锅庄舞和藏族舞的区别
锅庄舞和藏族舞的区别。
1、羌寨锅庄,即沙朗,也是一种锅庄舞蹈,是羌族人祭祀时必跳,后经发展,这种祭祀舞蹈被慢慢取消,每逢羌族人节日的时候人们还是会跳起羌寨锅庄这种舞蹈,边吃边舞。以庆祝重要的节日。随后这种形式被用于羌人招待重要的宾客。羌族锅庄属于集体性舞蹈,由能歌善舞者领头,男女各列一行或拉手围成圈边跳边唱,下肢动作灵活,双臂前后摆动,所唱歌曲多是口头流传下来的古老民歌,完全用羌语演唱。跳羌族锅庄不分时间、地点,想跳就跳,节日场面特别大。该舞蹈节奏明快,舞姿雄健。羌族锅庄表现了羌族人民乐观、积极向上、不畏艰险、顽强的精神面貌。
2、藏族锅庄是藏族的民间舞蹈。在节日或农闲时跳,男女围成圆圈,自右而左,边歌边舞。果桌锅庄舞,早期与西藏奴隶社会和盟誓活动有关,后来逐步演变成为歌舞结合,载歌载舞的圆圈歌舞形式了
舞蹈根据功能、特点、形式和体裁的不同分为
明清时期的舞蹈,大致可分为3类,也就是宫廷队舞、戏曲舞蹈和民间舞蹈这3类。
明清时期宫廷舞比较有名的是《万国来朝队舞》、《缨鞭得胜队舞》、《九夷进宝队舞》、《寿星队舞》、《赞圣喜队舞》、《百花朝圣队舞》、《百戏莲花盆队舞》、《胜鼓采莲队舞》等。
宫廷宴乐队舞总名为《庆隆舞》,其中包括表现骑射《扬烈舞》和大臣对舞的《喜起舞》等。这些舞蹈的内容是有寓意的,开始时乐队站在两翼,歌者总共13人,奏《庆隆》乐章,表演《扬烈舞》。
明清时期戏曲舞蹈,是戏曲重要组成部分,可以分为5类:第一类是插入性舞蹈,比如明刊本《目莲救母》剧中的《跳和合》、《跳钟馗》、《哑子背风》等;第二类是程式化舞蹈段子,比如“起霸”、“趟马”、“走边”等;第三类是舞蹈动作,比如水袖、翎子、甩发、髯口、扇子、手绢、长绸等;第四类是刀枪把子;第五类便是跟斗。
明清时期戏曲舞蹈是在古代舞蹈基础上,又根据剧情和人物的需要发展而形成的。它不仅具有古典舞蹈的特色,并且保存了古代舞蹈的精粹。
《踏歌》是明清时期著名的舞蹈作品,歌词很美,歌词原文是:
君若天上云,侬似云中鸟。相随相依,映日御风。君若湖中水,侬似水心花,相亲相恋,与月弄影。
还有,《柘枝》、《剑器》、《胡腾》、《浑脱》、《解红》、《菩萨蛮》、《霓裳》等都是唐代舞蹈的名称,到了明清时期,它们的表演形式已经发生变化了,而且一般是在宫廷举行典礼时演出的。
明清宴乐所奏的乐曲主题多以安抚“四夷”,平定天下为主旨。比如《平定天下之舞》、《车书会同之舞》、《抚安四夷之舞》等。
至于明代雅乐,据史书《明史·乐志》记载,明太祖定都金陵后,设立典乐官,让当时著名的乐师冷谦做协律郎,制定乐舞制度,当时的雅乐仍分“文舞”和“武舞”两大类。
舞蹈虽然力图复古,但很多古代雅乐舞蹈早已失传,无从仿效,只是形制上沿用旧制,制定一些新的乐舞,然后在祭祀圜丘、社稷、太庙时应用。
明代的朱载堉是当时杰出的科学家和艺术家,他在音律、舞蹈、数学、物理等领域都有很高成就,他首先提出“舞学”一词,并制定了内容大纲,他引证设计了《灵星舞》。
用16个男童表演的“生产舞”并制作《灵星小舞谱》,用舞人摆字,又撰写绘制《人舞谱》和《六代小舞谱》,意在恢复周代的“六舞”。
其中,包括《云门》执帗而舞,《咸池》徒手而舞,《大韶》执龠而舞,《大夏》执羽而舞,《大濩》执旄而舞,《大武》执干而舞。
这对舞蹈影响很大,甚至后来清代祭祀乐舞也是按这种模式编制的,他的舞蹈动作姿态如“四势为纲”“八势为目”等,都成为封建礼教宗法制度和道德规范的载体。
到了清代,清代统治者对乐舞十分重视,祭祀、朝会、宴享无不参照明朝传统乐制而制定新乐舞。
清代祭祀乐舞十分盛行,以祭天的《圜丘大祀乐舞》为例,每年冬至清王室都要到天坛去祭天。其中舞蹈者很多,乐舞生250人,其中包括执事乐舞生、文舞生、武舞生、执旌节乐舞生、焚香乐舞生等。
