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狗-知识改变命运!
--

皮肤分哪五层,各有什么作用

是丫丫呀1年前 (2023-12-16)阅读数 6#综合百科
文章标签动脉静脉

皮肤分哪五层,各有什么作用

我听说四层

表皮从外向内,依次可以分作4层。

1.角质层:位于表皮的最外部,由扁平的角质细胞组成,如鱼鳞片相互重叠在一起,具有防止水分散失的功能。

2.颗粒层:由3-5层扁平细胞组成,细胞内充满粗大、不规则的透明角质颗粒,具有折射光线的作用,能阻挡阳光中的紫外线,异常时会呈厚茧状。

3.有棘层:表皮层中最厚的一层,由8-12层多角形细胞所构成,细胞之间有淋巴液流通,可供给表皮营养。

4.基底层:位于表皮的最深处,与真皮紧密衔接,连接的截面呈波浪起伏状。基底细胞为称方形或者低柱形,具有细胞裂能力。除了基底细胞之外,基底层还存在着黑色素细胞。大约每10个基底细胞中就约有一个黑色素细胞,呈树枝状突起。黑色素细胞形成黑色素后,通过树枝状突起将黑色素颗粒输送到基底细胞或者毛发。

皮肤可分为哪三层?每层中包括什么?各有什么作用?

人的全身表面都覆盖着皮肤,皮肤是软组织,柔韧而富于弹性,在一定的范

围内可以推动和伸张。皮肤的厚度以年龄、性别、部位的不同而各不相同。皮肤是人体最大和最重要的器官,总重量约占人体的8%,皮肤内容纳了人体约1/3的循环血液和约1/4的水份。皮肤是由表皮、真皮、皮下组织三部分组成的。

1、表皮:

是皮上组织,它与外界接触最多,又是与化妆品关系最密切的部位,表皮虽

然差不多只有普通纸那么薄,最厚处也不过0.2毫米,但它们都是由下面的基底层发育而成,基底层由基底细胞和黑色素细胞组成,黑色素细胞产生黑色素,基底细胞不断地进行分裂,产生新细胞。皮肤的颜色因人而异,在同一个人身体的不同部位颜色也各不相同。皮肤的颜色取决于皮肤所含黑色素的多少和血流的快慢,被太阳晒黑后的皮肤内含黑色素较多,皮肤逐渐变黑;运动后因毛细血管扩张,血流加快,皮肤会发红。

2、真皮:

真皮在表皮下层,与表皮分界明显,表皮底部呈凸凹状与真皮紧密接触,真

皮内部的细胞很少,主要由植物纤维结缔组织构成。其中有胶原纤维、弹性纤维和网状纤维等,它与皮肤的弹性、光泽、张力等有很重要的关系。皮肤的松驰、起皱等老化都发生在真皮之中。

3、皮下组织:

皮下组织在真皮下,二者之间无明显分界。皮下组织由大量脂肪组织散布于

疏松的结缔组织中而构成。

表皮、真皮、皮下组织

表皮:保护,防水,防菌,包括角质层、透明层、有棘层、颗粒层和基底层,基底层有黑色素母细胞,是细胞增生的一层,可更新修复

真皮:有毛细血管,汗腺、皮脂腺、等等胶原纤维和弹性纤维,维持皮肤弹性和紧致,一旦受损不能恢复

皮下组织:脂肪细胞,缓冲外力

皮肤分几层都有什么作用, 皮肤有哪几层?每一层分别有什么作用?

一、 皮肤的结构及功能

皮肤结构分为表皮、真皮、皮下组织。

1、 表皮:位于皮肤的最外层,有外及里分为:角质层、透明层、颗粒层、棘层、基底层。

2、角质层:主要成分为角蛋白,是由无核的死细胞紧密地排列在一起而形成,含NMF吸收水分,避免水分蒸发过度。可防止外界的灰尘、细菌等进入体内。同时防止体内水分过度蒸发,具保护作用。

