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狗-知识改变命运!
--

活血化瘀的中药(2)

一语惊醒梦中人1年前 (2023-12-16)阅读数 5#综合百科
文章标签活血化瘀作用

 5、虎杖:

 苦寒,归肝胆肺经。

 功能:活血止痛,利湿退黄,清热解毒,祛痰止咳,泻下通便。

 主治:(1)用于经闭、风湿痹痛、跌打损伤等证。

 (2)用于湿热黄主治:疸、淋浊带下等证。

 (3)用于水火烫伤、疮痈肿毒、毒蛇咬伤等。

 (4)用于肺热咳嗽、热结便秘。

 中药分类——活血化瘀药

 6、鸡血藤:

 苦甘温,归肝经。

 功能:行血补血,舒经活络。

 主治:(1)用于月经不调、经行不畅、痛经、闭经等证。

 (2)用于风湿痹痛、关节酸痛、手足麻木、肢体瘫痪等证。

 中药分类——活血化瘀药

 7、益母草:

 苦辛微寒,归肝心肾经。

 功能:活血调经,利水消肿。

 主治:(1)妇女血分瘀热,闭经、痛经,产后瘀阻腹痛。也治外伤瘀肿作痛。

 (2)用于水肿小便不利。近年用治肾炎水肿。

 (3)可治疮毒、乳痈。多外用,或内服。

 中药分类——活血化瘀药

 8、泽兰:

 苦辛微温,归肝脾经。功能:活血调经,祛瘀消痈,利水消肿。

 主治:(1)妇科经产瘀血病证的常用药。

 (2)跌打损伤,瘀肿疼痛及疮痈肿毒。

 (3)水肿、腹水。

 中药分类——活血化瘀药

 9、月季花:

 甘淡微苦平,归肝经。

 功能:活血调经,疏肝解郁,消肿解毒。

 主治:(1)肝血郁滞之月经不调、痛经、闭经及胸胁胀痛。

 (2)跌打损伤,瘀肿疼痛,痈疽肿毒,瘰疬。

 中药分类——活血化瘀药

 10、凌霄花:

 辛微寒,归肝心包经。

 功能:破瘀通经,凉血止血。

 主治:(1)血瘀经闭、症瘕积聚及跌打损伤,可与当归、红花、赤芍等同用。

 (2)风疹、皮癣、皮肤瘙痒、痤疮。

 (3)便血、崩漏。

 中药分类——活血化瘀药

 11、刘寄奴:

 味辛微苦,性温,归心肝脾经。

 功能:破瘀通经,止血消肿,消食化积。

 主治:(1)经闭。痛经。产后瘀滞腹痛。恶露不尽,症瘕。

 (2)跌打损伤。金疮出血。风湿痹痛。便血。尿血。痈疮肿毒。

 (3)食积腹痛。泄泻痢疾。

 中药分类——活血化瘀药

 12、王不留行:

 苦平,归肝胃经。

 功能:活血通经,下乳消肿,利尿通淋。

 主治:(1)血瘀经闭,痛经,难产。

 (2)产后乳汁不下,乳痈肿痛。

 (3)热淋,血淋,石淋。

 中药分类——活血化瘀药

 *****药物功效比较:

 1、益母草、泽兰

 均能活血调经,祛瘀消痈,利水消肿,常用于妇科经产血瘀病症及跌打损伤,水肿等证。

 益母草辛散苦泄之力较强,性寒又能清热解毒,其活血,解毒,利水作用均强于泽兰。

 2、红花、桃仁、泽兰

 共同点:1)活血通经:血瘀经闭、痛经、产后淤滞腹痛。二药为伍,相互促进、活血通经、祛

 瘀生新、消肿止痛力增强。

 2)消肿止痛:症瘕积聚、跌打损伤。

 红花消肿止痛力强。多用可破血,少用则养血,有出血倾向者不宜多用。

 桃仁破血祛瘀力强。润肠通便:肠燥便秘。

 泽兰利水消肿:产后水肿、浮肿、腹水。

  三、活血疗伤药

 本类药物善于活血化瘀,消肿止痛,续筋接骨,止血生肌敛疮。故主要适用于跌打损伤瘀肿疼痛,骨折筋损,金疮出血等伤科疾患。也可用于其他一般血瘀病证。

 因肝主筋、肾主骨,使用本类药物治骨折筋损之证时,还须配伍补肝肾强筋骨之品,以促进骨折伤损的愈合复原。

 1、血竭:

