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狗-知识改变命运!
--

什么是侍郎,相当于现在的什么职务?

泡在奶味里1年前 (2023-12-16)阅读数 5#综合百科
文章标签侍郎尚书

侍郎位置相当于今天的副部长、次长。

侍郎,官名。汉代郎官的一种,本为宫廷的近侍。东汉以后,尚书的属官,初任称郎中,满一年称尚书郎,三年称侍郎。自唐以后,中书、门下二省及尚书省所属各部均以侍郎为长官之副,官位渐高。相当于现在的部长、副部长级别。

引证解释

古代官名。

秦 汉郎中令的属官之一。《汉书·百官公卿表上》:“郎中令, 秦 官,掌官殿掖门户,有丞。 武帝太初元年更名光禄勋。属官有大夫、郎、谒者……郎掌守门户,出充车骑、有议郎、中郎、侍郎、郎中,皆无员,多至千人。”《后汉书·百官志二》:“五官侍郎,比四百石。本注曰:无员……凡郎官皆主更直执戟,宿卫诸殿门,出充车骑。” 清赵翼《馀丛考·侍郎郎中》:“葢本执兵侍卫者。侍郎之官,至 汉 始有。”

2.古代官名。

汉 制,郎官入台省,三年后称侍郎。 隋 唐 以后,中书、门下及尚书省所属各部皆以侍郎为长官之副。至 清雍正时,递升至正二品,与尚书同为各部的堂官。《后汉书·百官志三》:“侍郎三十六人,四百石……主作文书起草。” 刘昭 注蔡质《汉仪》:“尚书郎初从三署诣台试,初上台称守尚书郎,中岁满称尚书郎,三年称侍郎。”

唐韩愈《赠马侍郎》诗:“红旗照海压南荒,征入中台作侍郎。”《宋史·胡铨传》:“近者礼部侍郎曾开等引古谊以折之, 桧 乃厉声责曰:‘侍郎知故事,我独不知!’”明孔贞运《明资政大夫兵部尚书节寰袁公墓志铭》:“上不听,旋以平莲功加(袁可立)秩兵部侍郎。”郑观应《盛世危言·书吏》:“自大学士、尚书、侍郎及百司尹,唯诺成风,皆听命于书吏。”

3. 古代官名。

晋 制,诸王国皆置侍郎,大国四人,小国二人,专司赞相及通传教令。

扩展资料

历朝职能:

汉代

郎官的一种,本为宫廷近侍之职。东汉以后,尚书的属官,初任者称郎中,满一年称尚书郎,三年称侍郎。汉代称为黄门侍郎。黄门侍郎:黄门即宫门,黄门侍郎为任职于宫门之内的官员,内朝官之一,负责侍从皇帝,传达诏命。级别不高,却是距离皇帝最近的官员。

唐代

中书省、门下省及尚书省所属各部均以侍郎为长官之副,官位渐高。称为中书侍郎。唐初为内史侍郎,武德三年(620),复称中书侍郎。高宗曾改西台侍郎。武则天曾改凤阁侍郎,玄宗曾改紫微侍郎。唐中书令缺,侍郎即为长官,品级亦高于前代为正三品。中唐以后,中书令常缺,且不轻易授人,中书省事务实际由中书侍郎主持。

明代

正三品。明朝在中央设置吏、户、礼、工、刑、兵六部,与前代相比,明朝最初在每部增加尚书侍郎各一。胡惟庸案之后,朱元璋废丞相之职,取消中书省。六部因此地位得到了提高。每部只设一个尚书,两个侍郎,原有的各科尚书降为郎中。各部尚书和侍郎的官阶也上升。其中以吏部(主管文官升迁)最为重要,户部人员最多。礼部(主管祭祀大典)与工部(主管公共建设)地位较低。