3、透明层:只存在于掌跖中,具有一定的保护作用。

4、颗粒层:有核的或细胞组成,可以中和酸性物质,其中兰格罕细胞能够分泌免疫物质。含有晶样角素,晶样角素可以曲折阳光,减弱紫外线的伤害,但其极易被盐、碱所破坏。

5、棘层:呈弱酸性是有核的活细胞,具有分裂能力,起到基底层与表皮外层之间的桥梁作用。

6、基底层:呈圆柱状,为表皮各层细胞的再生层,细胞分裂能力佳,是修复受损表皮细胞的大功臣,基底层有色素母细胞是制造黑色素的大本营,透过黑色素吸收阳光中的紫外线,防止紫外线过分渗入体内。具有分裂增生的功能,新细胞从基底层到达角质层需要14天,在角质层停留14天。

7、真皮:真皮是位于表皮之下的结缔组织,主要有纤维、基质和细胞构成,此外还有血管、神经、皮脂腺、汗腺、毛囊等。(与疏松结缔组织和大量脂肪组织组成,具有保温和缓冲外来震动的作用。

皮肤有什么作用

皮肤的结构与功能

皮肤是人体最大的器官,总重量占体重的5%~15%,总面积为1.5~2平方米,厚度因人或因部位而异,为0.5~4毫米。皮肤覆盖全身,它使体内各种组织和器官免受物理性、机械性、化学性和病原微生物性的侵袭。皮肤具有两个方面的屏障作用:一方面防止体内水分,电解质和其他物质的丢失;另一方面阻止外界有害物质的侵入。保持着人体内环境的稳定上,在生理上起着重要的保护功能,同时皮肤也参与人体的代谢过程。皮肤有几种颜色(白、黄、红、棕、黑色等),主要因人种、年龄及部位不同而异。

皮肤由表皮、真皮和皮下组织构成,并含有附属器官(汗腺、皮脂腺、指甲、趾甲)以及血管、淋巴管、神经和肌肉等。

一、表皮 表皮是皮肤最外面的一层,平均厚度为0.2毫米,根据细胞的不同发展阶段和形态特点,由外向内可分为5层。

1.角质层:由数层角化细胞组成,含有角蛋白。它能抵抗摩擦,防止体液外渗和化学物质内侵。角蛋白吸水力较强,一般含水量不低于10%,以维持皮肤的柔润,如低于此值,皮肤则干燥,出现鳞屑或皲裂。由于部位不同,其厚度差异甚大,如眼睑、包皮、额部、腹部、肘窝等部位较薄,掌、跖部位最厚。角质层的细胞无细胞核,若有核残存,称为角化不全。

2.透明层 :由2-3层核已消失的扁平透明细胞组成,含有角母蛋白。能防止水分,电解质和化学物质的透过,故又称屏障带。此层于掌、跖部位最明显。

3.颗粒层 :由2-4层扁平梭形细胞组成,含有大量嗜碱性透明角质颗粒。颗粒层扁平梭形细胞层数增多时,称为粒层肥厚,并常伴有角化过度;颗粒层消失,常伴有角化不全。

4.棘细胞层 :由4-8层多角形的棘细胞组成,由下向上渐趋扁平,细胞间借桥粒互相连接,形成所谓细胞间桥。

5.基底层:由一层排列呈栅状的圆柱细胞组成。此层细胞不断分裂(经常有3%~5%的细胞进行分裂),逐渐向上推移、角化、变形,形成表皮其他各层,最后角化脱落。基底细胞分裂后至脱落的时间,一般认为是28日,称为更替时间,其中自基底细胞分裂后到颗粒层最上层为14日,形成角质层到最后脱落为14日。基底细胞间夹杂一种来源于神经嵴的黑色素细胞(又称树枝状细胞),占整个基底细胞的4%~10%,能产生黑色素(色素颗粒),决定着皮肤颜色的深浅。

二、真皮 来源于中胚叶,由纤维、基质和细胞构成。接近于表皮之真皮 *** 称为 *** 层,又称真皮浅层;其下称为网状层,又称真皮深层,两者无严格界限。

1.纤维:有胶原纤维、弹力纤维和网状纤维三种。

(1).胶原纤维:为真皮的主要成分,约占95%, *** 组成束状。在 *** 层纤维束较细,排列紧密,走行方向不一,亦不互相交织。在网状层纤维束较粗,排列较疏松,交织成网状,与皮肤表面平行者较多。由于纤维束呈螺旋状,故有一定伸缩性。

