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象声词的句子有那些
象声词,又叫摹声词。是摹仿自然声音构成的词。如摹仿流水声的“潺潺”,摹仿布谷鸟叫声的“布谷”。准确地使用象声词,将会使我们说话、习文的生动性、形象性大大增强。现将我多年收集的象声词整理于下,以供参考:
风声
呼:象声词,如:北风呼呼地吹。
萧萧:象声词,形容风声淅[xī]沥[lì]等。
雷声
隆隆:象声词,形容剧烈震动的声音,如:雷声隆隆。
殷:象声词,形容雷声,如:殷其雷。
轰隆:象声词,形容雷声。
雨声
滴沥:象声词,雨水下滴的声音。
哗啦:象声词,如:雨哗啦地下,也可以说哗啦啦。
水声
咕[gū]嘟:象声词,液体沸腾、水流涌出或大口喝水的声音。如:锅里的粥咕嘟响;泉水咕嘟地往外冒;他咕嘟地喝了大碗水。
潺:象声词,水声潺潺。
淙淙:象声词,流水的声音。如:泉水淙淙。
滴答:或嘀答,象声词,形容水滴落下的声音。
咕[gū]噜:象声词,水流动的声音。如:咕噜咕噜。
哗:象声词,如:流水哗哗响。
汩[gǔ]汩:水流动的声音。如:河水汩汩地流入田里。
扑哧:又噗嗤,象声词,形容水挤出的声音,如:扑哧。
鸟声
布谷:象声词,是摹仿布谷鸟的叫声似“布谷”。
喳[zhā]:象声词,如:喜鹊喳喳地叫。
啁[zhōu]啾[jiū]:象声词,形容鸟叫的声音。
呖[lì]呖:象声词,形容鸟类清脆的叫声,如莺声呖呖。
嘤[yíng]:象声词,形容鸟叫声。
噌:象声词,如麻雀噌的一声飞了。
哑:象声词,哑哑,形容乌鸦叫声。
嘎[gā]嘎:象声词,形容大雁等的叫声,也作呷呷。
咕[gū]:象声词,形容斑鸠等的叫声。
戛然:象声词,多形容嘹亮的鸟声,如:戛然长鸣。
啾[jiū]啾:象声词,形容许多小鸟一齐叫的声音,也形容凄厉的叫声。
刷啦:象声词,形容迅速擦过去的短促的声音,如:刷啦一声,柳树上飞走了一只鸟儿。
扑棱:象声词,形容翅膀抖动的声音,如:扑棱一声,飞起一只水鸟。
忒[tēi]儿:(方)象声词,形容鸟急促地振动翅膀的声音,如:麻雀忒儿一声就飞了。
砉[huā]:象声词,形容迅速动作的声音,如:乌鸦砉的一声飞了。
叽:象声词,如:小鸟叽叽叫。
虫声
唧[jī]:象声词,如:唧唧(虫叫声)。
禽声
喔:象声词,形容公鸡叫的声音。
嘎[gā]嘎:象声词,形容鸭子叫声。也作呷呷。
咕[gū]:象声词,母鸡的叫声。
呱[guā]呱:象声词,形容鸭子的响亮叫声。
猫声
喵:象声词,形容猫叫的声音。
咪咪:象声词,形容猫叫的声音。
畜声
咩[miē]:象声词,形容羊叫的声音。
哞[mōu]:象声词,形容牛叫的声音。
萧萧:象声词,形容马叫声,如:马鸣萧萧。
哼哧:象声词,形容粗重地喘息,如骡子累得哼哧地喘气。
咴儿咴儿:象声词,形容马叫的声音。
人声
噗:象声词,如:噗,一口气吹灭了灯。
怦:象声词,形容心跳,如:怦然心动、心里怦怦地跳着。
唧[jī]:象声词,如:唧咕,形容小声说话;唧哝,也形容小声说话。
吁[xū]吁:象声词,形容出气的声音,如:气喘吁吁。
嘁[qī]嘁喳[chā]喳:象声词,小声说话声音。
扑哧:又噗嗤,象声词,形容笑声,如:扑哧一笑。
喃喃:象声词,连续不断地小声说话的声音,如:喃喃自语。
琅琅:象声词,形容响亮的读书声音等。
朗朗:象声词,形容读书的声音,如:书声朗朗。
喀[kā]:象声词,呕吐、咳嗽的声音。
矣欠[ǎi]乃:象声词。
嗷嗷:(书)象声词,哀号声。
吧:象声词。
咿[yī]唔[wú]:象声词,形容读书的声音。
咿[yī]哑:或咿呀,象声词,形容小孩子学话的声音。
吁[yū]:象声词,吆喝牲口的声音。
哑:象声词,哑哑,形容小儿学语声等。
牙牙:象声词,形容婴儿学说话的声音,如:牙牙学语。
格格:象声词,形容笑声,如:他格格地笑着。
咕[gū]嘟:象声词,大口喝水的声音。如:他咕嘟地喝了大碗水。
咕[gū]噜:象声词,如:他端起一杯水咕噜一口就喝完了。
哈:象声词,形容笑声,大多叠用,如:哈哈大笑。
杭育:象声词,群体重体力劳动时呼喊声音。
呵呵:象声词,形容笑声。
嘿嘿:象声词,形容笑声。
象声词(拟声词)即摹拟事物实在声音的词。如“砰、呼哧、滴答、咕咚、丁冬”等。
象声词应用广泛。在句子中恰到好处地运用象声词,能生动形象地表现事物的特点、人物的心情、动作的状态,使读者产生联想,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
象声词一般有两种用法。一是独立在句子以外,放在句子前,如“哗,哗,哗,——下大雨了。”这种用法会自然而然地激发人们生活体验的积累,产生共鸣,让人溶入句情之中;另一种用法是作句子中的修饰词,此类用法最多,如“听见扑通一声,他扎进河里不见了”。句中的“扑通”既传声,又传神,它清楚地传达“他”跃入河中时,身体拍击河水的响声,仿佛使人看见了溅起的圈圈涟漪,并把“他”那种淘气可爱、活如游鱼的欢快神情,表现得鲜明形象,活灵活现。
大雨声.:哗啦
风吹树叶的声音.刷刷刷
打雷的声音.轰隆隆
玻璃杯摔碎:噼里啪啦
鸭子(嘎嘎)
青蛙(呱呱)
小羊(咩咩)
母鸡(喔喔)
大风(呼呼)
雷声(轰轰)
火车(哐哐)
溪水(哗哗)
汽车(嘀嘀)
象声词(拟声词)即摹拟事物实在声音的词。如“砰、呼哧、滴答、咕咚、丁冬”等。
象声词应用广泛。在句子中恰到好处地运用象声词,能生动形象地表现事物的特点、人物的心情、动作的状态,使读者产生联想,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
象声词一般有两种用法。一是独立在句子以外,放在句子前,如“哗,哗,哗,——下大雨了。”这种用法会自然而然地激发人们生活体验的积累,产生共鸣,让人溶入句情之中;另一种用法是作句子中的修饰词,此类用法最多,如“听见扑通一声,他扎进河里不见了”。句中的“扑通”既传声,又传神,它清楚地传达“他”跃入河中时,身体拍击河水的响声,仿佛使人看见了溅起的圈圈涟漪,并把“他”那种淘气可爱、活如游鱼的欢快神情,表现得鲜明形象,活灵活现。
参考资料:
表示物体发出的声音 (下列象声词多数既是名词又是动词)
重物落下或碰撞等发出的声音
bang; bump; clatter; crack; crash; thud; thump
The lid of the box fell shut with a bang.
