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狗-知识改变命运!
--

什么是古代汉语中的借代

乐乐1年前 (2023-12-17)阅读数 8#综合百科
文章标签事物借代

借代就是不直接要把表达的事物名称说出来,而是改换一个与该事物有某种密切关系的名称.在修辞各种,借代通常分为旁代和对代两大类.所谓旁代,就是指用伴随事物代替主干事物的借代.如,特征和标记,所在与所属,作家或产地,资料或工具等.所谓对代,就是借来代替本名的,尽是同文中所说事物相对待的事物的名称.如,部分和全体,特定和普通,具体和抽象,原因和结果等.下面以古代汉语为例,借鉴古代汉语修辞中“借代”一格的相关资料,谈谈汉语中借代修辞格常见的类别.

第一,以事物的属性代替该事物.

如,唐白居易《大林寺桃花》:“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其中的“芳菲”即指花的香味,这里指代花.

第二,以部分代全体.也就是以事物的主要部分代指该事物.

比如,范仲淹的《岳阳楼记》中“沙鸥翔集,锦鳞游泳”中“鳞”,是鱼的特征,这里代指鱼.又如,唐代诗人刘禹锡的《酬乐天锡州初逢席上见赠》中的诗句:“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其中“帆”是船的一部分,这里代指整个船.

第三,以人物生理特征或标志代人物

比如,晋陶渊明《桃花源记》:“黄发垂髫,并怡然自得.” 古人认为,老人头发由白转黄是一种长寿的象征.黄发,这里指代老人.垂髫,本是儿童的一种发型,这里代指儿童.又如,诸葛亮《出师表》: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布衣,古代平民穿的衣服,这里代指平民.

第四,以专用名称代通用名称

唐白居易《琵琶行》:“曲罢曾教善才服,妆成每被秋娘妒.”其中的“善才”是人名,善弹琵琶,后来就用他的名字泛指琵琶名师.秋娘是唐代一位歌舞名妓,后来泛指长于歌舞的女子.

第五,以地名代事物.

如,唐白行简《李娃传》:“食顷,有一人控大宛,汗流驰至.”其中的“大宛”是古代西域国名,以产明马著称,故以“大宛”代指骏马.

第六,以官名地名代人.

清刘熙载《艺概》:“柳州记山水,状人物,论文章无不形容尽致.”其中的“柳州”是地名,柳宗元任过柳州刺史,历史上就称他柳柳州或柳州.这是以地名代称人名.

第七,以具体代抽象.

如,司马迁《史记·苏秦列传》中说:“今子释本而事口舌,困,不亦乎?”其中的“口舌”是说话的器官,用来代指比较抽象的概念“游说”.又如,唐刘禹锡《陋室铭》中“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其中“丝竹”是常用的音乐器材,这里用以指代音乐,此特指扰人的乐声.

第八,以实数代虚数.

如,《诗经?魏风?硕鼠》:“硕鼠,硕鼠,勿食我黍.三岁贯汝,莫我肯顾.”其中的“三”表示多.“三岁”即多年,并非确数.又如,唐杜甫《春望》:“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万”是实数,这里是虚指,“万金”,表示极为贵重.

第九,以原料代成品.

如,南朝梁刘勰《文心雕龙?情采》:“镂心鸟迹之中,织辞鱼网之上.”其中“鱼网”是造纸的原料,《后汉书?宦者蔡伦传》:“用……麻头及弊布、鱼网以为纸.”故以“鱼网”指代纸帛.

第十,以作品代作者

如,清吴敬梓《儒林外史》第三十一回:“熟读王叔和,不如临症多.”其中的“王叔和”为西晋太医令,著名的医学家,著有《脉经》、《脉诀》、《脉赋》,又编次张仲景《伤寒论》三十六卷.这里,以“王叔和”代医书.

希望这些能给予你帮助:

语文知识点梳理(应试精华版)

一、表达方式:记叙、描写、抒情、说明、议论

二、表现手法:象征、对比、烘托、设置悬念、前后呼应、欲扬先抑、托物言志、借物抒情、联想、想象、衬托(正衬、反衬)

三、修辞手法:比喻、拟人、夸张、排比、对偶、引用、设问、反问、反复、互文、对比、借代、反语

借代:不直说事物的名称,而是用与本事物有密切关系的事物来代替本事物。

设问:为了揭示下文,强调某种观点而有意提问

反问 :以疑问的形式表达确定的内容,肯定的形式表示的意思是否定的,否定的形式表示的意思是肯定的

比喻:是找出两个事物之间的相似点,有相似点才能构成比喻,另外比喻就要有本体喻体和喻词;

对偶:主要针对句子的结构而言,构成对偶的上下句之间必须字数相同,意思相对或相反,两句才能构成对偶。

反语:就是用褒词表达贬意。如"多么美丽的名称-进取性",这里的"多么美丽的名称"是褒词但表贬意。

顶针:是指把前一句结尾的词语作为后一句起头的词语的修辞方法。例如:竹叶烧了,还有竹枝,竹枝断了,还有竹鞭;竹鞭砍了,还有竹根。

摹状:是指对事物的形状、声音、色彩如实的摹写的一种修辞方法。如:他们轻轻的划着船,般两边的水哗、哗、哗。

迭字:是指:就是一个字重复使用,例如:绿油油的水草。

双关: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利用语义和语音的条件,有意使语意具有双重意义,言在此而意在彼,这种修辞方法就是双关。双关有四种:1.谐音双关。2.语意双关。3.音、形双关。4.音、形、义双关。

