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的网桥功能和中继功能有什么区别 详细?0?3
给你转一个详细点的,dd 的各种模式说明。 (1)Access Point: 这是默认情况,也是最常用的。适用于路由器作为主AP 接Modem 然后接入互联网。也就是说在这种配置情况下相当于关闭了WDS 功能,我们像平时一样使用该无线设备,将该设备当做一个无线接入点来使用。 (2)Access Point+WDS: 该设置是在前面选项一的基础上打开WDS 功能的支持,适用于该设备作为主AP,同时以WDS 连接其他副AP 的情况。所谓主AP 就是大部分网络服务都由该AP 提供并且提供网络的外网接入服务,即经常连接ADSL 猫上网的那台无线设备。 小提示: 开启WDS 可以让我们在主副AP 使用相同的SSID 的情况下,实现无线网络的无缝漫游,另外开启了WDS 功能的无线设备也支持WEP/WPA 加密,对接入端全透明,保证所有用户处在同一子网内,顺利进行统一管理。不过通过WDS 中继需要主副AP 都支持WDS,而且在开启了WDS 功能后加密方法将减少一项最安全的WPA2,因为WDS 互连是不支持WPA2 加密的。另外还有一个让很多无线玩家烦恼的事情,那就是开启了WDS 后实际应用会损失一半的无线带宽,不过和外网接入速度相比即使减少一半,10M/100M 自适应网卡的传输速度也将大大高于外网访问速度。使用者最多是在内网访问互连中损失一半速度而已。 (3)Wireless Client: 该选项是将无线路由器设置为副AP,我们可以把这种情况下的路由器想象成一张网卡,然后作为客户端接入主AP,在实际使用中充当了信号扩展的角色。 他的优点是开启后我们不用管主AP 是什么型号的产品或者是否支持WDS,副AP 都可以顺利连接他并实现信号扩展的目的。 不过正是因为这种对主AP 型号要求不高的特点造成副AP 成为新的网关,他必须负责 DHCP 和NAT,所有接入副AP 的机器组成另外一个子网,连接到该设备上的计算机实际上是通过他NAT 转换出去的,在速度和各种网络应用服务使用上会造成一定的影响,管理起来也不太方便。 最要命的是无线对连接到副AP 上的客户端不可用,只能通过有线接入。 (4)Client Ethernet Bridge: 在使用和优缺点方面基本相同于Wireless Client,不同之处在于所有接入副AP 的机器和接入主AP 的机器还是处于同一子网内,这也算是一个小小的改进。 他的强项就是不挑剔主AP,任何型号均可,而且所有接入副AP 的机器和接入主AP 的机器还是处于同一子网内。 不过他的缺点也是显而易见的,在这种模式下副AP 无法转发主路由的DHCP,所有接入副AP 的机器需要手动指定IP,这说明该模式并非完全透明,所有接入副AP 的机器在主AP 上都显示为相同MAC 地址。 另外和Wireless Client 一样的是无线对连接到副AP 上的客户端不可用,只能通过有线接入。 (5)WDS: 仅仅把路由设备作为支持WDS 的副AP 使用,优缺点和Wireless Client,Client Ethernet Bridge 类似。 (6)Repeater 与Repeater Bridge 模式: 在这种模式下路由器的物理网卡以无线网卡客户身份接入主AP,然后再以新增虚拟界面 (Virtual Interfaces)来为客户端提供无线接入。他的优点是不挑剔主AP,任何型号均可使用,而且最大的改观来自于在副AP 上可以使用无线连接,无线对客户端可用。 不过Repeater 模式中副AP 会成为新的网关,负责DHCP 和NAT,所有接入副AP 的机器组成另外一个子网,相当于NAT 后的NAT。在 Repeater Bridge 模式中所有接入副AP 的机器和接入主 AP 的机器还是处于同一子网内。最后介绍的这两种模式就是所谓的“万能中继”,但是实际使用中也会有不兼容的主 AP,根据笔者经验对 90%以上的产品来说不会出现任何问题。 中继,主要是你蹭了人家的网,你这有线无线都能用。分普通中继和中继桥接,区别只在于你的电脑是否与被蹭方的电脑处于同一网段。 客户端,也常用于蹭网,但蹭后仅能提供有线端的连接。也分客户端和客户端桥接2 种模式。 以上2 种模式除了蹭网,合法的用途就是在网线不能到达的地方提供网络扩展服务。相对而言,客户端模式要稳定些。 ap 就是最普通的工作方式。接入点。 无线 AP 是无线接入点 通俗的理解 就是你一个信号集中发射点和接收点 比如 现在家用无线路由器 中继器 工作在物理层 通俗的理解 就是一个信号放大器(对信号里面的噪声不会放大)传输线路在有限制一定的长度 这时候就要用中继器延长线路 中继器用的时候有个数限制的 网桥 工作在数据链路层 通俗的理解 物理层(不同的网络如以太网 令牌环网)不同的网络可以通过网桥互联 但是网络层以上的协议必须是相同的 可能有些不正确的地方~请多包涵 网桥: 局域网------》AP- - - - - - - - -AP《-------局域网 中继: 局域网-------》AP- - - - - - 》AP- - - - - -》AP- - - - -》无线客户端 - - - - 代表无线 --------代表有线 中继: 局域网-------》AP- - - - - - 》AP- - - - -》-------局域网 (或)- - - - -》无线客户端 宿舍==HUB==COREGA1 .......COREGA2==COREGA3 ....... 笔记本 COREGA2==COREGA3 :在同一地点,只有电源。 你这个想法不错~!这个在理论上说得通,COREGA1 和 COREGA2 设成桥接,COREGA3 设成接入点 就是成本高了点,需要三个AP!! COREGA 的界面比较简单,功能较单一。
中继器,集线器,网桥,交换机,路由器有什么区别?