He fell off the bed with a bump.
We heard the clatter og sb washing dishes coming from the kitchen.
The branch broke with a crack.
The dishes fell to the floor with a crash.
There was a thud as the sack fell to the floor.
The book landed on the floor with a thump.
玻璃或金属碰撞的声音
clang; clank; clink; jingle; ring; tinkle
the gates clanged shut.
the clank of chains
Their glass clinked.
The coins jingled in the pocket.
He hit the empty tank and it let out a ringing noise.
The little bells tinkled.
枪炮炸弹等发出的声音
bang; boom; roar; rumble
The firework wenet off with a loud bang.
There was a loud boom as the bomb exploded.
The roar of an explosion
Thunder rumbled across the sky.
燃烧时发出的声音
crackle; sizzle
a log crackled on the fire.
The bacon sozzled in the frying pan.
微弱 低沉的声音
murmur; rustle
the murmur of the stream
leaves rustled in the breeze.
机器 车辆等发出的声音
bleep; buzz; hum; tick; whir; whine
You will hear a bleep when you push the button.
The shaver buzzed.
I can hear the clock ticking.
The refrigerator hummed softly in the corner.
The vacuum cleaner was whirring in the room.
The whine of the engine grew louder.
钟 喇叭发出的声音
chime; hoot; honk; ring; toll
The clock chimed six.
Drivers hooted/ honked their horns.
The phone’s ringing.
The church bells tolled.
水或湿物体发出的声音
bubble; gurgle; plop; splash; squelch
The soup was bubbling on the stove.
Why does the plumbing in this house gurgle in the night?
the plop of frogs jumping into the water
The boy fell into the pool with a splash.
The mud squelched as he walked across the field.
硬物摩擦发出的声音
creak; screech; squeak
the creak if wheels
The loudspeaker screeched.
If you don’t oil the hinges, they will squeak.
连续敲击物体发出的声音
knock; knocking; rap; rapping; tap; tapping; patter; rattle
I knocked on the door.
There was a violent rapping at the door.
The rain patters against the window.
A branch from the tree outside tapped against the window.
There is sth rattling inside the machine.
表示动物的叫声
bees buzz. 蜜蜂嗡嗡叫。
Birds chirp. 小鸟唧喳叫。
Cats purr. 猫发出咕噜声。
Chickens cluck.. 鸡咯咯叫。
Cows moo. 牛哞哞叫。
Dogs growl. 狗嗥。
Donkeys heehaw. 驴子叫。
Ducks quack. 鸭子嘎嘎叫。
Frogs croak. 青蛙哇哇叫。
Greese cackle. 鹅咯咯叫。
Horses neigh. 马嘶鸣。
Lions roar. 狮子吼叫。
Magpies chatter. 喜鹊唧唧喳喳。
Mosquitos hum. 蚊子嗡嗡叫。
Owls hoot. 猫头鹰咕咕叫。
Snakes hiss. 蛇发出嘶嘶声。
Wolves howl. 狼发出长嚎。
象声词,又叫摹声词。是摹仿自然声音构成的词。如摹仿流水声的“潺潺”,摹仿布谷鸟叫声的“布谷”。准确地使用象声词,将会使我们说话、习文的生动性、形象性大大增强。现将我多年收集的象声词整理于下,以供参考:
风声
呼:象声词,如:北风呼呼地吹。
萧萧:象声词,形容风声淅[xī]沥[lì]等。
雷声
隆隆:象声词,形容剧烈震动的声音,如:雷声隆隆。
殷:象声词,形容雷声,如:殷其雷。
轰隆:象声词,形容雷声。
雨声
滴沥:象声词,雨水下滴的声音。
哗啦:象声词,如:雨哗啦地下,也可以说哗啦啦。
水声
咕[gū]嘟:象声词,液体沸腾、水流涌出或大口喝水的声音。如:锅里的粥咕嘟响;泉水咕嘟地往外冒;他咕嘟地喝了大碗水。
潺:象声词,水声潺潺。
淙淙:象声词,流水的声音。如:泉水淙淙。
滴答:或嘀答,象声词,形容水滴落下的声音。
咕[gū]噜:象声词,水流动的声音。如:咕噜咕噜。
哗:象声词,如:流水哗哗响。
汩[gǔ]汩:水流动的声音。如:河水汩汩地流入田里。
扑哧:又噗嗤,象声词,形容水挤出的声音,如:扑哧。
鸟声
布谷:象声词,是摹仿布谷鸟的叫声似“布谷”。
喳[zhā]:象声词,如:喜鹊喳喳地叫。
啁[zhōu]啾[jiū]:象声词,形容鸟叫的声音。
呖[lì]呖:象声词,形容鸟类清脆的叫声,如莺声呖呖。
嘤[yíng]:象声词,形容鸟叫声。
噌:象声词,如麻雀噌的一声飞了。
哑:象声词,哑哑,形容乌鸦叫声。
嘎[gā]嘎:象声词,形容大雁等的叫声,也作呷呷。
