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狗-知识改变命运!
--

对射箭很有兴趣,新手应该如何入门准备哪些装备?

一语惊醒梦中人1年前 (2023-12-17)阅读数 4#综合百科
文章标签扳指箭矢

流行于东方的蒙古式射箭法,并不是蒙古人发明的,事实上中国人早在几千年前就已经开始使用这种射箭法拉弓射箭了。而用这种射箭法在拉弓射箭时主要使用的乃是大拇指勾弦,然后用食指压住大拇指的指甲处,拉弓时两指都要用力。

食指压住大拇指的指甲处

为了保护大拇指,并防止急速回抽的弓弦擦伤手指,弓手必须要带扳指才行。这里需要说明的是,射箭所用的扳指不是大家常见的玉质文玩扳指,而是特殊形制的“武扳指”。

蒙古式射箭法(大拇指佩戴扳指)

各种扳指的使用示意图,右下这个为清代最为常见的筒形扳指

当箭矢马上要离开握住拿弓的手时,(箭矢)后部的羽毛会不会伤到(持弓)手的手指和虎口部位?当箭矢被发射时,你说的这种箭羽(即箭翎)伤手的情况也确实存在,我就曾被箭羽伤过左手虎口,但那是特殊情况,因为一般箭羽的前端和后端都会被用线牢牢绑紧在箭杆上,另外制箭师傅还会在缠线的位置涂抹一层胶水,这样等胶水干透以后,就能将羽毛两端牢牢包住,不会形成“倒刺”,而箭羽的其他部分都是很柔顺的,所以一般来说箭羽并不会伤到虎口。

箭羽的前端和后端被用线牢牢绑紧在箭杆上,还涂抹有一层胶水。除非绑缚羽毛前端的线脱落,让箭羽翘起来了,有意思的是我就是这样被箭羽刺进虎口的,但后来重新把箭羽绑紧,再刷上一层胶水后就再也没有出现过这种问题了。

扳指的作用是不是戴在左手大拇指上,以防止飞出的箭杆和剑羽擦伤手指和虎口?这个问题可能许多读者都感兴趣,因为许多人都认为扳指的作用就是用来保护掌握弓那一只手的拇指(托箭的拇指,而非拉弦的拇指)。但我要说的是,扳指是用来拉弦的,并不是用来充当箭台,防止箭杆和箭羽擦伤皮肤的。

箭杆和箭羽通常都很光滑柔顺,只要射击频率不太高,只要箭矢完好无损,那一般不会擦伤皮肤。若是经常练箭,那经常被箭矢摩擦的地方会起茧子,能很好地抵御擦伤。另外,为了防止擦伤,射手也会为持弓的左手佩戴皮手套或是皮垫防护。

因为射箭时,箭矢的末端和手会有摩擦接触,那这样会不会降低箭矢的准确度?在射箭时,拉弦的手和持弓的手稳不稳确实是决定射箭精度的一件事,所以要熟练学会正确持弓和撒放(即放弦) ,另外还可以接触一下“翻腕”(撒放时持弓手向外撇出)或是“转弓”(让持弓手给予弓一个扭转的力量造成弓向左或向右转动)等技法,目的是让箭矢在离弦时避开弓把,以得到更顺利的发射。

拿弓箭的手是用什么方法保持箭矢在弓弦上不掉的呢?这也是一个常见的问题,在这里给大家解释一下。一般来说,箭矢的尾端会被设计成一个夹槽,形状类似“凹”状,由于夹槽的宽度小于弓弦的直径,因此箭尾能够“咬合”住弓弦,保持箭矢在弓弦上不掉。

箭矢的尾端会被设计成一个夹槽

对射箭很有兴趣,新手应该如何入门准备哪些装备?

射箭的三种姿势如下:

1、侧立式。

侧立式是射箭运动最基本的一种站立姿势,其基本要求是;双脚开立同肩宽或稍宽于肩,站在起射线两侧,脚稍外站或内扣,脚尖紧靠靶心的中心线,身体和两肩与箭靶呈一自然直线。

侧立式比较自然,能保证内脏器官的正常机能活动和有机体长时间的工作能力,不易对躯干产生过分的屈曲和扭转,身体会自然而然成为直线。射手也能充分利用两肩的力量,比较好地形成直线力,容易掌握射箭动作,持续用力比较流畅。学生掌握了侧立站立的要领,即可容易地保持固定的身体角度和身体中正位。

2、暴露式。

暴露式基本要求是:两脚分开站在起射线两侧,两脚脚尖的连线与靶的中心线约呈35~45°,左脚斜向站立,右脚与起射线平行。当射手采用暴露式站立时,使双脚保持与肩同宽非常方便。但如果腰部的方向与双脚处于同一条线,持弓臂会被施加向后的推力。这使射手在拉满弓时,肩部很难保持力量,这是采用此站姿最常见的错误动作之一。

3、隐蔽式。

两脚分开站在起射线两侧,左脚(左手持弓者)与起射线平行紧靠靶的中心线,右脚稍向后并取斜向站立,与靶的中心线约成7度角。

鹏仔微信 15129739599 鹏仔QQ344225443 鹏仔前端 pjxi.com 共享博客 sharedbk.com

免责声明: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当前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自研大数据AI进行生成,内容摘自(百度百科,百度知道,头条百科,中国民法典,刑法,牛津词典,新华词典,汉语词典,国家院校,科普平台)等数据,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邮箱:344225443@qq.com)

图片声明:本站部分配图来自网络。本站只作为美观性配图使用,无任何非法侵犯第三方意图,一切解释权归图片著作权方,本站不承担任何责任。如有恶意碰瓷者,必当奉陪到底严惩不贷!

内容声明:本文中引用的各种信息及资料(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数据、图表及超链接等)均来源于该信息及资料的相关主体(包括但不限于公司、媒体、协会等机构)的官方网站或公开发表的信息。部分内容参考包括:(百度百科,百度知道,头条百科,中国民法典,刑法,牛津词典,新华词典,汉语词典,国家院校,科普平台)等数据,内容仅供参考使用,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本站为非盈利性质站点,本着为中国教育事业出一份力,发布内容不收取任何费用也不接任何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