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围城
浅析钱钟书《围城》的独特性
霓裳非衣
说到钱钟书,我们就会很自然的想到《围城》。《围城》是钱钟书先生唯一的一部小说,也就是这唯一的一部小说,在中国文学史上奠定了不可替代的地位。然而,就是这样一部作品,问世之初并未风靡全国,而是遭受了不应有的冷遇和非议,被当时的社会所忽略。到了二十世纪八十年代,美籍华裔学者夏志清在《中国现代小说史》中极力推崇《围城》,钱钟书因而第一次被写入文学史。《围城》也因此一版再版,印行了几十万部,并被译成英、法、俄、德、日、丹麦、荷兰、韩等十多种文字,被介绍到世界各国。到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中国第四代导演黄蜀芹执导了根据《围城》改编的同名电视剧,并大获成功,引发了当时的‘围城热’。电视剧《围城》让钱钟书走出书斋,深入大众;《围城》作为畅销小说被搬上各大书店的书架,成为九十年代的绝唱。《围城》这才从真正意义上体现了其在中国文学史上的价值和地位。随着《围城》的再度走红,钱钟书也在一夜之间成了中国文化的泰山北斗,作为学者的钱钟书在作为作家的钱钟书面前黯然失色。
《围城》写于一九四六年,作为沦陷区文学,《围城》的题旨并不像其题目一般革命化,它所反映的偏偏就是和革命毫无瓜葛的当时的知识分子群体的弊端。作品对当时社会环境着墨很少,对所谓的历史背景,时代风云只是轻描淡写,一笔带过。从这一点说来,《围城》偏离了当时文坛的审美情趣,但也正因为如此,《围城》才具备了有别于同时代大多数作品的鲜明的独特性。
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像《围城》这样的作品是非常鲜见的。在此之前没有,在此之后也没有。
从作者自身看,像钱钟书这样兼具研究才能和创作才能的学者,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不多。有不少研究者和评论家,在文学研究方面很有成就,眼光很犀利,能够道出常人不能道出的东西。但要他们动手创作作品,就不大可能了。像钱钟书先生那样既有学问,又能进行文学创作的人,实在是很少。从这个意义上讲,《围城》是一部学者的作品,而迥异于其他作家的创作,因而具有其多方面的独特性。
从作品本身看,这部作品的对象是大学高级知识分子,以这样的主题,没有一定的功力,最多只能在知识分子圈内传阅。以《围城》改编的电视剧,能够突破这一读者范围,让普通观众都对这样的文学描写产生兴趣,实在难得。可以说,直到今天,同类型的小说仍没有一部能够超越《围城》。
下面,本文仅从三个方面浅析钱钟书《围城》的独特性。
一、共性化的人物定型。
《围城》里人物的身份是定位的,但人物所处的社会是普遍化的。它不以特定社会下的典型人物为目的,而是反映共同的人性、生活世态。换言之,钱钟书的《围城》超越了特定时代的人性百态。因此,这部40年代的作品能在九十年代走红,并能吸引当代的读者,实属情理之中。
中国文学史上有很多优秀的作品,但我们未尝说得出这些作品中人物的名字,更不会将他们与我们自己身边的人物直接联系起来,只有少数作品例外。如鲁迅先生《阿Q正传》中的阿Q。我们将那些具有精神胜利法的人物,称之为阿Q式的人物。而钱钟书《围城》中的人物,也享有这样的特殊待遇。遇到那些志大才疏近似于妄人的知识分子,我们会联想到方鸿渐;遇到富有心计的女性,就会说这是孙柔嘉;对故作知书达理样的知识女性,我们会叫她苏**;而那些不学无术的不堪之徒,我们则常常会想到李梅亭。《围城》中的人物是对大学生活中的人物概括得最准确的。这一类文人,以前有,今天有,以后还会有。至于“文化沙龙”的无聊,三闾路上的奇闻逸事,学校里的人情世故,上海滩上的韬梁谋略,大家庭内的口舌是非,无不这样真实,这般深刻,更不用说将婚姻喻为围城的永恒命题。