咕[gū]:象声词,形容斑鸠等的叫声。
戛然:象声词,多形容嘹亮的鸟声,如:戛然长鸣。
啾[jiū]啾:象声词,形容许多小鸟一齐叫的声音,也形容凄厉的叫声。
刷啦:象声词,形容迅速擦过去的短促的声音,如:刷啦一声,柳树上飞走了一只鸟儿。
扑棱:象声词,形容翅膀抖动的声音,如:扑棱一声,飞起一只水鸟。
忒[tēi]儿:(方)象声词,形容鸟急促地振动翅膀的声音,如:麻雀忒儿一声就飞了。
砉[huā]:象声词,形容迅速动作的声音,如:乌鸦砉的一声飞了。
叽:象声词,如:小鸟叽叽叫。
虫声
唧[jī]:象声词,如:唧唧(虫叫声)。
禽声
喔:象声词,形容公鸡叫的声音。
嘎[gā]嘎:象声词,形容鸭子叫声。也作呷呷。
咕[gū]:象声词,母鸡的叫声。
呱[guā]呱:象声词,形容鸭子的响亮叫声。
猫声
喵:象声词,形容猫叫的声音。
咪咪:象声词,形容猫叫的声音。
畜声
咩[miē]:象声词,形容羊叫的声音。
哞[mōu]:象声词,形容牛叫的声音。
萧萧:象声词,形容马叫声,如:马鸣萧萧。
哼哧:象声词,形容粗重地喘息,如骡子累得哼哧地喘气。
咴儿咴儿:象声词,形容马叫的声音。
人声
噗:象声词,如:噗,一口气吹灭了灯。
怦:象声词,形容心跳,如:怦然心动、心里怦怦地跳着。
唧[jī]:象声词,如:唧咕,形容小声说话;唧哝,也形容小声说话。
吁[xū]吁:象声词,形容出气的声音,如:气喘吁吁。
嘁[qī]嘁喳[chā]喳:象声词,小声说话声音。
扑哧:又噗嗤,象声词,形容笑声,如:扑哧一笑。
喃喃:象声词,连续不断地小声说话的声音,如:喃喃自语。
琅琅:象声词,形容响亮的读书声音等。
朗朗:象声词,形容读书的声音,如:书声朗朗。
喀[kā]:象声词,呕吐、咳嗽的声音。
矣欠[ǎi]乃:象声词。
嗷嗷:(书)象声词,哀号声。
吧:象声词。
咿[yī]唔[wú]:象声词,形容读书的声音。
咿[yī]哑:或咿呀,象声词,形容小孩子学话的声音。
吁[yū]:象声词,吆喝牲口的声音。
哑:象声词,哑哑,形容小儿学语声等。
牙牙:象声词,形容婴儿学说话的声音,如:牙牙学语。
格格:象声词,形容笑声,如:他格格地笑着。
咕[gū]嘟:象声词,大口喝水的声音。如:他咕嘟地喝了大碗水。
咕[gū]噜:象声词,如:他端起一杯水咕噜一口就喝完了。
哈:象声词,形容笑声,大多叠用,如:哈哈大笑。
杭育:象声词,群体重体力劳动时呼喊声音。
呵呵:象声词,形容笑声。
嘿嘿:象声词,形容笑声。
呼哧:或呼蚩,象声词,形容喘息的声音。
回答者:wo_ri_bai_du - 助理 三级 3-9 21:07
风声
呼:象声词,如:北风呼呼地吹。
萧萧:象声词,形容风声淅[xī]沥[lì]等。
雷声
隆隆:象声词,形容剧烈震动的声音,如:雷声隆隆。
殷:象声词,形容雷声,如:殷其雷。
轰隆:象声词,形容雷声。
雨声
滴沥:象声词,雨水下滴的声音。
哗啦:象声词,如:雨哗啦地下,也可以说哗啦啦。
水声
咕[gū]嘟:象声词,液体沸腾、水流涌出或大口喝水的声音。如:锅里的粥咕嘟响;泉水咕嘟地往外冒;他咕嘟地喝了大碗水。
潺:象声词,水声潺潺。
淙淙:象声词,流水的声音。如:泉水淙淙。
滴答:或嘀答,象声词,形容水滴落下的声音。
咕[gū]噜:象声词,水流动的声音。如:咕噜咕噜。
哗:象声词,如:流水哗哗响。
汩[gǔ]汩:水流动的声音。如:河水汩汩地流入田里。
扑哧:又噗嗤,象声词,形容水挤出的声音,如:扑哧。
鸟声
布谷:象声词,是摹仿布谷鸟的叫声似“布谷”。
喳[zhā]:象声词,如:喜鹊喳喳地叫。
啁[zhōu]啾[jiū]:象声词,形容鸟叫的声音。
呖[lì]呖:象声词,形容鸟类清脆的叫声,如莺声呖呖。
嘤[yíng]:象声词,形容鸟叫声。
噌:象声词,如麻雀噌的一声飞了。
哑:象声词,哑哑,形容乌鸦叫声。
嘎[gā]嘎:象声词,形容大雁等的叫声,也作呷呷。
咕[gū]:象声词,形容斑鸠等的叫声。
戛然:象声词,多形容嘹亮的鸟声,如:戛然长鸣。
啾[jiū]啾:象声词,形容许多小鸟一齐叫的声音,也形容凄厉的叫声。
刷啦:象声词,形容迅速擦过去的短促的声音,如:刷啦一声,柳树上飞走了一只鸟儿。
扑棱:象声词,形容翅膀抖动的声音,如:扑棱一声,飞起一只水鸟。
忒[tēi]儿:(方)象声词,形容鸟急促地振动翅膀的声音,如:麻雀忒儿一声就飞了。
砉[huā]:象声词,形容迅速动作的声音,如:乌鸦砉的一声飞了。
叽:象声词,如:小鸟叽叽叫。
虫声
唧[jī]:象声词,如:唧唧(虫叫声)。
禽声
喔:象声词,形容公鸡叫的声音。
嘎[gā]嘎:象声词,形容鸭子叫声。也作呷呷。
咕[gū]:象声词,母鸡的叫声。
呱[guā]呱:象声词,形容鸭子的响亮叫声。
猫声
喵:象声词,形容猫叫的声音。
咪咪:象声词,形容猫叫的声音。
畜声
咩[miē]:象声词,形容羊叫的声音。
哞[mōu]:象声词,形容牛叫的声音。
萧萧:象声词,形容马叫声,如:马鸣萧萧。
哼哧:象声词,形容粗重地喘息,如骡子累得哼哧地喘气。
咴儿咴儿:象声词,形容马叫的声音。
人声
噗:象声词,如:噗,一口气吹灭了灯。
怦:象声词,形容心跳,如:怦然心动、心里怦怦地跳着。
唧[jī]:象声词,如:唧咕,形容小声说话;唧哝,也形容小声说话。
吁[xū]吁:象声词,形容出气的声音,如:气喘吁吁。
嘁[qī]嘁喳[chā]喳:象声词,小声说话声音。
扑哧:又噗嗤,象声词,形容笑声,如:扑哧一笑。
喃喃:象声词,连续不断地小声说话的声音,如:喃喃自语。
琅琅:象声词,形容响亮的读书声音等。
朗朗:象声词,形容读书的声音,如:书声朗朗。
喀[kā]:象声词,呕吐、咳嗽的声音。
矣欠[ǎi]乃:象声词。
嗷嗷:(书)象声词,哀号声。
吧:象声词。
咿[yī]唔[wú]:象声词,形容读书的声音。
咿[yī]哑:或咿呀,象声词,形容小孩子学话的声音。
吁[yū]:象声词,吆喝牲口的声音。
哑:象声词,哑哑,形容小儿学语声等。
牙牙:象声词,形容婴儿学说话的声音,如:牙牙学语。
格格:象声词,形容笑声,如:他格格地笑着。
咕[gū]嘟:象声词,大口喝水的声音。如:他咕嘟地喝了大碗水。
咕[gū]噜:象声词,如:他端起一杯水咕噜一口就喝完了。
哈:象声词,形容笑声,大多叠用,如:哈哈大笑。
杭育:象声词,群体重体力劳动时呼喊声音。
呵呵:象声词,形容笑声。
嘿嘿:象声词,形容笑声。
呼哧:或呼蚩,象声词,形容喘息的声音。
呼噜:象声词,如:他喉咙里呼噜地老响。也说呼噜噜。
哄:象声词,形容许多人大笑声或喧哗声。
嚯[huò]嚯:象声词,嚯嚯一笑。
叽里咕噜:象声词,形容说话别人听不清楚或听不懂,如:他俩叽里咕噜地说了半天。
喳[chā]喳:小声说话的声音。
咕[gū]哝:小声说话声,多指自言自语。
呱[gū]呱:小儿哭声。
喳[zhā]:旧时仆役对主人的应诺声。
树声
喀嚓:象声词,喀嚓一声,树枝被风吹折[shé]了,也作咔嚓。