 性味甘咸平,入心肝脾经。

 功能:内服活血散瘀,定痛,外用止血生肌,敛疮。

 主治:(1)淤血经闭、痛经,产后瘀阻。

 (2)症瘕痞块,胸腹刺痛。

 (3)跌打损伤,淤血肿痛。

 (4)外伤出血,溃疡不敛。

 中药分类——活血化瘀药

 2、苏木:

 甘咸微辛平,归心肝脾经。

 功能:活血疗伤止痛,祛瘀通经。

 主治:(1)适用于血滞经闭,产后瘀阻腹痛,跌打损伤、瘀血肿痛。

 (2)胸痹绞痛,胃脘刺痛。

 中药分类——活血化瘀药

 3、骨碎补:

 苦性温,归肝肾经。

 功能:活血止痛续伤,补肾强骨。

 主治:(1)肾虚腰痛。足膝痿弱。耳聋。牙痛。久泄。遗尿。

 (2)跌打骨折及斑秃。

 中药分类——活血化瘀药

 4、马钱子:

 苦性寒,大毒,归肝脾经。

 功能:散结消肿,通络止痛,强筋,解毒。

 主治:(1)风湿痹痛。肌肤麻木。肢体瘫痪。跌打损伤。

 (2)骨折肿痛。痈疽疮毒。顽癣等。

 中药分类——活血化瘀药

 5、自然铜:

 辛平,归肝经。

 功能:散瘀止痛,接骨疗伤。

 主治:跌打损伤,筋伤骨折,淤血肿痛。可与当归、红花、赤芍、蛰虫等药同用。

 中药分类——活血化瘀药

 6、土鳖虫:

 味寒咸,小毒,归肝经。

 功能:破瘀血,续筋骨。用于筋骨折伤,瘀血经闭,症瘕痞块。

 主治:(1)治疗血瘀经闭、产后淤滞腹痛需配伍大黄、桃仁。症瘕积聚需配伍柴胡、鳖甲。

 (2)跌打损伤、筋伤骨折,外伤常用。可调酒内服,也可外敷(研末).

 中药分类——活血化瘀药中药分类——活血化瘀药中药分类——活血化瘀药

 ****药物功效比较:

 苏木、骨碎补

 均可治疗跌打损伤、骨折筋伤、淤滞肿痛。

 苏木祛瘀通经:妇科血瘀经闭、痛经、产后淤滞腹痛。

 骨碎补补肾强骨:肾虚腰痛脚弱、耳聋耳鸣。二药可配合使用。

  四、破血消症药

 本类药物药性强烈,能破血逐瘀而消症积。尤以虫类药占多,主治痹血程度较重的症瘕积聚为其特点,亦可用于血瘀经闭、瘀肿疼痛、偏瘫等症。主要功效破血、消瘀、攻坚。

 应用时常配行气破气药以加强祛瘀消症之效,或配攻下药以攻逐瘀血。本类药物药性峻猛,且大多有毒,易耗血、动血,耗气、伤阴,所以凡出血证,阴血亏虚、气虚体弱及孕妇,当忌用或慎用。

 1、莪术:

 苦辛温,归肝脾经。

 功能:破血祛瘀,消积止痛。

 主治:(1)血祛瘀,妇女闭经,或痰湿淤血凝结而成的症瘕癖块。

 (2)适于饮食失调,脘腹涨满疼痛之证。适当配伍,虚证、实证均可。

 中药分类——活血化瘀药

 2、三棱:

 苦辛平,归肝脾经。

 功能:破血行气,消积止痛。

 主治:(1)症瘕积聚及气滞血瘀引起的闭经。

 (2)适于食积气滞,脘腹胀痛,可与消食行气药同用。

 中药分类——活血化瘀药

 3、水蛭:

 咸苦平,有小毒,归肝经。

 功能:破血逐瘀消症。

 主治:(1)伤寒蓄血发狂,少腹满痛,伍破血药。

 (2)淤血坚结,症瘕痞块,配软坚散结药。

 (3)淤血不去,新血不生,干血成痨,腹满消瘦等症。

 (4)跌打损伤,淤血肿痛。

 中药分类——活血化瘀药中药分类——活血化瘀药

 4、虻虫:

 味苦性微寒,有毒。常与水蛭同用

 功能:破血逐瘀、消症通经。“能攻真气运行不到之血”

 主治:(1)瘀滞闭经者,可用本品配水蛭、桃仁、红花、川芎、三棱、莪术、当归、赤芍等

 (2)跌打损伤、瘀血肿痛,可配丹皮、骨碎补、续断、乳香、没药等同用。

 中药分类——活血化瘀药

 药物功效比较:

 1、莪术、三棱均能破血破气、消积止痛,常相须而用,主治症瘕积聚、气血瘀滞之心腹瘀痛、经闭、痛经及食积腹痛。

 破气消积,二药配伍,气血兼顾,活血行气,化积消症之力增强。

 莪术:血中之气药,长于破血中之气。(偏于破气)

 三棱:气中之血药,善破气中之血。(偏于破血)

 2、水蛭、虻虫

 同为动物药,有毒。均具有破血逐瘀消症功能,可治疗症瘕积聚、血瘀经闭、跌打损伤等

 虻虫治疗血瘀经闭可配伍水蛭、大黄。治疗跌打损伤可配伍丹皮、乳香、没药。

 水蛭与虻虫虽都有破血逐瘀作用,但水蛭药力较缓而作用持久,偏入肝经、膀胱经,逐瘀效果较好。虻虫破

活血化瘀的中药(2)

 血力较水蛭更猛峻,遍行经络,通利血脉,服后即可致泻,(药力过后即止),逐瘀效果不如水蛭较稳。

 活血化瘀药的药理

 1、改善血流动力学:

 活血化瘀药一般都有扩张外周血管,增加器官血流量的作用。各个活血化瘀药,扩血管作用的主要部位不同,如对股动脉的扩张作用,以水蛭、益母草、莪术、桃仁的作用较突出,其中除益母草外,其他均属破血散结药,说明在活血化瘀药中,对于股动脉,以破血散结药的扩血管作用最强。延胡索、丹参、川芎等则对

 冠状动脉的扩张作用更为突出。

 冠心病心绞痛和急性心肌梗塞具有典型的血瘀症状,大致包含在“绞心痛”、“胸痹”、“厥心痛”等范畴中。活血化瘀药治疗冠心病具有良好疗效。已证明许多活血化瘀药有增加冠脉血流量,改善心肌供血供氧的作用,如川芎、丹参、红花、益母草、当归、赤芍、延胡索等。

 2、改善血液流变学和抗血栓形成:

 1)改善血液流变学。活血化瘀药及其复方一般均能改善血瘀患者血液的浓(指血液的浓度增高,表现为血球

 压积增加,血浆蛋白、血脂等浓度增高等)、粘(指血液粘稠,表现为全血和血浆比粘度增加)、凝(指血液的凝固性增加,表现为血浆纤维蛋白原增加,凝血速度加快)、聚(指血细胞聚集性增加,表现为红细胞和血小板在血浆中电泳缓慢,血小板对各种因素诱导的凝集性增高,红细胞沉降率加快等)状态,其中以养血活血和活血祛瘀类作用更为明显。各种不同原因的血瘀证,经活血化瘀药物治疗后,血液流变学的各项指标好转。其中以丹参、川芎、益母草、蒲黄等作用更为明显。