(2).弹力纤维:在网状层下部较多,多盘绕在胶原纤维束下及皮肤附属器官周围。除赋予皮肤弹性外,也构成皮肤及其附属器的支架。

(3).网状纤维:被认为是未成熟的胶原纤维,它环绕于皮肤附属器及血管周围。

2.基质:是一种无定形的、均匀的胶样物质,充塞于纤维束间及细胞间,为皮肤各种成分提供物质支持,并为物质代谢提供场所。

3.细胞:主要有以下几种:

(1).成纤维细胞:能产生胶原纤维,弹力纤维和基质。

(2).组织细胞:是网状内皮系统的一个组成部分,具有吞噬微生物、代谢产物、色素颗粒和异物的能力,起着有效的清除作用。

(3).肥大细胞 存在于真皮和皮下组织中,以真皮 *** 层为最多。其胞浆内的颗粒,能贮存和释放组织胺及肝素等。

三、皮下组织 来源于中胚叶,在真皮的下部,由疏松结缔组织和脂肪小叶组成,其下紧临肌膜。皮下组织的厚薄依年龄、性别、部位及营养状态而异。有防止散热、储备能量和抵御外来机械性冲击的功能。

四、附属器官

1.汗腺:

(1).小汗腺:即一般所说的汗腺。位于皮下组织的真皮网状层。除唇部、 *** 、包皮内面和 *** 外,分布全身。而以掌、跖、腋窝、腹股沟等处较多。汗腺可以分泌汗液,调节体温。

(2).大汗腺:主要位于腋窝、乳晕、脐窝、肛周和外生殖器等部位。青春期后分泌旺盛,其分泌物经细菌分解后产生特殊臭味,是臭汗症的原因之一。

2.皮脂腺:位于真皮内,靠近毛囊。除掌、跖外,分布全身,以头皮、面部、胸部、肩胛间和 *** 等处较多。唇部、 *** 、 *** 、小 *** 等处的皮脂腺直接开口于皮肤表面,其余开口于毛囊上1/3处。皮脂腺可以分泌皮脂,润滑皮肤和毛发,防止皮肤干燥,青春期以后分泌旺盛。

3.毛发:分长毛,短毛和毫毛三种。毛发在皮肤表面以上的部分称为毛干,在毛囊内部分称为毛根,毛根下段膨大的部分称为毛球,突入毛球底部的部分称为毛 *** 。毛 *** 含丰富的血管和神经,以维持毛发的营养和生成,如发生萎缩,则发生毛发脱落。毛发呈周期性地生长与休止,但全部毛发并不处在同一周期,故人体的头发是随时脱落和生长的。不同类型毛发的周期长短不一,头发的生长期约为5~7年,接着进入退行期,约为2~4周,再进入休止期,约为数个月,最后毛发脱落。此后再过度到新的生长期,长出新发。故平时洗头或梳发时,发现有少量头发脱落,乃是正常的生理现象。

五、血管,淋巴管,神经和肌肉

1.血管:表皮无血管。动脉进入皮下组织后分支,上行至皮下组织与真皮交界处形成深部血管网,给毛 *** 、汗腺、神经和肌肉供给营养。

2.淋巴管:起于真皮 *** 层内的毛细淋巴管盲端,沿血管走行,在浅部和深部血管网处形成淋巴管网,逐渐汇合成较粗的淋巴管,流入所属的淋巴结。淋巴管是辅助循环系统,可阻止微生物和异物的入侵。

前言: 乳房含有丰富的血管、神经及淋巴管,这些结构与乳腺想毗邻的肌肉、筋膜、腋窝等关系密切,详细了解他们的解剖结构和关系,有利于乳房相关手术的顺利进行,避免发生副损伤。对乳腺手术相关应用解剖学知识的掌握对学习和理解乳房手术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尤其是我们这些实习生、规培生和低年资医生,以下做简要总结。

1. 位置形态

胸大肌位于胸前外侧壁,呈扇型,起自锁骨内侧半,胸骨和第1~6肋软骨,肌束向外侧集中,止于肱骨大结节嵴(Fig.1);

胸小肌位于胸大肌深面,呈三角形,其起自第3~5肋骨的前面及肋间肌表面的筋膜,止于肩胛骨的喙突,临床中偶尔会遇到胸小肌缺如的情况(Fig.1);