梆[bāng]:象声词,敲木头的声音。
嘎[gā]巴:象声词,形容树枝等折断的声音。
淅[xī]沥[lì]:象声词,形容轻微的落叶声等。
簌[sù]簌:象声词,形容风吹叶子等的声音。
刷:又唰,象声词,形容迅速擦过去的声音,如:风刮得树叶唰唰地响。
车声
呜:象声词,如:呜的一声,一辆汽车飞驰过去。又汽笛呜呜地叫。
嗖[sōu]:象声词,形容很快通过的声音,如:那辆汽车嗖的一声开过去了。
辘辘:象声词,形容车轮声。
嘟:象声词,汽车喇叭嘟地响了一声。
嘎[gā]:象声词,形容短促而响亮的声音。如汽车嘎的一声刹住了。
突突:象声词,如:摩托车突突地响。
金属声
琅琅:象声词,金石相击的声音等。
铮:象声词,金属撞击的声音,如:铮然作声、铁中铮铮(比喻胜过一般人的人)。
锵:象声词,形容撞击金属器物的声音,如:锣声锵锵。
当:象声词,撞击金属器物的声音。
铛[dāng]:象声词,撞击金属器物的声音。
丁当:或称“叮当”,象声词,形容金属、瓷器等撞击的声音。
丁东:或丁冬,象声词,形容金属等撞击的声音。
哐[kuāng]:象声词,器物撞击震动的声音,如:哐的一声,脸盆掉在地上了。
枪炮声
噗:象声词,如:子弹把尘土打得噗噗直冒烟。
格格:象声词,形容机关枪的射击声。
咝:象声词,形容炮弹、枪弹等在空中很快飞过的声音,如:子弹咝咝咝地从头顶上飞过。
乒:象声词,如:乒的一声枪响。
劈啪:又噼啪,象声词,形容拍打或爆裂的声音,如:劈啪的枪声。
乓:象声词,形容枪声等。
啪:象声词,形容放枪等声音。
嗒[dā]嗒:象声词,如:机枪嗒嗒地响着。
格格:象声词,形容机关枪的射击声。
门声
哗:象声词,如:铁门哗地拉上了。
嘭[pēng]:象声词,如:一阵嘭嘭的敲门声。
乓:象声词,形容关门声等。
呀:象声词,门呀的一声开了。
哗:象声词,如:铁门哗地拉上了。
咣[guāng]:象声词,形容撞击振动的声音。如:咣的一声,关上了大门。
冬:或咚,象声词,形容敲门等声音。
重物落地声
叽里咕噜:象声词,也形容物体滚动的声音,如:石头叽里咕噜滚下山去。
扑通:象声词,形容重物落地的声音。
砰:象声词,形容撞击或重物落地的声音,如:砰的一声,木板倒下来了。
哐[kuāng]啷:象声词,器物撞击的声音。
噔[dēng]:象声词,沉重的东西落地或撞击物体的声音。
嘎[gā]吱:象声词,形容物件受压力而发出的声音。
咕[gū]噜:象声词,东西滚动的声音。如:大石头咕噜滚下山去。
轰:象声词,如:突然轰的一声。
哗啦:象声词,如:哗啦一声,墙倒了。也可以说哗啦啦。
爆炸声
劈里啪啦:又噼里啪啦,象声词,形容爆裂`的连续声音,如:鞭炮劈里啪啦地响。
嘣:象声词,形容爆裂的声音。
轰:象声词,如:突然轰的一声。
轰隆:象声词,形容爆炸声。
劈啪:又噼啪,象声词,形容拍打或爆裂的声音,如:劈啪的枪声。
走路声
刺[cī]:象声词,刺的一声,滑了一个跟头。
趵[bō]趵:形容脚踏地的声音。
嗵[tōng]:象声词,如:他嗵嗵地往前走。
橐[tuó]:象声词,橐橐的皮鞋声。
咯噔:象声词,咯噔的皮靴声。
其它声音
拨剌[là]:象声词,形容鱼在水里跳跃声音。
嗵[tōng]:象声词,如:心嗵嗵直跳。
咿[yī]哑:或咿呀,象声词,形容摇桨的声音。
呱[guā]呱:象声词,形容青蛙等的响亮叫声。
吱[zī]:象声词,多形容小动物的叫声,如:老鼠吱吱地叫。
吱[zhī]:象声词,如:嘎吱、咯吱。
丁丁:象声词,形容伐木、弹琴等声音。
嗡:象声词,如:蜜蜂嗡嗡地飞。
扑棱:象声词,形容翅膀抖动的声音,如:扑棱一声,飞起一只水鸟。
扑哧:又噗嗤,象声词,形容气挤出的声音,如:扑哧,皮球撒了气。
乒乓:象声词,如:雹子打在屋顶上乒乓乱响。
咔[kǎ]:象声词,咔的一声着抽屉。
喀哒:象声词,喀哒一声,放下了电话筒,也作咔哒。
喀[kā]吧:象声词,喀吧一声,棍子搠成两截,也作咔吧。
嘈:声音杂乱。象声词。
嚓:象声词,如:喀嚓、啪嚓。
哧[chī]哧:象声词,如:哧的一声撕下一块布。
轧[yà]:象声词,形容机器开动时发出声音,如:缝纫机轧轧轧地响着。
滴答:或嘀答,象声词,形容钟表摆动的声音。
玎玲:象声词,多形容玉石撞击声。
冬:或咚,象声词,形容敲鼓等声音。
咯吱:象声词,如:扁担压得咯吱地直响。
呼啦:或呼喇,象声词,如:红旗被风吹得呼啦地响。也可以说呼啦啦。
霍[huò]霍:象声词,如:磨刀霍霍。
叽里咕噜:象声词,形容物体滚动的声音,如:石头叽里咕噜滚下山去。
铿:象声词,形容响亮的声音。
汪:象声词,形容狗叫的声音。
咕[gū]嘟:象声词,液体沸腾、水流涌出的声音。如:锅里的粥咕嘟响;泉水咕嘟地往外冒。
参考资料:
参考资料:
羌塘地区在很长时间内属于地质空白区,菊石化石资料十分稀少和零星,可以提供进行古地理古气候研究的化石资料很少见。无论是古地理还是古气候研究均很少涉及羌塘地区。在早期的古生物地理研究中,几乎没有涉及羌塘地区的资料,如 Diener ( 1916) 按照Urlich ( 1908) 对侏罗纪—白垩纪菊石动物群的生物地理分区的认识,将三叠纪菊石类分为 4 个地理分区: 北方区、地中海区、喜马拉雅区和安第斯区。即便在 20 世纪后期,羌塘地区零星的菊石类资料也很少为人们所了解和关注 ( Hallam,1994; Page2000) 。随着近年来羌塘地区的地质大调查和专题研究的开展,积累了不少新资料,提供了探讨和重新认识羌塘地区古地理格局的古生物研究的基础。本文涉及的是晚三叠世的菊石类和双壳类,选取具有重要古气候意义的西藏菊石科和双壳类 ( 印度海扇) 进行。
西藏菊石科系 Hyatt 于1900 所建,迄今已有12 个属纳入该科 ( Sepkoski 2002) 。首先建立西藏菊石科的是 Hyatt ( 1900) ,他基于 Mojsisovics ( 1896) 建立的 3 个喜马拉雅地区的属 ( Tibetites,Anatibetites 和 Paratibetites ) 而建立了西藏菊石科。此后,喜马拉雅地区陆续建立新属 Metacarnites ( Diener,1908) ,Nodotibetites 和 Metatibetites ( 王义刚、何国雄,1976) 。西藏 菊石 科 在 喜马拉雅 地区 以 外的属有 意 大利西西里 的 Palicites ( Gemmellaro1904) 和西太平洋的帝汶岛的 Neotibetites ( Krumbeck,1913) ,它们的产地都介于当时的低纬度区域。Tozer,( 1994) 将加拿大的 Oxytibetites Tozer 1994,Prodrepanites Tozer 1994,Mesohimavatites Tozer 1994,以及 Dimorphotoceras Spath 1951 等属也归入西藏菊石科。Tozer( 1988) 将这些西藏菊石作为低纬度代表,并很好地解释了加拿大西部的块体运移。所以,三叠纪晚期的西藏菊石科作为典型暖温型动物群,对于古气候和古海洋的研究具有特殊的意义。
