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深镜头与长镜头的区别 急等!
什么是影视中的长镜头
长镜头是指连续地用一个镜头拍摄下一个场景,一场戏或一段戏,以完成一个比较完整的镜头段落,而不破坏事件发展中时间和空间连贯性的镜头。
一般认为,**史上最早应用长镜头的范例是“纪录片之父”罗伯特·弗拉哈迪1916年拍摄的纪录片《北方的纳努克》。
1941年美国奥逊·威尔斯在他的经典影片《公民凯恩》中,又成功地运用了长镜头段落和景深镜头、运动摄影以及多视角的叙事结构。这部影片被誉为“现代**的里程碑”。
长镜头是指连续地对一个场景、一场戏进行较长时间的拍摄,所形成的镜头。
在拍摄长镜头时,通过摄象机的运动,形成多角度、多机位的效果,造成画面
空间的真实感和一气呵成的整体感。
它原为**的拍摄技巧,产生于上世纪20年代。在**发明之初,剪辑技巧还没
成为专门的制作手段时,**画面大多是采用长镜头拍摄的。
长镜头最根本的在于镜头内纵深的场面调度产生的纪实性和整个影片节奏的起承转合所体现的现实主义风格。当然,相对而言,讲求景深内的场面调度会使镜头的时间变长、节奏变慢。看看侯孝贤等台湾导演的**就相当明显。
大景深长镜头:是一种采用深焦距拍摄的长镜头。是在长镜头内实现现场画面调度的手段。
这种镜头常用来保持画面时间和空间上的完整统一。
其作用为:
a.能以一个单独的镜头表现完整的动作和事件,而其含义不依赖它与前后镜头的联结就能独立存在
b.强调长镜头在时间上的连续性和深焦距造成的完整的空间的作用,形成几个平面互相衬映、互相
对比的复杂画面空间结构
c.由于这种多层面和多元性的画面,比然派生出多义性,使大家在欣赏影片时有相当大的选择自由
并自由地对画面形象的某些或全部含义做出自己的判断和理解。
摄影长镜头的缺点
首先,质量上乘的长镜头价格昂贵.
其次,长镜头往往又大又笨重,在你整天背着它到处转之后,就会有切身体会.
第三,镜头的焦距越长,照相机就必须把握得越稳定,以避免影像模糊.经验准则是只有当快门速度至少等于镜头焦距毫米数的倒数时才能够手持镜头进行拍摄.也就是说,当快门速度低于1/100秒时就不能手持100mm镜头拍摄,低于1/1500秒时就不能手持500mm镜头拍摄等等.在下一课中还会讲到.为了确保得到锐利的影像,我们推荐设置更高的快门速度.我们推荐的设置值是镜头焦距的"两倍".也就是说,当快门速度低于1/200秒时就不能手持100mm镜头拍摄,低于1/1000秒时就不能手持500mm镜头拍摄.因此,对于大多数远摄镜头的拍摄工作都需用要使用三脚架.这样,你不仅仅要背着那只长镜头,而且还要扛着三脚架.
第四,不管长镜头的光学系统多么完美,拍摄远处的物体时,影像总是处于充满尘埃、阴霾和热折射的大气环境中。只有在非常罕见的清澈空气中,才能获得特别清晰的远摄影像。
我们建议在练习的这个阶段,除了照相机上已经配备的镜头之外,不必再购买任何镜头。以后成为"高手"时,可以考虑较长焦距的镜头。即使在那时,除非对超长镜头具有特殊的需求,并且资金也不成问题,否则我们建议不要考虑超过200mm的任何镜头。如果偶尔需要超长镜头,可以考虑添置一只远摄增距镜。
蒙太奇和长镜头的异同
1、含义不同
蒙太奇(法语:Montage)是音译的外来语,原为建筑学术语,意为构成、装配。经常用于三种艺术领域,可解释为有意涵的时空人为地拼贴剪辑手法。
长镜头是一种拍摄手法,它相对于蒙太奇拍摄方法。 这里的“长镜头”,指的不是实体镜头外观的长短或是焦距,也不是摄影镜头距离拍摄物的远近,而是拍摄之开机点与关机点的时间距,也就是影片的片段的长短。
2、特点不同
蒙太奇最早被延伸到**艺术中,后来逐渐在视觉艺术等衍生领域被广为运用,包括室内设计和艺术涂料领域。
长镜头并没有绝对的标准,是相对而言较长的单一镜头。通常用来表达导演的特定构想和审美情趣,例如文场戏的演员内心描写、武打场面的真功夫等。
