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狗-知识改变命运!
--

聊聊大陆、台湾英文语法术语

是丫丫呀1年前 (2023-12-17)阅读数 16#综合百科
文章标签名词从句

中国大陆学习汉语的课本叫《语文》,台湾叫《国文》(简体字:《国文》)。

台湾叫通行的语言为“国语”(简体字: 国语),大陆叫通行的语言为“普通话”。

双方对汉语的共识称呼是“中文”。

对于通用的中文口语实际发音可以说基本一致,只是一个叫普通话,一个叫国语。

双方在英语的称呼上,也有点差别。

English Grammar台湾叫《英文文法》,大陆叫《英语语法》

大陆和台湾的日常表达中,“英文”和“英语”都通用,但是在书写语法/文法时,出现差异。

关于“文法”和“语法”,大陆和台湾是出现明显的偏好,台湾用“文法”,大陆用“语法”。

(本文是基于台湾旋元佑老师的《文法俱乐部》和赖世雄老师的《赖世雄英文文法》中所出现的专业术语和大陆的进行对比)

作为在中国大陆地区接受传统英语教育的学生,学习过程中遇到的很多专业术语如:谓语、非谓语、宾语、定语、定语从句、状语、状语从句、表语、表语从句等,让人头昏脑涨。因为教育环境的封闭,没有接触到更优秀的理念叫法,导致大部分人消耗大量学习精力在语法上。

英文的十大词类:

①名词noun

②动词verb

③形容词adjective

④感叹词interjection

⑤副词adverb

⑥代词pronoun

⑦冠词article

⑧介词preposition

⑨连词conjunction

⑩数词numeral

英文维基百科part of speech词条对词类归纳有如下分类:

Commonly listed English parts of speech are noun, verb, adjective, adverb, pronoun, preposition, conjunction, interjection, and sometimes numeral, article, or determiner.

Works of English grammar generally follow the pattern of the European tradition as described above, except that participles are now usually regarded as forms of verbs rather than as a separate part of speech, and numerals are often conflated with other parts of speech: nouns (cardinal numerals, e.g., "one", and collective numerals, e.g., "dozen"), adjectives (ordinal numerals, e.g., "first", and multiplier numerals, e.g., "single") and adverbs (multiplicative numerals, e.g., "once", and distributive numerals, e.g., "singly"). Eight or nine parts of speech are commonly listed:

Some modern classifications define further classes in addition to these. For discussion see the sections below.

当中并没有”谓词“、”状词“、”表词“等,也没有“表语”,但却有个determiner限定词我们并没有归纳算在内。

部分词的名称,更好理解的叫法:

代词应该叫代名词,不要省略“名”字,从英文的书写来看pronoun后面有个noun就是名词,前面加前缀pro代表。就像形容词一样,不省略“容”字。如果省略了,就变成“形词”。

介词的叫法,参考日语的翻译叫法,也更好理解,叫“前置词”,因为position就是位置的意思,加上前缀pre,合起来就是preposition在位置前的词。

合起来总结成两句押韵口诀:名动形叹副、代冠介连数。

在解读英语的语法中,十大词类在句子中的属性必须要创造出一个新词才能概括其语法性质时,才需要创造。不然,胡乱的新增术语,就是耍流氓。

为什么这么说?是因为在阅读过台湾的原版语法书,看过旋元佑老师的书、听过英语教父级别的赖世雄老师和台湾大学外语系语音学副教授Karen史嘉琳(美国人)老师的语法录播内容,才知道原来英语可以减少掉许多的不需要的专业术语。让学习变得更加轻松易懂。

因此,对大陆的传统英语教学中的专业术语产生厌恶感。特此檄文批判,强烈谴责。

举个例子,坐几路公交车能到你家?4路。任何回答(1+3)路或者(2+2)路的行为,都是装B耍流氓。不是说别人能力不行,不会口算这么简单的数字(再说,小学一年级的孩子都会算),而是,这是多余的。