我的看法是对于无线路由器来说,中继和网桥是一个概念,是延长主路由器(被桥接无线路由器)的信号,但是桥接路由器的WIFI信号是由桥接路由器发射的。
WDS他的全名为Wireless Distribution System,即无线分布式系统。以往在无线应用领域中他都是帮助无线基站与无线基站之间进行联系通讯的系统。 在家庭应用方面则略有不同,WDS的功能是充当无线网络的中继器,通过在无线路由器上 开启WDS功能,让其可以延伸扩展无线信号,从而覆盖更广更大的范围。说白了WDS就是可以让无线AP或者无线路由器之间通过无线进行桥接(中继),而在中继的过程中并不影响其无线设备覆盖效果的功能。这样我们就可以用两个无线设备,让其之间建立WDS信任和通讯关系,从而将无线网络覆盖范围扩展到原来的一倍以上,大大方便了我们无线上网。
详细的就不讲了,只是些概念上的东西,比较好理解:
1,中继器是物理层上的网络互连设备,它的作用是重新生成信号(即对原信号进行放大和整形)。
中继器(Repeater)又称重发器,是一种最为简单但也是用得最多的互连设备。中继器仅适用于以太网,可将两段或两段以上以太网互连起来。中继器只对电缆上传输的数据信号再生放大,再重发到其它电缆段上。对链路层以上的协议来说,用中继器互连起来的若干段电缆与单根电缆并无区别(除了中断器本身会引起一定的时间延迟外)。
2,集线器在OSI的7层模型中处于物理层,其实质是一个中继器。主要功能是对接收到的信号进行再生放大,以扩大网络的传输距离。正因为集线器只是一个信号放大和中转的设备,所以它不具备交换功能,但是由于集线器价格便宜、组网灵活,所以经常使用它。集线器使用于星型网络布线,如果一个工作站出现问题,不会影响整个网络的正常运行。
3,网桥工作在数据链路层,将两个LAN连起来,根据MAC地址来转发帧,可以看作一个“低层的路由器”(路由器工作在网络层,根据网络地址如IP地址进行转发)。
4,数据交换机(Switch)也叫交换式集线器,是一种工作在OSI第二层(数据链路层,参见“广域网”定义)上的、基于MAC (网卡的介质访问控制地址)识别、能完成封装转发数据包功能的网络设备。它通过对信息进行重新生成,并经过内部处理后转发至指定端口,具备自动寻址能力和交换作用。交换机不懂得IP地址,但它可以“学习”MAC地址,并把其存放在内部地址表中,通过在数据帧的始发者和目标接收者之间建立临时的交换路径,使数据帧直接由源地址到达目的地址。
5,是什么把网络相互连接起来?是路由器。路由器是互联网络的枢纽、"交通警察"。目前路由器已经广泛应用于各行各业,各种不同档次的产品已经成为实现各种骨干网内部连接、骨干网间互联和骨干网与互联网互联互通业务的主力军。
所谓路由就是指通过相互连接的网络把信息从源地点移动到目标地点的活动。一般来说,在路由过程中,信息至少会经过一个或多个中间节点。通常,人们会把路由和交换进行对比,这主要是因为在普通用户看来两者所实现的功能是完全一样的。其实,路由和交换之间的主要区别就是交换发生在OSI参考模型的第二层(数据链路层),而路由发生在第三层,即网络层。这一区别决定了路由和交换在移动信息的过程中需要使用不同的控制信息,所以两者实现各自功能的方式是不同的。
鹏仔微信 15129739599 鹏仔QQ344225443 鹏仔前端 pjxi.com 共享博客 sharedbk.com
图片声明:本站部分配图来自网络。本站只作为美观性配图使用,无任何非法侵犯第三方意图,一切解释权归图片著作权方,本站不承担任何责任。如有恶意碰瓷者,必当奉陪到底严惩不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