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狗-知识改变命运!
--

六味地黄丸,是哪“六味”?分别有什么功效?

小肉包1年前 (2023-12-17)阅读数 7#综合百科
文章标签地黄丸泽泻

六味地黄丸,真是百姓口中的“神药”?

六味地黄丸是我国的千古名方,由熟地黄、山药、山茱萸、泽泻、茯苓、丹皮共六味药组成。其中,熟地黄、山药、山茱萸是补药,泽泻、茯苓、丹皮是泻药。因此,补中有泻,以补为主,是六味地黄丸最显著的特点。

虽然六味地黄丸现在是补肾药“一哥”,但在北宋时期,它却是一款儿科药。北宋钱乙的《小儿药证直诀》记载,六味地黄丸可以治疗婴儿的囟门闭合迟缓。

后来,经过医学家的不断探索和发现,六味地黄丸的功效也越来越广泛,其中应用最多的就是滋阴补肾了,在中医漫长的发展中功不可没。

虽然主打“补肾”的功效,六味地黄丸却不是肾虚就能吃的!

在中医看来,肾虚分为肾阳虚和肾阴虚。肾阳虚具体表现为怕冷、手脚冰凉、脸色发白、浑身乏力;肾阴虚主要表现为潮红、发热、耳鸣、盗汗。

因此,在临床应用中,六味地黄丸功能主治肾阴虚症证,肾阴虚的人服用六味地黄丸才有效,肾阳虚的人吃了六味地黄丸,反而可能会加重症状。

六味地黄丸虽好,但切不可乱吃

需要明确的是,六味地黄丸是药品,不是保健品。“是药三分毒”,虽然六味地黄丸不含毒性猛烈成分,但也有副作用和服用禁忌,不能乱吃。

六味地黄丸,是哪“六味”?分别有什么功效?

广州市第一人民医院南沙中心医院中医科副主任医师邓聪表示,六味地黄丸组成药物以滋润为主,容易滞脾碍胃,加重脾胃负担,造成食欲不振、消化不良。此外,六味地黄丸中的滋阴药物还会加重湿邪,使湿热残留体内,导致口舌生疮、小便发黄。

因此,除了肾阳虚者,以下3类人群也不适宜吃六味地黄丸:

1、脾胃虚寒的人,脾胃虚寒主要症状为腰酸、怕冷、大便稀,服用六味地黄丸阻滞脾胃运化,引起腹泻等肠胃不适症状;

2、湿热证患者,湿热证的主要表现为口苦、尿黄等,六味地黄丸会加重湿热,因此不宜服用;

3、感冒患者,感冒的治疗原则是“散”,然而六味地黄丸中多是滋腻药物,服用之后会使外感邪气留在体内,导致感冒难以治愈。

当然,即使适合服用六味地黄丸,也不能长期服用,以免产生毒副作用。一般建议服用一个月后暂停一周,或服用一周后暂停一两天,让身体休息一下。如果连续服用六味地黄丸之后症状没有明显改善,则立即停止服药,及时就诊。

扩展:六味地黄丸和知柏地黄丸有什么区别?

除了六味地黄丸知名度比较高,知柏地黄丸也很常见,这两种药有什么区别呢?

其实,知柏地黄丸就是在六味地黄丸6种组成成分的基础上加了知母和黄柏,功效和适应症与六味地黄丸不同。知柏地黄丸的主要功效是滋阴降火,主治阴虚火旺证。

因此,服用哪种地黄丸需要结合实际情况而定,最好是在医生的指导下用药。

看完这篇文章,你还觉得“六味地黄丸”是神药吗?六味地黄丸的功效确实很多,但却不能把它当成保健品服用,否则只会适得其反。最重要的不是怎么通过吃药补肾,而是养成良好的生活方式,避免伤肾的坏习惯。

从药典的记述可以看出的是现代医家多认为其药性“偏泻”,而最早期的《神农本草经》则首载泽泻“养五脏、益气力”、《别录》亦调“补虚损五劳”。 之后,甄权、日华子、张洁古等人也有类似的看法,谓之“可治虚精自出”,“补女人血海、令人有子”,“去旧水养新水”云云。

并且,李时珍还结合泽泻在仲景地黄丸中的运用,阐明了泻邪药物与补益药物的相互依存关系,他说:“仲景地黄丸,用茯苓、泽泻者,乃取其泻膀胱之邪气”,并指出:“古人用补药,必兼泻邪,邪去则补药得力,一辟一固,此乃玄妙,后世不知此理,专一于补,所以久服必至偏胜之害也”。这些深刻的见解和宝贵的用药经验成为后世临证用药的指南。除了濒湖老人所论之外,余如《本草蒙筌》、《本草汇言》、《本草通玄》、《药品化义》、《本草正义》等所论虽各有见地,也皆主“泻”不主“补”。

笔者开始以为是炮制法不同导致的,对比下来也有一点发现。泽泻的炮制方法最早见于南北朝的《雷公炮炙论》,自雷公提出酒泽泻后,后世医家多有应用的,可谓记载最早、应用时间最长的泽泻炮制品;到宋代出现了炒泽泻;元代出现了蒸泽泻 ;明代记载了有米泔制泽泻和盐泽泻,盐泽泻目前已被我国绝大多数地区所用,并成为医者中所喜用的炮制品。 现代虽尚发展了麸炒泽泻、土炒泽泻等炮制品,但在中医临床应用上却不属常用品。

鹏仔微信 15129739599 鹏仔QQ344225443 鹏仔前端 pjxi.com 共享博客 sharedbk.com

免责声明: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当前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自研大数据AI进行生成,内容摘自(百度百科,百度知道,头条百科,中国民法典,刑法,牛津词典,新华词典,汉语词典,国家院校,科普平台)等数据,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邮箱:344225443@qq.com)

图片声明:本站部分配图来自网络。本站只作为美观性配图使用,无任何非法侵犯第三方意图,一切解释权归图片著作权方,本站不承担任何责任。如有恶意碰瓷者,必当奉陪到底严惩不贷!

内容声明:本文中引用的各种信息及资料(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数据、图表及超链接等)均来源于该信息及资料的相关主体(包括但不限于公司、媒体、协会等机构)的官方网站或公开发表的信息。部分内容参考包括:(百度百科,百度知道,头条百科,中国民法典,刑法,牛津词典,新华词典,汉语词典,国家院校,科普平台)等数据,内容仅供参考使用,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本站为非盈利性质站点,本着为中国教育事业出一份力,发布内容不收取任何费用也不接任何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