讳饰:遇到忌讳的事物不便直说,而用旁的话来代替它、装饰它的一种修辞方法。

排比:把结构相同或相似、意思密切相关、语气一致的词语或句子成串地排列的一种修辞方法。

夸张:运用丰富的想像,在客观现实的基础上有目的的扩大或缩小事物的形象特征,以增强表达效果的一种修辞方法。

反复:为了强调某种意思,突出某种感情,有意重复使用某些词语或句子的一种修辞方法。

拟人:借助丰富的想像,把事物摹拟成人来写的一种修辞方法。

四、记叙文六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

五、记叙顺序:顺叙、倒叙、插叙

六、描写角度:正面描写、侧面描写

七、描写人物的方法:语言、动作、神态、心理、外貌

八、描写景物的角度:视觉、听觉、味觉、触觉

九、描写景物的方法:动静结合(以动写静)、概括与具体相结合、由远到近(或由近到远)

十、描写(或抒情)方式:正面(又叫直接)、反面(又叫间接)

十一、叙述方式:概括叙述、细节描写

十二、说明顺序:时间顺序、空间顺序、逻辑顺序

十三、说明方法:举例子、列数字、打比方、作比较、下定义、分类别、作诠释、摹状貌、引用

十四、小说情节四部分:开端、发展、高潮、结局

十五、小说三要素:人物形象、故事情节、具体环境

十六、环境描写分为:自然环境、社会环境

十七、议论文三要素:论点、论据、论证

十八、论据分类为:事实论据、道理论据

十九、论证方法:举例(或事实)论证、道理论证(有时也叫引用论证)、对比(或正反对比)论证、比喻论证

二十、论证方式:立论、驳论(可反驳论点、论据、论证)

二十一、议论文的文章的结构:总分总、总分、分总;分的部分常常有并列式、递进式。

二十二、引号的作用:引用;强调;特定称谓;否定、讽刺、反语

二十三、破折号用法:提示、注释、总结、递进、话题转换、插说。

二十四、其他:

(一)某句话在文中的作用:

1、文首:开篇点题;渲染气氛(记叙文、小说),埋下伏笔(记叙文、小说),设置悬念(小说),为下文作辅垫;总领下文;

2、文中:承上启下;总领下文;总结上文;

什么是古代汉语中的借代

3、文末:点明中心(记叙文、小说);深化主题(记叙文、小说);照应开头(议论文、记叙文、小说)

(二)修辞手法的作用:(1)它本身的作用;(2)结合句子语境。

1、比喻、拟人:生动形象;

答题格式: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对象+特性。

2、排比:有气势、加强语气、一气呵成等;

答题格式:强调了+对象+特性

3;设问:引起读者注意和思考;

答题格式:引起读者对+对象+特性的注意和思考

反问:强调,加强语气等;

4、对比:强调了……突出了……

5、反复:强调了……加强语气

(三)句子含义的解答:

这样的题目,句子中往往有一个词语或短语用了比喻、对比、借代、象征等表现方法。答题时,把它们所指的对象揭示出来,再疏通句子,就可以了。

(四)某句话中某个词换成另一个行吗?为什么?

动词:不行。因为该词准确生动具体地写出了……

形容词:不行。因为该词生动形象地描写了……

副词(如都,大都,非常只有等):不行。因为该词准确地说明了……的情况(表程度,表限制,表时间,表范围等),换了后就变成……,与事实不符。

(五)一句话中某两三个词的顺序能否调换?为什么?

不能。因为(1)与人们认识事物的(由浅入深、由表入里、由现象到本质)规律不一致(2)该词与上文是一一对应的关系(3)这些词是递进关系,环环相扣,不能互换。

(六)段意的归纳

1.记叙文:回答清楚(什么时间、什么地点)什么人做什么事

格式:(时间+地点)+人+事。

2.说明文:回答清楚说明对象是什么,它的特点是什么,

格式:说明(介绍)+说明对象+说明内容(特点)

3.议论文:回答清楚议论的问题是什么,作者的观点怎样,

格式:用什么论证方法证明了(论证了)+论点

鹏仔微信 15129739599 鹏仔QQ344225443 鹏仔前端 pjxi.com 共享博客 sharedbk.com

免责声明: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当前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自研大数据AI进行生成,内容摘自(百度百科,百度知道,头条百科,中国民法典,刑法,牛津词典,新华词典,汉语词典,国家院校,科普平台)等数据,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邮箱:344225443@qq.com)

图片声明:本站部分配图来自网络。本站只作为美观性配图使用,无任何非法侵犯第三方意图,一切解释权归图片著作权方,本站不承担任何责任。如有恶意碰瓷者,必当奉陪到底严惩不贷!

内容声明:本文中引用的各种信息及资料(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数据、图表及超链接等)均来源于该信息及资料的相关主体(包括但不限于公司、媒体、协会等机构)的官方网站或公开发表的信息。部分内容参考包括:(百度百科,百度知道,头条百科,中国民法典,刑法,牛津词典,新华词典,汉语词典,国家院校,科普平台)等数据,内容仅供参考使用,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本站为非盈利性质站点,本着为中国教育事业出一份力,发布内容不收取任何费用也不接任何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