在我国东特提斯范围内,西藏菊石科和板菊石科化石群曾先后发现于西藏喜马拉雅地区 ( Mojisisovics,1893; Diener,1906) ,西藏聂拉木地区 ( 王义刚等,1976) ,云南西部剑川、巍山和兰坪等地 ( 梁希洛,1976) ,西藏昌都 ( 王义刚等,1981) ,滇西宁蒗县( 陈金华等,1983) ,青海治多地区 ( 何国雄等,1985) ,青海玉树地区 ( 何国雄等,1990) ,以及青海雀莫错地区 ( 牛志军等,2003) ( 插图 1) 。
印度海扇由 Douglas ( 1929) 利用伊朗材料建立。该属的地理分布包括伊朗、东印度和帝汶岛地区 ( Krumbeck,1913; 1924) 。后来又陆续发现于匈牙利、阿曼、泰国、俄罗斯、高加索,以及塔吉克斯坦等地 ( Krumbeck 1924; Kiparisova,1947; Fallahi,1983;Huatman,2001) 。在国内,报道印度海扇产地有青海南部 ( 张作铭等,1985) 、西藏珠峰地区 ( 文世宣等,1976) 和康马地区 ( 陈金华等,1976) 云南西部剑川 ( 马其鸿等,1976) 和维西等地 ( 何克昭等,1996) 。
本文报道的菊石化石材料来自于安多 109 道班附近上三叠统土门格拉群剖面。该剖面土门格拉群为一套海进 - 海退相沉积土门格拉群上部为厚度超过400 m的石英砂岩所覆盖,然后为厚度超过 700 m 的雀莫错组。土门格拉群上覆的两个组没有发现化石,推测它们的时代为晚三叠世—早侏罗世。菊石在土门格拉组上部约 100 m 厚的地层中 。菊石具有两个层位,彼此相距约 50 m ( 厚度) 。层位 H4 -1 产 Placites oldhami; 层位 H6 - 1 有菊石 Metatibetites acutus 和 Placitescf. sakuntala 。与这些菊石共生的双壳类有 Indopecten himalayaensis Wenet Lan,Myophoriopsis sp. ,Costatorianapengensis Heale, Catella laticlavaHealey,Cultriopsis sp. ; 最顶部的化石层位产出 Indopecten himalayaensisWen,Costatoria napengensis Healey。
插图 1 安多 109 道班上三叠统土门格拉群含煤碎屑岩组菊石层位 ( 剖面 26P7)
王义刚等 ( 1976) 将珠峰地区的菊石动物群识别出 5 个菊石带。Metatibetites acutus 是中诺利阶下部 Indojuvavites angulatus 菊石带的分子。因此,按照 109 道班的化石群和沉积相,上覆在产菊石 Metatibetites acutus 地层以上的一套石英砂岩很有可能代表了海退沉积,这一地区不会有晚于中诺利期的海相沉积。近来在 109 道班以西的雀莫错地区 ( 产地东经 91°15'51″,北纬 33°45'56″) 也发现了西藏菊石 ( 插图 1) 。计有 Nodotibetites 和 Parati-betites 两个属 ( 牛志军等 2003) 。他们建立了菊石 Nodotibetites cf. nodosus - Paratibetitescf. wheeleri 组合,认为其时代也是早中诺利期。何国雄等 ( 1985) 也描述了发现于治多县的 Placites oldhami ,以及发现于杂多县的 P. Polydactylum ,时代是中诺利期。双壳类定年意义远不如菊石类,但是安多 109 道班剖面的晚三叠世双壳类组合面貌在种一级的程度上可以与云南西部地区早、中诺利期的双壳类动物群 ( 马其鸿等,1976) 、缅甸北部那A地区晚三叠世诺利期动物群 ( Healey,1908) 对比,也可以与喜马拉雅珠峰地区的晚三叠世双壳类动物群的种很好地对比。特别是 Indopecten himalayaensis 这个种,出现在云南剑川石钟山组、羌塘南部 109 道班土门格拉组,以及珠峰地区的土隆群上部诺利期地层,证明这个双壳类动物群的时代也应该为诺利早中期。
中生代生物地理在 “域 ( Realm) ”一级的分异是从中侏罗世才开始的,它们是北方大区 ( Boreal Realm) 和特提斯大区 ( Tethyan Realm) ( Westermann,2000) 。前者代表冷凉气候,后者代表温热气候。在此之前全球海域是均一的特提斯海温暖环境,以至于无论是双壳类,还是菊石类,它们的许多属种显示了全球性地理分布。在三叠纪,尽管暖温带地域非常广阔,甚至可以到达极区范围的高纬度 ( 70°以上) ,但是却缺乏真正的热带雨林 ( Hallam,1994) 。相比较最温暖的白垩纪中期,暖温带地域的北界也只是到达北纬30°至南纬 40°。
晚三叠世西藏菊石科和印度海扇的地理分布也反映了上述中生代生物地理区系分化的阶段性。西藏菊石科或是印度海扇属纵向上 ( 经度方向) ,无论是地处东特提斯海域北侧的青海、滇西、藏北,还是地处东特提斯海域南侧的喜马拉雅地区,或者是地处晚三叠世古赤道位置的帝汶岛均有分布。横向上 ( 纬度方向) ,西藏菊石科既出现在太平洋东侧的西藏地区,又出现在太平洋西侧的加拿大西部,如 Oxytibetites,Prodrepanites 和 Mesohima-vatites 三个属 ( Tozer 1994) ( 插图 2) 。Tozer ( 1982) 认为,这三个属原本应该是低纬度热带动物群,由于承载这些菊石的地体向北运移,改变了化石产地的原始纬度而到达了目前的高纬度区。较之属一级的地理分布,东特提斯洋南、北海域如果具有相同的地方性种,它们的地理分布更能说明生物扩散的途径。
插图 2 印度海扇 ( Indopecten) 和西藏菊石类 ( tibetids) 地理分布和现代洋流①Tibetites; ②Anatibetites; ③Paratibetites; ④Metacarnites; ⑤Nodotibetites; ⑥Metatibetites; ⑦Palicites;⑧Neotibetites; ⑨Dimorphotoceras; ⑩﹣Oxytibetites; ⑾﹣Proderpanites; ⑿Mesohimavatites; ●Indopecten
