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狗-知识改变命运!
--

满族女子的发式婚前与婚后有着什么本质区别

是丫丫呀1年前 (2023-12-17)阅读数 5#综合百科
文章标签满族汉族

在历史上,满族男子梳辫发,人尽皆知。这种发式直到辛亥革命时期,才被革掉。至于满族女子的发式,变化就比较多。幼年时期,因习骑射,发式与男孩相同,剃去四周发,只留颅后发,编结为辩,盘于脑后。待至成年待嫁时期,方才蓄发,多是缩成抓髻、或梳成单辫。庄绰《鸡筋篇》上有一段记载,“燕地(金)其良家世族女子,皆髡(剃发),许嫁方留发”。满人入关后,也仍保持此俗。

已婚女子的发式,多是官髻。髻的样式和名称很多,诸如大盘头,大蓬头,架子头,老样子等,但唯有两把头的样式,才是满族妇女的典型发式。两把头就是把头发束在头顶,分成两络,在头顶上梳成一个横长式的发髻,再将后面的余发绾成一个燕尾式的扁髻,压在后脖领儿上。这样,发髻便无形中限制了脖颈的随便扭动,使人走起路格外庄重。当时,梳这种发髻者多为满族的上层妇女。一般劳动妇女,只把头发绾至顶心盘髻,这种盘法流传至今,在东北农村中仍可看到。

在发髻上带些花朵,是满族妇女的爱好。进关以后,受汉族的影响,在头饰上就更加讲究和复杂了,诸如大耳挖子、小耳挖子、花针,排杆以及压鬓针等等,但其中还有一种叫大扁方的,却是满族妇女头饰中绝不可少的。所谓大扁方,是一根约七、八分宽,一尺来长的大横簪,贯于发髻之中。

清人小说《儿女英雄传》里,第三十回写十三妹初见安太太一段,对安太太的头饰就作了一番仔细的描述,可资作为佐证,“头上流着短短的两把头儿,扎着大壮的猩红头把儿,撇着一支大如意的扁方儿,一对三道线的玉暨棒儿,一支一丈青的小耳挖子,却不插在头顶上。

倒掖在头把儿后边,左边翠花上,关着一路三根大宝针钉儿,还带着一支方天戟,栓在八颗大东珠的大腰节坠角的小桃,右边一排三支刮待刷腊的矗技儿兰枝花儿”。这可算是清代中期以后。一般满族官宦妇女的典型头饰。另外,在满族上层妇女的发髻上,往往还戴有一顶形似扇形的冠,一般用青索缎或青直经纱或青绒作成,俗称旗头。平民妇女在结婚时以此作为礼冠,戴在头上,颇有汉族风冠霞披之意。满族妇女注意耳饰,讲究一耳带三钳,就是说满族妇女要在每只耳朵上扎三个孔,带上三只耳环。这种习俗,是满族妇女必须遵守的。

满族女子的发式婚前与婚后有着什么本质区别

据记载,乾隆四十年有次选秀女时,乾隆就说过:“旗妇一耳带三钳,原系满洲旧风,断不可已饰,联选包衣佐领之秀女,皆带一坠子,相沿至于一耳一钳,则竟非满洲矣,立即禁止”。这种习俗,在满族妇女中,确实延续很久,、直到民国年间,在东北满族聚居的地方,仍可见到。

1、对祖上出处说法不同

满族家庭关于祖先来源大多数都有:祖籍长白山,祖籍黑龙江,随龙进京,或从小云南征战回来,或从北京宛平草帽胡同回来。类似这样的历史传说。而汉族绝对没有。

南方汉族往往说自己家来自山西洪同大槐树。东北汉族往往说自己家是三线建设时期来的或者闯关东来的。河南山西陕西等地的汉族则说自己祖辈就没动过地方纯中原人。

2、民风历史不同

满族关于自家历史往往说:祖上在八旗XX旗,世代军人,或说祖上是佛满洲或依车满洲,也有少数说是陈汉军或新汉军。

汉族关于祖上往往说:五子登科、书香门第、世代务农,时代经商等等。没有八旗的说法。

3、宗教信仰与风俗不同

满族信藏传佛教,以及汉传佛教华严宗。或者信萨满教,重视祭祀祖宗与各种动物神和自然神。过年时候祭祀祖先是坐西朝东,不使用牌位而是使用苏利条子。祭祖时采用的祭品主要是猪、白鹅、羊。丧葬时满族大多为火葬,少数为二次葬。满族最主要的节日为颁金节(每年农历10月初举行),另外是12年一度家族祭神(主要在鼠、龙、虎年举行),满族每年农历5月3日-10日为五月节,吃药善不吃粽子,不同于端午节。

汉族除了信汉传佛教外,更主要信奉儒教和道教,喜欢讲究风水。过年时候祭祀祖先是坐北朝南,必须使用牌位。祭祖时采用的祭品有公鸡、猪、牛、羊。汉族丧葬多数是土葬而且讲究厚葬,喜欢使用陪葬品。火葬的很少。汉族最重要的是春节元旦(非西方元旦)以及正月15、8月15。另有清明、七夕、重阳等节。

4、语言不同

过去满族使用满语,后来满族大多习用汉语,仍使用满语的人很少了。但在满族家庭里往往保留有很多满语口语词汇。比如:将膝关节称‘博勒盖’;曾祖母称‘太太’;母亲称‘讷讷’;弟弟称‘小豆子’;最小的孩子称‘老噶哒’;谈话称‘叨古’;面食点心称‘饽饽’;扔出去的动作称‘撇勒’;隔壁园子称‘跨拉’;睡觉称‘闷兜密’;拍马屁称‘哈XXX’;惹人讨厌称‘各应’.......等等。 这些语言习惯在汉族日常口语中是很少有的。

鹏仔微信 15129739599 鹏仔QQ344225443 鹏仔前端 pjxi.com 共享博客 sharedbk.com

免责声明: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当前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自研大数据AI进行生成,内容摘自(百度百科,百度知道,头条百科,中国民法典,刑法,牛津词典,新华词典,汉语词典,国家院校,科普平台)等数据,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邮箱:344225443@qq.com)

图片声明:本站部分配图来自网络。本站只作为美观性配图使用,无任何非法侵犯第三方意图,一切解释权归图片著作权方,本站不承担任何责任。如有恶意碰瓷者,必当奉陪到底严惩不贷!

内容声明:本文中引用的各种信息及资料(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数据、图表及超链接等)均来源于该信息及资料的相关主体(包括但不限于公司、媒体、协会等机构)的官方网站或公开发表的信息。部分内容参考包括:(百度百科,百度知道,头条百科,中国民法典,刑法,牛津词典,新华词典,汉语词典,国家院校,科普平台)等数据,内容仅供参考使用,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本站为非盈利性质站点,本着为中国教育事业出一份力,发布内容不收取任何费用也不接任何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