于是,只要这样的人物、这样的习性和这样的氛围存在,人们就不会忘记钱钟书的《围城》。《围城》之所以成功,也在于此。其实我们每个人,或多或少都能在作品中找到我们自己和我们周围人的影子。
二、从人性立场上展开的独特文化批判精神。
读钱钟书的围城,我们会体会到浓郁的冷幽默,正如有人将《围城》称为‘新儒林外史’,把它当成一部讽刺批判小说。但钱钟书的这种讽刺批判是很独特的。
这一时期以讽刺的方式来描写社会世相的文学创作,不仅仅只有钱钟书一人,也不仅仅只有《围城》一部小说,包括像张天翼、沙汀等作家都创作了不少具有讽刺特色的作品。这是五四启蒙主义思想在现实生活中退潮之后,处于社会变革前夜的文学创作者的某种思想情绪的表现。对社会现实,人们普遍不满。但这种不满,在文学上已不再以强烈的激愤方式来表达,而是呈现出包括讽刺在内的多种表达方式。
另一方面,即便是讽刺方式,作家作品之间的差别也是很大的。如张天翼、沙汀的创作,明显带有左翼文学的特色,具有强烈的意识形态倾向。而钱钟书的讽刺与这种具有意识形态倾向的表述有所区别。他对那种立足于党派立场的讽刺不感兴趣,他力求超越这种意识形态的约束,而从人性立场来展示人性的不足、弱点和丑恶。我们看到,《围城》中的确没有一个人不存在问题,只不过程度不同而已。方鸿渐有弱点,但不是一个反面人物,高校长之流就接近于反面人物了。至于李梅亭之流更是接近于丑角。这种文学人物的把握立场,是钱钟书特有的。大概也正因为这样的原因,很长一段时间,《围城》在大陆和台湾都遭受了禁锢的命运。
有人由钱钟书的讽刺手法联想的鲁迅的讽刺手法,认为两者有着某种联系。但事实上,钱钟书的讽刺批判,不同于鲁迅的讽刺批判。
鲁迅先生的讽刺是对社会与文化的批判。他对黑暗的社会现实充满着愤怒,对黑暗现实的揭露和抨击毫不留情。但鲁迅先生的批判饱含着激情和理想。因此,他的批判有时是低沉的,但总体上还是带有启蒙主义者的理想色彩,即使是绝望和怀疑,也充满了理想主义色彩。他相信未来是光明的。
钱钟书的讽刺不是对社会的批判,而是一种文化批评。作品对食古不化和全盘西化的旧式人物和新式人物,都给予了某种嘲弄。这种嘲弄从文化上掂量出这两种人物的狭隘和偏激。表面上似乎诗书礼仪、放眼世界,其实可笑得很。这种批判,是站在知识本位的立场上展开的。作为知识分子,他们首先在知识方面就有所欠缺。表面上个个挂着教授、学者的头衔,但真正要从知识上追问他们的学问,却一个个都露出了丑态。方鸿渐的博士文凭是买来的;与大学教授沾不上边的李梅亭,偏偏是中文系教授。
正是基于人性立场对人性的不足、弱点和丑恶的揭露,以及对文化的批判,《围城》的艺术价值更有其独特性。
三、与世界现代主义文艺创作同步的艺术探索。
二十世纪初叶,非理性主义在西方哲学、文学中的影响越来越大。受其影响,揭示现代文明的弊端和现代人生存的困境,成为了西方世界自十九世纪以来的现代哲学、心理学及现代主义文学思潮的基本主题。
因受过西方非理性主义的洗礼,钱钟书的作品透示出极其强烈的理性精神。《围城》不仅是旧中国一代灰色知识分子生活的真实写照,而且还揭示了一个深刻道理:造成方鸿渐们文化性格的因素首先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糟粕与西方现代文明的堕落。其次,现实社会的黑暗,人与人之间的险恶关系,也是导致方鸿渐性格的社会基因。钱钟书在《围城》中对人生努力的徒劳、选择的偶然性、人与人之间关系的相互牵制与束缚都作了形象化的描述,与西方二十世纪现代主义文学的主旨一脉相承,《围城》的题旨在于反观人生的困境与人性的悲哀。