扩展资料:
通过蒙太奇手段,**的叙述在时间空间的运用上取得极大的自由。一个化出化入的技巧(或者直接的跳入)就可以在空间上从巴黎跳到纽约,或者在时间上跨过几十年。
而且,通过两个不同空间的运动的并列与交叉,可以造成紧张的悬念,或者表现分处两地的人物之间的关系,如恋人的两地相思。不同时间的蒙太奇可以反复地描绘人物过去的心理经历与当前的内心活动之间的联系。
这种时空转换的自由使**在很大程度上取得了小说家表现生活的自如。蒙太奇的运用,使**艺术家可以大大压缩或者扩延生活中实际的时间,造成所谓“**的时间”,而不给人以违背生活中实际时间的感觉。
百度百科-长镜头
百度百科-蒙太奇
自己写的两篇~仅供参考
技巧与形而上的东西
——蒙太奇与长镜头の辩
鼻祖卢米埃尔
卢米埃尔创作**时,手下一名摄影师第一次将一幕舞台剧照搬到荧幕中,于是,一种后来被称作长镜头的**摄制方法诞生了。可以想象的是,**在当时作为一种新鲜而有趣的事物,不论是观看一辆从荧幕尽头开到眼前的火车头还是两个不断打来打去的农夫,观众总是处于一种集探窥与喜悦的兴奋心情当中。
阶级社会里**的最先受众总是拥有社会话语权的资本家与流淌着高级血液的贵族阶层,于是不可避免的,作为当时还处于主流地位的类似歌剧、话剧等舞台剧种因**这种新鲜事物的诞生流失了相当一部分观众,而这些观众正是以上那些资产阶级以及贵族。在这些容易接受新鲜事物的主流阶级的推广及影响下,**逐步在一定地域范围内确立了其生存下去并能够持续发展的权利,而其形式,受年代的主流文化及科技水平的影响,一种摄影师静默在板凳上“不动的拍摄”的摄制方式为标志的**形式,“舞台剧**”诞生了。
这种形式的**就如只用一台摄像机拍摄一场晚会,将画面前的东西完全照搬上荧幕,没有任何艺术价值可言,其**摄制方式名曰“长镜头”,却是指的最狭义上的长镜头,与后来巴赞理论中的长镜头理论完全不可混为一谈。在这期间,《工厂大门》、《火车进站》、《烧草的妇女们》等一系列当今研究**史的人大呼快哉的短片相继拍摄。路易卢米埃尔亦将斯时的**称作“一种可以重现生活的机器”,骄傲的区别于爱迪生的“**视镜”那种制造动作的机器。
武断的称卢米埃尔那种固定视点的单镜头拍摄的**没有艺术价值也太失公道,任何被称之为大师的人都经历过从幼年到其成就之前那段一无是处的时光,而被称作**大师的理由尽管各种不同,但就如安德烈.塔可夫斯基所说,“所谓大师正是因为他们自己那种独有的风格,一种任何观众都能从一部其所作但事先不知名的作品中领略到的其独有的节奏”,或许在无意中,《火车进站》创造了景深镜头,而后续的**人逐步将其概念化,而卢米埃尔也成为了那个时代的**艺术里第一块里程碑上的名字。
普多夫金与爱森斯坦
有一段时期,蒙太奇基本成了前苏联国产**的一切,这件事本身的戏剧性让人不禁联想起蒙太奇本身的特质,给予影片戏剧性的变化,安德烈塔可夫斯基在《雕刻时光》中提到与蒙太奇相关的**的戏剧性严格区别于“戏剧性”这个词汇字面上的意义。
普多夫金曾幽默的分析蒙太奇(Monter)与其相类的一个称呼,“Cutting”。他认为随着时代与**艺术的发展,简单蒙太奇(Monter)这个词已经不能作为定义影片剪辑与嫁接这种复杂而又玄妙的手段的概念,至于找出哪个更完善的词汇来代替,笔者翻阅有限的关于普多夫金的一切资料并没有找出答案。或许可以将这个未知的词汇归结为他给蒙太奇下的一个定义,“在**艺术作品中,用各种各样的手法来全面的展示和阐释现实生活中各个现象之间的联系。在这个意义上,决定着影片的蒙太奇的,是导演们一般文化素养的水平。蒙太奇也决定于导演观察生活,分析观察结果并对之进行独立思考的能力。最后,蒙太奇决定于导演作为艺术家的天资高低,这种天资使导演善于把生活现象之间的潜伏的内在联系变为仿佛昭然若揭的鲜明可见的可以直接感受而不必解释的联系”。
