拥有绝对音感是什么体验1?
拥有绝对音感是什么体验?
绝对音感(perfect pitch ) , 又译绝对音准、绝对音高 ,是指一种能够在没有参照音的情况下,仍能够辨认出/给出由乐器或周围环境发出的音高 (不含无明确音高的噪音)的能力 。 指的是在听到某种声音的瞬间,就知道这种声音名称的能力,而且能准确无误的辨别出声音的方位来源。
“绝对音感” 无疑是一种少数人才有的能力,所以更叫人感到好奇。常听到有人问:“绝对音感是天生的吗?怎么测试自己有没有绝对音感?拥有绝对音感是怎样的体验?“
虽然,拥有“绝对音感”的人可能在生活中幸福感并不是那么高,但是作为普通人的我们,有一个“绝对音感”的朋友也并不是什么值得庆幸的事。
唱歌时,作为普通人的你,几乎没有一首歌在他耳朵里是百分之百在调上的;生活中,发出任何的声音,他都能第一时间告诉你这个声音是G调,F调还是F;说话时,他会告诉你在你聊天中有几个字是没有达到标准音高的。就连你哭的时候,他也不忘告诉你,你的哭腔是C调还是F调……
什么叫绝对音感?
指的是在听到某种声音的瞬间,就知道这种声音名称的能力。
拥有绝对音感的人,能从平时不为人注意的杂音中分辨出是何种声音。
绝对音感的能力指在没有给基准音前,听者能分辨任一音的音名及音高。这里的任一音是针对音准调律无误的音(pitch),而不包含噪音或无明确音高的声音。更甚者能分辨出一群音的个别音名及所属位置。相对音感则泛指给予一基准音,能正确分辨其他音和此基准音的音程或调性上的相对关系,换言之,重点是音和音之间的关系,而非正确听出任一音的音高和音名。不过一般没受过音乐训练,但能歌唱音准大致无误的人,也能算是浅显的相对音感,即使无法辨明音程。
相对音感的运用较为广,主要是大多数的音乐除了无调音乐或单以音色为结构主导的音乐外,都是建立于有调音乐上。而相对音感也比较容易训练,相比之下,许多具绝对音感者并没有特别受绝对音感训练,是以很多人以为绝对音感是其来自有或说天生的。但事实上并没有人是天生就有绝对音感这会事-音乐天份是自然而来,音准本身却是人为设定的结果。有些人不经意地就有,是因为从很小的时候就接触音乐,特别是要读谱的非转调乐器,如提琴、钢琴。然而绝对音感的“绝对”常让人误解,误以为是绝对,其实不然。
音乐的音高之定音,如A = 440Hz (中央C低小三度)是人为定出来的,并非自然律的。更精确地说,是每个民族于每个时代为方便或其他原因、甚至政治理由而定的。例如,西方于Mozart时代,其定音略比现在差了大约一个小二度(半音),换言之我们现在的C快要等于当时的C#。如果Mozart听到自己的曲子于现在被演奏,可以说已被转高了一个半音。至于西方定音为何越来越高,这和和提琴工艺、管弦乐的发展、歌剧院推崇飙高音等有关,有些人甚至用奇怪的宇宙论(通常是行星间的关联)、黄金分割比的论点来解释原因,并有许多论文。
中国的民乐则没有所谓真正的定音,通常是于表演前花旦吊嗓时,看当下能唱多高,胡琴乐手或伴奏乐手就定空弦的相对多高(当然在乐器能有应有效果的程度内)。历代官方则用铜铸的钟来定音,通常也称作黄钟,此名亦为一音名并有基准的意谓。但由于每一新朝代为显示当朝之新气象,往往每一代都毁掉之前一代的钟,而重新作一定音。是以并没有什么频律是一定要是什么音,重要的是相对音程是对的。以上几个论点在于,音高是被制定出来,甚且每个时代不同,是以没有人是理所当然天生就能猜到这时代用什么样的音准,而有绝对音感。
