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和知识的区别
文化和知识的区别在哪里?
我个人认为这两者没有太大的区别,虽然叫法不一样,但是其实质是一样的.以下是我摘抄来的:从个人角度,知识是经过人脑加工并可通过主观意识指导行为的信息;从社会角度,知识是人类经验的概括和总结,具备可供个人学习的信息载体形式. 文化有广义狭义.广义的文化指人类群体所有物质和精神创建活动及成果的总和;狭义的文化指精神创造活动及其成果,与意识形态的概念大致同义.广义的文化=物质文明+精神文明;狭义的文化=精神文明(其中含制度建设). 还有更狭义的文化概念:指个人受教育的状况.在这个意义上,“有知识”和“有文化”意思差不多.。
知识和文化有什么区别?
区别:
知识是经验。文化是现象。文化包含知识。知识组成文化。知识与文化有很深的渊源、交叉、包容。
文化是对知识的一种提升,升华。知识是对文化的一种支撑。知识重在知识本身。文化包含知识还包含历史,由来,发展,关联。文化是一种更为广阔的知识。一种社会现象,有起源,有历史、有传承,有借鉴、有发展,不局限于知识,人们也把它叫做文化。比如食文化。
知识就像词典定义的那样,就是人们在改造世界的实践中所获得的认识和经验的总和。从时间的先后上讲简单的说,就是一种前人给后是留下的对事物的常识和经验。从个人角度,知识是经过人脑加工并可通过主观意识指导行为的信息;从社会角度,知识是人类经验的概括和总结,具备可供个人学习的信息载体形式。
:
文化知识,是文化和知识的总称。 包括了中国传统文化知识,世界文化知识,各个学科的知识,社会各个方面的知识等。
在我们原来的观念中,知识与文化基本那是一个层次上的东西。一些受过高等教育,对一些能写会说的等等人,我们都统称是文化人。如今,这样的观念正在瓦解,两者不应该是一回事。
知识概念
知识和文化是不能画等号的。知识,那只是文化的一小部分,只是文化的基础。也就是说,文化是知识的更高一个层次。
有知识的人未必就是有文化的人。知识,只要你肯学习,一般多少都可以获得的,知识,那是我们在当今社会赖以生存和谋生的一种不可缺少的本领。而文化,那是反映一个人的修养和品位,那是要靠自身修炼,更是我们生存在这个复杂的社会环境中更不应该缺少的品质了。中华文化知识博大精深,源远流长。
知识和文化的区别是什么?
什么是知识?知识就是人们在实践中,所得到的认识世界或者感知世界的成果表现,是一个庞大复杂的系统,其中有深度、广度之分,也有不同层次之别。
什么是文化?文化就是人类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体现,特别是在精神财富方面,如文学、艺术、教育、科学技术等等总体水平的体现。
在内涵上,知识的范畴是具体指向,文化的范畴是广泛概括,既相关联,又有区别。 从个人角度,知识是经过人脑加工并可通过主观意识指导行为的信息;从社会角度,知识是人类经验的概括和总结,具备可供个人学习的信息载体形式。
文化有广义狭义。广义的文化指人类群体所有物质和精神创建活动及成果的总和;狭义的文化指精神创造活动及其成果,与意识形态的概念大致同义。广义的文化=物质文明+精神文明;狭义的文化=精神文明(其中含制度建设)。
还有更狭义的文化概念:指个人受教育的状况。在这个意义上,“有知识”和“有文化”意思差不多。
知识:人们在社会实践中积累起来的经验.从本质上讲,知识属于认识的范畴.
