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有些动物雄性大,有些雌性大,还有些一样大?
我们可以看看公企鹅与母企鹅的体型,它们几乎没有什么区别,就连外形也几乎没有什么区别。这是因为在严酷的南极洲大陆,要下蛋孵蛋就需要雌雄一起出力,企鹅蛋特别的大,会消耗企鹅妈妈大量的营养,所以下蛋后企鹅妈妈要将蛋托付给企鹅爸爸,自己去补充食物,企鹅爸爸们需要不吃不喝在狂风极寒下坚持一个月,把小企鹅孵出来,直到企鹅妈妈回来交班。
有很多鸟类都是非常忠贞的一夫一妻制,首先是因为它们的繁殖路线为K型,也就是少养精养,这需要大量的食物与精力支持,鸟爸爸与鸟妈妈必须要投入相同的精力,建立相当稳定的关系才有利于物种和繁衍,所以它们的体型相等。
那么是不是只要是走K型路线的动物就一定雌雄等大了呢?并不是,让我们看看下一个例子。
雄性更大的象海豹
在大型哺乳动物中我们终于可以找到大量雄性大于雌性的例子了,人类的男女体型差距并不太大,只有大约20%~30%之间,但是雄性象海豹却可以达到雌性的200%到400%!雄性最高可长6.5米,重3.5吨,而雌性通常体重为1吨。
这是为什么呢?这就需要从物种的生存竞争力说起了。其实有很多哺乳动物都是雌性独自养育后代的,这是因为哺乳动物的综合竞争力更强,一只亲代就有能力精养1~3个子代。
那么在这种情况下,还需要那么多雄性吗?当然不需要,雄性成了“精子自动贩卖机”,只需要提供足够优秀的精子就可以了。可是如何来保障精子的质量呢?当然是竞争,只有“沙滩擂台王”才有机会将自己的遗传下去,所以打斗之激烈往往让双方全身是血。
于是我们看到了一个惊人的数据——80%以上的雄象海豹终其一生都没碰过海豹,而那20%平均可以让250只雌雄受孕。在这种机制下,多数雄性承担的作用就是“炮灰”,在基因的随机组合中那些不是前20%的只能被淘汰。此时的雄性承担的作用就是“进化推助器”,保证种群的进化速度不会因为较长的繁殖周期而慢下来。
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
这就是动物界常见的三种雌雄体型与生存间的关系了,可以看到随着物种竞争力的不断上升,雄性也从简单的“精子提供机”进化了“优选精子提供机”。当然自然是无限广阔的,还有很多不按常理出牌的动物,不过没关系,毕竟“唯一没有例外的是例外一定存在”。
那人类怎么算?因为人类特殊的社会结构,在现代文明到来前智人的主要生存压力与繁殖压力是由男性承担的,所以女性相对较小的体型可以降低不必要的能量消耗。这在动物中也有很多类似的例子,比如各种“动物好爸爸”们。
海象与象海豹有什么不同
很多对海洋生物不熟悉的人可能第一次见海狮、海豹、海狗的时候,经常会认错,这三种动物都是以陆地上的食肉猛兽命名,加上外形长得十分相像,比如都有胡子,身上披着浓密的短毛,就连脸上的神情都十分相似。所以这也不难理解一些野生动物爱好者,在第一次见到它们的时候经常会叫错名字了,下面就来介绍一下它们的区别,以及如何区分海豹、海狮以及海狗。
海狗
海狮
海豹
海狗家族、海狮家族以及海豹家族海狗和海狮都是属于海狮科里面的一员,但是却是属于不同的亚科,而海豹则是单独一个海豹科。海狗是海狗亚科,分两属八种,其中分布在我国海域里面的亚种是北海狗,体重在140-260千克左右,吻部比较短。海狮是海狮亚科,分五属七种,其中分布在我国海域的是北海狮,全身主要为黄褐色,胸部和腹部的毛发较浅,体型偏瘦长,体重在300-1000千克左右。
在海狗亚科里面,可以细分为新西兰海狗、加拉帕戈斯海狗、南极海狗、胡岛海狗、南澳海狗、瓜达卢佩海狗、亚南极海狗以及北海狗;
海狮亚科可以分为北海狮、新西兰海狮、澳大利亚海狮、南美海狮、加州海狮、加拉帕戈斯海狮、以及日本海狮(已灭绝);
海豹亚科可以细分为食蟹海豹、象海豹、冠海豹、豹海豹、罗斯海豹、威德尔海豹、僧海豹、鞍纹海豹、环海豹、环斑海豹、灰海豹、髯海豹、斑海豹。在命名方式上,海狗与海狮可以看出来,它们主要是以分布地域为规则进行命名的,而海豹的命名规则则比较杂乱,几乎没有规律可循。
在分布范围上面的差异海狗的生活区域比较广,可以说是遍布世界各地,南极洲、南非、中国、澳大利也等各个国家的部分海域或者全部海域,都能够见到海狗的踪迹。因为海狗里面分为两个属,北海狗属里面仅有一种,那就是北海狗,,主要分布在35?以北的北半球海域,南海狗的种类就比较多了,由于品种数量众多,所以分布范围也比较广,最南能够到达南极洲,最北能够到赤道附近。
