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时期的监军、领兵制度较之明朝有什么不同?
清军入关,吸取明朝教训,不再有太监监军,也不再有文臣监军。在大规模战争停止后,不再由亲王、贵族出京领兵,也逐渐停止委任汉族武将为某一战区的统帅,而全面采用明中后期文臣为战区、军区总指挥的制度。明确总督为跨两三省的大军区总指挥,指挥区内的绿营兵,但仍然挂都察院右都御史(从一品)的官衔;巡抚为各省的绿营兵总指挥,挂兵部右侍郎(正二品)的官衔。总督和巡抚各自都有直接指挥的绿营兵部队(督标与抚标),和绿营兵的武将提督、总兵、副将所属的各镇、各协绿营兵部队互为牵制。另外各要害省又有驻防的八旗军队,不受总督、巡抚节制。这种盘根错节的军事体制,比之前代更有效地防止了武将割据局面。而且总督、巡抚理论上也是临时职务,虽然总督、巡抚辖区内的军政事务都要受其节制,但开始时并没有正式的衙门,也没有设置衙门的预算。其属下配备的从属官员只有副官性质的文、武巡捕,没有其他正式职官编制。总督、巡抚要自行组织起军事指挥部性质的“幕府”,聘请编外人员帮助处理军政事务。这也具有防止总督、巡抚专权的意义。
如果看宫廷戏,有一类人是必不可少的,那就是太监。他们跟在帝王和妃嫔左右,是后宫中非常重要的工作人员。历史上更不乏干政太监,搅得朝廷混乱一片。人们也知道,为了维护皇室血脉和妃嫔贞洁,太监都是净身的阉人。人们也经常称之为宦官。这些认知,如果是清朝是正确的,但是清朝以前,太监不一定是阉人,宦官也不是太监……是不是有点头晕?没关系,慢慢往下看。
宦官这个词,早在夏商周时期就有了。这时候的宦官,可都是身体健全的人,他们为皇帝管理宫廷内务,可以说是皇室的大总管。身兼要职的宦官往往是皇帝最信任的人。在古籍《周礼》、《礼记》里都有关于宦官的记载,天子的任何事情,都是宦官管理的。直到东汉之后,为了皇家血脉的纯洁,宦官才逐渐变成只有阉人才能当。因为他们毕竟与皇帝的妻子们离得太近了……
而太监,这个词最早是在唐高宗在位时期出现的。最早的太监,也只是一个政权机构的一个官员名。就跟司徒、司马是官名原理一样。当时负责官员的车辇和服饰的殿中省改为中御府,并且设有“中御大监”、“少监”之职位。虽然没有明确的太监这个词,但是这就是太监的前身。直到辽代,太监一词正式出现,《续文献通考》记载,辽代的太监成了政权机构中的一个官职。辽代的太府监、少府监、秘书监等都设有太监。而当时的太监是正经的官身,可不是身体有缺陷的阉人。后来的元代,太监依然是二品官职。
直到明代,太监和宦官,才逐步混为一谈,成为专门服务皇帝私生活的阉人。这时候的明朝,设立了内宫二十四衙门,而掌印太监正是宫廷的宦官。所以即使是在明朝,也只有能做到那个职位高度的宦官,才能称之为太监。所以如果一个普通宦官被人称之为太监,他可是做梦也要笑出声了。所以太监在明朝,是对宦官非常尊敬的称呼,一般不能随便叫,那都是有官职在身的。
到了清代,宦官、太监和阉人才彻底的统一了。取消了宦官这个称呼,而所有为皇庭工作的阉人都称之为太监。当时太监也分等级,也有官称。清朝的太监,继承明朝的前辈风格,将太监的权力上升到一个新的巅峰。代表人就是大太监李莲英。那可是权倾朝野的第一人。
所以说,宦官等于太监,他们都是阉人这个认知是错误的。宦官不一定是太监,太监也不一定是阉人。这三个词的出现和发展本来就是三条不同的路,是要明清以后才逐渐混为一谈的。所以再听到比如《三国演义》第一集的“十常侍乱政”,可不要以为那是十个大胆的太监,人家那是正经八百的宫中官职,那个时候,太监这个词还完全没出现过呢。
鹏仔微信 15129739599 鹏仔QQ344225443 鹏仔前端 pjxi.com 共享博客 sharedbk.com
图片声明:本站部分配图来自网络。本站只作为美观性配图使用,无任何非法侵犯第三方意图,一切解释权归图片著作权方,本站不承担任何责任。如有恶意碰瓷者,必当奉陪到底严惩不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