 2)抗血栓形成。血瘀证常表现为血栓闭塞性疾病,如心肌粳塞、脑血栓形成、血栓闭塞性脉管炎、视网膜血管阻塞等。实验证明,许多活血化瘀药都有抗血栓形成作用,如益母草、当归、三棱、泽兰、莪术等。

 ****作用机理:

 1)抑制血小板聚集。血瘀患者血液的浓、粘状态,引起血流缓慢,血小板易于在血管内膜损伤处粘着,活血化

 瘀药改善血液流变学特性,减少了血小板的粘着和聚集,降低血小板的表面活性,从而抑制血小板聚集,如

 赤芍、鸡血藤、当归、川芎、红花、益母草、水蛭、三棱、莪术等都有这种作用。

 2)增加纤溶酶活性。某些活血化瘀药,如益母草、赤芍、丹参、桃仁、红花等,可通过增加纤溶酶活性,促进

 已形成的纤维蛋白溶解而发挥其抗血栓形成作用。

 3、改善微循环:

 微循环一般是指微动脉与微静脉间的微血管血液循环。祖国医学早有“久病入络为血瘀”的理论,现代研究

 表明,血瘀患者一般均有微循环障碍的表现,如微血流缓慢和瘀滞,甚至血管内凝血,微血管变形(管襻扭

 曲、畸形、顶端扩张等)。微血管周围渗血和出血。微血管缩窄或闭塞等。许多活血化瘀的药都具有改善微循

 环的作用,如川芎、丹参、姜黄、红花、当归、益母草等以及以活血化瘀药为主组成的复方类药物。

 *****作用机理:

 1)改善微血流。治疗后微循环改善常首先表现为微血流改善,使流动缓慢的血流加速,这可能主要是血液流变

 学特性,血液的浓、粘、凝、聚倾向改善而产生的间接影响。

 2)微血管形态改善。表现为微血管痉挛解除,循环内红细胞的瘀滞和汇集减轻、微血管瘀血减少或消失,微血

 管轮廓清晰,形态趋向正常。

 3)毛细血管通透性降低,微血管周围渗血减少或消失。

 4、抗炎作用:

 活血化瘀对各种炎症的早期及不同类型的'炎症浸润均有明显疗效,其抗炎作用的原理可能是由于它降低炎症

 区毛细血管的通透性,减少了炎性渗出。同时由于局部组织的血液循环改善,促进了炎性渗出物的吸收所

 致。此外,有些活血化瘀药本身也具有一定的抗菌抗感染作用,如丹参、赤芍能抑制金**葡萄球菌的生

 长,赤芍、川芎能抑制肠道致病菌的生长。

 5、对子宫平滑肌的影响:

 具有活血调经功能的活血化瘀药常具有加强子宫收缩的作用,如益母草、红花、蒲黄等用于经闭、经行不

 畅、产后恶露不净等。

 6、镇痛:

 疼痛是血瘀的重要症状。具有活血止痛功效的中药,如延胡索、乳香、没药等确具有较强的镇痛作用。不同

 类型的活血化瘀药镇痛作用的比较,其中以祛瘀止痛类较为突出,应该指出活血化瘀缓解疼痛不一定都通过

 镇痛作用。例如改善器官供血也可消除缺血器官的疼痛。

 7、抑制组织异常增生:

 血瘀证可见于硬皮病、瘢痕组织、肠黏连、盆腔炎、食道狭窄等疾病,出现良性的异常组织增生,活血化瘀

 药可通过抑制胶原合成,促进其分解,并使增生变性的结缔组织转化吸收等作用,抑制组织异常增生。

 活血化瘀药注意事项

 1、活血祛瘀药适用于各种瘀血阻滞病症,但要性各有偏胜,需根据具体病情适当选用,随证配伍,以标本兼

 顾。如寒凝血瘀者,配温里散寒药。热搏血分,热瘀互结者,配清热凉血,泻火,解毒药。风湿痹阻,经脉

 不通者,配祛风湿药。症瘕积聚,配软坚散结药。如瘀滞疮疡,痈疽肿毒者,可配清热药同用。

 3、活血祛瘀药每有伤血之虞,故应用时必须注意用量,并宜适当佐以养血药同用。

 4、久瘀体虚或因虚而瘀者,配补益药。再则,为了提高活血祛瘀之效,常与理气药配伍同用。因“气为血

 帅”、“气滞血亦滞”、”气行则血行”。

 5、月经过多、孕妇对于活血祛瘀药应忌用或慎用。

四气

指药物的寒、热、温、凉四种特性。又称四性。寒凉和温热是两种对立的药性,而寒与凉、热与温之间只是程度的不同。另外还有平性,即药性平和。一般寒凉药多具清热、解毒、泻火、凉血、滋阴等作用,主治各种热证。温热药多具温中、散寒、助阳、补火等作用,主治各种寒证。

对于有些药物,通常还标以大热、大寒、微温、微寒等词予以区别。药物的寒、热、温、凉,是从药物作用于机体所发生的反应概括出来的。是与所治疾病的寒、热性质相对而言。能够减轻或消除热证的药物,一般属于寒性或凉性,如黄芩、板蓝根对于发热口渴、咽痛等热证有清热解毒作用,表明这两种药物具有寒性。反之能够减轻或消除寒证的药物,一般属于温性而上,如附子、干姜对于腹中冷痛、脉沉无力等寒证有温中散寒作用,表明这两种药物具有热性。在治则方面,《神农本草经》云:“疗寒以热药,疗热以寒药。《素间.至真要大论》云:“寒者热之,热者寒之。”这是基本的用药规律。

此外,还有一些平性药,是指药性寒、热之性不甚显著、作用比较和缓的药物。其中也有微寒、微温的,但仍未越出四性的范围;所以平性是指相对的属性,而不是绝对性的概念。

 五味

原指药物的辛、甘、酸、苦、咸五种味道,后扩展为体现药物功能归类的标志。

有些药物具有淡味或涩味,实际上不止五种。但是,五味是最基本的五种滋味,所以仍然称为五味。不同的味有不同的作用,味相同的药物,其作用也有相近或共同之处。至于其阴阳属性,则辛、甘、淡属阳,酸、苦、咸属阴。综合历代用药经验,其作用有如下述:

辛味有发散解表、行气行血作用,即辛散。一般解表药、行气药、活血药多具辛味,主治表证和气滞血瘀证。一般治疗表证的药物,如麻黄、薄荷,或治疗气血阻滞的药物,如木香、红花等,都有辛味。

甘味有滋补和中、调和药性及缓急止痛作用,即甘缓。一般滋养补虚、调和药性及止痛药多具甘味,主治虚证、痛证。一般用于治疗虚证的滋补强壮药,如党参、熟地;和拘急疼痛、调和药性的药物,如饴糖、甘草等,皆有甘味。甘味药多质润而善于滋燥。

酸味有收敛固涩作用,即酸收。一般具有酸味的药物多用于治疗虚汗、泄泻等证,如山茱萸、五味子涩精敛汗,五倍子涩肠止泻。

苦味有清泄、燥湿作用,即苦坚。一般清热、泻火、通便、燥湿药多具苦味 ,主治热证、火证、湿证。泄的含义甚广,有指通泄的,如大黄,适用于热结便秘;有指降泄的,如杏仁,适用于肺气上逆的喘咳;有指清泄的,如栀子,适用于热盛心烦等证。至于燥,则用于湿证。湿证有寒湿、湿热的不同,温性的苦味药如苍术,适用于前者;寒性的苦味药如黄连,适用于后者。此外,前人的经验,认为苦还有坚阴的作用,如黄柏、知母用于肾阴虚亏而相火亢盛的痿证,即具有泻火存阴(坚阴)的意义。