相对于海狗而言,海狮的分布范围则要小很多,主要在北太平洋、南美洲沿海、美国西北部沿海以及澳大利亚西南部沿海一带。从图上面应该也能够看得出来,有海狮分布的国家,主要就是环太平洋一带的。
海豹的从分布范围上来看的话,大致可以分成两类,一类是海豹亚科,主要分布在北半球,另一类是僧海豹亚科,主要分布在南半球,但是除此之外,在北半球也能少量见到。
海狗
体型之间的差异海狗是这三者里面体重最轻的,成年海狗大约在20-30千克这个范围内,体长150-210厘米,不过在不同的的确,不同的性格个体之间,会存在少量的差异,不过并不是很大,所以看起来它们都是小小个的;
海豹
海豹的体型中等,不过不同亚种之间差别比较大,比如说成年斑海豹在120-150千克之间,髯海豹则能够达到400千克,而所有海豹中体型最小的环斑海豹则平均体重只有90千克左右。
海狮
海狮跟海豹一样,不同亚种之间区别明显,其中体型最大的是北海狮,雄性体长310-350厘米左右,体重能够达到1000千克以上,算得上是庞然大物了,不过相较于象海豹来说,体型还是小很多,并不占优势。
外形上的细微差异:看斑点,看耳朵虽然这三种海洋动物在外形上比较像,但是如果仔细观看的话,还是能够看出不少差别的。比如海豹身上长有斑点,所以从命名上也能够看出端倪来,陆地上所有的豹子都是有斑纹的,既然海豹能够借此命名,必然也会具备豹子的一些特征。大多数的海豹都是身披短毛,腹部呈现淡**,背部为灰蓝色,而且带有蓝黑色的斑点,这是它们重要的一个特征之一。
海狮跟海狗同属于海狮科,是没有斑点的,虽然也身披短毛,但是看起来却像浑身光溜溜的。但是它们却都有耳朵,两只贴在脑袋附近的小耳朵,而海豹看起来则是耳洞,并没有耳廓这种身体构造。另外,海狗相较于海狮而言,它的毛发更加细软蓬松,可以称之为绒毛,而且海狗的头部更短更圆,用一句通俗的话来形容就是海狗看起来更加灵活精明一些。
海狮在外形上最重要的一个特征应该就是脖子了,大多数的还是脖子处都有明显的鬃毛,其实跟海豹一样,根据明明规则就可以大致猜出个一二来,就像狮子是猫科动物中唯一有鬃毛的一样。成年雄性还是颈部周围及肩部生有长而粗的鬃毛,而且在脖子长度上面,明显要比海豹长很多,与海狗相比也有较大的优势。
海狗
看行为方式,三者皆有大不同行为方式也是判断海狗、海狮以及海豹的重要因素之一,首先从走路的方式上看,海狗速度较快,跑起来就像是一条笨拙的狗狗一样,在陆地上,它的速度能够追上人类,而且海狗很凶,不易训练;
海狮
海狮是能够直立行走的,但是速度并不快,正是因为它能够站起来,所以在很多海洋馆里面表演的,基本上都是海狮;
海豹
海豹是通过蠕动的方式行走的,有点像是太胖的虫子。
通过仔细区分上面的这些特征的话,那么就很容易分辨出哪种是海狗、海狮跟海豹了,值得一提的是目前这三种海洋生物都是珍稀的保护动物,由于人类的过度捕杀以及自然环境的持续恶化,数量在不断减少。
人类在保护它们的行动上,也是不遗余力的,海狗已经被世界野生动物保护协会认定的濒危动物,全世界只有纳米比亚才可以合理合法捕杀海狗;
俄罗斯禁止了商业性屠杀海豹,欧盟也禁止了一切有关于商业性捕杀海豹所获得的商品交易,同时也设立了相关的纪念日,比如在中国,把3月1日作为国际海豹日,不过即便是如此,在一些地区还是有人不断盗猎珍稀海洋生物,所以对于它们的保护力度还亟需加强。
鳍脚类包括海豹、海狮和海象等,是大家比较熟悉的一类动物。与其它很多分类单位相比,对于鳍脚类内部的分类划分争议不是很大,基本上都一致认为现存的鳍脚类可以划分为海豹科、海狮科和海象科,其中海狮科和海象科被认为关系非常密切,被统称为“有耳海豹”,而海豹科和它们关系稍远,又被称为“真海豹”或者“无耳海豹”。“有耳海豹”和“无耳海豹”有很多明显的不同,除了“有耳海豹”有可见的外耳,而“无耳海豹”没有可见的外耳这个明显特征之外,二者最显著的区分在于走路和游泳的方式不同,其中又以海狮科和海豹科之间的差异最大,而海象科大体上类似海狮科,但是也有些介于二者之间。“有耳海豹”类的鳍脚较长,海狮科的前肢在指骨的末端被软骨进一步延长,形成宽而大的鳍脚,而爪子只是位于鳍脚上面的退化的残余,毫无用途。