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狗-知识改变命运!
--

古琴的类别有哪些?

桃子7个月前 (12-17)阅读数 2#综合百科
文章标签又有明朝

古琴,亦称瑶琴、玉琴、七弦琴,为中国最古老的弹拨乐器之一,古琴是在孔子时期就已盛行的乐器,有文字可考的历史有四千余年,据《史记》载,琴的出现不晚于尧舜时期。20世纪初,为区别西方乐器才在“琴”的前面加了个“古”字,被称作"古琴"。至今依然鸣响在书斋、舞台上的古老乐器。

伏羲式

此琴乃镇国之宝,天赐神器,唐琴之典范,雷氏制琴之绝品。气象宏阔,雍雍穆穆,泱泱盛唐风度。琴身通体蛇腹断,背后有“九霄环佩”四个篆字题名,还有宋黄庭坚的题字、苏东坡的题诗,中有“包含”一印。一琴之内而兼具众美,实是造化奇功,人间无匹。

神龙式,此琴古拙而不失秀气,气韵苍古、题刻精美。神龙式琴也是一种历史很悠久的式样。

仲尼式唐以前早有此琴式,然至宋代才开始流行起来。此琴秀外慧中,一股清穆之气,灵韵十足。背后题刻美不胜收,琴名意境悠远,若海上明月,清辉无限。

连珠式,此种琴式因在颈腰处状若串珠故而得名。此琴身材修长,体势飞动,纹饰苍劲,形制秀美。背后草书题名“飞泉”,如长涧飞珠,神韵独具。

灵机式,此琴幽幽静静、默然独处,如山中道人,神气内敛。背题“独幽”之名,下有“玉振”一印,文字简约,深具道者之风。

落霞式,此种琴式极不易制,佳品难觅,市上所见者多为俗不可耐。此琴柔宛沉静,若月下微波,聊通远意。背后印章稍大了一点。

蕉叶式 此琴式因形如蕉叶故得名。此琴周身线条圆润流畅,琴头别具一格,憨态可掬,生趣昂然。

(一)琴的构造

琴,是一种浑身上下都充满着文化内涵的乐器。仅从琴形而言,就可说是通身是韵。

古琴的类别有哪些?

琴一般长约三尺六寸五(约120—125公分左右),象征一年三百六十五天(一说象周天365度)。一般宽约六寸(20公分左右)。一般厚约二寸(6公分左右)。

琴最早是依凤身形而制成,其全身与凤身相应(也可说与人身相应),有头,有颈,有肩,有腰,有尾,有足。

“琴头”上部称为额。额下端镶有用以架弦的硬木,称为“岳山”,又称“临岳”,是琴的最高部分。琴底部有大小两个音槽,位于中部较大的称为“龙池”,位于尾部较小的称为“凤沼”。这叫上山下泽,又有龙有凤,象征天地万象。

岳山边靠额一侧镶有一条硬木条,称为“承露”。上有七个“弦眼”,用以穿系琴弦。其下有七个用以调弦的“琴轸”。琴头的侧端,又有“凤眼”和“护轸”。

自腰以下,称为“琴尾”。琴尾镶有刻有浅槽的硬木“龙龈”,用以架弦。龙龈两侧的边饰称为“冠角”,又称“焦尾”。

七根琴弦上起承露部分,经岳山、龙龈,转向琴底的一对“雁足”,象征七星。

琴面上有十三个“琴徽”象征一年十二个月和一个闰月。

古琴的音箱,不象筝等乐器那样粘板而成,面板和底板都是整块木头掏空而成。其音箱壁较厚,内部又有暗槽及纳音等特殊结构,所以其声更有独特韵味和历史的沧桑感。

琴腹内,头部又有两个暗槽,一名“舌穴”,一名“声池”。尾部一般也有一个暗槽,称为“韵沼”。与龙池、凤沼相对应处,往往各有一个“纳音”。龙池纳音靠头一侧有“天柱”,靠尾一侧有“地柱”。使发声之时,“声欲出而隘,徘徊不去,乃有余韵”。

由于琴没有“品”(柱)或“码子”,非常便于灵活弹奏,又具有有效琴弦特别长,琴弦震幅大,余音绵长不绝等特点,所以才有其独特的走手音。

就构造而音,琴的各部分结构十分合理。其体积不大不小,既便于携带,又方正雅致。有心品琴,其形已足以使人心怡。

(二)唐琴的造形

琴界有言:“唐圆宋扁。”唐琴与宋朝等琴形相比,造形较为浑圆,一般又在颈、腰内收部分作圆角处理。唐琴的造形,各处比例均比较合理,既美观又便于弹奏。

唐琴的琴形主要有:伏羲式、神农式、凤势式、连珠式、师旷式、子期式、仲尼式、霹雳式。

(三)北宋的琴形

北宋初年的琴形,基本是模仿唐琴。后来,琴面的弧度渐渐自浑圆向扁平变化,形成了唐圆宋扁的风格。在长度与宽度上,宋琴的标准范围较唐琴大。有的宋琴明显短于唐琴,也有的明显长于唐琴;在宽度上也是如此。

而由于理教在宋朝的风行,自北宋开始,琴的外形则主要以仲尼式为主。

(四)南宋的琴形

到了南宋年间,琴形仍以仲尼式为主流。而同为仲尼式,外形又有了一定的变化。其主要变化,在于除北宋琴形的流形外,又流行出肩耸而形狭的式样,其形状更渐趋扁平狭小。

(五)元朝的琴形

元朝历时较短,在琴文化史上,属于过渡发展阶段。元琴的琴形,基本保留着宋琴较为扁狭的特点。在外形上,仲尼琴仍占绝部分。

(六)明清的琴形

明清两朝琴文化的发展都非常受到重视,上自皇室,下至平民,皆有很多琴家。明朝的宗室与民间斫琴之风皆盛。清朝则是民间斫琴盛行。

在琴形上,自明朝起,新增了很多式样。这也是明朝琴文化发展的主要成绩之一。

明朝的新增琴形主要有:绿绮式、正合式、梁鸾式、清英式、万壑松式、飞瀑连珠式、蕉叶式等。

清朝的琴形基本依明琴式样发展,琴形也很丰富。

内容声明:本文中引用的各种信息及资料(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数据、图表及超链接等)均来源于该信息及资料的相关主体(包括但不限于公司、媒体、协会等机构)的官方网站或公开发表的信息。部分内容参考包括:(百度百科,百度知道,头条百科,中国民法典,刑法,牛津词典,新华词典,汉语词典,国家院校,科普平台)等数据,内容仅供参考使用,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本站为非盈利性质站点,本着为中国教育事业出一份力,发布内容不收取任何费用也不接任何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