当然,个人愚见,台湾的术语中“主要子句”和“从属子句”的取名也不是太好,应该使用大陆的“主句”和“从句”这两个概念,更加好理解。

大陆需要向台湾术语引进的就非常多了。如名词从句的主语从句、宾语从句、表语从句、同位语从句,就是名词从句即可。名词在句中的哪个位置就体现出哪个位置的功能,不需要取这些名字让人一个头两个大。

大陆的术语“定语”或”定语从句“,就是”形容词“,多出来的”定语“就是害人的,就是形容词即可。”定语从句“就是”形容词从句“。a blue pen大陆台湾都没有争议,形容词blue修饰名词pen,就这么描述即可。但a computer room,这里大陆的说法是"名词当定语“,所以有人就会得出观点说,”定语“这个概念必须要。

这里就需要换个角度思考了,这里只不过是名词放在形容词的位置了,名词当形容词用,就这么简单粗暴理解。名词词组(台湾叫名词片语,这里对于两种叫法个人中立态度,没有明显优胜)由三个部分组成:限定词+形容词+名词(旋元佑文法书里的总结)。

大陆的术语”状语“或”状语从句“,对什么能当”状语“时的进一步解释,还不是落到了副词充当这个角色。所以,这里台湾的术语,就叫”副词“和”副词从句“,相当通俗易懂。这里就是1+3=4路公交车的道理了。完全没必要,多此一举。再往简单基本修饰规律追溯,副词修饰动词、整句,这不刚好能解释”状语“或”状语从句“修饰动词、形容词、副词或整句么?大陆何必呢?

关于大陆叫法中的“宾语”,在谷歌搜索上找到的解释为:

“宾语/bīnyǔ/名词语法上指受动词支配、关涉或受介词引导的成分。”

聊聊大陆、台湾英文语法术语

百度百科上找到的解释为:宾语,又称受词,是指一个动作(动词)的接受者。

两者都有一个共性,就是动作的承受者。多么通俗易懂的解释呀!但却当初偏偏有人取名叫“宾语”。所以台湾的叫法“受词”,是多么让人称赞的叫法。

关于英语中的五种基本句型,旋元佑老师的归类:

①S+V

②S+V+O

③S+V+C

④S+V+O+O

⑤S+V+O+C

S=subject主词

(发出动作的主体或描述的对象)

V=verb动词

(动作的描述)

O=object受词

(动作的接受者)

C=complement补语

(补充说明主词或受词)

多么优秀的概括总结!

而我们大陆却经常把③中写出S+L+P,L=link verb系动词, P=predicative表语。美其名曰:主系表结构,这不讨厌么!!!

本来③中的C就是主词补语,⑤中的C也是补语,一个是主词补语,一个是受词补语,旋元佑老师这么解释非常清楚。而我们却把③的补语叫表语,把⑤中的补语又还是得叫宾语补语。这不故意生造新的概念么?本来一个概念就可以解释得通的东西。

To be continued...

区别:

1、词性不同。with 是介词,而and是连词。

2、在句子中的作用不同。 AND连接的词属于并列成分,A and B中,A B是平行的而WITH和后面的词构成“介词+宾语”的结构A with B中,A B是不平行的,A是主要成分,with B则是个附属成分。

3、含义不同。with除了“和”之外还表示带有的意思,而and只表示是“和”的意思。

with的用法

一、with表拥有某物

二、with表用某种工具或手段

三、with表人与人之间的协同关系

四、with 表原因或理由

五、with 表“带来”,或“带有,具有”,在…身上,在…身边之意

六、with表想法,信念,态度与…一致

七、with表示让步,“虽有,尽管”

八、with表同时,或同一方向,“随着”

and的用法:

“and”这个词用法比较灵活,

“and"是并列连词,它前后连接两个相同的语法成分,如动词,名词,形容词,甚至是句子。

通常来说,“and”前后连接两个相同功能的词时,前面不加逗号;而连接两个独立的句子时,前面有逗号隔开。

第二:还有就是and在连接两个不定式是后一个不定式是否要省略to

这是肯定的,to当不定式符号时,后一个动词一定省略不定式符号“to”

如: we'll intend to go home together and play CS.