2 文化: 从广义上讲,指人类社会历史实践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从狭义来说,指社会的意识形态,以及与之相适应的制度和组织机构。
文化与知识的区别
知识就像词典定义的那样,就是人们在改造世界的实践中所获得的认识和经验的总和。
从时间的先后上讲简单的说,就是一种前人给后是留下的对事物的常识和经验。 文化是什么呢?笔者在词典定义的基础上认为是前人运用自己所掌握的知识和实践结合,经过探索研究所得到的关于世界、事物的原理、理论、及其体系的正确结论 的总称。
当然因为世界的多样性因而文化种类也是多方面的。因此我们所说的知识分子也就可以定义为:掌握了前人遗留的常识和经验的人。
可见文化的概念的内涵 和外延都要远远大于知识这个概念。拥有知识只是掌握文化的基础,有知识不见得有文化,有文化必定有知识。
你熟记历史年代、历史典故、唐诗宋词,可是你并没 有因此而领悟到什么、没有因此而形成自己的什么东西,那你只是掌握了这方面的知识而已,而不代表你有文化。人们总是用谁谁有学问来形容某人有文化、有知 识,其实有知识不等于有学问,学问应该与文化同义。
眼下人们都在炒作易中天等类人,易中天之类人有文化吗?我不敢妄下定论。但我敢说仅就其解说《三国演 义》之类的作品而言,他们只是做了一些类似翻译的工作而已,仅仅是像翻译一样起到了一个工具的作用而已。
并不代表其有文化,而只是具有了这一方面的知识而 已。
3. 知识和文化的区别和联系表现在哪些方面?
知识与文化虽然不能切然分开,但还是有很大的区别。
知识是人类的认识成果,经验是人类认识的初级形态,知识的完备形态是系统的科学理论。人的知识有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有感性知识和理性知识。
知识对个人,对人类社会具有重大作用。人们常说知识就是财富,知识就是力量,知识能改变一个人的命运,知识是人类进步的阶梯。
知识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就不再赘述。一般的生活经验可以在生活中学习,但我们不能事事都亲自实践,我们获取知识的方式主要是学习别人的间接经验。
人们学习知识除了自学之外,更主要的是通过学校来学习前人总结出来的系统的科学的间接经验。学生学习知识的主要方式是课堂学习。
教材呈现知识的形式是章、节、单元等等。由于考试的功利性迫使我们的学校教育把传授知识和培养学生的应试能力作为全部内容,忽视了对学生进行文化熏陶,忽视了学校传承文化的功能。
在这种教育方式下,学生虽然也学习了不少的知识,但这些知识也主要用来应试,考试完后许多知识也就忘得差不多了。考试的功利性和教学方式的陈旧,使学生有知识而没有文化。
为此,有必要对文化及其作用进行探讨。 文化是不好下定义的,不同的国家,不同的学者给文化下的定义都不同,现在给文化下的定义多达260多种。
社会学词典把文化定义为:人类在社会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我们通常讲的文化是指作为意识形态的文化。
作为意识形态,文化具有鲜明的民族性特色。不同民族的文化,通过语言文字、科学技术、宗教信仰、风俗习惯、衣着饮食、节日、建筑等形式表现出来。
例如我们的方块汉字、诗、词、歌、赋、曲、对联、书法艺术、音乐等文学艺术,过年、端午、中秋等节日,中餐、火锅、酒文化等饮食文化,祭祖宗、拜菩萨、坐轿子、吹唢呐、红白喜事等习俗,四合院、亭、台、楼、阁、廊、榭、庙、观等建筑形式,这些无不反映出民族特色。我们的文字是中华文化的典型代表,反映出我们民族文化的内涵和发展的历史。
如中国的“中”,“口”表示范围和领域之义,“丨”表示上下相通,“取天地与人之中以为贯而参通之”,(《春秋繁露·王道通三》)即人在天地之中并与天地通。在甲骨文和钟鼎文里,“中”写作“ ”。
