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时的“打尖”是什么意思?
打尖 京津一带行路途中吃 便饭叫“打尖”。但经 考证,发现“打尖”应该 是“打火”。 清人福格《听雨丛谈》卷11记:“今人行役,于日中投店而饭,谓之打尖。皆不喻其字义,或曰中途为住宿之间,乃误‘间’而为‘尖’也。谨按《翠华寻幸》,谓中顿曰‘中火’。又见宋元人小说,谓途中之餐曰‘打火’,自是因‘火’字而误为‘尖’也。” 这在小说和杂剧中也俯拾即是。《水浒传》第60回:“且说吴用、李逵二人往北京去,行了四五日路程,每日天晚投店安歇,平明打火上路。”《说岳全传》第8回:“当下牛皋、王贵将带来的家伙,团团的寻着些水来,叫众庄丁打火做饭。”元王实甫《西厢记·楔子》:“〔仆云〕天明也。咱早行一程儿,前面打火去。”
我们经常会在古代的电视剧里边看到这样的情节,一个人走进客栈,小二热情地迎上来询问,“客官,您是打尖还是住店?”
通过店小二的询问,可以推断打尖和住店是不一样的,那二者具体有什么不同呢?
打尖这个词早已经不用了,打尖光从字面上看是看不出任何意义的,“打尖”是慢慢演变而来。关于打尖的来历到目前也不可考,不清楚什么时候出现的 。
古代,人们把在旅中休息吃饭叫打尖。这个在古典作品中常可见到。比如《三国演义》中,梁山好汉住店那是家常便饭,打尖一词也经常出现。?
打尖是由打火逐步发展而来的。不知在什么时候,人们将一天 三餐之中的中顿饭,因其正值日中之时,所以称为中火,后来慢慢人们在日常使用中,将在旅途中人们的就餐休息称为打火。因为吃饭后,旅途的人们会在客栈间休息一会儿,后来就逐渐发展出一个词叫“打间”。
而在古代认识字的人本来就很少,人们在日常使用中,是只听字音不管字词的(就是写出来也不认识),“打间”叫着叫着就成为“打尖”。 由此我们可以得知,“打尖”是指短暂的在客栈吃饭驻足停留,酒足饭饱后就离开,或是在客栈短暂的停留不会在客栈呆太长的时间。“打尖”是不会在客栈过夜的。“打尖”就像现在酒店的钟点房一样,客人在酒店稍作休息,短暂停留后就离开。住店,就非常好理解了,从字面理解就可以明白。住在店里,客人根据自己的安排要在店里长久地停留,在离开客栈前所有的生活就都在店里了。店里要为客人做好各种准备。
住店,能给客栈带来跟多更长久的收入,客栈肯定更喜欢住店的客人。
?鹏仔微信 15129739599 鹏仔QQ344225443 鹏仔前端 pjxi.com 共享博客 sharedbk.com
图片声明:本站部分配图来自网络。本站只作为美观性配图使用,无任何非法侵犯第三方意图,一切解释权归图片著作权方,本站不承担任何责任。如有恶意碰瓷者,必当奉陪到底严惩不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