郡县制下的地方官与分封制下的诸侯王相比较最主要的差别
这样说吧,封建统治制度中,诸侯王的爵位主要分为亲王(即一等王爵)、郡王(即二等王爵),但历朝称呼、建制稍有不同,象清朝在郡王之下还有贝勒。地方官则有总督(有的称节度使)、巡抚、太守(后世与刺史、知州、知府同)、知县(即县令),现按你的问题逐条回答:
A:统治区域的大小要看你拿谁和谁比了,亲王的封地在先前(周、汉、晋等时期),是很大的,几乎相当与一个省这与巡抚管辖区域相当(巡抚就是现在的省长),但后期(宋、元、明、清)就不大了,与太守的辖域差不多,也就是现在的一个地级市吧。郡王又要小些,封地和知县辖域相仿,相当于现在的县级市、县(当然没现在的面积这么大,这里只是从级别上类比),而总督一般是管辖数省的。
B:辖区人口的多少 也就取决与地域面积的大小,这由上面的回答可以看出。
C:亲王一般是皇帝的直系血亲,比如兄弟,或是功劳极大的功臣,或是世袭上一辈的王爵,郡王也差不多,只是与皇帝的亲疏关系要远些。地方官则必须经过任命才可就职,科举考试就是为此选拔人才,“择其贤者而录之”,不可世袭,所以常常会调换。
D:原则上讲,诸侯王的封地是附属于国家的,但由于其在封地享有很多特权(如税收归自己所有,可以自行设立长官,甚至可以拥有自己的卫队),又因为是家族世袭自治,一般中央政府也不会干涉,所以基本上相当于一个国中之国。而地方官只是受朝廷派遣的地方管理者,其辖域土地直属国家,必须接受朝廷的政令。
另外要说一下诸侯王爵位的高低,其实就代表了其所享有的权利、待遇的高低,因为他们是一个特殊群体,一般是没有官职的(除非皇帝任命),这与公、侯、伯、子、男爵等普通爵位是不同的,后者是授予大臣的,且一般不能世袭。
在历朝历代中,周朝只用分封制,而秦朝只用郡县制,但后来各朝基本上都是二制并存,所以以上说的都指一般情况下,有时出现的特殊情况(如军阀割据时期、削藩时期)应另当别论。
鹏仔微信 15129739599 鹏仔QQ344225443 鹏仔前端 pjxi.com 共享博客 sharedbk.com
图片声明:本站部分配图来自网络。本站只作为美观性配图使用,无任何非法侵犯第三方意图,一切解释权归图片著作权方,本站不承担任何责任。如有恶意碰瓷者,必当奉陪到底严惩不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