古代先民立“中”以观风向,以占吉凶。“丨”是上下相通的工具,“口”是通天人之际的场所,“中”是向人世间昭示天帝令风使雨、赐吉谴凶的命令的“道具”。
“中”作为神圣的表识,在帝王迁都时亦随众而迁。“中”作为先民处理天人关系时对领域的一种范围表识,更是绝对标准(天帝)在人间的象征。
上天是正确的,中不中就是对不对,正确不正确的意思。这就是崇尚天地神灵文化的起源。
“奉天承运,皇帝诏曰……”,这种诏书格式就是从古代先民立“中”占吉凶的结果宣读形式演变而来的。“中”作为一种神圣标识存在的地带,同时又成为古代先民开拓洪荒领域的坐标原点。
即古代先民在分不清东西南北茫茫环宇时,先立“中”来确定一个中心作为坐标原点,这就是“中”作为中心的中的意义的起源,也可以看出人以自我为中心的观念的起源。因此,“中国”可以解释为尊崇天地自然,按照天帝的旨意行事,处于大地中央的国家。
中华民族对国家这种认识延续了几千年,直到清朝我们中国人仍以天朝帝国自居。从这个“中”字我们可以看出中华文化发展的脉络和神秘性的历史渊源。
我们的诗词歌赋反映出我们民族崇尚抑扬、回环的韵律美的观念。我们的祖先娴熟地运用物理学的共振原理,他们削竹为管,用此律管与相同质料和形状的圆筒(两者固有频率相同)进行共鸣对比,作为统一全国度量衡的标准量器。
用这根律管的长度、容量、装粟的重量来确定度量衡的标准。这种同律度量衡对律管制作的律算,不仅使我国产生了独步世界的数学、先进的历法、物候学与医学,而且使我国很早就发明和使用了三分损益律、纯律和十二平均律,由于音律的发达和汉字声调的音乐美,使我国成为礼乐之邦和诗歌的国度。
诗词歌赋是我们民族语言文字和文化所特有的产物,翻译成其他语言文字就没有它本身所特有的味道了。我们发达的酒文化反映出我们民族崇尚礼仪和有着复杂的社会人际关系。
祭祖宗、拜菩萨、过年、过中秋,反映出我们民族敬畏神灵,尊崇自然的文化观念。四合院是天圆地方文化观念的反映。
明代中心紧缩的楼阁和清代雄壮宽大的建筑,反映出我国北方民族与南方民族不同的文化风格。 文化具有强大的不可抗拒的力量。
一定的文化规范着人的行为和思维习惯,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塑造着、同化着这个文化环境中的每个人,使你成为其中的一员。在不同文化环境中成长起来的人自然打上这种文化的烙印。
由于不同民族文化的熏陶,使不同文化民族的人具有不同的“味道”。由于我们说汉语、写汉字,按中国人思维习惯办事,过中国节日,因此我们叫中国人。
文化具有稳定性和传承性。文化的传承是靠口传心授、习惯影响、典籍记载和教育等形式来完成的。
文化的表现形式是多样的,但是文化的核心是思维方式和价值观。思维方式就是一个民族或一个地区的人在长期。
“文化”和“知识”有什么区别
这有一文:知识与文化的分离与融通“文化知识”是人们非常熟悉也惯于连用的一个词。
长期以来,人们经常互用“文化”和“知识”的概念甚至将其作为一个概念,只不过偶有侧重而已。但细究起来,“文化”和“知识”这两个概念是有区别的。
近现代以来,随着知识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作用日益突出,知识事实上正以它鲜明的特质从文化的羽翼下脱颖而出,并以不可抗拒的力量和速度冲击乃至颠覆着传统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思维习惯。当前,我们既要辨析知识与文化的区别,又要使两者在实践中相辅相成、实现融通。
知识以物为本,文化以人为本亚里士多德在《尼各马可伦理学》中阐述了灵魂把握真理的“五个能力”。如果用现在的话来说,一是“科学”,即从物质世界中探索而来又被实践证明了的永恒不变的必然规律,以及从应用研究中所获得的专业技术;二是把科学应用到劳动生产中获得的“技艺(技能)”;三是“明智”,即权衡利弊得失的选择,犹如人们常说的“识时务者为俊杰”;四是在重大罕见的、超乎寻常的关头能前瞻未来、顺应趋势的“智慧”;五是从终极意义来反思人生和社会后的“大彻大悟”。