“有耳海豹”类的后肢可以向前折叠,在陆地上走路的时候四肢可以将身体支离地面,比较灵活,有些种类如南极海狗在陆地上的速度几乎可以赶上人类奔跑的速度。“有耳海豹”在水下主要靠前肢推动,海狮科在水下动作快速而灵活,而“有耳海豹”的所有成员都不擅长深潜。“无耳海豹”的后肢不能向前折叠,在陆地上后肢使不上劲,肚皮贴着地面,走路靠前肢和肚皮的蠕动,显得很笨拙。有耳海豹类的前肢则通常保留有较发达的爪子。这可能和“无耳海豹”类的生活方式有关,因为“无耳海豹”类的很多成员是在冰上繁殖,几乎不用上陆地,在光滑的冰上行走并不需要把身体直离地面,但是需要爪子来帮助固定。不过“无耳海豹”并非都在冰上繁殖,所以这个特征虽然和在冰上的活动有关,但是并不能视为二者有必然的联系。“无耳海豹”水中主要是靠后肢推动,其中有些种类和海狮类一样游泳灵活但不擅长深潜,而有些种类则是深潜的专家。“有耳海豹”类的雄兽要比雌兽大很多,而“无耳海豹”则通常雌雄差异不大,而雌兽甚至体型更大些,不过也有例外。和进入海洋的另两类哺乳动物鲸类和海牛类相比,鳍脚类不能算是彻底的海洋动物,还没有摆脱对陆地的依赖,并保留有一定的陆地动物的特征。不过如果仅看在水中的运动能力,鳍脚类则已经对海洋有了很好的适应,有些种类在水中有非常高超的灵活性,另一些种类的潜水能力则可以和鲸类媲美。鳍脚类这几个科内部的中属划分虽然有争议,但是争议也不是很大,然而其本身的地位却并不明确。鳍脚类长期以来都被当作一个独立的分类单位,作为哺乳动物中的一个目,和食肉目有亲缘关系;或者就是被列为食肉目中个一个亚目,和其它食肉目成员并列。但是鳍脚类实际的分类地位并不足以和食肉目其它成员并列,而且鳍脚类是不是一个自然类群也尚不确定,很可能是“有耳海豹”和“无耳海豹”并没有直接的亲缘关系,而是分别演化的。食肉目可以划分成猫形类和犬形类,犬形类又可以划分成两个大类,一类包括犬类,一类包括熊类和鼬类等,鳍脚类就是属于后一类。现在一般认为,“有耳海豹”和熊类的关系非常密切,和熊类属于同一支系。“无耳海豹”的地位则不很明确,尚不清楚是属于熊类这个支系还是鼬类这个支系,如果是属于鼬类这个支系,这样就和“有耳海豹”有完全不同的起源,鳍脚类也并不属于一个自然的类群,二者的相似只是进化上的趋同而已。作为海洋哺乳动物,鳍脚类的化石不是很多,不过还是有些比较完整的化石被发现,其中以太平洋地区的“有耳海豹”类化石最丰富,这一带可能正是“有耳海豹”类的演化中心。鳍脚类化石中最著名的是海熊兽Enaliarctos和异索兽Allodesmus,二者都发现于北美洲太平洋沿岸,这里在现在也是个鳍脚类特别是“有耳海豹”类比较丰富的地区。海熊兽的时代为中新世初期,是已知被较早的鳍脚类,曾经在加州附近发现过近乎完整的化石。海熊兽是体型较小的鳍脚类,身长1.4-1.5米,体重估计约有80公斤。海熊兽的一些特征和陆生的熊类非常相似,而同时也有一些适应海洋生活的特征。有趣的是,海熊兽同时具有一些“有耳海豹”和“无耳海豹”的特征,这可能预示着鳍脚类的确是一个自然类群,“有耳海豹”和“无耳海豹”拥有共同的祖先,只是尚不构成充分的理由。异索兽代表“有耳海豹”中一个已经灭绝的支系,和海狮科、海象科相并列,与海象科的关系可能更加密切一些。异索兽所在的这个类群的生存时间仅限于中新世,到中新世晚期,这个类群就灭绝了。海象科也是一个衰落的类群,在史前时代特别是中新世晚期和上新世曾经发现过很多种类,而仅仅有一种幸存到了现代。相反,海狮类科则是比较现代的类群,特别是其中的海狗类,虽然种类繁多、分布广泛,但是不同种类差异并不是很大,表明其辐射分化的比较晚。现存的鳍脚类分布遍及从北极到南极的各个海域,甚至在一些内陆湖泊中也能见到。鳍脚类的分布地区可以划分成南北两部分,不过这两部分并不和南北半球相吻合,其分界线在北半球的亚热带地区一带,南方类型在北半球的亚热带地区开始占据主导地位,而再往北则是北方类型占主导地位。
鹏仔微信 15129739599 鹏仔QQ344225443 鹏仔前端 pjxi.com 共享博客 sharedbk.com
图片声明:本站部分配图来自网络。本站只作为美观性配图使用,无任何非法侵犯第三方意图,一切解释权归图片著作权方,本站不承担任何责任。如有恶意碰瓷者,必当奉陪到底严惩不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