蒙太奇的奠基人,爱森斯坦的理论依然在当今**理论界充当着基石的作用,或许直到下个世纪,假设没有科技超越性的帮助,依旧没有人有力将之搬走。较之于普多夫金,爱森斯坦的观点更加明确一些,其《杂耍蒙太奇》中将蒙太奇的作用归于使**变得富有戏剧性,“蒙太奇在**中就是有调理贯通的阐述主题、情节、动作、行为,阐述整场戏、整部影片的内部运动的任务”,作为开创者同时又是一个革新者,爱森斯坦竭力反对,**在长镜头下合理的时间顺序,严格的因果逻辑与那种推移式的叙述式拍摄,而是主张“把无论两个什么镜头队列在一起,它们就必然会联结成一种从这个队列中作为新的质而产生出来的新的现象”。“在出色的**大师的作品中,且不必谈什么激动人心的叙述,即便是合乎逻辑顺序的、脉络分明的叙述,都不多见……”,在爱森斯坦鲜明的理论中,我们不知该联想到一个类似毕加索般激进的现实主义者,还是一个花白胡子跳脚的老头。不熟悉这段历史的笔者不禁想起塔可夫斯基的一段话,“所有国内(指前苏联)那些被称之为大师的**导演,其成名之时往往都是二三十岁的年轻人”。也许斯时爱森斯坦正是一个激进的小布尔什维克吧。
回归长镜头
达芬奇,拉斐尔,米开朗基罗,巴赞,塔可夫斯基,戈达尔……
这几个人分一下组的话,不外是前三后三,除非读者对文艺复兴的历史不知分毫。想当年前辈们冒着暴君严苛的法律与罗马教廷的酷刑打着复兴古罗马文化的旗号展开了轰轰烈烈的现实主义文艺复兴运动,旨在艺术上回归现实,接近平民,并运用隐喻的方法揭露那个时代血淋淋的不公与统治者的暴行。正如后来人巴赞等回归长镜头一般,尽管没有那个时代如此鲜明的斗争意义,但就巴赞“摄影影像本体论”中所提出的反对爱森斯坦蒙太奇理论的观点,认为爱森斯坦的蒙太奇理论已然过时,只有长镜头才理论才是现代**理论来看,大有一取爱森斯坦蒙太奇理论而代之的豪迈。
巴赞理论体系中的长镜头已经完全区别于卢米埃尔时代的长镜头,那时候没有类似长镜头理论等上升到概念的东西,完全是技巧性,且根据需要自然而然随机产生的事物。就塔可夫斯基的观点,长镜头完全是一种独立的艺术种类,即便在**艺术框架内,长镜头发展至巴赞的年代,已经有了三大类的区分,**学院反复教授的推、拉、摇、移,四种摄像机操纵方法最开始也只是单独作为长镜头拍摄的专属方式。到而今,随着科技的发展,将电脑特技运用到长镜头摄制中,摆脱了之前由于技术所限不得已而为之的自然暗转与隐蔽剪辑的技巧,长镜头又有了质的飞跃。
作为笔者最沉迷的一部著作《雕刻时光》的著者,安德烈塔可夫斯基,其长镜头的理论依然上升到哲学的范畴,的确,哲理性的东西用长镜头拍摄是最佳的选择。但较之蒙太奇带给大众视觉的冲击与感官的洗礼,长镜头下的**往往显得严肃,朴实,昏昏欲睡的大众一般不会接受好莱坞制片厂以外的东西,或许只因为是寻找感官上的满足,上升到艺术的精神层面,长镜头带给人的的确是更深邃的东西。也许是一种见解,也许是导演的顿悟,也许是你跟局中人瞬间的共鸣……
当巴赞遇到爱森斯坦
——浅析“长镜头”与“蒙太奇”
一只绿头大蜻蜓,嗡嗡的飞过月色下的灌木丛,偏转着翅膀转过一片被风打来的树叶,越过丛林与公路之间的铁丝网,俯冲到斑马线上空,傲慢的穿过第一辆奔驰而来的汽车,越过第二辆呼啸而过的汽车,紧接着啪的一声,撞在第三辆汽车玻璃上变成一团浆糊,一部**从这辆汽车开始了……
这是好莱坞**《黑衣人》富有创意的一个开场白,电脑特技合成的蜻蜓,加上一组动感十足的长镜头。本文的主角之一——长镜头,盛装登场。
法国**理论家巴赞,根据自己“摄影影像本体论”的观点提出了反爱森斯坦式传统的**拍摄方法,即与蒙太奇理论相对应的**理论。迎合上世纪四五十年代现实主义盛行的现状,现实主义**也被深入研究,而与现实主义**想契合的拍摄方法正是长镜头。就巴赞的观点而言,**就是将一个照相机摄像化,其场景由单幅且一格的胶片变成一副类似张择端《清明上河图》这样需要一条长长的桌子铺开,而且需要人一步一步走过观赏的连续性极具因果关系的特大号胶片,依然是单幅一格。