很显然,“科学”和“技艺”属于知识范畴,是为了满足人们生产生活实际需要;后三者则属于文化范畴,是人类经验、思想、智慧的结晶,是为了满足人们精神需要直至终极追求。一般来说,知识是以物为本的求真,以物为本的知识具有客观性、科学性、专业性。
而文化却是以人为本的求善求美,以人为本的文化具有主观性、经验性、历史性、社会性。从科学实验到应用研究所形成的知识,可以从学校或书本中获取。
文化当然也需要学习,但更需要从民族历史、社会生活与人情世故中去感悟。尤其是中国文化,特别强调从“修”到“悟”的历练过程。
要读懂中国文化,需要有一个在漫长社会生活实践与复杂人情世故中去感悟的过程。仅仅依靠书本学习,很难领会文化的真谛。
知识以物为本,物以类同,这决定了知识无国界,具有通用性;文化以人为本,人以群分,这决定了文化有异同,具有民族性。就各类专业知识而言,它可以在世界范围内通行通用,无论哪个民族,无论使用何种语言,同类知识所涉及的概念、公式、定理、法则等都具有相通性。
但不同民族的文化却具有不同文化范式和文化基因。它常常刻在人们骨子里,流淌在人们血液中,内化为潜意识进而转化为特定的思维习惯与行为习惯,经常在不知不觉中左右着人们的言行举止,彰显出一个民族特有的文化气质。
正因为如此,我们认为文化具有多样性和差异性,不同文化各有千秋,没有高低优劣之分。就我国而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已经成为中华民族的基因,植根在中国人内心,潜移默化影响着中国人的思想方式和行为方式。
我们应该学习其他民族所积累的知识,也可以借鉴其他民族所创造的文化,但绝不能照搬其他民族的文化。我们必须有自己的文化自觉、文化自信。
知识需要以文化来统领从“知识就是力量”,到科技是第一生产力,再到今天知识经济风起云涌,知识显现出越来越强大的力量。当今时代,人们对知识也越来越崇拜,似乎唯有知识才是推动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动力,而文化只是用来消遣的。
而当人们不知疲倦地在现代知识的丛林里艰难跋涉时,又经常会迷失方向。因此,在不断追求知识的同时,我们有必要重新反思求知是为了什么、知识应该怎么运用?人生最终是为了什么、人类如何才能安顿好自己的心灵?如果说知识是术与器,那么,文化就是道与德。
人的价值观、道德观等决定着知识的使用方向。举个简单例子,运用知识可以制造原子弹,也可以发展原子能,这一知识既可以伤害人类也可以造福人类。
如何运用这一知识,那就是一个价值取向与道德取向问题,说到底是文化问题。知识作为术与器,只是工具和手段,它的运用需要文化来统领、来导航。
文化是知识运用的方向盘、是知识资源配置的设计师。在知识为人们插上科技翅膀的同时,还需要文化为人们插上思想的翅膀。
只有张开双翼,人类才能平稳地自由飞翔。当前,知识经济发展带来的专业化、数字化、智能化与网络化,使人们的工作与生活几乎已进入全程被其绑架的状态。
如同德国哲学家海德格尔所描述的那样,现代人都生活在技术的座驾上,技术几乎绑架了人曾经习惯于思想的大脑。比如,今天的人们对互联网的依赖已经达到须臾难离的程度,互联网也确实改变了人们的工作和生活,但人们内心世界并没有因此而丰富和强大,反而经常会迷失方向。
老子曰:“胜人者力,自胜者强。”胜人之力可以用知识、用科技来提高,而自胜则更多需要精神意志来支撑。
文化决不仅仅是消遣之事,而是人自我完善、自我调整、自我平衡、自我修炼的力量源泉,它对知识有着统领意义。文化需要用知识来开辟新途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生活方式与生存哲学,是一种思维习惯和行为习惯。
这决定了文化具有惰性与惯性。强调知识应以文化来统领,并不是要厚文化而轻知识。
事实上,文化表现为历史经验的沉淀,知识表现为永不停息的开新,知识的创造对于文化的发展具有重要推动作用。在人类。
知识和文化有什么区别?
