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狗-知识改变命运!
--

大乘佛教和小乘佛教的区别?

泡在奶味里1年前 (2023-12-16)阅读数 7#综合百科
文章标签小乘佛教

大乘佛教和小乘佛教的主要区别在于:

1、在宗教学说体系上:

小乘基本上保持了释迦牟尼的遗教,着重伦理教诲,只以佛陀为导师而不是神,不拜偶像 ;大乘则接受了外道思想,修正了释迦牟尼的学说,以佛为神并有不同的化身和无边的法力,宣扬神异,造出各种偶像加以崇拜 。

2、在修道途径上:

小乘主张众生自救,人人都能经过修道而进涅槃,但不能人人成佛;大乘则主张不仅要自渡,还要兼渡他人,认为只要虔诚地信仰,人人皆可成佛(能自觉、觉他、觉行圆满者为佛)。

3、在哲学理论上:

小乘主张“我空法有”否定主观的真实性,但不彻底否认客观存在 ;大乘主张“法我皆空”,不仅否定了主观的真实性,也否定客观的真实性,是彻底的唯心主义。

4、要超脱生死轮回:

小乘认为必须自己切实修行,甚至要出家过乞讨度日的生活;而大乘主张信徒可以作为居士,照常过家庭生活、经营、布施,便可修功德,甚至只要诚心念佛,就可以超脱轮回。

扩展资料:

大乘佛教和小乘佛教的区别?

“大乘”是梵文“摩诃衍那”的意译。“摩诃”是“大”的意思,“衍那”是“乘载”(如车、船)或“道路”的意思。

大乘佛教自称能运载无数众生从生死大河的此岸,到达菩提涅槃的彼岸,成就佛果。主要经典有《般若经》、《维摩经》、《大般涅槃经》、《法华经》、《华严经》、《无量寿经》等。

大乘佛教在印度经历了三个发展时期:

一、初期,约一世纪至五世纪,以宣扬“假有性空”的理论为主,逐步形成由龙树、提婆创始的中观学派。

二、中期,约五世纪至六世纪,以阐发“万法唯识”的佛经为主,从而形成由无著、世亲开创的瑜伽行派。

三、后期,约七世纪至是十三世纪,义学日益衰微,密教起而代之,以至在印度本土绝迹。从印度传出的大乘佛教,主要流传于中国、朝鲜、日本等国,属于北传佛教。

“小乘”是梵文“希那衍那”的意译。

大乘佛教兴起后,贬称原始佛教和部派佛教为“小乘”。后学术界沿用这一名词,不再含褒贬之义。

主要经典有《阿含经》等。小乘佛教也曾在中国流行过,到了隋唐逐渐衰落。现在小乘主要流传于斯里兰卡、泰国、缅甸、老挝、柬埔寨等国,属于南传佛教。

次第回答。 全面辨析大小乘之间的差别,要从见、修、行、果方面观察。 (见解、修持、行为、结果) 如果高僧详细讲解,那么,写一本书是不成问题的。所以,我仅仅只能尽力而为。 大小乘的差别,从根本上讲,是菩提心; 即发愿为了普度一切众生的苦难而立誓要证悟佛果。 (因为,帮助众生离苦得乐的方法虽多,比如,治疗其疾病,增加其财富等等,但是,这些都是治标不治本的方法,病去又来,财聚又散。只有从这个轮回世间中,将众生解脱出来,才是治本。那么,如何才能最快、最好的做到这一点呢?就是证悟佛果。佛陀全面了知从轮回世间解脱出来的方法--看看《大藏经》中数目不菲的经文,便能了知一二。) 有这颗心是大乘佛教; 没有的,只愿意解决自己安乐的,是小乘佛教。 区分大小,这是唯一标准。 有人说,大小的差别是空性。这不准确。反问: 成就小乘解脱果位--阿罗汉果位、缘觉果位不需要证悟空性吗? 也是需要的。虽然大小乘之间的空性确有差别, 但是大乘独有,小乘绝无的,就是菩提心。 再说见解。 小乘佛教的见解: 首先, 小乘佛教认为,组成物质世界的基本单位是无分微尘;无分微尘是实有存在的。因为,他们认为,眼前这些看得见摸得着的东西不能无中生有,他得有个产生的基础,这个基础就是无分微尘。 这个微尘的概念,可以理解为原子。只是相似的理解,因为微尘和原子有差别。 原子下面还有夸克,亚夸克,科学家说他们都还可以再分,只是,暂时受实验器械的限制而已。正因为原子可再分所以,原子不是组成物质世界的最基础单位。而小乘佛教认为,有一种微尘不可再分,所以这个不可再分的微尘是组成物质世界的基本单位。 多种多样的微尘组成了眼睛看得见、摸得着的物体;换句话说,当一个人说他喜欢黄金,喜欢的不得了,喜欢的睡不着觉。这个人到底喜欢的是什么呢?在小乘佛教徒的眼里,这个人喜欢的是一堆微尘--组成黄金的那一种。 然后, 在这个观点见解的基础上,小乘佛教通过推理论证,发现了‘人无我’。 推翻七个观点之后,‘人无我’的观点就得以建立。 ‘人’是由精神意识和物质肉体两部分组成的。由上述所言可知,肉体由多种微尘,大量的聚集组成的。 (我个人更愿意用细胞来思考,因为我对生物课有感觉,原理是一样的) 所以‘人’和‘我’的关系可以用‘车的零件’和‘车’的关系,来做比喻,七个观点是: 第一,车与零件是一体,第二,车与零件不是一体, 第三,车拥有这些零件。第四,零件拥有这辆车。第五,零件存在车上头。第六,只堆起这一堆零件,叫做车。第七,这些零件,所形成的形状叫做车。 是不是觉得有点乱,‘是一体’不行,‘不是一体’也不行,貌似很是纠结! 不知道你有没有这感觉,反正我有。但是,深入了解之后,反而豁然开朗。 解释: 第一个观点其实就是我们日常的观点。我们认为这是对的。实际上,这个观点在逻辑上到处漏水。比如,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说,这个车的轮子如何抗磨,这个车的发动机如何有劲儿...车的这个,车的那个...我们都这么说。 当你想要夸一个车子好的时候,就会说这个车子的零件好,因为我们心里一直认定,车的零件和车是一会儿事儿,用小乘佛教的话说就是他们是‘一体’的。 你会想这有什么可说的,这不是再平常不过了吗?我从小就这样啊。 是啊,这再平常不过了。就像我把手松开,帽子就落到地上一样平常。可就在这平常的现象里面,牛顿发现了真理。所以,面对习以为常的现象,我们需要多一点耐心。 现在, 我把车的轮子扔进海里; 然后扔车的发动机、车的电瓶等等这些存在于车的内部,平时看不见的东东; 再来车的壳子; 再车的底盘,包括上面的车座子、方向盘等等, 总之,车的一切零件,我全都扔了。 然后,问题来了: 车在哪? 这个逻辑可能有些绕弯,让人不知道在说什么,在问什么。但是,这至关重要,一定要拐过来。 我的意思是说,张三扔了他的手表、他的背包、他的衣服、他的鞋子,扔掉了所有张三他自己所拥有的东西,但是,还有一个张三存在--这些东西的拥有者; 车扔了他的轮子、他的发动机、他的壳子、他的底盘,车扔了所有车他自己所拥有的东西之后, 车呢? 这些零件的拥有者呢? 没有!!! 要是问:小乘佛教徒明白这个有什么用? 别停留在车上,把同样的逻辑用到人本身。 ‘你’自己,扔掉了‘你’的四肢、你的躯干、你的脑袋,你扔了所有你自己拥有的东西,然后,你在哪呢? 