这些乐舞生所用乐器左有编钟,右有编磬,还有建鼓、琴、瑟、箫、笛、篪等,演奏者相对而立,场面非常壮观。
清代,在“元旦”、“万寿”、“冬至”三大节时,一般都会加演《庆隆舞》、《番部全奏》、《瓦尔喀部乐舞》等。其中《庆隆舞》为满族传统舞蹈,原名《莽式舞》,也名《玛克忒舞》。
《庆隆舞》由《扬烈舞》和《喜起舞》两部分组成。《扬烈舞》由32个人扮作野兽,所有人全部戴着面具。另外8个人骑竹马,有的踩高跷,有的带弓箭,代表八旗。那些人只要向一只野兽射中一箭,其他野兽就都降服了,以此表现满族祖先的武功。
接着演《喜起舞》,是9对双人舞,代表18名大臣,他们身着朝服,磕头对舞。然后13个人一起唱歌,66个人用琵琶、三弦、琴、筝等乐器伴奏。
清代民间舞蹈活动仍很流传,据史籍记载,清代已有明确的“秧歌”活动。当时“秧歌”活动在城市和农村都很流行,这是农作歌舞的进一步发展,形成民间舞蹈形式。
当时秧歌活动非常热闹,不仅在广场表演,也在戏馆里表演。“秧歌”进入戏馆与戏曲相杂而演,有发展成为表演艺术的趋势。此外,清代宫廷专门聘请民间的“秧歌教习”,在宫中教习“秧歌”舞。还有,在清代传统灯节或迎神赛会时,多种民间艺术组合一起表演,形成一种综合性表演队伍,叫做“走会”。
清代“走会”与宋代民间“社火”十分相似。这一时期代表性的民间舞蹈有《秧歌》、《高跷》、《旱船》、《太平鼓》、《大头和尚》等。
总之,明清舞蹈发展主流从宫廷转入民间。明代“社火”以及清代“走会”等民间舞蹈活动形式,构成了这一时期舞蹈发展的另一景观。从舞蹈角度来看,这些民间舞蹈并不具备独立舞蹈意义,而是依附于民俗活动和风俗仪式表演的。但是,民间舞蹈活动依靠传统习俗力量,以热闹非凡的场面和综合表演的娱乐形式出现,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明清蓬勃兴起的各地民间舞蹈,在古代舞蹈发展走近尾声之时,不仅衔接了舞蹈历史,而且开辟了舞蹈发展的新天地,使舞蹈发展在民间长盛不衰。
根据舞蹈的作用和目的来划分,舞蹈可分为生活舞蹈和艺术舞蹈两大类。(有人把生活舞蹈又称为自娱舞蹈,把艺术舞蹈称为表演舞蹈。按实际情况看来,生活舞蹈可以包括自娱舞蹈,但又不完全是自娱性的,如宗教、祭祀舞蹈;有些生活舞蹈,如习俗舞蹈就有很多是具有一定表演性的,所以这种称谓不尽恰当。按实质来看,所谓生活舞蹈是为自己的生活需要而跳的旦禒测溉爻防诧狮超饯舞蹈,艺术舞蹈则是为了表演给别人观赏而跳的舞蹈。)
生活舞蹈,包括有:习俗舞蹈、宗教祭祀舞蹈、社交舞蹈、自娱舞蹈、体育舞蹈、教育舞蹈等六类。
艺术舞蹈,又可以分为下面三种:
一、根据舞蹈的不同的风格特点来划分,可分为古典舞、民间舞、现代舞和新风舞四类。
二、根据舞蹈表现形式的体裁和样式的特点来划分,可分为独舞、双人舞、三人舞、群舞、组舞、歌舞、歌舞剧、舞剧等八类。
三、根据反映社会现实生活的方法和塑造舞蹈形象的特点来划分,可分为抒情性舞蹈、叙事性舞蹈和戏剧性舞蹈三类。
如果非按你那样写的话,一般根据舞蹈的功能、特点、形式和体裁的不同,把舞蹈分为实用性、艺术性、和………………
和社会性。
我这么认为的。
鹏仔微信 15129739599 鹏仔QQ344225443 鹏仔前端 pjxi.com 共享博客 sharedbk.com
图片声明:本站部分配图来自网络。本站只作为美观性配图使用,无任何非法侵犯第三方意图,一切解释权归图片著作权方,本站不承担任何责任。如有恶意碰瓷者,必当奉陪到底严惩不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