区别:知识是经验。
文化是现象。文化包含知识。
知识组成文化。知识与文化有很深的渊源、交叉、包容。
文化是对知识的一种提升,升华。知识是对文化的一种支撑。
知识重在知识本身。文化包含知识还包含历史,由来,发展,关联。
文化是一种更为广阔的知识。一种社会现象,有起源,有历史、有传承,有借鉴、有发展,不局限于知识,人们也把它叫做文化。
比如食文化。知识就像词典定义的那样,就是人们在改造世界的实践中所获得的认识和经验的总和。
从时间的先后上讲简单的说,就是一种前人给后是留下的对事物的常识和经验。从个人角度,知识是经过人脑加工并可通过主观意识指导行为的信息;从社会角度,知识是人类经验的概括和总结,具备可供个人学习的信息载体形式。
:文化知识,是文化和知识的总称。 包括了中国传统文化知识,世界文化知识,各个学科的知识,社会各个方面的知识等。
在我们原来的观念中,知识与文化基本那是一个层次上的东西。一些受过高等教育,对一些能写会说的等等人,我们都统称是文化人。
如今,这样的观念正在瓦解,两者不应该是一回事。知识概念知识和文化是不能画等号的。
知识,那只是文化的一小部分,只是文化的基础。也就是说,文化是知识的更高一个层次。
有知识的人未必就是有文化的人。知识,只要你肯学习,一般多少都可以获得的,知识,那是我们在当今社会赖以生存和谋生的一种不可缺少的本领。
而文化,那是反映一个人的修养和品位,那是要靠自身修炼,更是我们生存在这个复杂的社会环境中更不应该缺少的品质了。中华文化知识博大精深,源远流长。
“文化”和“知识”有什么区别
这有一文:知识与文化的分离与融通 “文化知识”是人们非常熟悉也惯于连用的一个词。
长期以来,人们经常互用“文化”和“知识”的概念甚至将其作为一个概念,只不过偶有侧重而已。但细究起来,“文化”和“知识”这两个概念是有区别的。
近现代以来,随着知识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作用日益突出,知识事实上正以它鲜明的特质从文化的羽翼下脱颖而出,并以不可抗拒的力量和速度冲击乃至颠覆着传统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思维习惯。当前,我们既要辨析知识与文化的区别,又要使两者在实践中相辅相成、实现融通。
知识以物为本,文化以人为本 亚里士多德在《尼各马可伦理学》中阐述了灵魂把握真理的“五个能力”。如果用现在的话来说,一是“科学”,即从物质世界中探索而来又被实践证明了的永恒不变的必然规律,以及从应用研究中所获得的专业技术;二是把科学应用到劳动生产中获得的“技艺(技能)”;三是“明智”,即权衡利弊得失的选择,犹如人们常说的“识时务者为俊杰”;四是在重大罕见的、超乎寻常的关头能前瞻未来、顺应趋势的“智慧”;五是从终极意义来反思人生和社会后的“大彻大悟”。
很显然,“科学”和“技艺”属于知识范畴,是为了满足人们生产生活实际需要;后三者则属于文化范畴,是人类经验、思想、智慧的结晶,是为了满足人们精神需要直至终极追求。一般来说,知识是以物为本的求真,以物为本的知识具有客观性、科学性、专业性。
而文化却是以人为本的求善求美,以人为本的文化具有主观性、经验性、历史性、社会性。从科学实验到应用研究所形成的知识,可以从学校或书本中获取。
文化当然也需要学习,但更需要从民族历史、社会生活与人情世故中去感悟。尤其是中国文化,特别强调从“修”到“悟”的历练过程。
要读懂中国文化,需要有一个在漫长社会生活实践与复杂人情世故中去感悟的过程。仅仅依靠书本学习,很难领会文化的真谛。
知识以物为本,物以类同,这决定了知识无国界,具有通用性;文化以人为本,人以群分,这决定了文化有异同,具有民族性。就各类专业知识而言,它可以在世界范围内通行通用,无论哪个民族,无论使用何种语言,同类知识所涉及的概念、公式、定理、法则等都具有相通性。
但不同民族的文化却具有不同文化范式和文化基因。它常常刻在人们骨子里,流淌在人们血液中,内化为潜意识进而转化为特定的思维习惯与行为习惯,经常在不知不觉中左右着人们的言行举止,彰显出一个民族特有的文化气质。
正因为如此,我们认为文化具有多样性和差异性,不同文化各有千秋,没有高低优劣之分。就我国而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已经成为中华民族的基因,植根在中国人内心,潜移默化影响着中国人的思想方式和行为方式。
