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狗-知识改变命运!
--

朝服的介绍

梵高1年前 (2023-12-16)阅读数 8#综合百科
文章标签朝服和服

朝服,又称为“具服”,是古代在大祀、庆成、正旦、冬至、圣节及颁诏开读、进表、传制等重大典礼时使用的礼服,其基本样式是衣裳制,东汉以后的朝服包括梁冠、赤罗衣、白纱中单、青饰领缘、赤罗裳、青缘、赤罗蔽膝。朝服也被汉文化圈国家广泛采用,包括日本、朝鲜、越南、琉球均制定了朝服制度。

汉服和日本韩国的传统服装有什么区别联系?

从文献记载来看,早在周代已有朝服。《周礼·春官·司服》:掌王之吉凶衣服,……视朝,则皮弁服。皮弁服就是最早的朝服。这种衣服多采用细白布制成,衣裳分制,下裳也用白色。和这种衣服相配套,头上也戴白色的冠帽:其制为尖顶,造型像两只手掌相合,名称叫弁。制作弁的材料,通常用白色鹿皮,所以又称为皮弁。皮弁之服不仅用于天子,士以上的男子觐见君王也可用之。由于衣裳采用白色,素而无纹,不能辨别各人的身份,所以特在皮弁上加以区分。具体做法是在皮弁上加以玉饰,天子用五采玉;侯、伯、子、男用三采玉;卿大夫用三采玉;士一级则不用玉饰。另外在玉饰的数量上也有些区别。以示尊卑。明代朝服没有文武之分,只有品级之分。

卿士退朝以后回到府邸,如果要自己听朝,即朝见比自己身份低的人,则不能再著皮弁之服,而要换上一种缁衣,即以黑布制成的朝服。《诗经· 郑风·缁衣》中即有缁衣之宜兮的说法。汉代的毛亨对《诗经》加以注释:缁,黑色,卿士听朝之正服也。宋代儒学大师朱熹则说得更加明白:卿士朝于王,服皮弁不服缁衣,退食私朝服缁衣,以听其所朝之政也。

春秋战国时的卿士朝会之服,大多用黑色布帛制作,其形端庄方正,因称玄端。和玄端配套的首服是委貌,这是和皮弁造形相似的一种冠饰,只是不用鹿皮,而代之以黑色缯绢。因为这种朝服是用委貌和玄端组成的,所以委端就成了朝服的代名词。《春秋谷梁传·僖公三年》记载:阳谷之会,桓公委端搢笏而朝诸侯。晋范宁注:委,委貌之冠也。端,玄端之服。唐杨士勋也解释说:谓之玄端者,其色玄而制正幅无杀,故谓之玄端。桓公会诸侯,因使诸侯朝己'故服朝服也。也有将委端两字倒过来,称作端委的,如《左传·昭公元年》: 吾与子弁冕、端委,以治民临诸侯。

西汉君臣朝会之服也用黑色,只是在领袖部分缘以绛边。曾经因为替妻子画眉而名噪天下的汉京兆尹张敞说过:敞备皂衣二十余年,尝同罪人赎矣,未闻盗贱起也。他所说的皂衣,就是指朝服。备皂衣二十余年,就是说当了20余年的官。可见西汉时,尽管祭服制度不甚完备,但朝会之服仍有章可循。司马相如《上林赋》:“于是(天子)历吉日以斋戒,袭朝服,乘法驾。”

汉明帝永平二年依据周代冠服之制,参酌秦制,制定了冕服、佩、绶和朝服等一系列制度。汉明帝制定朱衣朝服,成为后世典范。 唐代官吏,除穿圆领窄袖袍衫外,在一些重要场合,如祭祀典礼仍穿朝服。朝服的样式,承袭汉朝隋朝旧制:头戴介帻或笼冠,身穿对襟大袖衫,下佩围裳,玉佩组绶一应俱全。