胸大肌的深面,锁骨起点的下方有头静脉通过,乳腺癌根治手术中切断胸大肌时应距锁骨下1横指处开始,避免造成头静脉的损伤和误扎,导致术后同侧永久性上肢水肿(Fig.2-A-B)。

2. 血液供应

胸大肌、胸小肌的血液供应主要来自胸廓内动脉的穿支、胸肩峰动脉的胸肌支、肋间动脉的分支及胸外侧动脉的胸肌支。

(1) 胸廓内动脉的穿支

胸廓内动脉的穿支在距胸骨外侧缘约1cm处穿出,有5~6支,向前分布胸大肌(Fig.3、Fig4);

其中供应乳房内侧缘的2~4穿支较粗大,血管平均直径为0.7mm,在乳房单纯切除或根治术时应该扎牢该血管,而在隆乳术中应避免在该处锐性分离,一旦切断穿支,止血困难。

(2) 胸肩峰动脉的胸肌支

从腋动脉的第1或第2段发出后,穿过锁胸筋膜,发出分支走形于胸大肌、胸小肌之间,供应两肌,在切断胸小肌时,其内侧缘即可见该动脉,通常有数支分支,如仅有一支,行改良根治术时,不应切断此动脉(Fig.5、Fig6-A-B)。

(3) 肋间动脉的分支

肋间动脉的前支供应胸大肌、胸小肌,行乳腺癌根治术时注意结扎该分支(Fig.8-A-B)。

(4) 胸外侧动脉的胸肌支

胸外侧动脉约69%起自腋动脉第2段,少数起自第3段,有的与其他分支共干,该动脉在胸小肌后面下行,分支供应胸大肌、胸小肌(Fig.8、Fig.9)。

3. 神经支配

随着各种改良根治术的开展和乳房重建术的发展,胸前神经的解剖越来越重视,如果术中切断了支配胸大肌、胸小肌的神经,则可导致两肌的萎缩 ,失去了保留胸大肌、胸小肌的意义,因此需熟悉胸前神经的分布特点。

胸前神经起源于臂丛神经的内侧束和外侧束,分为胸外侧神经和胸内侧神经。

(1) 胸外侧神经

约83%起自臂丛的外侧束,长5~6cm,与胸肩峰动脉伴行,穿过锁胸筋膜、胸小肌至胸大肌深面,支配该肌。该神经在乳腺癌改良根治术清除胸肌间淋巴结是容易保护,但在清除尖群淋巴结时易从根部将其损伤。因胸外侧神经沿胸小肌内侧缘下行,在改良根治术切除胸小肌时很容易受损(Fig.10-13)。

( 2) 胸内侧神经

约89%起自臂丛的内侧束,其余起自中干前股或后束,长8~9cm,该神经在腋动脉、静脉之间穿出,经胸小肌深面进入该肌,并有分支至胸大肌,支配胸大肌外侧,改良根治术应注意保护(Fig.10-13)。

1. 位置与形态

背阔肌是位于胸背区下部和腰区浅层较宽大的扁肌(Fig.14)。该肌与乳房手术关系主要利用其肌皮瓣行乳房重建术或利用其肌皮瓣修补乳腺术后胸壁的缺损。

2. 血液供应

背阔肌血液供应主要来自 胸背动脉 ,尚有肋间后动脉和腰动脉分支等。胸背动脉的直径较大,长约8cm,起自肩胛下动脉,与同名神经和静脉伴行,而肩胛下动脉起自腋动脉的第3或第2段,胸背动脉沿背阔肌深面进入此肌(Fig.15-18)。行背阔肌肌皮瓣乳房重建时,应仔细保护该动脉,否则会造成肌皮瓣的血运障碍。

3. 神经支配

胸背神经 为背阔肌的主要支配神经,起自臂丛的背侧束,长约9.5cm,与胸背血管伴行,构成神经血管束,在背阔肌中上1/3交界处进入肌内,分成3~4支(Fig.19-20)

腋窝是颈、躯干至上肢主要血管、神经及淋巴结等集中之处,特别是晚期乳腺癌淋巴结转移时往往融合成团,与血管神经关系密切,给各类乳腺癌根治术清除腋窝淋巴结带困难,在改良根治术或行乳房重建术时,更需要保护重要的血管神经。