《围城》跳出了中国狭隘的文化主潮流,与时代、与世界是同步发展的。此外,《围城》反映的是一种人性的问题,基于这样的出发点,《围城》不是中国的《围城》,而是世界的《围城》,是对整个人类困境的探讨。它的独特性既带有典型性,又具有普遍性
生活本就是围城——读《围城》有感
《围城》是钱钟书先生一生中唯一的一部长篇小说,堪称中国近、当代小说中的经典之作,这是一部读来如嚼橄榄回味无穷的奇书。在妙趣横生、妙喻迭出的幽默外表下,深藏着令过来人低徊轻叹、令少不更事者 然若失。因此,它是一部以看似超然的调侃语调述说人生无奈的笑面悲剧。 “围城”取自书中才女苏文纨的一句话,“城中的人想出去,城外的人想冲进来”婚姻也罢、事业也罢,整个生活都似在一个围城之中,人永远逃不出这围城所给予的束缚和磨砺。书中方鸿渐与苏文纨、唐晓芙、孙柔嘉的感情纠葛,每每因自己的怯懦,不敢多言,言亦不由衷,甚至一步步陷入工于心计的孙柔嘉的婚姻陷井之中,最后自食婚姻苦果。这座感情围城,曾经令方鸿渐向往,之后又无奈于城中的无聊。而在三闾大学着实是一座事业的围城,这里面充斥着尔虞我诈、明争暗斗,时刻让人感到压抑,令本性善良却怯懦的方鸿渐不堪忍受,但当他离开那里,面对的却是一个集父母的封建思想,家庭的责任,事业的衰败,多层混杂的社会大围城之中,让他更加觉得无所适从,似乎所有的一切都被一只无情的大手掌控着。本就无材的方鸿渐也只会牢牢地屈服于这只手,逆来顺受的承受朋友的施舍,义无反顾得踏入爱情陷阱,事业低谷。整本书中,除了他对唐**的追求尚显出些他试图征服命运的思想外,其余的,指示方鸿渐徒劳的思想斗争和软弱的行为罢了。所以也就有了如此悲凉的结局。 除了方鸿渐,追了苏文纨二十年的赵新楣总也踏不进她的那一座围城,之后却仍逃不出娶妻生子的命运;方家上下逃不出封建传统思想这座围城;两任老丈人也逃不出面子的围城。总而言之,文中所有人都有自己心中的一座围城,大多也仅仅是为了一点私立或者是一个面子,这也是民国时期封建思想与崇洋思想的盲目结合所带来的弊端。 自然,70多年前的事,如今再提似乎也是陷入了历史这座怀旧围城之中。钱钟书先生以这样幽默的语调,除了批判当时之人或顽固不化或崇洋媚外的种种行为,调侃当时老人的迂腐、留学生的傲气,揭露无谓的婆媳之争、妯娌之争、情敌之争、同事之争外,真正要阐明的就是:生活本就是一座大围城,人永远逃不出无尽的压力和束缚,永远要在无形的四堵墙下过完一生。每一个人都逃不出这样的命运,只是在于你在这围墙下是否活得精彩,假如你始终想着去冲出围城,那你永远只能独守空城,更加失去了生命中的价值。 事实上,这座无形的围城始终是存在的,只是钱钟书先生把30年代的这座城具体形象化了,让身处21世纪的我们看清了书中城中之人的喜怒哀乐、悲欢离合,言之凿凿其实也是为了使我们看清我们身边同样的一座围城。当代社会,竞争激烈,高手如云,存在的明争暗斗、勾心斗角比书中更加激烈也更凶险。就那还算单纯的学生来讲,学校、家庭、社会,每一个环境都是一座围城,每一种行为都处于一个围城。同学间的友谊和竞争、家庭里的亲情和压力、社会上的光明与黑暗,从我们出生起就建造着形形色色不可逾越的诸多围城。我们只有在其中不断拚杀,始终保持着一颗积极的心去创造这座围城里的异彩,让围城中的生活变的丰富。我们不会也不可能逾越这座城墙,因为只要我们有生活,那我们就永远处于一座围城之中。 生活本就是一座围城,婚姻与事业、学习与娱乐、发展与落后、成功与失败,都是这座七彩城中的一种颜色,每一个人每一件事都是城中的一种元素。当一切人和事因为努力和乐观而变得美好,当城中的色彩都均匀和谐时,那么这座围城就不再是一种可怕的束缚和压力,而是一个幸福的乐园。没有人会试图离开她,即使是自怜自哀的方鸿渐也会喜欢,假恶丑也会被同化为真善美。也许世界永远不会变得如此美好,但允许我心中永远存在这种美好的理想。
