低于压力侧面,这是叶片表面受热状况和内部冷却作用的综合体现。相比较而言,肋化内冷结构在内部两侧壁面的温度分布较光滑通道更为均匀,且高温区峰值和范围均有所衰减,显然这是肋化结构强化传热的效果。在叶片根部,由于冷却气流的进口效应和弯管效应,以及涡轮叶栅进口主流径向温度分布的特征,叶根区域的温度相对较低;在叶片尾缘,当冷却气流流经内冷通道的第二个折弯段后,将沿尾缘小管(出口3)和叶尖腰形孔(出口2)排入燃气流道内,由于从尾缘上方小管的流量相对较小,造成该区域内部的冷却效果相对较低。

fluent使用的solver改如何设置-1-pressure and density based solver--(“人人”只保留学术日志版块)

涡流场是由于线圈中随时间变化的电流产生的变化磁场,因电磁感应原理,在周围导体中产生的感应电流组成的电场。涡流场是一种无缘电场。变量过多,计算极其复杂,涡流场电流主要与单位时间磁通量变化成正比,即与交变电流角频率成正比。(以流速比Rv=4.0为例)是沿流向射流对称面上瞬时展向涡量等值线图(瞬时的含义是在曝光时间为233ns所得瞬时流场)可清楚地看出在射流的迎流面和背流面的剪切层中由于剪切层失稳而形成的剪切涡及由其卷起形成类开尔文涡列。涡量是速度场的旋度,所以涡量场是个矢量场,会求旋度就都能求了。不会求的话看看场论的基本知识就行,很简单。另外一般流体力学书都有解释。

Density-Based Solver是Fluent 6.3新发展出来的,它是基于密度法的求解器,求解的控制方程是矢量形式的,主要离散格式有Roe,AUSM+,该方法的初衷是让Fluent具有比较好的求解可压缩流动能力,但目前格式没有添加任何限制器,因此还不太完善;它只有Coupled的算法;对于低速问题,他们是使用Preconditioning方法来处理,使之也能够计算低速问题。Density-Based Solver下肯定是没有SIMPLEC,PISO这些选项的,因为这些都是压力修正算法,不会在这种类型的求解器中出现的;一般还是使用Pressure-Based Solver解决问题。

鹏仔微信 15129739599 鹏仔QQ344225443 鹏仔前端 pjxi.com 共享博客 sharedbk.com

免责声明: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当前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自研大数据AI进行生成,内容摘自(百度百科,百度知道,头条百科,中国民法典,刑法,牛津词典,新华词典,汉语词典,国家院校,科普平台)等数据,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邮箱:344225443@qq.com)

图片声明:本站部分配图来自网络。本站只作为美观性配图使用,无任何非法侵犯第三方意图,一切解释权归图片著作权方,本站不承担任何责任。如有恶意碰瓷者,必当奉陪到底严惩不贷!

内容声明:本文中引用的各种信息及资料(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数据、图表及超链接等)均来源于该信息及资料的相关主体(包括但不限于公司、媒体、协会等机构)的官方网站或公开发表的信息。部分内容参考包括:(百度百科,百度知道,头条百科,中国民法典,刑法,牛津词典,新华词典,汉语词典,国家院校,科普平台)等数据,内容仅供参考使用,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本站为非盈利性质站点,本着为中国教育事业出一份力,发布内容不收取任何费用也不接任何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