1. 腋窝的构成

腋窝位于上臂的近端和胸上部外侧壁之间,呈尖向上的锥形的软组织间隙,由一顶、一底和四壁构成,腋窝仅有前壁为肌性,其余三壁均为骨和肌肉覆盖(Fig.21-24)。

(1) 顶:由锁骨中1/3部、第1肋外缘和肩胛骨上缘围成,是腋窝的上口,与颈根部相交通。行乳腺癌根治手术时,应注意彻底清除顶部臂丛前方及锁骨后方的淋巴结及脂肪组织。

(2) 底:由皮肤、浅筋膜和腋筋膜构成,浅筋膜内有数个腋浅淋巴结,收纳上肢、胸壁及乳腺的淋巴结回流。

(3) 前壁:由胸大肌、胸小肌、锁骨下肌和锁胸筋膜构成

(4) 后壁:由背阔肌、大圆肌、肩胛下肌和肩胛骨构成

(5) 内侧壁:由前锯肌、上位4个肋骨及肋间肌构成。

(6) 外侧壁:由喙肱肌,肱二头肌长、短头和肱骨结节间沟构成。

2. 臂丛神经

臂丛分5根、3干、6股、3束和5大支。根、干、股位于锁骨上部,至腋窝后形成3个束围绕着腋动脉,分别称为臂丛的内、外后束(Fig.25-27)。

(1) 胸长神经: 起自臂丛锁骨上部,与胸外侧动脉伴行,前群淋巴结位于其周围,清除淋巴结时应注意保护(Fig.28-29)。

(2) 胸背神经: 起自臂丛后束,随肩胛下血管和胸背血管下行至背阔肌前面,支配该肌。在清扫腋淋巴结后群时应注意保护,避免损伤(Fig.30,详见前述、Fig.19-20)。

(3) 胸内侧神经、胸外侧神经: 起自臂丛内、外侧束,有2~3分支,支配胸大肌、胸小肌,损伤后导致胸大肌、胸小肌萎缩(详见前述,Fig.10-13)。

(4) 尺、正中、桡神 经等臂丛总要分支与上肢功能有关,行乳腺癌淋巴结清除术时,应仔细辨认,注意保护(Fig.31-32)。

3. 腋动脉

皮肤分哪五层,各有什么作用

腋动脉来自于锁骨下动脉,按其与胸小肌的局部关系分为三段(Fig.33)。

(1) 第一段: 位于锁骨胸肌三角内,位置较深,显露困难,前有锁胸筋膜和胸大肌锁骨部,后有胸长神经和臂丛内侧束,外侧有臂丛外侧束和后束,内侧有腋静脉。主要分支是胸上动脉;

(2) 第二段: 位于胸小肌深面,被臂丛内、外和后三束包绕。主要分支是胸外侧动脉,胸肩峰动脉。

(3) 第三段: 位于胸肌下三角,该段位置最表浅,易于显露,主要分支为肩胛下动脉,绕过腋静脉后方,分为旋肩胛动脉及胸背动脉,胸背动脉与胸背神经伴行,分布前锯肌和背阔肌。腋窝外侧群淋巴结位于肩胛下血管以外,沿腋静脉排列,在不切除肩胛下血管及胸背神经时,清除外侧淋巴结较为困难。

4. 腋静脉

腋静脉与腋动脉在腋窝内相邻很近,是易发生动静脉瘘的部位。由于腋静脉与腋淋巴结关系密切,在乳腺癌根治术清扫淋巴结时,可以结扎切断腋静脉属支,但要保护腋静脉。由于腋静脉管壁薄,在锁骨胸肌三角与胸锁筋膜相融合,因而管径保持开放状态,一旦不慎损伤后,可发生空气栓塞(Fig.34)。

5. 腋窝淋巴结

腋窝内淋巴结约有8~45个,沿血管神经排列,分别为(Fig.35):

(1) 外侧群:沿腋静脉排列

(2) 后群:沿肩胛下血管排列

(3) 中央群:多在腋动脉、腋静脉后方

(4) 前群:沿胸外侧血管排列

(5) 胸肌间淋巴群:沿胸肩峰血管的胸小肌支排列

(6) 尖群:位于腋窝尖的腋静脉的近端

乳腺位于皮肤浅筋膜浅层和深层之间,浅筋膜浅层组织位于皮下脂肪组织中,锁骨下区的浅筋膜极薄,与胸大肌筋膜紧密相连,向下、向外分别延续为腹壁及胸壁皮下脂肪结缔组织,向内与对侧浅筋膜浅层向延续(Fig.36)。