这些零件的主人呢? 你有木有一点儿惊讶? 反正我有。 把一个根本不存在的东西当做存在,并依靠这个‘存在’而产生了无尽的爱恨情仇,引发了无尽的痛苦。全世界的人,数千年以来,一直生活在这个错误的逻辑里面! 我们认为: ‘我’的东西被别人抢走了, ‘我’要离开亲人了,别人辱骂了‘我’。 到处都围绕着‘我’。 现在发现,所谓的‘我’根本不存在,一切的痛苦就没有了主人。 ‘人无我’就是小乘佛教的空性。 如果你有一点感触,想要深入了解,请参照《入中论》,我能力有限,只能抛砖引玉。 《入中论》是一部显教论典,讲解的内容,是大小乘的空性;也可以理解为《般若经》的注释--无论是《般若金刚经》还是《般若心经》。只要学好这部论典,再看《金刚经》和《心经》就会很明白经文在讲什么。 当你不单单只是嘴会说‘人无我’,而是实际证悟了小乘的空性。也就是小乘佛教常说的,从轮回里解脱了出来。 这里我没有介绍小乘佛教对意识的看法,因为,意识的组成虽然与物质有差别,但是推理过程,是一样的。我也就偷个懒,让他们同理可证吧。 想要细致的了解意识,以及其他小乘佛教的观点,请参照《俱舍论》。所有小乘佛教的观点,《俱舍论》尽皆囊括。 大乘佛教的见解。 大乘佛教承认小乘佛教的一部分见解,然后,驳斥另一部分见解。 承认:‘人无我’的见解; 驳斥:物质世界是由实有存在的无分微尘组成的。 建立观点: 这个世界上,并不存在无分微尘。 推理: 如果‘无分微尘’这个肉眼看不见的东东是存在的,那么,请问:他是否占据空间呢? 如果回答不占空间,那么,由这些不占空间的微尘组成的门墙、高山、大地,也都不占空间了。所有的世间人都可以穿墙过壁、穿山遁地了。 如果回答占空间,那么,一个占据空间的存在,必定有六个方位--前、后、左、右、上、下; 有六个方位的东东就可以再分; 可以再分,就是说,他不是组成世界的基础。 物质世界是由无分微尘组成的,这个观点就不成立了。 也就是说,根本不存在什么无分微尘。 (我感觉表达的不是很清楚,自己不太满意,有种茶壶煮饺子的感觉。) 如果你感兴趣可以参看《中观庄严论》《中观四百论》《量理宝藏论》等祖师的著作,讲的很清晰。 有关破斥无分微尘这个观点的推理有很多,比如,从无分微尘彼此之间接触不接触啊、由无分微尘构成的看得见的这些东西,他们有没有阶段性的变异啊等等很多角度进行逻辑推理。 所以,大乘的见解,是有显现,没有实质。如同《金刚经》所言,‘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 这个世界是梦一模一样的:看得见、摸得着,但没有实质,这就是所谓的‘色即是空’。 (在佛教里,‘色’的原意是指视觉客体--被看的东东--因为在眼、耳、鼻、舌、身、意中只有眼睛才能接受到颜色的信息。在这里总指所有被观察的东东--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触觉、意识这六者的客体) 大乘讲的空性,是可以这样理解一点点的。 密宗。 密宗是大乘佛教的一部分。 上面讲的大乘佛教的观点叫做中观,密宗全都承认,密宗还有超胜于中观的见解。 (因为密宗的观点比中观还难,我没有信心准确的表达,有点怕怕%>_

鹏仔微信 15129739599 鹏仔QQ344225443 鹏仔前端 pjxi.com 共享博客 sharedbk.com

免责声明: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当前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自研大数据AI进行生成,内容摘自(百度百科,百度知道,头条百科,中国民法典,刑法,牛津词典,新华词典,汉语词典,国家院校,科普平台)等数据,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邮箱:344225443@qq.com)

图片声明:本站部分配图来自网络。本站只作为美观性配图使用,无任何非法侵犯第三方意图,一切解释权归图片著作权方,本站不承担任何责任。如有恶意碰瓷者,必当奉陪到底严惩不贷!

内容声明:本文中引用的各种信息及资料(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数据、图表及超链接等)均来源于该信息及资料的相关主体(包括但不限于公司、媒体、协会等机构)的官方网站或公开发表的信息。部分内容参考包括:(百度百科,百度知道,头条百科,中国民法典,刑法,牛津词典,新华词典,汉语词典,国家院校,科普平台)等数据,内容仅供参考使用,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本站为非盈利性质站点,本着为中国教育事业出一份力,发布内容不收取任何费用也不接任何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