铜钱母钱与平钱的区别
早期的清朝古钱币 (顺治 康熙 雍正)钱型基本差不多,钱体稍大,铜质精良。可惜母钱存世非常少,直到清中期(乾隆嘉庆 道光),其母钱的特征比较相似,而且发现的数量较多,给研究母钱提供了方便。 母钱的穿孔大都经过修整,使其光洁干净无渣,穿孔两端内具有明显的坡模斜度,为了制造模具时方便脱模。 母钱的字口大都非常清晰,基本无粘连,钱体稍大于普通子钱。 清代中期母钱的基本特征具有代表性,母钱的铜质精良、细腻,且钱体表面砂眼比较少,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使制造出的钱币模具内的表面更加光洁。 清中期部分母钱的外缘被修成和鲤鱼的脊背一样,俗称“鱼脊背”,这样做的好处是在铸造钱币时,更加有利于钱币的脱模。 清代中后期母钱发生了细微的变化。小平母钱的地章钱肉大部分隆起呈曲面状,字根部、内郭根部处低钱肉处高。由于咸丰时期的铜价上涨所,制造出大面值的大型钱币,随着钱型增大钱肉的隆曲面逐渐变平。由于钱型大小不一,差距明显,所以使钱币的铸造工艺发生了相应的变化,母钱的风格和乾嘉道时期已有所不同了。 母钱的差异:由于翻砂铸造钱币属于手工制钱,钱局的工人们在不同时期铸造出的制钱差异较大,各省局又有各自的铸钱风格,所以清代的制钱精细粗犷和风格并不统一。随着清政府在政治和经济上的衰退,清代母钱的质量也呈现出逐步下降的趋势,无论从质地还是艺术水准上看都如此。一枚枚古钱币,甚至可以折射出一个政府的兴衰。
鹏仔微信 15129739599 鹏仔QQ344225443 鹏仔前端 pjxi.com 共享博客 sharedbk.com
图片声明:本站部分配图来自网络。本站只作为美观性配图使用,无任何非法侵犯第三方意图,一切解释权归图片著作权方,本站不承担任何责任。如有恶意碰瓷者,必当奉陪到底严惩不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