按照现代生物地理区系理念 ( Brown and Gibson 1983) ,现代海洋生物地理的控制因素基于海陆分布格局造成的地理隔绝、纬度不同产生的气候差异,以及洋流的运动途径。其中洋流对于海洋生物的地理分布具有关键作用。洋流是大多数具有浮游幼虫阶段的软体动物,如菊石类和海扇类进行生物扩散和辐射的主要途径。现代大洋表层环流的形成基于三个要素①风的应力,包括风对洋流的摩擦力和风对洋流的压力; ②海水内部的压强梯度力和摩擦力; ③地球自转偏向力 ( 即地球上非赤道地区对于地面拥有水平运动方向速度分量的物体,也称为柯氏力 Coriolis effect) 。现代大洋表层环流总体规律是①以中低纬海区的副高为中心的反气旋型大洋环流; ②以北半球中高纬海区的低压区为中心的气旋型大洋环流; ③南半球中纬海区的西风漂流; ④在南极大陆周围形成的绕极环流; ⑤北印度洋形成的季风环流 。而所有这些表层环流的形成无不和地球气候因纬度不同而分成热带、温带、寒带有关系。例如现代地球赤道和南、北纬 30°之间的纬度差异导致季风 ( 贸易风) 的形成,直接产生吹送流或漂流的形成机制 ( 插图 3) 。现代生物地理区系还表明,由于赤道环流的存在,通常赤道两侧会形成对称的、不同的生物地理分区。因此赤道和大洋盆地都成为现代海洋生物扩散的有效屏障。
插图 3 现代大气循环和洋流产生机制及三叠纪可能的大气循环
Kristan-Tollmann and Tollmann ( 1983) 和 Kristan-Tollmann ( 1988) 主要基于棘皮动物和微体化石的资料、Newton ( 1988) 基于双壳类的资料曾先后提出三叠纪或中生代热带生物群横太平洋扩散 ( tropical transpacific dispersal) 模式。她 ( 他) 们认为,太平洋东、西两岸热带型生物可以借助赤道环流进行扩散。如果承认生物扩散借助赤道环流进行扩散,也就意味着赤道两侧同时存在和现代洋流机制一样的低纬度环流。那么这种模式其实和现代大洋洋流模式并无区别 ( 参见 Kristan - Tollmann and Tollmann,1983,p. 215,fig. 9) 。由于赤道环流的阻隔,南半球和北半球之间的生物交流应该十分困难。而事实上,晚三叠世西藏菊石科和印度海扇均具有同样的种分布在南纬 30°左右的喜马拉雅地区和北纬 30°左右的羌塘地区,运用赤道环流模式就不易解释这些生物的分布规律。此外,晚三叠世类重要的造礁类伟齿蛤 ( 双壳类) ,不但分布在南、北纬 30°之间的地理范围,甚至分布在北半球达到更高的纬度 ( Tamura 1983) ,表明它们可以在特提斯海域自由扩散,几乎不存在地理障碍。同时,这些暖温型分子能够穿越赤道,分别到达南、北半球较高的纬度域。
因此,现代生物地理分区的原则显然不能完全适用于中生代时期。中生代时期全球气候相当温暖,两极地区没有冰盖,地球上高纬度地区和低纬度地区的温度差别很小,气候不会因为纬度的高低而产生明显的分带。没有温度的差别,自然也就缺乏产生季风的大气环流的机制,也极有可能缺乏产生赤道环流的机制,因此动物群的交流和扩散并不会因为赤道的存在而受阻。在这种情况下,当时的洋流的驱动力可能主要是以地球自转偏向力为主,纬度越高、地球自转产生的偏向力愈大,从而形成的洋流以沿岸洋流为主。在南、北半球双向大洋沿岸流的作用下,可能形成顺时针方向运行的沿岸洋流,它们可以穿越赤道地区,从而成为近海环境的菊石类、双壳类生物扩散的主要途径。此外,在日照的作用下,晚三叠世非常开阔的潘基亚联合古大陆之上的大气层较之开阔的特提斯洋水体的大气层更易受热而产生上升流,需要来自大洋的温度较低的气流补充。在这种大气流的作用下,便有可能产生使得沿岸洋流运行速率加快的受力机制,正是这种沿岸洋流成为晚三叠世海洋生物扩散的载体。西藏菊石科和印度海扇,以及其他三叠纪动物群在太平洋两岸显示出其生物亲缘性很有可能是它们可以借助太平洋沿岸洋流自由地迁徙,所以许多生物具有沿太平洋东西两侧分布的特点。还有一种可能的是,由于晚三叠世期间,劳亚大陆和冈瓦纳大陆的裂解还刚刚开始,东特提斯依然保持着足够宽阔的大洋洋面,古特提斯洋业已闭合,而中特提斯洋刚刚开裂,尚未形成深阔的洋盆。由于没有深邃的大洋盆地的存在,对动物群穿越大洋交流的影响相对要小得多 ( 插图 4) ,从而形成西藏菊石和印度海扇等在太平洋周缘的分布。
插图 4 东特提斯大洋洋流和生物扩散路线①Neomegalodon ; ②Napeng - fauna; ③ Indopecten; ④Tibetidids
参考文献
陈金华,杨胜秋 . 1983. 西藏康马地区晚三叠世的双壳类 . 古生物学报,22 ( 3) : 355 ~358
何国雄,王义刚,陈国隆 . 1990. 青海南部玉树地区三叠纪头足类, 《青海玉树地区泥盆纪 - 三叠纪地层和古生物》235 -288; 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
何克昭 赵崇贺,何浩生,帅开业 . 1996. 滇西陆内裂谷与造山作用。中国地质大学出版社,武汉 1 ~138。
梁希洛 . 1977. 云南晚三叠世菊石,71 ~82,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 《云南中生代化石》,下册,北京,科学出版社
马其鸿,陈金华,蓝绣,顾知微,陈楚震,1976. 云南中生代瓣鳃类化石,161 - 386,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云南中生代化石》上册,北京,科学出版社
牛志军等,2003. 张作铭,鲁益矩,文世宣 1979: 瓣鳃类,《西北地区古生物图册》,青海分册 ( 一) ,北京,地质出版社
王义刚,何国雄 . 1976. 珠穆朗玛峰地区三叠纪菊石, < 穆朗玛峰地区科学考察报告 > ,古生物,第三分册 . 223~ 502,北京,科学出版社
王义刚,何国雄. 1981. 西藏一些三叠纪菊石。青藏高原科学考察丛书,西藏古生物,第三分册,北京,科学出版社
文世宣,蓝绣,陈金华,张作铭,陈楚震,顾知微. 珠穆朗玛峰地区瓣鳃类化石, < 穆朗玛峰地区科学考察报告 > ,古生物,第三分册 . 1 ~210,北京,科学出版社
张作铭,陈楚震,文世宣 . 1985. 藏东,川西,滇西北等地瓣鳃类化石 《川西藏东地区地层古生物》,第三册,科学出版社
Arkell,W. J. ,1957. Mesozoic Ammonoidea. L185 – L361. In: Moore,R. C,ed. ,Treatise on Invertebrate Paleontology, part L. Mollusca 4, Cephalopoda, Ammonoidea. Geological Society of America, Boulder and Kansas University Press, Law-rence,490 pp
Brown,J. H. And Gibson,A. C. 1983: Biogeography,1 ~ 643. The C. V. Mosby Company,Missouri