大面积分离皮肤是乳腺癌手术的基本功之一,要求分离层次正确、厚薄均匀,理论上讲分离面应该在真皮内小血管网的深面与浅筋膜下较大血管、淋巴管的前面,皮瓣不带任何脂肪组织,但临床实践证明这种不带一点脂肪的厚皮瓣术后表皮血运欠佳,影响伤口愈合。因此,皮瓣分离时推荐真皮层深面带点状脂肪结缔组织或皮瓣上仅附一层薄脂肪组织。这样术中出血少,癌细胞扩散的机会也减少到最低限度,术后切口愈合也较好。

乳腺的后面是浅筋膜的深层与胸大肌筋膜,其之间与疏松的组织间隙,称乳房后间隙,这也是乳房在胸壁上具有一定活动度的解剖原因,但有时会有乳腺组织穿过浅筋膜深层和胸大肌筋膜而深入胸大肌中,因此,要完整切除乳腺时,需连同胸大肌筋膜一并切除,最好将胸大肌也切除一薄层(Fig.37)。

腋窝部的腋筋膜其实是胸固有筋膜浅层(胸大肌筋膜)向后越过腋窝底部,在背阔肌下缘处移行而成。腋筋膜中央部分较薄,周围部分较厚,中央部有许多重要血管、神经及淋巴管穿过,因此腋筋膜又叫筛状筋膜。实际上腋筋膜为充满于腋腔的脂肪结缔组织,包含腋窝多群淋巴结及各级淋巴管,而脂肪与淋巴结较紧密的黏着在一起,因此做乳腺癌手术时应彻底切除腋淋巴结及其所有脂肪结缔组织(Fig.38)。

胸固有筋膜的深层较发达,位于胸大肌深面,向上包绕锁骨下肌形成鞘,向下包绕胸小肌形成鞘,胸小肌外缘的筋膜增厚致密,在喙突下沿腋血管平行切开才能充分暴露腋窝的腋动脉、腋静脉和神经(Fig.39)。

锁胸筋膜指的是胸小肌以上的胸固有筋膜深层,在胸小肌内侧缘有一个圆形腔隙,胸肩峰动脉的胸肌支和胸前神经由此穿出至胸大肌,头静脉和淋巴管也由此进入腋静脉。此筋膜内侧缘显微增厚,自锁骨跨过第一肋分布到第二肋的筋膜,要充分显露腋窝顶部,必须将筋膜的起点切断,然后才能充分显露腋筋膜及与之伴性的淋巴干(Fig.40)。

1. 动脉血运

乳房的血供丰富,来自 多个方面,主要包括皮肤真皮下血管网、腺体前面血管网和腺体后面血管网三部分,因此术中只有保留任何一个方向的血管蒂,蒂剩余腺体血管既有保障;腺体前存在血管网,因此在皮下脂肪与腺体包膜之间进行剥离即安全又出血少(Fig.40)。

(1) 皮肤真皮下血管网:对乳房的皮肤提供广泛的血供,且超越中线,同时又与胸肩峰动脉、肩胛下动脉相吻合。

(2) 腺体前面血管网:乳房外侧动脉+乳房内侧动脉;乳房外侧动脉即胸外侧动脉,又名外入乳动脉、胸侧壁动脉、胸长动脉;乳房内侧动脉及胸廓内动脉,在肋间胸骨旁发出分支穿过胸大肌,分布乳房内侧,负责其血供,主要分支位于1~4肋间,其中1~2肋间支粗大,手术时应结扎止血,不易电灼止血,以免血管回缩后出血。

(3) 腺体后面血管网:来自4个方向,外侧的胸外侧动脉分支,内侧的胸廓内动脉分支,上方和中央的胸肩峰动脉胸肌支,下方的肋间动脉分支。

2. 静脉回流

乳房的静脉与淋巴管伴行,分为浅、深两层,癌细胞常通过乳房的静脉转移到区域淋巴结,也可直接通过静脉发生远处转移(Fig.40)。

浅静脉位于浅筋膜浅层深面,在皮下形成浅静脉网,乳晕部围绕乳头形成乳晕环(Haller环)。

乳房深静脉有3条途径:

胸廓内静脉穿支:是乳房最大的静脉,汇入通常无名静脉,通过右心直接进入肺毛细血管网,这是乳腺癌肺转移的主要途径;

腋静脉属支:引流乳房深部组织、胸肌和胸壁血液,汇入锁骨下静脉和无名静脉,也是乳腺癌肺转移的重要途径。

肋间静脉:引流的静脉与脊椎静脉相通,可出现脊椎转移,然后注入奇静脉,再经上腔静脉入肺,这是乳腺癌肺转移的第三条路径。

另外椎静脉系统上与硬脑膜窦相通,下与盆地静脉丛广泛相通,因此,当腹压略有变化时,癌瘤可通过椎、腔筋静脉之间交通来回流动的血液发生转移,亦可直接发生在骨盆、股骨上段、颅骨、肩胛骨及脑的转移,所以椎静脉系统是乳腺癌发生早期远处转移,预后差的一个重要原因。

乳房有第2~6肋间神经皮肤侧支及颈丛3~4支分布支配。

在解剖腋窝时,常在腋静脉的下缘遇到 臂内侧皮神经 ,切断腋静脉的各级分支时若损伤了臂内侧皮神经,会导致上臂术后内侧部位及肘关节麻木感。根治术分离胸小肌时,应将该神经确认并分离,避免一起与血管结扎,否则术后常引起患侧上臂疼痛(Fig.41)。

乳房有丰富的淋巴管网,并吻合成丛,并同整个胸部、颈部、腋下、腹部脊椎等处的淋巴网相通,且左右两侧乳房的淋巴管易相通,甚至跨越中线,注入对侧腋下淋巴结群。

乳房淋巴系统由乳腺内淋巴管、向外引流的淋巴管及区域淋巴结组成。乳房淋巴结的主要引流途径详见Fig.42。

其实乳腺各部淋巴引流方向并无恒定的界限,乳腺任何部位的淋巴结均可引流到腋窝淋巴结,亦可回流到胸骨旁淋巴结。

1. Frank H. Netter(王怀经译). 奈特人体解剖彩色图谱. 人民卫生出版社

2. Anne M.R.Agur,Arthur F.Dalley. Gtant's Atlas of Anatomy. 14th Edition. Wolters Kluwer

3. Putz,R.Pabst,R.(董大翠? 宋本才 译). Sobotta人体解剖学图谱. 北京大学医学出版社

4. Keith L.Moore, Anne M.R.Agur,Arthur F.DalleyEssential Clinical Anatomy Fifth Int. Edition. Wolters Kluwer

5. 刘树伟,李瑞锡主编. 局部解剖学.人民卫生出版社

6. 纪荣明主编. 应用解剖学实物图谱. 人民卫生出版社

7. 党瑞山,张传森主编. 人体局部解剖学实物图谱. 第二军医大学出版社

8. 董守义,耿翠芝 主编.乳腺疾病诊治. 人民卫生出版社

鹏仔微信 15129739599 鹏仔QQ344225443 鹏仔前端 pjxi.com 共享博客 sharedbk.com

免责声明: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当前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自研大数据AI进行生成,内容摘自(百度百科,百度知道,头条百科,中国民法典,刑法,牛津词典,新华词典,汉语词典,国家院校,科普平台)等数据,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邮箱:344225443@qq.com)

图片声明:本站部分配图来自网络。本站只作为美观性配图使用,无任何非法侵犯第三方意图,一切解释权归图片著作权方,本站不承担任何责任。如有恶意碰瓷者,必当奉陪到底严惩不贷!

内容声明:本文中引用的各种信息及资料(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数据、图表及超链接等)均来源于该信息及资料的相关主体(包括但不限于公司、媒体、协会等机构)的官方网站或公开发表的信息。部分内容参考包括:(百度百科,百度知道,头条百科,中国民法典,刑法,牛津词典,新华词典,汉语词典,国家院校,科普平台)等数据,内容仅供参考使用,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本站为非盈利性质站点,本着为中国教育事业出一份力,发布内容不收取任何费用也不接任何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