清代

递升至从二品,与尚书(从一品)同为各部的长官。清代的六部尚书,也沿袭明制。可是明代六部尚书的权相当大,尤其是吏兵两部。全国用人调兵,都归这两部管。皇帝上谕下颁,要经六部,全国事情上去,也要经六部,兵部尚书还有权下命令给督抚。清代的六部,权就小得多。六部尚书已经不能对下直接发命令,六部尚书已经不成其为行政之首长。更不同的是六部尚书侍郎对皇帝皆得单独上奏这一点。

照理讲,兵部尚书对于全国一切军事,他该负责计划,军队他可以下令调动,侍郎只是他副手,事权该由首长负责。现在兵部尚书也只能对皇帝上一个条陈而止,而且尚书可以单独上奏,侍郎也可以单独上奏,这样一来,尚书就管不着侍郎。从前的六部,每部一尚书,一侍郎,本来是正副长官。清代则要满汉分开,有一个汉尚书,一定还要有一个满尚书。有两个汉侍郎,一定还要有两个满侍郎。于是一部就有了六个长官,六部长官就有三十六个。每个人都可以单独向皇帝讲话。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侍郎

侍中是古代一度相当于宰相的官职,始设于秦。

侍中在秦汉之际原本是皇帝身边小臣,干的事情相当杂,负责皇帝乘车服饰乃至便溺器具等一应事情。因其常在皇帝身边,经常给皇帝出一些主意,逐渐成了皇帝的顾问,地位渐重。

之后侍中经常成为皇帝对于臣子的加封,官不在大小,上可至列侯,下可是郎中这样的小官。官员获此加封后,可出入皇宫,经常伴随皇帝左右,也是一种荣耀。东汉时,设侍中寺,晋时改为门下省,唐时一度改名为东台、鸾台、黄门省等,以侍中为其长官。魏晋之时,侍中已经不再负责皇帝的生活杂事,而是专备皇帝过问。

什么是侍郎,相当于现在的什么职务?

隋唐之际,侍中一度称纳言、左相、黄门监等,与中书省长官中书令、尚书省长官尚书仆射共同被尊为宰相。

宋代沿用唐制,元丰改制后,以尚书左仆射兼门下侍郎行侍中之职,另设侍郎为其副职。元朝侍中只是礼官、从官。明代侍中地位有所恢复,但已不复昔日风光,仅为正二品,地位低于尚书。清朝无侍中一职。

引证:

《史记·孝武本纪》:“乙卯,令侍中儒者皮弁荐绅,射牛行事。”《汉书·百官公卿表上》:“侍中、左右曹诸御史、散骑、中常侍,皆加官……侍中、中常侍得入禁中。”

《新唐书·百官志一》:“唐因隋制,以三省之长中书令、侍中、尚书令共议国政,此宰相职也。”清袁枚《随园随笔·古官尊卑不一》:“秦汉侍中本丞相史,不过掌胡子、捧唾壶等事。而晋以后之侍中,乃宰相也。”参阅《文献通考·职官四》。

鹏仔微信 15129739599 鹏仔QQ344225443 鹏仔前端 pjxi.com 共享博客 sharedbk.com

免责声明: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当前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自研大数据AI进行生成,内容摘自(百度百科,百度知道,头条百科,中国民法典,刑法,牛津词典,新华词典,汉语词典,国家院校,科普平台)等数据,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邮箱:344225443@qq.com)

图片声明:本站部分配图来自网络。本站只作为美观性配图使用,无任何非法侵犯第三方意图,一切解释权归图片著作权方,本站不承担任何责任。如有恶意碰瓷者,必当奉陪到底严惩不贷!

内容声明:本文中引用的各种信息及资料(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数据、图表及超链接等)均来源于该信息及资料的相关主体(包括但不限于公司、媒体、协会等机构)的官方网站或公开发表的信息。部分内容参考包括:(百度百科,百度知道,头条百科,中国民法典,刑法,牛津词典,新华词典,汉语词典,国家院校,科普平台)等数据,内容仅供参考使用,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本站为非盈利性质站点,本着为中国教育事业出一份力,发布内容不收取任何费用也不接任何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