安德烈.塔可夫斯基将镜头与镜头之间充当桥段与节点的地方称之为**的节奏——“一条海里生长的水草,随着它缓慢优雅的摇曳摆动,我们得以知晓大海的潮汐、暗流、水压、涨落”。而他认为对胶片生硬的剪接不仅破坏了这种节奏,且引发了**时间上的“蝴蝶效应”,当人们无法关注**内时间的真实性而是惊讶的发现于交战双方来回切换的镜头时,他们会感觉到时间过的如此的缓慢,犹如一只来回摇动的钟摆,指针却不走一步。
当我们不从历史的原因细致的分析长镜头的起源、发展,并且不考虑其在**摄制方法上的鼻祖地位时,从另一个角度来窥探,把它当做为了展现塔可夫斯基哲学意义上的**内时间的推移“从复制于长镜头的生命流程”来知道的时间感而衍生的一种独立的艺术,我们便会领悟到《大国民》(又名《公民凯恩》)中为什么要通过不漏痕迹的剪辑来来展现一组在荧幕中看起来自然暗转的长镜头,就像那跟水草,随着**内时间的流动,随着奥逊.威尔斯的节奏摇曳起伏……
于阿巴斯那跟贫瘠的土壤相称的静谧中;于安哲罗普洛斯悠悠的诗意中;于塔可夫斯基哲理的深思中……让长镜头的魅力一一在大师的影片中领略吧。
本文的第二位主人公与上着相比就如上世纪四五十年代好莱坞类型片与伍迪艾伦的独立**的关系,前者是大众意义上的主流,而后者却是一种探索意义上的少许严肃的**艺术。它就是那个被初学**卖弄知识的青年用滥的词汇——蒙太奇。
与巴赞的舞台剧式长镜头理论相比,爱森斯坦作为长镜头理论二号人物塔可夫斯基的老师的老师却是丝毫没有让步的意思,毕竟他的理论要先于巴赞。不论长镜头毕竟是卢米埃尔兄弟第一种试验使用并沿用至今的**拍摄方法,巴赞的景深镜头理论严格来说是继爱森斯坦蒙太奇理论之后对学院派**的一种冲击,正如叛逆的孩子不可避免的做出极端的举动,但是现实主义浪潮中涌现的先驱者们不都是靠着这股革故鼎新的勇气使陈旧的面貌焕然一新么。
蒙太奇,正如本文的写作一样,没有严格按照时间的顺序因果的逻辑,先从早于巴赞的爱森斯坦写起,而是将其置后。蒙太奇的魅力正是使观众在某时某刻于**中出离,与导演的意图相契合。爱森斯坦在拍摄《十月》中完美的阐释了这一点,他运用理性**的原则,不仅展现了1917年2-10月发生的一系列事件并且揭示了这些事件的含义。
我们回忆爱森斯坦时一定不会忽略那部《杂耍蒙太奇》,其实辩证的看,塔可夫斯基并不能完全脱离其太老师的蒙太奇理论,就如书中所述“任何这样的因素,它能使观众受到感受上或心理上的感染……”,把“任何”去掉,正巧符合塔可夫斯基用哲思看待**,与其**中所展现的博大深邃的精神主题。
当我们回到文章开头那只在影片伊始飞了足足三分钟的绿头大蜻蜓,在以好莱坞为代表的大片场制度下的大众**的摄制中,蒙太奇与长镜头的争论已经不再成为问题,一切为了观众的眼球,蒙太奇是为了带给观众感官的冲击,长镜头可以用电脑特效制作,国产大片《云水谣》开场有一个非常精致的多变的长镜头,电脑将八个镜头合制而成,效果极为出色。但是就如数码相机与单反机械相机相比,胶片摄影机与数码摄影机,国产电视剧与美剧相比一样,现代化的东西用起来总是不如老旧的有质感。所以艺术层面上,长镜头与蒙太奇孰优孰劣之争从来都是未熄之火。
悠悠然,大师们已经长眠地下,但他们的思想却通过各种形式在这个蓝色的星球上传播,**诞生时卢米埃尔兄弟手下一个摄影师很自然的运用长镜头将一幕舞台剧搬运到胶片内,随后是以胶片剪辑与嫁接为手段的蒙太奇理论的开创,直到类似文艺复兴时期艺术家打着回归古罗马文化的大旗进行的文艺革新的长镜头理论的再一次勃发,从卢米埃尔兄弟到爱森斯坦到巴赞,从宙斯到普罗米修斯到达芬奇,从创世纪到文明的诞生到在文艺复兴的大旗掩护下激流勇进的革新,从舞台式长镜头到蒙太奇理论到运动的长镜头。
“小溪—骤雨—河流—瀑布—海洋”(塔可夫斯基《雕刻时光》),这句话阐释了单线发展的历史真谛,所有的事物进行时,总不会脱离时间的范畴,无论是**内的还是**外的,当新的大师站起来时,一场新的世纪辩论才会正式拉开序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