《围城》赏析
《围城》一书塑造了形形色色的人物形象,有知识分子,有名嫒淑女,亦有商贾政客。作者对这些人,有的浓墨重刻,有的轻描淡写,但无论采取何种手法,都生动绘出了他们各异的特征:或卑微、或鄙俗,或勾心斗角,或虚与委蛇。
小说中的一号人物当然是方鸿渐,这个曾留过洋一一或许说游过洋更为恰当些——并客串过一番克莱登大学博士生的尴尬知识分子。他的经历其实仅用一句话即可概括,“一失足成千古恨”。这“一失足”即指买假文凭事件。或许,方鸿渐当时只是嘲讽世人〈如周经理之类〉而故意为之,但发展到后来,诚如赵辛楣所说:“谎是撤不得的……你那一回事是开的玩笑,可是开玩笑开出来多少麻烦。”确实,有了这回事,他以后在事业上不顺,在爱情上也遭鄙视。方鸿渐仿佛天生不是个会成大事业的人,他总是处于中间状态,坏也坏得不够彻底,却又不是纯然意义上的好人。苏文纨有一句评方鸿渐的话极为中肯:“你在大地方已经玩世不恭,倒向小节上认真,矛盾得太可笑了。”他对人情世故全然不通:对李梅亭,顾尔谦的厌恶摆在脸上;对高校长的不满不加掩饰;对韩学愈的学籍出言试探;对汪处厚曲意逢迎却没能恰到好处;对刘东方的一着险棋算是胜了,一场作媒风波也闹得鸡飞蛋打。可见,方鸿渐学不会如何在别人倾轧自己的情况下保持镇定,他学不来韩学愈的厚颜无耻,因此只能当副教授;他也学不来顾尔谦那副“狗望着主人”的姿态,因此更讨李梅亭的嫌。总之,方鸿渐就是那种无恶意的好人一一不令人十分讨厌却一无用处。
赵辛楣在小说中算是颇为可爱的角色。他活得挺潇洒,“进可以做官,退可以办报”,再不济还能教书,而且是个系主任。他留洋学的是政治,颇有政治家的见地和风度。他为人热情大方,对朋友真心帮助。缺点在于有时候故意拿腔作调,摆弄政治家派头。比如他说:“办报是开发民智,教书也是开发民智……论影响的范围,是办报来的广;不过,论影响的程度是教育来得深。”但是这番话却被方鸿渐以“大话哄人”和“小政客办教育”讥讽得体无完肤。此外,辛楣可说是无可挑剔的人物。 看完《围城》,想象苏文纨这个人物,我总莫名地想起《倾城之恋》中的白流苏。这两个女人都属于很有心机的那一类。可苏文纨的心机只让人厌惑,而白流苏的心机倒颇能惹人同情,这大概就在于一个“度”的问题。后者押宝于一个男人身上,而苏文纨却试图激起三个男人的互相嫉妒之心,还怕他们太早分出胜负,“自己身边就不热闹了”。苏文纨选丈夫,不是选所谓“乘龙快婿”,而是选一个易于控制的,比较没用的男人。因此,她不会选赵辛楣。赵辛楣拥有家世,有地位,事业如意,无需苏文纨的施舍,这就减轻了苏文纨的优越感。方鸿渐是个小乡绅的儿子,虽也有“博士”之名,但苏文纨深知其中底细,自忖他端不起这架子。而且,方鸿渐还是她大学时代中国文学系的同学,这也合乎她“女诗人”的浪漫想法一一至少方鸿渐是个知音。她岂知方鸿渐对那首“锁与钥匙”的诗根本不解。当她知道她堂堂女留学生输在一个黄毛丫头手上时,官**的自尊迫使她为曾经的自作多情挽回面子。这样,方鸿渐的“失足”就变成他和唐**情变的主因。
苏文纨下嫁曹元朗,从男人角度看,自然是“女人傻起来真是没有底的”。其实却不然。首先,苏文纨早已列人大龄女青年行列;其次,对方鸿渐的失败使她急需重建自信;再次,曹元朗总算会写两句“孕妇肚子颤巍巍贴在天上”的歪诗,勉强符合“女诗人”的要求。一言以蔽之,苏文纨是个工于心计,虚伪做作的新派大家闺秀。