前面所言,绝对音感之“绝对”常被人误解也是在于音感并非绝对。人耳和视觉相当,有些时候看橘色会觉得有点偏红,有时觉得有点带黄,但你还是认为它基本上是“橘”色,因为在“橘的大致范围”里。音高本身亦然,一个有绝对音感的人,并不会因为听到441Hz就认为是走音的A。也有人误以为有绝对音感者听非建立于A = 440 (假设其相对音程是ok,但基音是于半音之间),会很痛苦。其实并没有这回事。于音乐中,重要的是“相对”音高,而非绝对。听者最多只是于一开始有些知觉,随后问题并不大。这样的例子也曾于Mozart的故事中提到,如有一回Mozart告知其他人,他们的弦乐器略于半音和半音之间。 Mozart并没有因略低或略高于基准音而显得痛苦。事实上于乐器中也不可能有“绝对”这回事,因我们大多数的乐器其一并不幅合自然泛音系统,而是平均律,其二是乐器本身于每一个八度也因其制作、乐器状况、故意的调律(如钢琴故意调成较宽广的高低音域)而不会有绝对的情形,但它们都是在相对上合、非走音的范围里。
有绝对音感者也不是每一个有的人都一样,之间也有能力的高低(又回到非绝对)。有些人只对自己的乐器灵敏,有些则都相当,有些人只记得自己乐器的某几音,其它则不怎么灵。这样的情形和相对音感是一样的,并非每个具有相对音感的人都是同样功力,绝对音感亦然。
当然,虽然除去绝对音感的迷思,其最奇怪的是为何绝对音感无法形成于大人,而都是不经意陪养的孩童。这点许多人做过研究,但都莫衷一是。也有人发展出教成年人学绝对音感的方法,其是听音的quality而非听“音高”,有效无效则不知。就为何孩童容易陪养出绝对音感,笔者的猜想是孩童在学习音乐时并没有所谓“调"”(tonal center)的概念,音高和音名本身是一个萝菠一个坑。而后学习旋律时,其重点是在于相对音程,至于用哪个调起或哪个音是哪个音名并非重点,那时也等于是相对音较重于绝对音时。是以在音本身最抽象时,最容易建立哪个音高是哪个音名的绝对概念。当然,这个理论并无法完全解释如胎教时,婴孩已听到相对的音程旋律等,是以此解释也仅止于个人意见和少数理论之一。但至少在此能清楚1)音高是被制定出来的、2)绝对音感并非天生,主要是孩童学习音乐时无形中陪养出、3)绝对音感也有一听觉上认可的范围,并非绝对无误、4)绝对音感的能力是有差别的。
绝对音感是指不需要基准音就可以分辨一个声音的具体音高。
绝对音感的能力大多数为先天具有,这种能力在普通人中很难得,可以说是万里挑一。绝对音感的能力是在没有给基准音前,听者能分辨任一音的音名及音高。这里的任一音是针对音准调律无误的音,而不包含噪音或无明确音高的声音,更甚者能分辨出一群音的个别音名及所属位置。
有绝对音感者也不是每一个有的人都一样,之间也有能力的高低。有些人只对自己的乐器灵敏,有些则都相当,有些人只记得自己乐器的某几音,其它则不怎么灵。
五音不全简介:
五音不全不仅仅指的是某些人对于音乐感的缺乏,而且还指一些人在吐字发音方面存在的缺陷,尤其是在中国民族演艺艺术圈子里,经常会说某些人因为“五音不全”而不适合学习这门艺术,但是这个“五音不全”不是“宫商角徵羽”这五音的乐感缺失,而是“唇齿鼻喉舌”这五个发音部位的机能不健全。
比如有些人对于牛-刘这两个字的读音不能区分,把“刘”读成“牛”,把“男女”读成“褴褛”,就是舌音和鼻音机能缺失所致。
鹏仔微信 15129739599 鹏仔QQ344225443 鹏仔前端 pjxi.com 共享博客 sharedbk.com
图片声明:本站部分配图来自网络。本站只作为美观性配图使用,无任何非法侵犯第三方意图,一切解释权归图片著作权方,本站不承担任何责任。如有恶意碰瓷者,必当奉陪到底严惩不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