咸味有泻下、软坚散结作用,即咸软。一般软化坚硬、消散结块、泻下通便药物多具咸味,主治大便燥结、瘰疬瘿瘤、啯瘕痞块等证。如瓦楞子软坚散结,芒硝泻下通便等。

五味之外,还有淡味及涩味。

淡味有渗湿、利尿作用。一般渗湿利尿药多具淡味,主治水肿、小便不利等证。如猪苓、茯苓等利尿药。

涩味与酸味作用相似,也有收敛固涩作用。多用以治疗虚汗、泄泻、尿频、精滑、出血等证,如龙骨、牡蛎涩精,赤石脂能涩肠止泻。

  五味的确定

① 味的确定最初是依据药物的真实滋味。 如黄连、黄柏之苦,甘草、枸杞之甘,桂枝、川芎之辛,乌梅、木瓜之酸,芒硝、食盐之咸等

② 后来由于将药物的滋味与作用相联系,并以味解释和归纳药物的作用。

③ 随着用药实践的发展,对药物作用的认识不断丰富,一些药物的作用很难用其滋味来解释,因而采用了以作用推定其味的方法。

例如,葛根、皂角刺并无辛味,但前者有解表散邪作用,常用于治疗表证;后者有消痈散结作用,常用于痈疽疮毒初起或脓成不溃之证。二者的作用皆与“辛能散、能行”有关,故皆标以辛味。磁石并无咸味,因其能入肾潜镇浮阳,而肾在五行属水与咸相应,磁石因之而标以咸味。

由此可知,确定味的主要依据,一是药物的滋味,二是药物的作用。

由于药物滋味和作用并无本质联系,两者之间并无严密的对应关系,因而从古至今,五味学说在理论上和实际运用中出现不少分歧和混乱也就在所难免了。

 四气与五味

由于每一种药物都具有性和味,因此,两者必须综合起来看。例如两种药物都是寒性,但是味不相同,一是苦寒,一是辛寒,两者的作用就有差异。反过来说,假如两种药物都是甘味,但性不相同,一是甘寒、一是甘温,其作用也不一样。所以,不能把性与味孤立起来看。性与味显示了药物的部分性能,也显示出有些药物的共性。只有认识和掌握每一药物的全部性能,以及性味相同药物之间同中有异的特性,才能全面而准确地了解和使用药物。

性味合参

① 性和味分别从不同角度说明药物的作用,二者合参才能较全面地认识药物的作用和性能。

② 味同气异者,作用有共同之处,也有不同之处。

例如,紫苏、薄荷皆有辛味,能发散表邪,但紫苏辛温,能发散风寒;薄荷辛凉,能发散风热。麦冬、黄芪皆有甘味,前者甘凉,有养阴生津作用;后者甘温,有温养中焦,补中益气作用。

③ 气同味异者,作用有共同之处,也有不同之处。

例如,黄连、生地黄均性寒,皆能清热,用治热证。但黄连苦寒,清热燥湿,主治湿热证。生地黄甘寒,能清热养阴,用治虚热证。

由于性和味都属于性能范畴,只反映药物作用的共性和基本特点,因此不仅要性味合参,还必须与药物的具体功效结合起来,方能得到比较全面、准确的认识。因此,性味与功效合参尤为重要。

鹏仔微信 15129739599 鹏仔QQ344225443 鹏仔前端 pjxi.com 共享博客 sharedbk.com

免责声明: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当前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自研大数据AI进行生成,内容摘自(百度百科,百度知道,头条百科,中国民法典,刑法,牛津词典,新华词典,汉语词典,国家院校,科普平台)等数据,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邮箱:344225443@qq.com)

图片声明:本站部分配图来自网络。本站只作为美观性配图使用,无任何非法侵犯第三方意图,一切解释权归图片著作权方,本站不承担任何责任。如有恶意碰瓷者,必当奉陪到底严惩不贷!

内容声明:本文中引用的各种信息及资料(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数据、图表及超链接等)均来源于该信息及资料的相关主体(包括但不限于公司、媒体、协会等机构)的官方网站或公开发表的信息。部分内容参考包括:(百度百科,百度知道,头条百科,中国民法典,刑法,牛津词典,新华词典,汉语词典,国家院校,科普平台)等数据,内容仅供参考使用,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本站为非盈利性质站点,本着为中国教育事业出一份力,发布内容不收取任何费用也不接任何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