隋唐时期,虽然在最隆重的礼仪服装朝服仍跟上传统,但是穿得最多是公服,成为了后代服色制度的另一个传统。

宋代延续了汉朝隋唐的朝服,也叫具服,朝会时使用。上身用朱衣,下身系朱裳,即穿绯色罗袍裙、衬以白花罗中单,束以大带,再以革带系绯罗蔽膝,方心曲领,挂以玉剑、玉佩、锦绶,着白绫袜黑色皮履。穿朝服时必戴进贤冠(一种涂漆的梁冠帽),貂蝉冠(又名笼巾,是以藤丝编成形,上面涂漆的冠帽),獬豸冠(属进贤冠一类)。 洪武二十六年定制,凡大祀、庆成、正旦、冬至、圣节、颁诏、开读、进表、传制都用梁冠、赤罗衣,青领缘白纱中单,青缘赤罗裳,赤罗蔽膝,赤白二色绢大带,革带,佩绶,白袜黑履。以梁冠上的梁数区别品位高低。公冠八梁,侯、伯七梁,都加笼巾貂蝉(貂原来挂貂尾,后以雉尾代替,蝉是金饰)。公冠八梁,加笼巾貂蝉,立笔五折,四柱,香草五段,前后玉蝉。侯七梁,笼巾貂蝉,立笔四折,四柱,香草四段,前后金蝉。伯七梁,笼巾貂蝉,立笔二折,四柱,香草二段,前后玳瑁蝉。俱插雉尾。驸马不用雉尾,其余与侯同。一品七梁,玉带玉佩具。黄、绿、赤、紫织成云凤四色花锦绶,下结青丝网,玉绶环2。二品六梁,革带,绶环犀,余同一品。三品五梁,金带,佩玉,黄、绿、赤、紫织成云鹤花锦绶,下结青丝网,金绶环2。四品四梁,金带,佩药玉(即玻璃),余同三品。五品三梁,银带钑(音sà飒)花(即银质饰有凸纹金花),佩药玉,黄、绿、赤、紫织成盘雕花锦绶,下结青丝网,银镀金绶环2。一至五品都用象牙笏。六、七品二梁,银带,佩药玉,黄、绿、赤织成练雀三色花锦绶,下结青丝网,银绶环2。御史服獬豸(神羊)。八、九品一梁,乌角(牛角)带,佩药玉,黄、绿织成鸂鶒二色花锦绶,下结青丝网,铜绶环2。六品至九品用槐木笏。

嘉靖八年(公元1529年)将朝服上衣改成赤罗青缘,长过腰止七寸,不掩没下裳。中单改成白纱青缘,下裳赤罗青缘,前三幅后四幅,每幅三襞积(褶裥),革带前缀蔽膝,后佩绶,系而掩之。大带表里用素色。万历五年令百官正旦朝贺,不准穿朱履。冬十一月百官可戴暖耳。

清朝皇太后、皇后朝服

《明黄芝麻纱绣彩云金龙朝袍》女清代末期皇太后和皇后的夏季朝服,身长137、两袖通长175、袖口宽21.6,下摆宽84厘米。

为夏季举行重大庆典时皇太后、皇后穿的礼服。圆领,右袵、马蹄袖,上衣下裳相连属,后开踞,直身袍。通身用捻金线绣九条金龙,在龙纹间以三蓝色绣线绣云、蝠,下摆为彩绣海水江崖及八宝,袖端各绣正龙一条,披肩为石青色纱地,上绣两条行龙。此件朝袍特殊的地方,是有用彩色丝线绣出象征权力的十二章纹饰。按照清代服饰制度的规定,十二章属皇帝专用,此时正是慈禧太后专权时期,她自认女皇,故皇太后、皇后的礼吉服自然出现了象征权力的十二章纹饰。

朝袍绣工精细,色彩协调,为清代晚期皇太后、皇后夏朝服的精品。

朝鲜朝服

高丽国王王建临死前召大匡朴述希亲授十条训要,其四曰“惟我东方旧慕唐风,文物礼乐悉遵其制。殊方异土人性各异,不必苟同。契丹是禽兽之国,风俗不同,言语亦异。衣冠制度慎勿效焉。” 朝鲜世宗大王命令拟定吉凶兵军嘉五礼,“取本朝已行典故,兼取唐、宋旧礼及中朝之制。” 中朝指的就是当时朝鲜的宗主国明朝。朝鲜李朝的祭服、朝服大体上保持了明朝嘉靖八年改制前的样式。1884年,朝鲜进行了甲申衣制改革。朝鲜高宗颁布衣服简化令,朝服逐渐退出公共领域,士庶都将漆笠、周衣改良作为日常服。