Diener,C. 1916: Die marine Reiche der Trias-Periode,Denkschr. Akad. Wissensch. Wien 92: 405 ~ 549
Dmitry A. Ruban 2008 Evolutionary rates of the Triassic marine macrofauna and sea - level changes: Evidences from theNorthwestern Caucasus,Northern Neotethys ( Russia) Palaeoworld,Volume 17,Issue 2: 115 ~ 125
Fallahi,M. ,Gruber,B. And Tichy,G. 1983: Gastropoden und Bivalven aus dem oberen Teil der Nayband-Formation( Obertrias) on Baqirabad ( Isphahan,Iran) . In Zapfe,H. ( Hrsg) . Neue Beitraege zue Biostraigrafphie der Tethys-Tri- as. Schftenreiche der Erdwissenschaftlichen Kommission 5: 57 ~ 82,Wien ( Springer)
Hallam,A. 1994: An outline of Phanerozoic biogeography. Oxford University Press,Oxford,246pp
Hautmann,M. Stiller, F. , Cai Huawei and Sha Jingeng,2008: Extinction-Recovery Pattern of Level-Bottom FaunasAcross the Triassic-Jurassic Boundary in Tibet: Implications for Potential Killing Mechanisms. ,Palaios; October 2008; V. 23; no. 10; p. 711 ~ 718
Huatman, M. 2001: Die Muschelfauna der Nayband - Formation ( Obertrias, Nor-Rhaet ) des osterlichenZentraliran. Beringeria,Heft 29,1 ~ 182
Kabayashi,T. And Tamura,M. 1983: The Triassic Bivalvia of Malaysia,Thailand and adjacent areas
Kiparisova,L. D. 1947: Atlas,of the guide forms of the fossil faunas of USSR vol. 7: The Triassic,252pp,Moskau ( inRussian)
Kristan-Tollmann,E and Tollmann,A. 1983: Uberregionable Zuge der Tethys in Schichfolge und Fauna am Beispiel derTrias zwischen Europa und Fernost,speziell China. In Zapfe,H. ( Hrsg) . Neue Beitraege zue Biostraigrafphie der Tethys-Tri- as. Schftenreiche der Erdwissenschaftlichen Kommission 5: 177 ~ 230,Wien ( Springer)
Kristan-Tollmann,E 1988: Unexpected microfaunal communities within the Triassic Tethys. In Audley-Charles,M. G. AndHallam,A. ( eds) . Gondwana and Tethys Geological Sciety special publication,No. 37: 213 ~ 223
Krumbeck,L. 1913: Obere Trias von Buru und Misol. Paleontographica,supplement IV ( II) : 1 ~ 161,Taf. 1 ~ 11,Stutgart
Krumbeck,L. 1924: Die Brachiopoden,Lamellibrachiaten und Gastropoden der Trias von Timor II. Palaeontologischer Teil,Palaeontologie von Timor,XIII Lieferung,22: 1 ~ 275,Taf 1 ~ 20,Stutgart。
Newton ( 1988)
Metcalfe,I. 1988: Origin and assembly of south - east Asian continental terrane. In Audley - Charles,M. G. And Hallam,A. ( eds) . Gondwana and Tethys Geological Sciety special publication,No. 37: 101 ~ 118
Mojsisovics,E. ,1893. Das Gebirge um Hallstatt, Teil I, Die Cephalopoden der Hallst?tter Kalke. Abhandlungen derk. k. geologischen Reichsanstalt,6 ( 2) : 123 ~ 147
Page,K. N. 1996: Mesozoic ammonoids in space and Time. In: Landman,N. H. ,Tanabe,K. and Davis R. A. ( eds) ,Ammonoid Paleobiology,p. 756 ~ 813. Plenum Press,New York and London
Sepkoski,J. J. ,Jr. 2002. A compendium of fossil marine animal genera. Bulletins of American Paleontology,363: 1 ~ 560.
Tamura,M. 1983: Megalodonts and Megalodont limestones in Japan. Mem. Fac. Educ. ,Kumamoto Univ. N. 32Nat. Sci. ,7 ~28