孙柔嘉是小说中另一个较有心计的角色。她唯一的缺点在于把婚姻当作事业来经营,但这也无可厚非。她生长在一个重男轻女的家庭,不被重视的结果让她懂得自己去争取喜爱的事物。对一个她还算倾心的男人,女人耍点小心机不足为怪,实际上,有心机的女孩多半是聪明的女孩。方鸿渐相当需要一个象孙柔嘉这样外柔内刚,颇有主见的内助来克服他自身遇事彷徨患得患失的毛病。可是,他们的婚姻掺入了太多旁人的因素:与方鸿渐相连的是一个没落的乡绅家庭一一号称开明却并不理解儿子的父亲和唯唯诺诺的母亲及虎视眈眈妒忌心重的弟弟弟媳,这样的家庭当然让孙柔嘉受不了;与孙柔嘉相连的则是洋味十足的姑母家,姑母把自己的先生管得服服贴贴还不够,要怂恿孙柔嘉管制方鸿渐。姑母的居高临下同样令方鸿渐无法消受,于是矛盾就产生了。结婚实在不只是两个人的事,结婚前一番考察就涉及祖宗三代,《围城》中也曾有过类似描写:“许多人谈婚姻,语气仿佛是同性恋爱,不是看中女孩子本人,是羡慕他的老子或哥哥。”结婚后更不必说,三姑六婆的搬嘴,“内阁高参”的指导,无不有机会闹一场夫妻吵架。总之,孙柔嘉虽有心计,还不失可爱,她是万千平凡女子中的一员。
北京自考《中国现代文学作品选》的课本目录是什么?
黑格尔认为:一切精神活动的目的都在于使人的主观意图与伦理世界和自然界的客观规律的结合,即它的自由,并且成为有意识的。由此可见,艺术的使命在于与现实调和,如果不能调和,则遁入其身。按照黑格儿的观点,对现代人来说,出路只有一条,即到主体的内心自由中寻找避难所。作为艺术,应该有各种表达其意义的手段,不同的艺术,表现手法亦不同。“《围城》比任何中国古典讽刺小说优秀,”这是夏志清在《中国近代小说史》对《围城》一书的评论,我却不那么认为。
一部好作品,至少应该在某方面具有鲜明的特色,才能显示出作者的独特个性和品质。比如契诃夫的作品辛辣幽默,带着“含泪的微笑”;欧·亨利追求精巧的构思;茨威格擅长描写女性……《围城》所表现出来的是钱钟书的学者式的幽默讽刺。钱钟书的笔调和鲁迅的截然不同。鲁迅用的是锋利无比的匕首,一触见血,给人一种鲜血淋漓的感觉;钱钟书用的是尖锐的长针,乍看之下,对患部没什么用,但像针灸似地对准医疗部位刺下,刺得深,刺得透,一疼之后便觉舒畅无比,让人被刺得心服口服。
鲁迅严肃地对待问题,钱钟书漫不经心地提出问题,但抨击人生病态,笑骂人性弱点的用心都是一样的。
钱钟书的”愤世嫉俗“不是把不合适宜的老祖宗的话东引西摘地说教;而是通过诙谐、轻描淡写的笔调,把个个读过几本书的所谓的知识分子的龌龊灵魂一一勾画出来。
(1)“‘——哼,高松年还要我写篇英文投到外国什志上去发表,让西洋人知道咱们也有牛津剑桥的学风,不知怎样,外国一切好东西到中国没有不走样的。’辛楣叹口气,不知道这正是中国的厉害,天下没敌手,外国东西来一件、毁一件。”
有些人怀疑中国是一个大染缸,无论什么外来的东西放进去就变了颜色,这未尝不是事实。
(2)“有时候一个人,并不想说谎话,说话以后,环境转变,使他也不得不改变原来的意向。办行政的人尤其难守信用,你只要看每天报上各国政府发言人的谈话就知道……”这是“言行不一致”的人的最好托词。
(3)“那些学生虽然外国文不好,卷子上写的外国名字很神气,有的叫‘亚历山大’,有的叫‘伊利沙白’,有的叫‘迭克’,有的叫‘小花朵’(Florrie );有个人叫‘火腿’(Bacon), 因为他的中国名字叫‘培根’……”在语文水准日益低落的今天,这段嘲讽文字可说是现实最好的写照。
(4)“高松年直跳起来,假惊异的表情做得惟妙惟肖,比方鸿渐的真惊惶自然得多。他没读话剧,是话剧的不幸而是演员的大幸。”这样讥讽人类假动作的方式,既生动又有趣。