不同:

一,从花纹上来区别,固然是可行的。一些十分具有日本本土风格的图样我们可以认定为和服花纹,但是也要注意,日本有相当多的图案风格都是传自中国的,这些图案既然是中国的,当然也可以作为汉服花纹没有什么不对。

列举一下传自中国的图样:一般都是比较古老的图案,比如法隆寺图案(跟随佛教被传播的图案有很多,像法隆寺图案这种是活化石,我们可以从中看到几百年前的唐朝图案),金鱼图案,松鹤,云鹤,千鸟(来自中国的百鸟图,其实百、千都是虚指,指多而已)、青海波(波浪形的图案,请大家注意中国官服下摆的青海波与日本的青海波诸多相似),凤凰,孔雀,龙,狮子,虎,牡丹,花鼓(日本鼓传自唐朝花鼓),唐草(蔓草式样图案,因传自中国所以叫唐草)等等

列举日本本土式图样:一般比上面的新,像樱花(比较古老了……)、日式风铃、和扇(和扇和中国扇的区别请大家注意)、桔梗花、朝颜(牵牛花)、市松(一种约定俗成的松叶文样)等等——这些是汉服不会出现的

有的时候从花纹上面非常难分辨,我曾见过日本的一种鸟文样,简直与楚国凤鸟文长的是双胞胎,所以最好还是从款式分。

二,从款式上来区别,这才是重点。专业地判断是哪一种服装,还是要从款式。

1,和服的衿和汉服不一样。

和服的衿,既非中国的交领,也与中国的直领不同,最典型的特征是衿头出在衣服外面。汉服的衿和衣服是平齐的。

还有,和服的衿内贴一层布做共衿,共衿不封口,用于插进领芯(让领子形状变的很硬的东西)。汉服从来没有领芯。

2,和服的袖子大部分是方形袖,汉服的袖子大部分是圆形袖。

朝服的介绍

为什么说和服大部分是方形袖,因为也有少量圆形的款式,比如说圆禄袖,现代的和服则一般都为方形袖。至于汉服,大部分是圆形袖,但要注意也有少量方形的,唐朝的部分舞衣袖即为方形,比如说那尊著名的舞女陶俑所穿。

3,和服袖后不封口,反而袖前端底下要封,和我国宋明时代的代表性服装是刚好相反的。

早在秦汉时代,我国的袖前端底下也封一部分,只留比较小的口来伸手,称为悬壶袖——可见于曲裾图样,这种袖形进化到唐朝还有,后来逐渐被大袖替代了,但是我们的袖后从来没有不封过。袖后不封口、一直开到腋下是和服的特征。

4,汉服是靠系带绑住穿的。和服没有系带。

和服上面没有一根带子,完全靠腰带固定,如果腰带散了衣服就彻底开了,所以女式和服腰带才会绑的很夸张。

5,和服腰带的长度、复杂打法和打出来的花样是汉服没有的。

汉服腰带就是合腰身长,绑上再下坠一点就够了。女式和服腰带却需要长4米多,利用它在背后打出各种花样。

6,汉服上的环佩、香囊、桃符、彩缕、绶带、披帛等装饰,都是和服没有的。当然和服也有自己的装饰品,不多说了。汉服还有小佩剑等装饰,相对的和服是用怀刀的。

下面列举一些错误的说法:

1,“腰带比较宽的就是和服。”

错。和服腰带确实有很宽的,但是也有窄的,事实上从3、4厘米到30多厘米都有。相较之下,汉服的腰封也有各种不同宽度,比如部分武将用的腰挡,那总宽度也是有30多厘米的。仅靠腰封宽度这么模糊的概念来分辨汉服和服显然不可靠。

2,“花样比较花的就是和服。”

对于这种论点,我没有什么好说的……唯有沉默。其实唐朝的织染技术是世界一流,不知道比日本华丽到哪里去了。

3,“袖子是方的就是和服。”

错,唐朝大有方形袖子的舞衣,可以推测为它们是和服的祖先。

4,“下身比较窄小就是和服。”