Tozer,E. T. ,1981. Triassic Ammonoidea: Classification,evolution,and relationship with Permian and Jurassic forms. In:House,M. R. ,Senior,J. R. ,eds,The Ammonoidea,Systematic Association Special Volume ( London,Academic Press) ,18: 65 ~ 100
Tozer,E. T. 1982: Marine Triassic fauna of north American: their significance for assessing plate and terrane move- ments. Geologische Rundschau,71 ( 3) : 1077 ~ 1104
Tozer E T 1994: Canadian Triassic ammonoid faunas. Bulletin of Geological Survey of Canada,No. 467,348 pp
Westermann,G. E. G. 2000: Marine faunal realms of the Mesozoic: review and revision under the new guidelines for biogeo- graphic classification and nomenclature. Palaeogeography,Palaeoclimatology,Palaeoecology 163: 49 ~ 68
Distribution Pattern of Late Triassic Tibetitids( Ceratitida) and Indopecten ( Bivalvia) from the Qiangtang Region,and Its Palaeogeo-graphic Significance
Abstract Both tibetitids ( ammonoids) and Indopecten ( scallops) have been regarded as subtropic or tropic indi-cators,based on their distribution pattern. Recently,tibetitids,including Metatibetites,Paratibetites,Anatibe-tites,and Nodotibetites,as well as Indopecten and Catella ( bivalves) have been found in the provinces of southernQinghai and western Yunnan. . Endemic species of these faunas from Himalayan Tibet,such as Metatibetites acutusWang & He and Indopecten himalayaensis Wen & Lan appear in southern Qinghai and western Yunnan. The distri-bution pattern of these Late Triassic molluscs suggests that faunal radiation or dispersal took place from south to north ( or in opposite direction) despite the equatorial circulation and the wide eastern Tethyan ocean,which are usually thought to be main obstacles for spreading of modern faunas. It may also indicate that a warm climate pre-vailed across the vast ranges of the eastern Tethys during Late Triassic times. A further consideration is that theLate Triassic latitudal climatic belts may have been very blurred,and that no marked differences in climate and temperature existed between high and low latitude regions as on today's Earth. It is assumed that no mechanism for the formation of a modern monsoonal climate existed. Thus continental margin currents,regional warm water cur-rents,and the equatorial circulation produced by atmospheric circulations might not have existed at that time. Faunal dispersal may have depended on continental margin currents resulting from the Earth's rotation and land mass blocking force. This may be the reason why tibetids and Indopecten ,as well as other taxa exhibit a pe-ripheral distribution along the Palaeo-Pacific rim.
Keywords Late Triassic,ammonites,Indopecten,Paleogeography,dispersal
鹏仔微信 15129739599 鹏仔QQ344225443 鹏仔前端 pjxi.com 共享博客 sharedbk.com
图片声明:本站部分配图来自网络。本站只作为美观性配图使用,无任何非法侵犯第三方意图,一切解释权归图片著作权方,本站不承担任何责任。如有恶意碰瓷者,必当奉陪到底严惩不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