这个“TO”就是不定式符号,play 前面绝对不能再出现TO,这是固定的语法习惯,记住就可以了。

扩展资料:

With复合结构的基本用法

它是由介词with或without+复合结构构成,复合结构作介词with或without的复合宾语,复合宾语中第一部分宾语由名词或代词充当,第二部分补足语由形容词、副词、介词短语或非谓语动词充当

一、with或without+名词/代词+形容词

例句:1.I like to sleep with the windows open.

我喜欢把窗户开着睡觉。(伴随情况)

2.With the weather so close and stuffy, ten to one it'll rain presently.

大气这样闷,十之八九要下雨(原因状语)

二、with或without+名词/代词+副词

例句:1.She left the room with all the lights on.

她离开了房间,灯还亮着。(伴随情况)

2.The boy stood there with his head down.

这个男孩低头站在那儿。(伴随情况)

三、with或without+名词/代词+介词短语

例句:1.He walked into the dark street with a stick in his hand.

他走进黑暗的街道时手里拿着根棍子。(伴随情况)

2. With the children at school, we can't take our vacation when we want to.

由于孩子们在上学,所以当我们想度假时而不能去度假。(原因状语)

四、with或without+名词/代词+非谓语动词

1、with或without+名词/代词 +动词不定式,此时,不定式表示将发生的动作。

例句: 1.With no one to talk to, John felt miserable.

由于没人可以说话的人,约翰感到很悲哀。(原因状语)

2. With a lot of work to do, he wasn't allowed to go out.

因为还有很多工作要做,他没有被允许外出。(原因状语)

2、with + 名词 (或代词) + 现在分词,此时,现在分词和前面的名词或代词是逻辑上的主谓关系。

例句: 1.With prices going up so fast, we can't afford luxuries.

由于物价上涨很快,我们买不起高档商品。(原因状语)

2. With the crowds cheering, they drove to the palace.

在人群的欢呼声中,他们驱车来到皇宫。(伴随情况)

3、with + 名词 (或代词) + 过去分词,此时,过去分词和前面的名词或代词是逻辑上的动宾关系。

例句: 1.I sat in my room for a few minutes with my eyes fixed on the ceiling.

我在房间坐了一会儿,眼睛盯着天花板。(伴随情况)

2.She had to walk home with her bike stolen. 自行车被偷,她只好步行回家。(原因状语)

五、with或without+名词/代词+补语

例句:1.Possibly this person died without anyone knowing where the coins were hidden.

有可能,这个人死的时候还没有人知道那些钱币被藏在哪里。

2.He wondered if he could slide out of the lecture hall without anyone noticing (him).

他想他是否可以在没有人注意到他的情况下悄悄溜出演讲大厅

3、with the winter coming

随着冬天的来临

※ with+不定式和+分词的区别:

加不定式是指将要进行的动作,加分词是指主动或被动动作.

六、with +宾语(名词,代词)+名词

例句:1.He died with his daughter a schoolgirl

他在他女儿是个小学生的时候死了

参考资料:

百度百科-With复合结构

参考资料:

百度百科-and

鹏仔微信 15129739599 鹏仔QQ344225443 鹏仔前端 pjxi.com 共享博客 sharedbk.com

免责声明: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当前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自研大数据AI进行生成,内容摘自(百度百科,百度知道,头条百科,中国民法典,刑法,牛津词典,新华词典,汉语词典,国家院校,科普平台)等数据,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邮箱:344225443@qq.com)

图片声明:本站部分配图来自网络。本站只作为美观性配图使用,无任何非法侵犯第三方意图,一切解释权归图片著作权方,本站不承担任何责任。如有恶意碰瓷者,必当奉陪到底严惩不贷!

内容声明:本文中引用的各种信息及资料(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数据、图表及超链接等)均来源于该信息及资料的相关主体(包括但不限于公司、媒体、协会等机构)的官方网站或公开发表的信息。部分内容参考包括:(百度百科,百度知道,头条百科,中国民法典,刑法,牛津词典,新华词典,汉语词典,国家院校,科普平台)等数据,内容仅供参考使用,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本站为非盈利性质站点,本着为中国教育事业出一份力,发布内容不收取任何费用也不接任何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