错了。其实和服本身并不窄小,相反,它是做成从小个子女人到男人(演员)统统都可以穿的进去的宽大程度,我们看到它下身窄小,是因为它是根据穿的人的身材,用多种配件几经缠绕,最后完全裹在身上的。这是穿着方式和我国不同,并不是它本身有多窄,放开来看还是很宽的。仅凭衣服的宽度来判断汉服和服也不妥当。

5,“下面拖地长的就是汉服,下面短的不到脚的就是和服。”

还是错了,比如女式和服的标准长度有190多厘米,穿着约可拖地30-60多厘米,我们之所以看到它穿着短的不到脚,是因为穿的时候腰上要回折一部分,结果就变短了,这是良家妇女的穿法。戏剧和风尘业从业者的穿法则是不回折的,因此同一件衣服穿起来也会有不同。如果仅凭衣服本身的长度,恐怕无法判断是汉服还是和服。

6,“头上插梳子,脸涂白,小樱桃嘴化妆等是日本的东西,穿汉服不应该这样打扮。”

错,这些都是唐朝的= = 穿唐朝的衣服完全可以这样打扮嘛。 汉服的特点和样式 :

汉服的主要特点是交领、右衽,不用扣子,而用绳带系结,给人洒脱飘逸的印象。汉服有礼服和常服之分。从形制上看,主要有“上衣下裳”制(裳在古代指下裙)、“深衣”制(把上衣下裳缝连起来)、“襦裙”制(襦,即短衣)等类型。其中,上衣下裳的冕服为帝王百官最隆重正式的礼服;袍服(深衣)为百官及士人常服,襦裙则为妇女喜爱的穿著。普通劳动人民一般上身著短衣,下穿长裤。

汉服和日本和服的联系和区别:在日本的奈良时代,也即中国的盛唐时期,日本派出大量遣唐使到中国学习中国的文化艺术、律令制度,这其中也包括衣冠制度。当时他们还模仿唐制颁布了“衣服令”。至今日本仍把刺绣等纺织品称为“吴服”,意为从中国的吴地(今江浙一带)传来的。初期和服为唐服翻版,之後的盛装十二单的外套华服也被称为“唐衣”。和服虽由汉服发展而来,但经过漫长的历史时期,已经发展岀自己的民族特色。如男服的裤子,江户时期之後女服腰带逐渐增宽到比较大的尺度,腰带鼓节移到後背并发展出种种样式,也是区别和服与汉服的主要标志。和服衣料上的纹饰等往往也具有鲜明的日本民族特色。

汉服和韩服的联系和区别:唐代时,新罗与唐朝交往甚密,服饰特点几乎与唐朝无异,李氏朝鲜中期之後韩服特别是女服朝高腰襦裙发展,同汉服区别逐渐增大,但官服,朝服,宫廷重要礼服仍一直保留较多汉服制度,并随汉服变化而变化,如唐朝时官员的乌纱幞头的後系带为下垂带样式,新罗官员幞头同为此样式,而明代之後改为展角样式,李朝也改为短展角;如李朝王后大礼服一直都为中国皇后翟衣样式。而现代韩服和汉服的主要不同之处:汉服一般是交领右衽,也有对襟的(V字领),而朝鲜服装的交领发展为小v领;女服裙子束的特别高,而且下摆十分宽大、蓬松。

鹏仔微信 15129739599 鹏仔QQ344225443 鹏仔前端 pjxi.com 共享博客 sharedbk.com

免责声明: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当前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自研大数据AI进行生成,内容摘自(百度百科,百度知道,头条百科,中国民法典,刑法,牛津词典,新华词典,汉语词典,国家院校,科普平台)等数据,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邮箱:344225443@qq.com)

图片声明:本站部分配图来自网络。本站只作为美观性配图使用,无任何非法侵犯第三方意图,一切解释权归图片著作权方,本站不承担任何责任。如有恶意碰瓷者,必当奉陪到底严惩不贷!

内容声明:本文中引用的各种信息及资料(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数据、图表及超链接等)均来源于该信息及资料的相关主体(包括但不限于公司、媒体、协会等机构)的官方网站或公开发表的信息。部分内容参考包括:(百度百科,百度知道,头条百科,中国民法典,刑法,牛津词典,新华词典,汉语词典,国家院校,科普平台)等数据,内容仅供参考使用,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本站为非盈利性质站点,本着为中国教育事业出一份力,发布内容不收取任何费用也不接任何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