上述几近诙谐笑闹的笔调,其实是极高水准的幽默和严肃的综合品,寓正于反的创作,不但含蓄、有趣,而且经得起咀嚼。“作为一个高明的讽刺家,应该是一个高明的刽子手,刀落处头颅已经离开了脖子,犯人尚不知觉”。钱钟书就属于具有这种风格的幽默大师。
以上仅是我个人阅读的一些感想和意见,当然是主观大于客观。不过,由于相信绝对的客观不存在,更相信鉴赏文学作品,如果没有个人喜好,便没有文学趣味,那么,所有的文学作品,只不过是一大堆文字堆砌而已,没有多大的意义了。
中国现代文学作品选评
作者:吴秀明,李杭春 主编
出版社:浙江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5-8-1
ISBN:7308042901
字数:847000
印次:1
版次:1
纸张:胶版纸
定价:38 元
内容提要
随着“中国现代文学”发展成为汉语言文学下一个独立的二级学科,各类带着特定时代烙印和编选者对于文学史的理解和品味的作品集或作品选层出不穷。我们这一次的编选同样以中国现代文学作品为对象,原则上则基于我们对整个中国现代文学理念的理解,并结合21世纪中国现代文学教学的实际,在总体上把握和体现出:1、体系性。2、经典性。3、当下性。
在上述“体系性”、“经典性”、“当下性”的总体原则之下,我们这部作品选评的编选体现了以下特色:
一、分类。跟大多数文学选本一样,我们也按文体分类。
二、评注。为作品作评实在有些冒险——谁都清楚文学作品的阅读本来就是一项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个人行为,何况一时代还有一时代的读法,今天的评议明天作古,在文学批评中亦是让人无可奈保的事实;作注就更危险——如果注错了呢。
三、短篇为主。作为一个选本,篇幅之有限不言而喻。
目录
叙事篇
包天笑 一缕麻
鲁 迅 狂人日记
风波
孤独者
奔月
郁达夫 沉沦
茑萝行
丁西林 一只马蜂
废 名 竹林的故事
叶圣陶 潘先生在难中
倪焕之中(存目)
凌叔华 酒后
蒋光慈 鸭绿江上
王鲁彦 菊英的出嫁
欧阳予倩 潘金莲
沈从文 萧萧
施蛰存 梅雨之夕
柔 石 为奴隶的母亲
巴 金 哑了的三角琴
家(存目)
寒夜(存目)
张恨水 啼笑因缘(存目)
穆时英 上海的狐步舞(一个断片)
茅 盾 春蚕
子夜(存目)
曹 禺 雷雨(序幕、第一幕)
李劼人 死水微澜(存目)
夏 衍 上海屋檐下(第一幕)
徐 訏 鬼 恋
萧 红 后花园
呼兰河传(存目)
丁 玲 我在霞村的时候
钱钟书 魔鬼夜访钱钟书先生
围城(存目)
苏 青 蛾
赵树理 小二黑结婚
张爱玲 花凋
路 翎 王家老太婆和她的小猪
财主底儿女们(存目)
冯 至 伍子胥
抒情篇
批评篇
后记
《中国现代文学作品选》学习指导 2008/01/25 《中国现代文学作品选》的考试内容按考试大纲规定,分为课文阅读分析和课外作,品阅读分析两部分。关于课文阅读分析的总体考核分为识记与理解分析两大类。下面我们就识记类问题的主要考核内容来做一下指导。
大纲规定,识记的主要任务有:(一)每篇课文的作者及其所属文学社团、流派;(二)识记每篇课文所属文件类别;(三)识记下述两类作品的发表年代、创作背景:一类是在文学史或作家创作道路上有重要意义的作品,另一类是内容与创作背景密切相关的作品。其中“发表年代”是指时期或年代,如“五四”时期、左联时期、抗战时期或二十年代、三十年代、四十年代,不要求识记哪一年。(四)识记课文中叙事性作品所列造的主要人物。
小说部分应当识记的内容详列如下:
一、描写农民形象和农村生活的小说。
