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怎么看男孩女孩
《礼记·内则》中讲:“子能食食,教以右手。能言,男唯女俞。男 革,女 丝。六年教之数与方名。七年男女不同席,不共食。八年出入门户及即席饮食,必后长者,始教之让。九年教之数日。十年出就外傅,居宿于外,学书计,衣不帛襦裤,礼帅初,朝夕学幼仪,请肄简谅。”按照《礼记》的记载,从孩子会自己吃东西的时候开始,就要教给他用右手抓取食物进食(那时候还没有今天的筷子);当孩子会说话的时候,是男孩就要教给他用“唯”来应答,是女孩就要教给她用“俞”来应答。“唯”和“俞”都是古代的应答语,二者的不同在于“唯”的声音比较刚直,“俞”的声音温婉轻柔;是男孩就要给他佩戴皮革做成的小囊,是女孩就要给她佩戴丝做的小囊;到孩子长到六岁的时候,就要教给他识数和辨认方向;孩子长到七岁的时候,就不让男孩和女孩同席而坐了,古代席地而坐,“不同席”就是不坐在同一块席子上。同时,也不让男孩女孩在一起吃饭;长到八岁的时候,就要教给孩子在进出、就席吃饭等日常生活事务中,学会尊让长者,让长者在先自己在后;长到九岁的时候,就教给孩子怎样计算日期;到孩子长到十岁的时候,就要送男孩出外就师求学,学习写字和记事,学习初级的礼乐,遵守此前学习的谦让之礼。并且,要让孩子在外面住宿,不给这个年龄段的孩子穿帛做的衣裤。
从以上记载中可以看出,古代对于10岁之前幼年子女的教育主要是教导式的。古代贵族上层,有专门的子师(傅母)负责教育孩子,依据不同年龄,教导他们应该做什么怎么做。这里的子师(傅母)扮演的其实就是一个教官的角色。从《礼记》中记载的教育内容来看,古代10岁前幼儿教育显示了两个突出特点:第一,注重性别意识培养。从应答的声音语调、佩戴的饰物到就席用餐,都注意培养他们的性别意识,当然,这其中包含着古人男女授受不亲重男轻女的观念意识,这是我们要加以批判的;第二,注重素质教育。从上述所列内容来看,10岁前儿童学习的内容包括常识性知识、日常生活技能,更包括初级礼仪,并且特别强调要把学到的礼仪施行于日常生活中。
而立:30岁。不惑:40岁。豆蔻:13岁。弱冠:20岁。古稀:70岁。
都是古时的寿称。寿称是指古代年岁称呼,有襁褓、孩提、金钗之年、豆蔻之年、花信年华、不惑之年、花甲之年、期颐之年等,有男女和年龄之分。
扩展资料:
古时男女称呼年龄是有区别的,一般来讲,男性称X寿,而女性是不称寿的,一般称福。在云南罗平富乐下菜园村有一块古匾“期颐人瑞”,说的是该村王姓一女老人曾经活到一百多岁,所以有这个称呼。
期颐:百岁之人。(《礼记?曲礼》:“百年曰期颐。”意思是人生以百年为期,所以称百岁为“期颐之年。”元人陈浩解释说:“人寿以百年为期,故曰期;饮食起居动人无不待于养,故曰颐。”)
鹏仔微信 15129739599 鹏仔QQ344225443 鹏仔前端 pjxi.com 共享博客 sharedbk.com
图片声明:本站部分配图来自网络。本站只作为美观性配图使用,无任何非法侵犯第三方意图,一切解释权归图片著作权方,本站不承担任何责任。如有恶意碰瓷者,必当奉陪到底严惩不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