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狗-知识改变命运!
--

生日是做九不做十的吗?

一语惊醒梦中人1年前 (2023-12-17)阅读数 6#综合百科
文章标签耄耋老人

民间确有习俗,过生日逢九就做的…

并且"做九不做十",即:做49,不做50;做59,不做60;做69,不做70;如此等等…

“过生日”也称“做寿”,区别无非是不同地方有不同的祝寿方式而已,北方多是“四十不做寿,做九不做十”的习俗…

做寿一般是指过了50岁过生日才称做寿(半百寿),特别是满“九”之年,如59周岁时虚上一岁即做六十大寿(花甲寿);69周岁时虚上一岁即做七十大寿(古稀寿),这些“花甲”寿和“古稀”寿格外受到重视。另外,还有较少见的杖朝寿(八十岁,旧时指八十岁的老人可拄杖上朝)、米寿(八十八岁)、冻梨寿(九十岁)、期颐寿(百岁)、茶寿(一百零八岁)和双甲子寿(一百二十岁)等等…

有人查得明代王临亨撰《粤剑编》书中写到:"粤俗贺寿不贺齐年,而贺齐年之后一年.其说曰:'十者数之终,故不贺;一者数之始,故贺.'似理胜可从.""齐",整也."齐年"即整年,也即整50,整60,整70,等等..古代广东人做寿做一不做十,是因为十是"数之终",就是说,十是"到头了".假如做寿做整50\60\70等,会被认为"到头了",会被认为不吉利."做九不做十"可能也是这个道理.而且九有久之义.古人、今人都喜欢九这个数字…

《黄帝内经素问》曰:“天之至数,始于一,终于九焉。”

过寿和过生日有什么区别

生日是做九不做十的吗?

70岁是古稀,80岁是耄耋,90岁也是耄耋。

在古代,人有上、中、下寿之分,100岁称上寿,80岁称中寿,60岁称下寿。所以年轻人庆祝生辰,只能称“做生日”,不能称“做寿”。50岁或60岁以上者庆祝生辰,才可称“庆寿”。耄耋指年纪很大的人。古时男女称呼年龄是有区别的,一般来讲,男性称“寿”,而女性是不称寿的,一般称“福”。

一个人活到了70岁,算是高龄了,尤其是在人均寿命不高的古代,就更加稀少了,因而古人认为人活到70岁,是很稀少的,故而称70岁为“古稀之年”。关于古稀最经典的一句诗是“诗圣”杜甫的《曲江》:“酒债寻常行处有,人生七十古来稀”,意思是:到处都欠着酒债,那是寻常小事,人能够活到七十岁,古来也是很少的了。

耄耋造句:

1、别太折腾你的头发,不然你年届不惑时,头发却似耄耋老人。

2、依然有很多人,上到82岁的耄耋老人,下至嗷嗷待哺的幼儿,男女老少各色人等把车厢塞得水泄不通。

3、绝望之下,我开始自己创业,一星期工作六天,照顾起社区里别的耄耋老人。

4、他没有留下任何字迹来说明这一点,尽管有些文档记载,他已经是个耄耋老人时对其他人提起过这码事。

5、此次朝圣之旅是其上任以来时间最长的一次出访,同时也是对这位81岁高龄的耄耋老人体力的一次考验。

过寿是五十岁以上的长辈在诞辰这一天来庆祝,而过生日时任何年龄都可以过的。

民间素以进入60岁为寿年,50岁以下或有父母健在者均不能称寿,只以过生日相称。

过寿和过大寿也是不一样的,虽然现在人均寿命比较长,但是对于古代的人来说五十岁,年过半百就可以过寿了。现在过大寿一般都是指过六十岁、?七十岁、八十岁这样的大寿。中国甲子纪年, 一个甲子是六十岁,所以从六十岁开始才叫大寿。剩下不是整数的岁数都叫过寿。

过生日和过寿的庆祝方式

未足50岁的人,每年在出生之日过生日。过生日这天煮鸡蛋、吃面条。鸡蛋叫"喜蛋”,面条叫“长寿面”,表示祝愿“长寿百岁”。如今除了吃喜蛋、长寿面之外,还买生日蛋糕,有的还按年龄点燃蜡烛,以示庆贺。

老人一入寿年,子女、亲朋便要进行一年一?度的生日庆祝活动,俗称"祝寿"。为老人祝寿,要备制礼品,一般多以老人喜爱的食品、衣物为主。食品是面条和寿桃。生日蛋糕不可缺少,生日蛋糕其造型极具传统民俗特色,有寿桃型、寿星型的,上面还带有"福如东海”、"寿比南山”等字样。

比较讲究的人家,也有撰写"寿联"和设"寿中堂”的。较为普遍的做法是:在老人生日当天,子女或亲友携带寿糕及食品等给老人祝寿,午间共餐,晚辈及亲友向老人敬酒、祝辞,有的唱《祝您生日快乐》歌曲,也有的在寿糕上点燃与年龄相同数量的蜡烛,以表示老人健康长寿。

鹏仔微信 15129739599 鹏仔QQ344225443 鹏仔前端 pjxi.com 共享博客 sharedbk.com

免责声明: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当前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自研大数据AI进行生成,内容摘自(百度百科,百度知道,头条百科,中国民法典,刑法,牛津词典,新华词典,汉语词典,国家院校,科普平台)等数据,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邮箱:344225443@qq.com)

图片声明:本站部分配图来自网络。本站只作为美观性配图使用,无任何非法侵犯第三方意图,一切解释权归图片著作权方,本站不承担任何责任。如有恶意碰瓷者,必当奉陪到底严惩不贷!

内容声明:本文中引用的各种信息及资料(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数据、图表及超链接等)均来源于该信息及资料的相关主体(包括但不限于公司、媒体、协会等机构)的官方网站或公开发表的信息。部分内容参考包括:(百度百科,百度知道,头条百科,中国民法典,刑法,牛津词典,新华词典,汉语词典,国家院校,科普平台)等数据,内容仅供参考使用,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本站为非盈利性质站点,本着为中国教育事业出一份力,发布内容不收取任何费用也不接任何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