(一)精读1.《阿Q 正传》:作者鲁迅,原名周树人,属于中篇小说,是作者发表于二十年代初“五四”时期的作品。创作背景:五四时期,在救国救民的强大思潮冲击下,文化界出现的一股启蒙主义文化思潮逐渐成为主流,他们提出很多振兴民族的文化思想,其中之一就是要进行“民族自我批判”。文学创作在实践这种思想上的表现就是揭露“愚弱”国民性;鲁迅自己也说,他之所以要写《阿Q 正传》,是因为要“画出这样沉默的国民的魂灵来”,并且说,“我还怕我所看见的(阿Q )并非现代的前身,而是其后,或者竞是二三十年之后”。文中主要人物:阿Q 、赵太爷、王胡、假洋鬼子、吴妈、小D 等。
2.《边城》:沈从文,原名沈岳焕,主要作品有《从文小说习作选》、中篇小说《边城》、《长河》、散文集《湘行散记》等。作品发表于三十年代。写作背景:三十年代的中国,由于军阀混战,资本主义势力的入侵,农村破产,以及所谓“新生活运动”的推行,那种“优美、健康、自然而又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便荡然无存了。用作者的话来说,就是:现代二字已到了湘西,试仔细注意注意,便见出在变化中堕落趋势。最明显的事,即农村社会所特有的那点正直素朴人情美,几乎快要消失无余,代替而来的却是近二十年实际社会培养成功的一种唯实唯利庸俗人生观“。作者的着眼点并不在于对现实的逼真再现,而是通过构筑一个理想世界,来表达他对人性堕落的忧心仲仲和对创造这种民族品德的热情。作者主要人物有:老船夫、翠翠、船总顺顺、天保等。
3.《小二黑结婚》:作者赵树理,原名赵树礼,主要作用有短篇小说《小二黑结婚》、中篇小说《李有才板话》、长篇小说《李家庄的变迁》、《三里湾》等……《小二黑结婚》是赵树理的成名之作,也是体现他在实际工作中发现问题、形成主题的创作思想的代表作品。作品发表于四十年代。创作背景:1942年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发表以后,解放区文学从内容到形式都发生了新的重大变化,出现了崭新的美学风貌。与国统区作家不同,解放区作家与人民群众的关系极为紧密,在这里,阶级斗争、民统斗争的新题材和新主题在作品中占主导地位,作品的语言形式越来越民族化、大众化。赵树理是一个杰出代表。他从农民的精神、心理状态以及人与人的关系这个角度去观察、思考解放区的人民生活、来反映时代变迁过程中,人民在思想层面上的变化——农民精神,心理状态的变化、人的地位、家庭内部关系(长幼关系、婚姻关系、婆媳关系)的变化,并且通过这个变化过程,来显示农民改造的长期性与艰巨性。作品主要人物:“二诸葛”刘修德、“三仙姑”、区长、二黑、小芹、村长、金旺、兴旺等。
4.《荷花淀》:作者孙犁,原名孙树勋,主要作用有小说散文集《白洋淀纪事》、长篇小说《风云初记》、中篇小说《铁木前传》等。《荷花淀》是孙犁发表于四十年代的优秀短篇小说。创作背景:小说的故事发生在抗日战争时期冀中平原的白洋淀地区。在白洋淀这个方圆几百里的湖泊上,中国***领导下的抗日军民充分利用地理上的自然条件,英勇机智地抗击了日本侵略者,在中国抗日战争史上写下了可歌可泣的壮丽篇章。《荷花淀》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描写了水生嫂等几个青年妇女的故事,表现了抗日根据地人民崇高的爱国情怀和英勇杀敌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作品中主要人物:水生、水生嫂等。
(二)泛读以上四篇都是精读课文,在泛读课文中,描写了农民与农村生活的课文主要有《祝福》、《拜堂》、《丈夫》、《太阳照在桑乾河上》、《暴风骤雨》等。
