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狗-知识改变命运!
--

梅花的品种

乐乐9个月前 (12-17)阅读数 6#综合百科
文章标签红梅梅花

梅花有宫粉梅、红梅和绿萼梅三个品种。

一、宫粉梅:

属梅花品系中真梅系直枝梅类宫粉型,其花复瓣至重瓣,呈或深或浅的红色。宫粉梅是观赏型花梅,开花繁密,花色淡红,尤其难得的是能散出较为浓郁的清香。在古代,人们习惯将宫粉梅与朱砂梅统称为红梅,因为不看木质部,单从花色或花型上看,宫粉梅与朱砂梅有些相似。

二、红梅:

是梅花的一种,这种植物可用于园林、绿地、庭园、风景区,可孤植、丛植、群植等;也可屋前、坡上、石际、路边自然配植。可用常绿乔木或深色建筑作背景,衬托出梅花玉洁冰清之美。另外,梅花可布置成梅岭、梅峰、梅园、梅溪、梅径等。红梅也是中国文人喜欢吟咏的对象,画作和诗歌很多。

三、绿萼梅:

别名:酸梅、乌梅。蔷薇科、杏属梅花的一种,为乔木植物。原产我国西南及台湾,主产江苏、浙江。花单生或有时2朵同生于1芽内,香味浓,先于叶开放,花梗短,花萼通常红褐色,但有些品种的花萼为绿色或绿紫色,萼筒宽钟形,花瓣倒卵形,白色至粉红色,雄蕊短或稍长于花瓣。喜光,宜栽种阳光充足、通风良好的环境。

本诗以“红梅”为题,自是一首咏物诗。在历代诗人笔下,梅花大抵分为两种,一为“白梅”,林和靖“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即是;一为红梅,苏东坡这首“故作小红桃杏色,尚余孤瘦雪霜姿”当属。这两种梅花,物态不同,品性相近。当然,作为咏物诗,诗人的寄托也自当别有风情。

苏轼这首《红梅》,全诗八句。前六句正面写梅;后两句引典故作结,点明主旨,锁住全篇。

先看前六句。正面写梅的这三联,在组合上很有特点,均从形色与神韵两个方面下笔,三联六句层层深入,决不雷同。

“怕愁贪睡独开迟,自恐冰容不入时”二句,先言神态,后写形色。“怕愁贪睡”四字是对“独开迟”的演义,诗人用拟人的手法写出梅花不愿招致愁怨而贪睡的娇憨之态,说其寄托了诗人淡泊不争的心绪,亦可。“自恐冰容”,则点出了本诗的主角——红梅。冰容冷傲,是说白梅从形色上与世间众生格格不入,这是为作者所不取的,此间流露出白梅与红梅的区别。于是很自然地引出下一联。

“故作小红桃杏色,尚余孤瘦雪霜姿”二句,先言形色,后写神韵。“故作小红桃杏色”承上句“自恐冰容不入时”而来,说此梅花非彼梅花,在外表上并不刻意求脱俗(用时下语即并不“装酷”),“故作”二字颇可玩味,带有作者对外表色态的主观选择。而表面的“大众”并不意味着内心的从俗——“尚余孤瘦雪霜姿”,则写神韵。梅花虽红但到底是梅花,其骨子里凌雪傲霜的孤高劲头任谁也无法改变。这种内在的精神气质的张扬,很便当地推出全诗第三联。

“寒心未肯随眷态,酒晕无端上玉肌”二句,先言神韵,后写形色。“寒心未肯”承上句“尚余孤瘦”而来,意谓在万物竞萌之时梅花并不急于凑热闹,相反倒有无声谦退之心。这不仅与首句“独开迟”相应,且进一步强调自己的信念,即坚持个人的操守,不媚流俗,不趋时势。待表明立场之后,作品的第三朕反过来又写形色,“酒晕无端”句将梅花比作面色绯红的酒后少女,不仅点出“红梅”的题意,在塑造形象方面亦光鲜可人。值得注意的是,本句虽与二联中“故作小红桃杏色”呼应,二者同写红梅的形色,但“无端”与“故作”明显相对,如果说“故作”是有意为之,那“无端”则是顺其自然了。这里便寓有对上天造物的安然,这里便将写形与写神统一起来——在形色是艳如桃李,在品性是冰清玉洁。至此,红梅的形神被完全揭示出来。

梅花的品种

综上所述,经由前六句“形神兼备”的一路抒写,最后两句中的“梅格”二字——全诗的核心才最终出现。“破译”这首诗中的“梅格”是怎样一种格调,则意味着对全诗主旨的体认。

“诗老”石曼卿笔下的《红梅》诗云“认桃无绿叶,辨杏有青枝”,意思是把红梅看作桃花吧,不见桃树上应有的绿叶;把红梅看作杏花吧,它的枝子又是青的。这分明是在形色上作文章。因此苏轼说他“不知梅格”。那么,这里的“梅格”到底指什么?从表面上看,既然“诗老”只在形色上作文章,“梅格”好像当指其神韵。而更深一层的意思还在于,“诗老”的《红梅》与林逋、苏轼等人的咏梅诗相比,是无所寄托的,这正是咏物诗的忌讳。而那些在我们看来“有所寄托”的诗作又各不相同。梅花内在的孤傲高洁是许多诗人的领悟,而红梅外在的自然随和、不故作不凡却是苏轼的独到领悟。由此看来,这首诗中所说的“梅格”便可能存在两种解释或寄托:①神韵上不同流俗的孤高品性;②尽管骨子里不同流俗,但外在的形态并不咄咄逼人。哪一个结论更符合作者的实际呢?苏轼的思想很复杂,儒、道、释的意念均能在其为人与为文中寻出影像。因此,清高而不孤介、傲岸而不怪异的人生态度似乎更贴近于苏轼的性格。

是否求之过深,不得知。但可以肯定的是,《红梅》绝非一首普通的咏物诗,应是苏子东坡的一首写心之作!

内容声明:本文中引用的各种信息及资料(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数据、图表及超链接等)均来源于该信息及资料的相关主体(包括但不限于公司、媒体、协会等机构)的官方网站或公开发表的信息。部分内容参考包括:(百度百科,百度知道,头条百科,中国民法典,刑法,牛津词典,新华词典,汉语词典,国家院校,科普平台)等数据,内容仅供参考使用,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本站为非盈利性质站点,本着为中国教育事业出一份力,发布内容不收取任何费用也不接任何广告!)