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和苏格拉底启发式教学法的异同
孔子和苏格拉底启发式教学法的同:
1、采用问答法。
孔子和苏格拉底的启发式教学都采用了问答法的方式引导学生获得知识,教师和学生之间可以相互提问。孔子的问答法具有引人思考、由浅入深的特征。
同样,苏格拉底的产婆术也采用了问答法的方式,先由老师发问,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继续发问直到学生发现自己的无知,教师再帮助学生“助产”获取知识,最后将特殊事物归为一般定义。
2、有教无类。
在教育对象上无论是孔子还是苏格拉底都认为教育是面向所有人的,无论贵贱、种族与身份地位。孔子拥有弟子三千,他们的身份背景各不相同,比如颜回出生贫寒、子贡是经商的、公治长坐过监狱等。孔子对弟子资格没有特殊的要求,10条干羊肉就能成为其弟子。
苏格拉底对教学对象也没有特殊要求,无论贫富贵贱甚至是雅典城邦的奴隶都可以成为他的学生。只要在街上遇到需要帮助的人,他都会不厌其烦地开导,直到困惑消失。
3、思维训练。
孔子和苏格拉底的启发式教学法都反对直接将知识传授给学生,他们主张通过启发学生的方式让学生获得知识,在启发诱导的同时也训练了学生的思维能力。
苏格拉底将美德定义为“美德即知识,知识是一个绝对定义,我对于此一无所知”。苏格拉底说他自己对知识一无所知,自然他就不可能向学习者传授知识,于是就出现了“产婆术”,为知识接生。
不同之处:
1、主体地位。
虽然孔子和苏格拉底都采用启发式教学,但在教学过程中师生的地位是不一样的。孔子信奉的是学生自己是教学中的主体,他们要学会自主思考,在思考而不得的基础上教师才可以启发学生。
在苏格拉底的“产婆术”中,教师占据了教学过程中的主导,从一定意义上就是一种教师为中心的启发式教学法。
在这种教学过程中教师根据学习者熟悉的事物提出问题,按照自己的预设目的不断追问,达到让学生自我矛盾、困惑不解的境地,然后再通过启发诱导,让学生得出教师希望看到的结论。
2、教学形式。
在教学组织形式上孔子的形式多种多样且与实际紧密结合,而苏格拉底的教学组织形式单一。孔子的教学组织形式既包括个人单独教学、集体形式讲学还有周游列国、实际考察等方式。
相对孔子教学形式的多样化、灵活化,苏格拉底的教学形式就显得比较单调,他大多针对一个人进行单独教学,通过苏格拉底法的4个步骤让学习者改变原来是似而非的观念,形成正确的认识。
在神隐的世界,他是个不被人注意的家伙。他的生活也很单调,不过是每天站在桥上,看着面前的人流来来往往。
《千与千寻》反映了一定社会问题
无脸男寓意代表着那些没有朋友的普通人,渴望朋友,用卑微讨好获得大家认可,还误入歧途,所幸最后迷途知返,也得到了真诚的友情。在**中,无脸男长期处于被无视的状态,当遇到第一个向他微笑的人-千寻,就迫不及待想要和千寻做朋友。
他用药筹和金子讨好千寻失败,于是不断黑化吃人和食物,把自己变得虚荣贪婪,想让千寻帮自己洗澡,结果千寻还是不愿意接近无脸男。无脸男的经历和现实生活中大部分人一样,都是渴望、需要被认可,但又不知道如何做才能得到认可。
《千与千寻》无脸男没有脸,就没有具体的样子,所以根本不知道他的真面目。他性格卑微又没有一技之长,整日四处游荡,不会与人沟通。
千寻和无脸男之间的情愫,更像是爱情
或者说,无脸男找到了他要细心守护的人。一直以来,无脸男都被大家所嫌弃,每个看见他的妖怪,都选择躲避。由此以来,无脸男内心的孤寂与苦闷都没有人关心,他也想像大家一样,过上有朋友的生活,但并不如他所愿。所以他的脾气暴躁又偏执,令人恐惧。但其实,在无脸男的心里,肯定也有很多温柔和善意想要展现。
直到千寻的出现,好像在无脸男的心里打开了一扇窗,她是无脸男内心的光。他开始执着的对千寻好,因为千寻是唯一一个不嫌弃无脸男的人,无脸男知道,千寻就是那个自己可以向其倾注温情的人。
为什么说每个人心中都有一个无脸男?
宫崎骏作为日本享誉世界的动画导演,有很多优秀的作品,但《千与千寻》却是给我印象最深的作品。特别是里面的无脸男。之前还有小女孩万圣节扮无脸男吓到同学的新闻,可想而知,无脸男的形象多么深入人心。
无脸男如其名,没有脸,黑色的身子,白色的面具,像没有脸一样,给人以阴森恐怖之感,但实际上他是一位温暖的人。千寻救了他,所以他对千寻有很深的感情。
在这个看脸的世界,有多少人是被那具躯壳,那个皮囊若左右了判断呢,一个人的外表并不代表一个人的内心,用心感受生活,发现那隐藏在面具下的美好!
鹏仔微信 15129739599 鹏仔QQ344225443 鹏仔前端 pjxi.com 共享博客 sharedbk.com
图片声明:本站部分配图来自网络。本站只作为美观性配图使用,无任何非法侵犯第三方意图,一切解释权归图片著作权方,本站不承担任何责任。如有恶意碰瓷者,必当奉陪到底严惩不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