1.《祝福》作者鲁迅,原名周树人,字豫才,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主要作品有小说集《呐喊》、《彷徨》、《故事新编》,散文诗集《野草》、杂文集《坟》、《热风》、《华盖集》、《二心集》、《伪自由书》、《且介亭杂文》等。‘《祝福》是短篇小说,发表于二十年代“五四”时期。创作背景:鲁迅在论及中国文学的变革时,首先提到的是文学题材,主要表现对象的变化。他说:“说到为什么做小说吧,我仍抱着十多年前的启蒙主义,以为必须是’为人生‘,而且要改良这人生。所以我的取材,多采自病态社会的不幸的人们中,意思是在揭出病苦,引起疗救的注意。”《祝福》真实地描绘了劳动妇女祥林嫂在旧社会的悲惨遭遇。谴责了旧的社会,也批判了周围群众的冷漠,歧视和嘲弄。作品中主要人物:“我”、祥林嫂、鲁四老爷、柳妈、四婶等。
2.《拜堂》:作者台静农,未名社成员,以写乡土小说见长,主要作品有短篇小说集《地之子》、《建塔背》等。《拜堂》是一篇短篇,小说,发表于二十年代“五四”时期。作者属于文学研究会的乡土小说作家群。创作背景:到二十年代中期,“乡土文学”的兴起成为“为人生”而艺术的文学向前发展的必然结果,中国当时乡村人口占全国总人口的百分之九十以上,要关注入生表现人生,自然就不能忽视广大的乡村人民的人生。于是,一大批远离自己的故乡来到大城市的农村或乡镇的青年知识分子,以自己的回忆为题材创作了很多乡土题材的作品。写出了闭塞、落后、愚昧、日趋衰败的中国乡村现状,寄寓了急切改变落后状况的强烈感情。作品中主要人物:汪二、汪大嫂、四大娘、赵二嫂、汪二的爹等。
4.《太阳照在桑乾河上》:作者丁玲,原名蒋冰之,主要作品有小说,《莎菲女士的日记》、《水》,长篇小说《太阳照在桑乾河上》等。作品发表于四十年代,创作背景:解放区特定的斗争内容决定了作家们的描写笔触主要集中于描写民族斗争、反映土改运动这两个方面。其中以描写土地改革题材的小说所取得的成就尤为显著1947年前后,中国***领导解放区农民进行了大规模的土改运动,这场急风暴雨式的农村革命摧毁了延续几千年的封建经济基础——封建土地制度,使广大农民从根本上摆脱了封建剥削和压迫、成为中国农村的主人。丁玲的《太阳照在桑乾河上》是这一时期描绘农民翻身斗争的代表作,它表现了河北北部农村在党中央发布《“五四”指示》(1946)到《中国土地法大纲》(1947)公布这一段时间里土改运动的发展。作品以华北一个叫暖水屯的村子为背景,真实而生动地描绘了农村土改运动中各个阶层人们不同精神状态和生活状况。作品中主要人物有李子俊、江世荣、侯殿魁、钱文贵、区农会主席老董、妇女主任董桂花、村长赵得禄、农会主任程仁、黑妮、党支书张裕民。
5.《暴风骤雨》:作者周立波,原名周绍仪,主要作品有长篇小说《暴风骤雨》、《山乡巨变》,短篇小说集《禾场上》等。作品发表于四十年代。创作时代背景同《太阳照在桑乾河上》,是一部反映四十年代解放区农民进行土地改革的力作,小说描写了东北地区一个叫元茂屯的村子从1946年至1947年土地改革的全过程。小说的深刻性不仅在于如实地再现了大变革时期整个农村社会的社会概貌,更在于揭示了当时的土地改革不仅改变了农村的社会面貌,而且改变了农民的精神面貌。作品主要人物有:郭全海、赵玉林、老田头、老孙头、刘德山、白玉山等
鹏仔微信 15129739599 鹏仔QQ344225443 鹏仔前端 pjxi.com 共享博客 sharedbk.com
图片声明:本站部分配图来自网络。本站只作为美观性配图使用,无任何非法侵犯第三方意图,一切解释权归图片著作权方,本站不承担任何责任。如有恶意碰瓷者,必当奉陪到底严惩不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