我们应该学习其他民族所积累的知识,也可以借鉴其他民族所创造的文化,但绝不能照搬其他民族的文化。我们必须有自己的文化自觉、文化自信。
知识需要以文化来统领 从“知识就是力量”,到科技是第一生产力,再到今天知识经济风起云涌,知识显现出越来越强大的力量。当今时代,人们对知识也越来越崇拜,似乎唯有知识才是推动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动力,而文化只是用来消遣的。
而当人们不知疲倦地在现代知识的丛林里艰难跋涉时,又经常会迷失方向。因此,在不断追求知识的同时,我们有必要重新反思求知是为了什么、知识应该怎么运用?人生最终是为了什么、人类如何才能安顿好自己的心灵?如果说知识是术与器,那么,文化就是道与德。
人的价值观、道德观等决定着知识的使用方向。举个简单例子,运用知识可以制造原子弹,也可以发展原子能,这一知识既可以伤害人类也可以造福人类。
如何运用这一知识,那就是一个价值取向与道德取向问题,说到底是文化问题。知识作为术与器,只是工具和手段,它的运用需要文化来统领、来导航。
文化是知识运用的方向盘、是知识资源配置的设计师。在知识为人们插上科技翅膀的同时,还需要文化为人们插上思想的翅膀。
只有张开双翼,人类才能平稳地自由飞翔。当前,知识经济发展带来的专业化、数字化、智能化与网络化,使人们的工作与生活几乎已进入全程被其绑架的状态。
如同德国哲学家海德格尔所描述的那样,现代人都生活在技术的座驾上,技术几乎绑架了人曾经习惯于思想的大脑。比如,今天的人们对互联网的依赖已经达到须臾难离的程度,互联网也确实改变了人们的工作和生活,但人们内心世界并没有因此而丰富和强大,反而经常会迷失方向。
老子曰:“胜人者力,自胜者强。”胜人之力可以用知识、用科技来提高,而自胜则更多需要精神意志来支撑。
文化决不仅仅是消遣之事,而是人自我完善、自我调整、自我平衡、自我修炼的力量源泉,它对知识有着统领意义。文化需要用知识来开辟新途 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生活方式与生存哲学,是一种思维习惯和行为习惯。
这决定了文化具有惰性与惯性。强调知识应以文化来统领,并不是要厚文化而轻知识。
事实上,文化表现为历史经验的沉淀,知识表现为永不停息的开新,知识的创造对于文化的发展具有重要推动作用。在人类历史上。
商业活动、人口迁徙、教育。现代文化传播主要的手段是大众传媒。文化交流能促进世界文化的发展。我们要做促进中外文化交流的友好使者。
1、文化(culture)是一个非常广泛和最具人文意味的概念,简单来说文化就是地区人类的生活要素形态的统称:即衣、冠、文、物、食、住、行等。给文化下一个准确或精确的定义,的确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情。对文化这个概念的解读,人类也一直众说不一。但东西方的辞书或百科中却有一个较为共同的解释和理解:文化是人类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
2、文化是智慧群族的一切群族社会现象与群族内在精神的既有,传承,创造,发展的总和。
3、它涵括智慧群族从过去到未来的历史,是群族基于自然的基础上所有活动内容。是群族所有物质表象与精神内在的整体。
4、具体人类文化内容指群族的历史、地理、风土人情、传统习俗,工具,附属物、生活方式、宗教信仰,文学艺术、规范,律法,制度、思维方式、价值观念、审美情趣,精神图腾等等。
5、具体人类文化分为物质文化、哲学思想(制度文化和心理文化)这里把非人类的智慧群族的文化称之为亚文化比较恰当一些。虽然它们具有人类文化的共同点,但是一个本质区别是人类的自主价值与自主意志是完全不同与其他智慧群族的。
鹏仔微信 15129739599 鹏仔QQ344225443 鹏仔前端 pjxi.com 共享博客 sharedbk.com
图片声明:本站部分配图来自网络。本站只作为美观性配图使用,无任何非法侵犯第三方意图,一切解释权归图片著作权方,本站不承担任何责任。如有恶意碰瓷者,必当奉陪到底严惩不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